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流外永生3000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36063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激流外永生30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激流外永生30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在激流外永生30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在激流外永生30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在激流外永生30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激流外永生3000字.docx

《在激流外永生3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激流外永生3000字.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激流外永生3000字.docx

在激流外永生3000字

在激流外永生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午后,偏西的太阳喷射在阳台上,暖融融的春光给了花木新的生机。

偏在此时,手机响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张厚感先生打来的,他告诉我:

张中行先生走了。

听了,我心头一颤,禁不住隐隐作痛。

屈指算来,他今年该是98岁了。

按我们乡下的规矩,这样的寿辰,实属高寿,先生又几近于无疾而终,堪称喜丧,但是,我仍然止不住一阵又一阵的绞疼。

 

我与张中行老先生相识整整十年了。

面见他前已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负暄琐话》、《负暄再话》、《负暄三话》,以及之后面世的《顺生论》一本一本都读过了。

读他的作品,不容速疾,不容急躁,最好在夜阑人静的时候,挑亮一盏孤灯,淡泊身心,宁静思虑,轻吟几行,抬头望一望窗外苍穹上闪烁的星斗,沉思一番,继续吟读。

我在一篇关于读书的小文中写过这样的情景,称之为品读。

的确,他的书中蕴含着无穷的世理,无穷的人道,而这些世理和人道又深掩于浅白得有些拙朴的文字中,不细吟,不咀嚼,还真难以品得其中的真味。

这样的文字才堪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完全是落尽豪华的真淳,是生命在历经风浪之后的彻悟,是思虑在历经摔跌之后的洞明。

张中行先生缘他那些朴实无华而又蕴含无限的文字崔巍在我的心中。

 

第一次见到张中行先生实在有些仓猝,仓猝得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

本是去宾馆看望另一位客人的,不意间,他却高挑着一件蓝色的的卡中山装来到了我面前。

仓猝之中我觉得他的面孔似曾相见,到底在哪里见过?

我挖空心思搜罗记忆,亮在脑屏上的竟是这样的语句:

道静扭头一看,一个黑黑瘦瘦的青年,含着微笑站在她身边,……他留着短分头,穿着黄色卡叽布学生制服,眼睛虽然不大,却亮亮的显着灵活和聪慧。

 

这不是杨沫笔下的《青春之歌》吗?

是的,正是杨沫借林道静的眼睛看到的余永泽的形象。

所不同的是,我面前的张中行先生不是“黑黑瘦瘦”的,而是白白净净的。

尽管其时他已是88岁的老人了,岁月的风雨虽然剥逝了他的青春,却无法剥夺他白净的肤色。

时过境迁,我甚为那日的唐突联想而歉疚,余永泽就是余永泽,张中行就是张中行,社会上虽然盛传张中行就是余永泽的原形,可是,余永泽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怎么也不能划等号呀!

为什么会在面见张中行先生时硬要将他和余永泽牵扯在一起?

是有些思维的曲扭。

 

追溯原因,只能是《青春之歌》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我是在豆蔻年华读到杨沫这部长篇小说的,那时候思想清纯,精神昂扬,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读《青春之歌》,青春的躯体也想用热血谱写一曲活力喷射的歌曲,用这高昂的音符去报效时代,也报效祖国。

没过多时,这种热望便有了着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们嘶哑了嗓子喊口号,熬红了眼睛写大字报,一心要破四旧,立四新,让红彤彤的铁打江山永远彤红,而且还要红遍全球,解救世界上三分之二在水深火热中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

那可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呀!

然而,激情燃烧过了,国门洞开了,看看门里,望望门外,怎么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不是人家呀?

……这才发现激情中的幼稚和轻浅,以及幼稚和轻浅导致的荒唐和愚昧!

当然,我不能把一个时代的幼稚、轻浅归罪于一部作品,也不否认时代的幼稚和轻浅最容易成为一部作品的幼稚和轻浅。

我只是说,《青春之歌》的时代合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思想刻痕,以至见了张中行先生居然会有这么唐突的联想。

 

日后几番识见,和张中行先生熟了,他的平易近人,他的随和可亲,他的口无遮拦,也就打消了我的拘禁。

那一次,是在北京他住处不远的一家餐馆,几杯酒下肚,身热胆壮,竟然把他和余永泽的想法摆上了案几。

话一出唇不免觉得又有些冒然。

哪知先生毫不见怪,坦诚而言,说道开那远去的往事。

平心而论,他和杨沫最初的相爱和热恋是一段美不可言的花期。

可惜,花开就有花落时,这朵热恋的鲜花凋零得太快了。

不是流行语的那种俗套:

结婚是恋爱的坟墓,而是,在时代政事面前,各人有各人的见解,见解的不同导致了思想的隔阂,思想的隔阂成为夫妻间最难逾越的鸿沟。

长久阻隔于鸿沟两岸的夫妻,分手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解脱。

就这样,他们各自奔往自我的前程了。

 

我请教张中行先生,他和杨沫的主要隔阂是什么?

他说是信和疑的分歧。

杨沫对轰轰烈烈的时代激流深信不疑,推波助澜,时不时还会热血沸腾,情难自禁。

他则事必沉思,沉思得淡泊而又宁静。

试想淡泊宁静和热血沸腾岂能水火相容?

 

谈到这里,张中行先生告诉我,他阅世加内省,认为婚姻可以分为四个等级:

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

可意是两个人志同道合,也就是常说的天赐良缘;可过,很显然退了一步,虽不是情投意合,但俩人尚可以相亲相爱,日子完全过得下去;这可忍又降了一个台阶,双方缺乏共同的识见,也没有什么亲情可谈,却可以忍受,修养高的还能忍出个相敬如宾的家庭局面;至于不可忍,那只好分道扬镳了。

他和杨沫已水火不容,各奔东西也就不失为上策。

 

分手后,各自践行在自我的思维定式中。

杨沫继续着激情,把自己的激情奉献给时代的激情,又用时代激情,澎湃出自我激情,因而高唱出了《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再用自身的激情激昂出我们,以及和我们这些学子一样轻浅者的激情,我们的民族就在激情中走向了一个世所罕见的时代,红色的浪潮似乎是要荡涤一切污泥浊水,却没想到摧折了千千万万个温馨庭院,人或为鱼鳖也伺空见惯了。

放下时代的激流不说,杨沫还在小说中玩了一把,即把张中行玩成了余永泽,把白白净净变得“黑黑瘦瘦”,不大的眼睛明亮和聪慧了没多日,就变成“他原来是个并不漂亮也并不英俊的男子”,继而,由于发现了他灵魂深处的污点,分手也就是一种必然,而这种必然也就表明了林道静的高尚。

当然,林道静的高尚也就是杨沫的高尚。

杨沫生活在高尚的华灯中,光环里,成为多少热血青年,多少莘莘学子敬仰的作家呀!

 

这时候的张中行先生可就惨了,他不合时宜,不入主流,不追从时代潮流的金光大道,而独步蹊径,埋头致学,甚而喜行山野,潜思世理,这不就是反叛嘛!

别人都在一展歌喉,争当时代弄潮儿,你不加入合唱也罢,岂容你还有不规之举,所以,受批判、挨斗争,也就在所难免。

62岁那年,刚刚逃脱了干校劳作的苦役,又被送遣返自己的故乡,孤身一人,衣食寒暑,整整八载!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苦难中,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学识,自己的思虑,又操笔涂鸦,重写在激情鬼火中不得已而焚烧了的书稿。

先生这种境界实在让我辈难以理解,也就难以写照,好在他的《流年碎影》一书中有所忆记,不妨抄录一段:

 

想不到六七年之后,我由干校放还,夏秋之际到家乡去斗室面壁,却迎来过多的闲。

 

语云,闲情难忍,还要加上旧习难改,这旧习是眼前有书,手中有笔,单说手,就想写点什么。

当然不是想发表,即写,就又是只能自怡悦,其后还会有藏之名山吧,于是大革命开始时灰飞烟灭的几篇谈人生的文稿真就死灰复燃。

 

艰苦的岁月,孤凄的清闲。

一位花甲老人居然将艰难的日子大化为不可多得的自在,自在读书,自在走笔,自在怡悦。

不为名,也不为利,只图个自我修身养性而已。

就在这闲静的自在中,一部醒世之作问世了,这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顺生论》。

《顺生论》用大白话蕴蓄了大世理,涉及到存在、生命、天道、命运、快乐,几乎把困扰人生的问题都剖析了个彻头彻尾,都阐述了个明明白白。

展卷捧读,如醍醐灌顶,胸中困惑尽释,眼前尘色全消,将自己大化在自然中,将生命大化在社会中,和谐相处,生生不息,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

当然,《顺生论》的面世不是从故乡油灯下拿回来就印行的,进入新时期他仍然费了一番心血,续写、修改,几易其稿,才成书卷。

这会儿的文坛激荡着另一股潮流,西方的东西一涌而入,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魔幻的,黑色幽默的……。

洪涛一样冲击着我们的墨色,流行的不少文字很快改变了颜色,成为别国思维,别国语式主导的产物。

请理解,我这样说绝不是要闭门锁国,排斥异域文化,而是希望我们能用外来文化充实自我,化为自我的文化素质,再用自我的语式表述出来,形成中西合璧的文化景观,决不能生硬的照搬,也不能比照人家的牙慧去克隆产品。

这时候,再看《顺生论》,以及张中行先生的其他作品,仍然不入流,用先锋、现代眼光看,是完全的落后,落后的没有一点洋味,土得简直能掉出渣来!

然而,我在品读先生的文章时,从中读到的不仅是孔孟,不仅是老庄,还有弗洛伊德、叔伯华和尼采,只不过那高鼻子蓝眼睛的思虑大化到中国的大白话当中了!

张中行先生用他的中国白话包容了整个世界!

站在他包容的世界中看先锋,先锋是克隆的先锋;看现代,现代是克隆的现代。

克隆的文学竟然也成为潮流,也能激发一代人的热情,这真让人感到惊奇。

惊奇的目光回望文学克隆的激流,如同看到那股政治狂热的激流一样,实在是难以恭维!

 

这便提醒我们注意,当激情奉迎时势的时候,很可能造就极权专制,祸害的不仅是广众,难免不祸及到激情者本人;当激情追逐时尚的时候,很可能造就变异,曲扭的不仅是广众,自然曲扭最大的是激情者本人。

最为可悲的不是被祸及和曲扭,而是受了祸及和曲扭却不以为然,反以为快,甚而像阿Q一般要用手中的笔画一个自己认为最圆的圆圈,献给要抹自己脖子的刽子手。

由此更可以见出,先生用他的淡泊而宁静保持了民族的清醒,他用笔下的作品,为世人,也为文学创作者树立了一支新的标杆。

无论别人怎么认为,我则愿意用毕生精力去追求这标杆的高度。

 

返回来再看先生对《青春之歌》的态度,那也是一种淡泊而宁静的境界。

他曾对我说,人们都认为余永泽是影射我,我妻子则认为是丑化我,更是气愤。

我劝她,我不是什么有地位的人物,影射我没有意思,丑化我更没有意思。

况且,这是写小说,可以编造大小情节,又不是入史部的著作,何必较那个真!

听听,仅这寥寥数语,就把当今文坛可能闹腾的一场满城风雨的名誉侵权官司化解了!

有谁知道,那么多年他生活在余永泽的阴影里,落后、阴私、丑陋,笼罩着他的行迹,加大了坎坷,加深了沟坡,使他的人生更为艰难,更为曲折,然而,九死一生,挣脱磨难的他却淡然一笑,一笑了之,这是何等难得的宽怀!

 

如今,先生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大化到另一个天地去了。

杨沫也早就先他而去,离开了尘世。

一场笔墨恩怨已成为红尘往事,提起来也没有多少意思了。

我所以重提旧事,是想起了这么一段话,记不清是哪位作家写给蒲松龄的,却在蒲公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见地:

一个作家在世时,他的地位决定作品的地位;一个作家去世后,他的作品决定他的地位。

我无意抵毁杨沫,却更敬重张中行先生,虽然他一生没有进入时局的激流,也没有进入文学的激流,但我认为,正由于如此,他才会获得永生。

 

我以此追念张中行先生。

先生,走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