《消息二则》教案.docx
《《消息二则》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息二则》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息二则》教案
1.《消息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容。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2.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斗志昂扬、英勇善战的精神和品质,确立热爱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党的正确的人生态度。
认识渡江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难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为人民解放军1949年4月解放而作,诗名为“人民解放军占领”,该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当年亲自撰稿写新闻,报道我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走进那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吧!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推荐阅读:
《我的父亲》《我的爷爷》)
2.结合历史,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1)电影欣赏:
《百万雄师过大江》《大进军——南线大追歼》《大决战——辽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横渡长江图片、视频)
(2)白鹿书院解放战争历史资料,学生课后查找观看。
3.在什么情况下撰稿写下这两则新闻?
时代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和平协定。
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写的两则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新闻的有关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容真实准确(真实性)、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①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容和含义,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②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③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④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⑤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
“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
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2.初读课文,掌握两篇文章的基本容。
课文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读两篇消息的标题、导语。
(1)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标题中你得到什么信息?
提示:
军队、人员、事件、结果等容。
(2)在文中画出两则新闻的“导语”部分。
与标题相比,导语部分多交代了哪些容?
提示:
时间、军队性质、战线长度、如何英勇等容。
四、熟读课文,品读细节
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感知文章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也是同志写的,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早播发20个小时。
这则消息的导语是______。
这则消息的导语包括了四个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第一句。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人物:
人民解放军;时间:
二十一日;地点:
长江;事件:
渡过长江。
2.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和平协定。
本消息点明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开始,其意义在于什么?
提示:
说明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为我军英勇善战埋下伏笔。
3.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
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提示: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4.给这则消息划分层次。
提示:
导语:
第一句:
概述我中路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主题。
主体部分为第二至五句。
每句为一层。
第二句:
概述我军对敌发动进攻的时间和突破敌人防线的地点。
第三句:
概述敌军防线不堪一击,士气低沉及败逃情况。
第四句:
正面描写我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概述战斗所花的全部时间、战斗的结果及发展趋势。
第五句:
综述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命令,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5.这则消息中,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的看法是什么?
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高度赞扬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五、归纳升华,把握情感
回顾历史,上百年前的中国还只是一个任列强宰割的弱国,是什么使我们祖国在短短百年间便跃居世界强国之列呢?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则消息将有助于我们找到答案: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回顾关于新闻的常识,把握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的结构,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文六要素,以及新闻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扼要的特点。
同学们,关于新闻的知识,你了解多少?
能说说吗?
二、熟读课文,品读细节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感知文章容。
1.本课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提示: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先后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
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提示: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二十日夜起”和“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第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第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的那一天”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十分严密。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
哪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提示: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
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
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为什么?
提示:
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
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5.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
提示: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
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
(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例一: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线,渡至繁昌、、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提示: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二十四小时即已”,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例2: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压、江阴诸县的广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段铁路线。
提示: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
例如: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提示: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有很多。
例如“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地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
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容的需要。
(3)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
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在文中显得重得体。
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
同时,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
三、拓展延伸
1.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异同。
(1)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
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
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
③目的相同:
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
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不同点:
①发表具体时间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发表于二十二日二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发表于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②具体写法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通过东中西三路军的详细对比,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也用对比,但是平铺直叙,把发生的重要战事的时间、地点、情况等简单介绍,并在结语处点明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英明的战斗决定。
③构思特点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简单明了,把发生的重要战事的时间、地点、情况等简略说明。
④语言风格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语言凝练,如“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等。
2.下面的消息摘自《文汇报》,请仔细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通知明确:
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容。
3.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能概括容且语言简明的标题。
(不超过12个字)
据新华社珠峰大本营5月8日电5月8日9时17分,人类首次将象征“和平、友谊、进步”的奥运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点燃。
罗布占堆从火种灯中点燃了取火棒后,用取火棒点燃了第一棒火炬手吉吉(女)手中的火炬。
随后经王勇峰、尼玛次仁的传递后,第四棒火炬手黄春贵点燃了“祥云”火炬。
在海拔8844.43米的地球最高点,年轻的藏族女火炬手次仁旺姆将火炬高高擎起。
这一刻,中国向国际奥委会作出的火炬上珠峰的庄严承诺圆满实现。
这是奥运历史拔最高的火炬传递,这是奥运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壮举。
4.请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为话题,写一则消息,200字左右。
四、课堂小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语言凝练。
在今天看来,虽已经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