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 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3946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翻译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文言文翻译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文言文翻译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文言文翻译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文言文翻译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翻译 教案.docx

《文言文翻译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翻译 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翻译 教案.docx

文言文翻译教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

【教学目标】:

1、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2、自觉运用文言文有关知识进行规范翻译。

【教学重难点】

1.  以关键词句的翻译为突破口,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2.  在已掌握文言文翻译一般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进行规范翻译。

教学过程:

1、导入:

前一阶段我们已进行了课内文言文及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复习,同学们突出的问题是文言文翻译能力较弱,翻译往往跟着感觉走,缺乏系统理性的方法,结果翻译出的语句错漏较多,甚至与原句本意相距甚远。

针对此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并掌握科学的方法技巧——学会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来提升大家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设想:

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洞悉大势才能运筹帷幄,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近几年的高考题吧。

(近8年文言高考篇目及考查类型)

文言文【近8年新课标卷】

年份题目考点

2010《明史·花云传》①实词解释②信息筛选③文意分析④文言翻译

2011《宋史·何灌传》

2012《宋史·萧燧传》

2013《明史·马文升传》

2014《新唐书·于休烈传》①实词解释②断句③文意分析④文言翻译

2015《宋史·孙傅传》《北史·来护儿传》①断句②文化常识③文意分析④文言翻译

2016《宋史曾公亮传》《明史陈登云传》

2017《宋书·谢弘微传》《后汉书·赵憙传》

特点:

①显性:

稳定中求变化

特点:

②隐性:

文意是落点,积累是关键,语境是能力。

二、考点要求: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测试。

命题人常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能力层级为B级。

——《2017年考试说明》

三、高考链接(近三年):

思考:

有什么命题规律?

命题者为什么要选这几句作翻译题?

【经典例题1】(2015课标全国Ⅰ)(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经典例题2】(2016课标全国Ⅰ)(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经典例题3】(2017课标全国Ⅰ)(10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思考:

有什么命题规律?

命题者为什么要选这几句作翻译题?

明确设题思路:

选择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子(关键词句)进行翻译。

命题规律1、从翻译的内容看,都是选取原文段的其中两个句子;

2、从翻译的方法看,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3、从得分点的设置看,翻译得分点有三方面:

①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

②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文言句式(倒装句﹤尤其是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句式)。

③句子大意。

由此可见,文言文翻译应该是有规律可循,要有踩点得分的意识,洞悉命题人想考察的知识点。

如果不落实关键词句,就会徒劳无功,造成无谓的失分。

同时也是有方法可用的。

让我们通过课内的几个例子来归纳总结。

(简单回顾翻译要求及原则)

四、翻译技法点拨

总体要求:

信(忠于原文)达(文辞畅达)雅(富有文采)

基本策略:

1、善于抓关键词;2、善于抓特殊句式。

基本原则(标准):

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如何做到“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让我们通过课内的几个例子来归纳总结。

【练习一】翻译以下句子并留心划线词语特点。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2.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胜立自己做将军,吴广担任都尉。

明确方法1:

留(留什么?

①年号、国号、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等专门称谓。

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练习二】翻译以下句子并留心划线词语特点。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将领把守关口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

明确方法2:

删(删什么?

①句首发语词。

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

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或语气词。

【练习三】翻译以下句子并留心划线词语特点。

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不是会游水,却渡过了江河。

6.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失去他结交的同盟,(这是)不明智的。

用混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明确方法3:

换(换什么?

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

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将古今异义换作现代词。

【练习四】翻译以下句子并留心语序/句式特点。

7.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晋国,有什么能让他满足的呢?

8.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定语后置)

主意未能定下来,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未能找到。

明确方法4:

调(调什么?

①调整特殊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②调整某些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语序。

【练习五】翻译以下句子

9.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不如趁机来好好款待他,让(他)回到赵国。

10.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项伯)私下会见张良,把(项羽将发动进攻的)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明确方法5:

补(补什么?

①补充省略的成分。

②补充跳跃的内容,使上下文语意完整通顺。

【练习六】翻译以下句子并留心划线词语特点

1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沛公承受不住酒力,不能(前来)告辞。

1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

明确方法6:

变、贯(贯什么?

①古文中使用借喻、借代、用典、互文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变通地译出。

②直译不通时,可根据上下文语境,辅以意译。

六字法小结:

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留、删、换)(板书)

2、意译为辅,文从句顺(调、补、变/贯)

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掌握了通向成功的钥匙。

让我们一起试试身手吧。

五、自评自查:

结合六字法,请为以下翻译语句打分并说明理由

1.京师者,诸夏之视效,俗宜敦厚,而憸薄浮侈是尚。

京朝为官的人,都看到夏朝的成效,百姓大多都敦厚老实,然而奸邪浮躁奢侈却是高尚的。

分数:

0分

理由:

京师,是各个下属当作效仿的人,平易近人(而且)老实厚道,并且(反对)奸邪浮躁奢侈这种风尚。

分数:

1分/0分

理由:

京都的军队,各个少数民族把他们用来效仿,风俗应该注重诚实实厚道,然而(现在的)风尚却是(追求)奸邪浮躁和浮华奢侈。

分数:

2分

理由:

④京师是被各个少数民族效仿的地方,风俗应该是淳朴厚道的,然而现在奸邪浮躁轻浮奢侈却成为了时尚。

分数:

3分

理由:

教师明确:

(ppt展示)

◎京师者,诸夏之视效,

(古词:

换)(判断句:

换)(古词:

换)(删)(换:

词类活用)

京城,是中原地区学习效仿的地方,

◎俗宜敦厚,

(单音节:

换———换——————-换)

风俗应该诚朴忠厚

◎而憸薄浮侈是尚。

(省略:

补(虚词:

换)(单音节词:

换)(句式标志:

删+调)(单音节:

换)

(如今人们)却崇尚奸邪浮躁浮华奢侈。

小结采分点:

判断句、词类活用、重要实词、宾语前置、一词多义

2.疏奏不报。

喟然曰:

"吾不可仕矣。

"遂致仕,以太子中允归。

上奏不上报。

叹息说:

“我不能做官了。

”于是辞官回家,(后来)凭借太子中允(这一身份)回归(朝廷)。

分数:

1分

理由:

(宇文之邵)的奏疏没有(得到皇帝的)回复。

(于是他)感叹地说:

“我的志向不能够实现了。

”于是辞职,让太子中允来补任他的职位/和太子中允一起归乡。

分数:

2分

理由:

宇文之邵上奏皇帝没有回复。

他叹息说:

“我不能做官了。

”于是他辞官退休,在任职太子中允时回家。

分数:

4分

理由:

教师明确:

(ppt展示)

◎疏奏不报。

(古词:

换)(换)(省略:

补/单音节:

换)

奏章上达没有(得到皇帝)回复。

◎喟然曰:

"吾不可仕矣。

"

(省略:

补)(换)(换)(换)(换(虚词:

换)

(宇文之邵)感叹地说:

“我不能再做官了”。

◎遂致仕,以太子中允归。

(换)(省略:

补)(虚词:

换)(官职:

留)(换)

于是(他)辞官退休,在太子中允(的职位上)回乡。

小结采分点:

一词多义(重要实词+虚词)、省略句(主语)

6、课堂小结:

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测试,练然后知不足,我们的文言文复习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1、实词、固定句式积累不够。

文化常识欠缺。

2、没能准确判断得分点,从而落实有效分。

3、忽略省略掉的成分。

(主、宾)

4、没能很好把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贯通语意。

七、迁移练习:

请翻译以下句子

管仲曰: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知我不遭时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管仲曰: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留】:

鲍叔、我【删】:

【换】:

吾,我。

尝,曾经。

为,替、给。

谋事,谋划事情。

更,更加。

穷困,处境困窘。

不以……为,不认为。

愚,愚蠢。

知,知道。

时,时运。

利不利,好和不好。

【译文】:

管仲说:

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处境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和不好的时候。

采分点: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知我不遭时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换】:

吾,我。

尝:

曾经。

仕:

做官。

逐,放逐。

知,知道。

遭,遇到。

时,时运。

生,使...出生。

知,了解。

者,...的人

【留】:

三、我、父母、鲍子

【删】见...于...,被。

...也,是。

【补】(是)(鲍子)

【译文】: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放逐,(鲍子)知道我是没遇到(好)时运。

让我出生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子。

采分点:

3、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留】:

管仲,鲍叔,不。

【删】:

【换】:

天下,人们。

多,赞美。

之,的。

贤,贤明。

而,却。

能,能够。

知人,识别人才。

【译文】:

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采分点:

八、综合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暹,濮阳人也。

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

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

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

“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

”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

“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

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

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等犯状。

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

左右曰:

“公远使绝域,不可先蕃人情。

”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

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

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

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

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

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

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

上闻而嘉之曰:

“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

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

慰朕怀也。

”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

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

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

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B.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C.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D.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

“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暹孝顺友爱。

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B.杜暹为官清廉。

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蕃人去收取。

C.杜暹行事果敢有方。

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

D.杜暹勤干多能。

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受到了皇上的称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5分) 

(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

“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5分)

7.

(1)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

(授、以、被动句、重分别1分,句意1分)

(2)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

“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坐、下、宾语前置句、劝分别1分,句意1分。

4.B(根据大意及提示性词语断句)

5.D(“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6.C(C项,应为“杜暹担任安西副大都护期间”。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

家本微贱。

侯景之乱,寓在京都。

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

“能事我乎?

”子高许诺。

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

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

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

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

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

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

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

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

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

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

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

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

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

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

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

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

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

文帝不豫,入侍医药。

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侯景之乱,寓在京都。

寓:

寄居B.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闇夕:

昏暗的黄昏

C.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顿:

驻扎D.文帝不豫,入侍医药不豫:

不高兴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

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

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

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

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

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

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7.

(1)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

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

(关键词“稍”“习”“胆决”“愿”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

(2)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

(关键词“益”“论进”“任使”和定语后置句“将士依附之者”各1分,大意1分)

4.D(不豫:

病重、病危)

5.A(“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6.B(“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是文帝曾经做的梦,并不是事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9分)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

父尽,邠州知州。

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

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

束言:

“尚文为将,忠义自许。

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

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

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

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

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第疏狂当治。

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

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

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

时束入谏垣①未半岁也。

逾年,俺答②薄都城。

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

后同邑沈

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

徐阶劝,得免。

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

“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

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

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

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

岁月积深,凄楚万状。

欲归奉舅,则夫之

粥无资。

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

辗转思维,进退无策。

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

”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

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

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

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

“岂有喜及罪人耶?

”卒以奏,帝心动。

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丧除,召为都给事中。

旋擢南京右通政。

复辞疾。

布衣蔬食,终老于家。

束系狱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注] ①谏垣:

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

②俺答:

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恤典”是指朝廷对去世官吏分别给予辍朝示哀、赐祭、配飨、追封、赠谥、树碑、立坊、建祠、恤赏、恤荫等的典例。

B.“除”和“擢”都属于中国官职任免制度。

“除”是免除犯了错的官员的职务,“擢”是对官员的提拔。

C.“杖”是中国古代用大竹板、大荆条等拷打犯人脊背、臀或腿部的刑罚,与笞、徒、流、死一起被定为五刑。

D.“刑部”是中国古代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

明清两代,刑部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

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

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吏将沈

的手脚铐起来。

B.沈束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C.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法律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D.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最终在家去世。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5分)

(2)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

(5分)

12、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