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除法说课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9307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除法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认识除法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认识除法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认识除法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认识除法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除法说课稿.docx

《认识除法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除法说课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识除法说课稿.docx

认识除法说课稿

认识除法说课稿

  认识除法说课稿

  认识除法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认识除法》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除法,理解除法的意义。

除法意义是分阶段逐渐理解的,首次教学除法,把理解其意义定位在它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

因此,认识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这是教材分两部分编写的原因。

其次,把除法知识的教学与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

这样编排,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现实意义,也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

  除法知识包括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等内容,除法意义是重点。

教材编排两道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其他知识的教学。

注意遵循儿童的特点,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再在练习中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1)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

  第36页例题用除法计算“按每份几个,一份一份地分”的问题,第37页例题用除法计算“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多少”的问题,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

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的基础。

前一道例题是首次教学除法,在讲除法意义的同时,讲了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

后一道例题在教学除法意义的同时,教学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两道例题的编写都设计成两个层次,首先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可以进行学具操作,也可以开展推理活动。

在这个层次里体会例题的问题是平均分的问题,为接受除法搭建平台,同时获得问题的答案,它是除法算式的得数。

然后讲述除法的知识,指出“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使学生明白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

例题后的“试一试”是列除法算式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从中感受除法算式的写法,体会算式各部分的实际含义,起消化新知识的作用。

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已经写出,除数与商留给学生填写,有助于把平均分和除法联系起来思考,从而理解除法的意义。

  二、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是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成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 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 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3、 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三、同时我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学习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新课标中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所以,我设计本节课的导入是以和学生谈话的形式进行的。

  师:

同学们,上个周末你们去哪玩了?

玩什么了?

  生:

……

  师:

那你们玩的一定很开心,老师上周末去了公园玩,并且还看到了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那他们在干什么呢?

让咱们一起来瞧一瞧吧!

  出示情境图,师提问:

大家看到了什么?

你们能从图上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

……

  师逐步引导学生叙述图意:

有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辆车坐2人,可以坐几辆车?

这时,师追问:

可以坐几辆车呢?

有的学生可能很快就说出是3,也有的学生一时间答不出来。

师会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来验证或探究这个答案。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操作,用学具来代替摆一摆)。

这样做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再指名几位学生来说一说是如何分配的。

然后,师进行总结:

把6个圆片或小棒每2个一份进行平均分配,分了3份。

所以,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2人坐一辆,可以坐3辆车。

这样的平均分的过程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出示:

6÷2=3,在这个除法算式中,先强调“÷”叫什么?

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这个符号,到时候让这一部分同学带领其他同学一起读一下这个符号叫“除号”。

师再领大家读一遍。

师问:

那除号怎么写呢?

让同学们举起右手一起来写,先写一个横,再上面写一个点,下面写一个点。

接着引导学生一起读一下这个算式“6除以2等于3”。

最后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有几个小朋友?

每辆车坐几人?

坐了几辆车?

”引导学生说出“6个小朋友坐车,每辆车坐2人,可以坐3辆车。

换句话说是:

把6按每2个一份进行平均分,分成了3份。

  解决完小朋友坐缆车的事情以后,向学生提出疑问:

小朋友打算坐缆车干什么去?

可能有的学生说去了这里,有的`说去了那里,最后师进行揭秘:

原来小朋友们打算去熊宝宝乐园,正巧赶上熊妈妈在给小熊们分苹果了。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熊妈妈打算给宝宝们分多少个苹果,每个小熊分几个?

分给多少只小熊?

师引导学生说出图意,然后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算式。

将个别学生的算式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对做正确的同学给与奖,对有错误的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最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的含义。

这里,我充分利用新课标提倡的理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注意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这两个问题都是让学生体会按每几个一份把一些物提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通过两次解决问题,使学生们的心理有了小小了成就感。

这时,应该继续给与学生鼓励性的评价,这会更有利于他们对以后只是学习的积极性。

  师:

既然你们已经能解决这么多问题了,现在也来替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老师这里有六枝铅笔,想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呢?

  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的分一分,再找几个小老师代替老师来平均分铅笔,在分的过程中让学生说出分的过程和结果,最后给小老师进行嘉奖。

教师再进行小结,这个分的过程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这时学生们能根据已学的经验可以很容易的说出算式。

师进一步导入,曾经学过的加法、减法和乘法,他们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那除法算式的每一部分有自己的名字么?

有的学生已经有了预习的习惯,很可能会说出他们的名称。

“除号前面的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叫除数,等号后面的叫商”。

集体在读一读,互相考一考。

最后,再一道学生说出这道算式的含义。

  学生帮助老师解决了一个问题,那这时又有新的问题出来了,“这些小朋友在这里分铅笔,那其他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出示情境图,“原来他们来参加劳动来了”(这里要渗透一些让学生有热爱劳动的意识),

  新课标中调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把学生的答案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

  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提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强化对比,加深理解

  讲到这里,除法的两种含义已在具体的情境中展示出来了,现在我要通过这两道教学例题进行比对来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让学生回忆,小朋友坐缆车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6÷2=3),老师分铅笔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6÷3=2)。

  教师再将这两种不同的平均分过程用小圆片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他们分的过程和结果,体会他们之间的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来区分除法算式的两种含义,也就是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来引出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

  这里用多媒体与学学科进行整合的一大亮点,很生动,直观的让学生体会到它们之间的不同,进一步去理解除法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四)、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巩固练习时仍然强调动手实践的必要性。

《课标》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里我将课后想想做做1、2题以印在卡片上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联系,比一比,谁做的又对又 快,最后集体进行订正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回忆一下,到现在

  认识除法说课稿2

  一、说教材

  ⒈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除法的初步认识》。

  ⒉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

(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⒊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⑴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⑵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⑶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⒋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今后初学除法应用题会感到有些困难。

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启发引导法:

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⒉尝试法:

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规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

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⒋谈话法:

  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既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⒌练习法:

  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⒍讨论法:

  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说学法

  古人云:

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1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

  ⒈归纳法:

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⒉观察法: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⒊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⒋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⒌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⒍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认识平均分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

鉴于这个特点,此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⒈贴出图片:

8个梨,4个盘子。

提问:

  ⑴老师这儿有8个梨,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盘分几个?

平均分是怎样分呢?

小朋友,请你们仔细看老师分。

(演示:

每个盘子里放一个)

  ⑵每个盘子里放了几个?

分完了没有?

为什么?

那么再继续分。

(演示:

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⑶分完了没有?

现在你们看,每个盘子里梨的个数是几个,它们的个数怎么样?

在此,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为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打下基础。

  ⒉说明:

  这样一个一个地分,每份的数量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通过教师说明,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⒊指名生说一说:

平均分要注意什么?

通过说一说,不仅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⒋判断。

  投影出示一组图形。

  ⑴指出图中哪些是平均分?

  ⑵为什么第二图和第四图不是平均分?

能不能变成平均分?

学生回答后,教师抽动投影片成下图。

  2

  ⑶指名生说出各图是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

此题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⒌提问:

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怎样分?

可让学生利用学具边分边说。

通过实际操作和口头表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含义。

此环节的教学,通过教师示范演示、学生观察、辨析比较、动手操作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解决了除法初步认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

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二)、揭示课题

  像这样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要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

开门见山将具体清晰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较好地发挥了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三)、认识除号

  ⒈我们知道加法、减法、乘法每一种运算都有运算符号,除法也一样,它的运算符号叫做除号。

  ⒉先让学生试着说除号是怎样写的,再教师讲解除号是这样写的,中间写一横,上面一个小圆点,下面一个小圆点。

注意上下两点要对齐。

  ⒊教师示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写两个除号,一定要注意上下两个点要对齐。

此环节把除号的认识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进行讲解,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书写,让学生对除号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列式计算及讲解意义

  此环节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采用了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⒈教师引导:

刚才,我们把8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求每盘有几个,要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

  ⑴我们把几个梨平均分?

8是被分的数写在除号前面。

  ⑵平均分成了几份?

4写在除号后面。

  ⑶每盘分得几个?

就等于2。

  ⑷这个算式怎么读呢?

让学生试着读。

  ⑸84=2表示什么?

通过实物图的演示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的写法,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试着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能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通过说意义,不仅让学生明确除法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⒉练习。

⑴填空:

244=6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3126=2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⑵先说出图意,再列式。

  ⑶根据题意,说出算式。

  ①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

  ②把1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

  ⑷看算式说出意义。

62=3122=6124=3204=5以上练习题的设计,围绕着此环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着,由形象具体逐步抽象化,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

⒊小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用什么方法计算?

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⒋质疑。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

  (五)、巩固练习

  众所周知,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课我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⒈读出下面的算式,用摆一摆,再填得数。

82=105=123=此题的练习,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⒉在下面算式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⑴把15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

15=

  ⑵把15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

=此题的练习,以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⒊根据题目说出算式。

  ⑴把18棵树,平均捆成3捆,每捆有几棵?

  ⑵小冬把6只兔子,平均关在3个笼子里,每个笼子关几只?

  ⑶妈妈买来8个苹果,平均分给爷爷和奶奶,每人分几个?

讨论:

为什么列式是82,2是从哪里来的。

  ⑷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几个?

  ⑸把5个苹果平均分给10个人吃,每人吃几个?

讨论:

上面两题为什么一个列式是105,一个列式是510?

以上的5小题所反映的事实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应用的数学和4问题解决的数学,

  ⑷⑸两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虽然学生还不会计算510,但让学生先试一试,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⒋游戏。

教师出示12朵花,请学生把12朵花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再列出算式,看谁的分法多。

此题的练习,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同时,一题多解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发散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以上练习题是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层层递进,由再现性进入到内化性深入到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课堂总结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