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能源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创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37505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能源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甘肃能源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甘肃能源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甘肃能源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甘肃能源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能源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创新.docx

《甘肃能源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能源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创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能源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创新.docx

甘肃能源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创新

甘肃能源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创新

一、甘肃能源资源条件与特征

甘肃是西部地区能源资源相对富集的省份,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资源和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都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与其他资源型省份相比较,甘肃在能源资源储量和开发潜力方面,区域特色鲜明。

一是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开发具有独特的组合优势。

根据最新的勘测结论,甘肃有效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2.37亿千瓦,可开发利用资源量达4000万千瓦以上;年太阳能总辐射量在5226~6330兆焦/平方米,比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地区多700~1000兆焦/平方米。

这是第一特点,资源量非常丰富。

甘肃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第二特点,是资源分布的集中性和易开发性,主要是在河西地区广阔的沙漠、戈壁及未利用荒地,地势平坦开阔,布局建设风力发展、光伏发电项目的条件非常优越,不会与农业生产、城市建设争夺土地。

第三个特点,河西地区与新疆哈密地区相邻,配置调峰电源所需的后备资源数量充裕、运距短,运行成本较低。

这种资源组合的优势,是其他省区无法比拟的。

二是煤炭和水能资源开发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煤炭预测储量为1428亿吨,位居全国第六位。

其中,陇东地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南缘,预测资源储量1363亿吨,占全省预测储量的95.4%,已

探明煤炭资源量接近200亿吨。

陇东地区煤炭资源的比较优势,一是储量丰富、煤质优良、赋存条件好,在鄂尔多斯盆地能源整体开发中居于重要地位;二是庆阳市仍属于未受破坏的整装煤田,勘查前景广阔,适合按照大矿区、大集团模式高水平、高质量、集约化开发。

另外,甘肃境内河流众多,水能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量达1200万千瓦以上。

目前,尚未利用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易于统筹规划,开发潜力大。

三是石油和煤层气资源开发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甘肃石油资源储量达12.4亿吨,探明可采储量为6亿吨,位居全国第七位。

其中,新开发的西峰油田探明储量1.08亿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2.03亿吨,是我国近10年来发现的陆上大型油田之一。

天然气资源相对缺乏,但煤层气资源比较丰富,据长庆公司勘探预测,庆阳地区煤层气储量达13588亿m3,占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煤层气总资源量的30%,开发利用的前景比较好。

二、甘肃能源产业发展趋势

根据能源资源储量大、分布集中、适宜大规模开发的比较优势,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甘肃“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加快建设以酒(泉)嘉(峪关)为中心的风电、以敦煌为重点的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

甘肃进一步提出,按照“东煤、西风、南水、北光”的能源开发思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积极推进酒泉新能源基地和陇东煤电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传统能源产业升级改造力度,提升能源综合利用程度,开拓能源供应和输出渠道,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生产输出基地

这种布局构想,体现了国办47条对甘肃的功能定位、发展战略设计,也引申出甘肃能源产业发展的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的原则,通过加快能源产业发展,积极打造陇东、河西两大能源基地,提升“中心”和“两翼”经济实力,更好地发挥带动全局的作用。

二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的原则,增强能源生产和供给能力,打通资源能源运输通道,提升对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

三是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的原则,推进能源清洁生产,加强矿区生态综合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能源产业循环发展。

四是实施社会发展战略的原则,通过能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区域合作和综合布局,带动周边地区联动发展、增强实力,推进扶贫开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五是实施产业发展战略的原则,发挥能源产业在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等产业基地建设和循环产业链培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加速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据此,今后五到十年,甘肃能源产业将进入规模迅速扩张、供给结构快速变化的重要时期,陇东煤炭资源开发步伐进一步加快,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

顺利推进,甘肃作为西部地区重要能源基地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预计到2015年,甘肃煤炭生产能力将超过1亿吨,原油加工能力达到30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6700万千瓦以上,能源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都呈现成倍增长的态势,能源产业日益成为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与此同时,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转化、电源项目的布局建设和现代高载能产业的及时跟进,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上升、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等一系列问题更加突出,能源产业也成为实现节能减排任务的核心环节、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领域。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住全省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机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开发区、产业链条、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为载体,积极探索能源产业循环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闯出一条科学发展能源能源大省的新路子。

三、甘肃能源产业循环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能源先行。

大幅度提高能源生产和供应量,是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甘肃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全国差距的必然要求。

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现状,又凸显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现实紧迫性。

因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就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条重要途径。

能源产业既要充分发挥能源循环产业培育、循环经济体系

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还要努力完成产业自身的循环发展。

这是能源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资源的特质。

也因此,进行能源产业循环发展的模式创新,必须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方面要是以最小的能源投入,确保所有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最高的能效价值;另一方面要通过调整能源转化、供给的结构,实现能源产品生产过程的最优化。

1、能源生产和输出大省模式

这一模式的内容,就是要在更大范围内考量甘肃在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中的作用,实现向能源生产和输出大省的转变。

甘肃在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和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过程中,受到的最大质疑,就是甘肃自身经济发展滞后、能源产品需求不足。

应当说,这是一种片面、短视的看法,没有认识到两大基地在跨区域范围内、在全国能源供给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已经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十二五”期间,要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2020年达到15%。

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进一步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产业规模,增加供给。

甘肃在风能、太阳能资源方面的优势,符合这种需求,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下一步,就要在推进千万千瓦风电基地二期工程的同时,着力解决好电网建设、电力输出的问题,解决好陇煤南运入川渝的问题,积极实施能源输出战略。

通过向能源生产和输出大省的转变,推进甘肃能源生产结构的大幅调整,缓解能源消费压力;(用他们的先进技术(消耗,产业层次、规模)减少二氧化碳)

同时,也带动一部分高消耗、高投入的高载能产业向其他地区布局,减轻甘肃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严峻考验。

2、电源结构优化模式

这一模式的内容,就是要促进电源结构多元化,在提升燃煤机组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开发产生的矸石和瓦斯资源、其他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还有相当潜力的水能资源、尚处在未开发状态的生物质能等发展电源项目,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和消耗。

展望“十二五”及更长时期,甘肃将面临电源项目大量建设、电力装机容量急剧增加的压力。

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煤炭资源开发转化和规模化风力发电配套调峰电源的需要。

这些电源项目装机规模庞大,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

虽然目前采用的发电机组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能源转移效率和输出效率都有大幅提升,但从总量上,新增的煤炭资源消耗量,仍然会导致能耗指标不断提高,对全社会节能减排形势造成负面影响。

同时,在能源转换过程中,也会形成一定数量的废弃物和环境污染。

面对这种状况,必须创新思维,在能源转换的前端处置方面下功夫,尽可能减少优质煤炭资源的直接消耗,采用多种原料供给方式,促进电源结构的多元化。

煤矸石大规模利用、瓦斯气规模

3、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的内容,就是要重视能源在所有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每个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设计中,着力实现能源消耗量的最小化、能源转换效益的最大化,通过产业一体化发展,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具体来说,在石油资源开发利用中,要按照“开采—炼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的发展模式,着力降低生产能耗、提高余热资源利用水平;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按照“煤—电—化—冶—材—运”的发展模式,适度发展甲醇、二甲醚、合成氨、烯烃等煤化工产业和新型建材产品,实现产业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和就地循环,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和未端治理,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特别是,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中,把生物质能综合利用作为循环农业与能源产业结合的最佳切合点,从认识上、政策上给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从能源产业的特征看,生物质能源是所有能源循环发展形式中最佳的模式,其他如燃煤发电、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包括垃圾焚烧发电等,都是在产生能源的同时,消耗一部分能源。

甘肃作为一种传统的农业大省,生物质能源资源相当丰富,通过与循环农业发展相链接,可以为生物质能源发展拓展出广阔的空间。

4、区域联动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的内容,就是利用“陇东—天水—陇南—西南地区”交通大通道建设的机遇,逐步在水、土资源匹配条件相对较好的天水、陇南地区,构建充分利用陇东煤炭资源、川西北地区金属、非金属资源,能源产业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是符合甘肃区域发展实际的重要部署,也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和支持。

加快能源产业发展,是实施这一战略,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推进区域联动的重要途径。

能源产业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构建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而且,不论从全国看,还是从甘肃看,都有能源生产地和消费地逆向分布的特征,这与我国在交通、电网等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历史欠账有关。

这种逆向分布特点和资源价格长期处在较低水平的状况,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常常会基于资源利用规模、市场半径和生产成本方面的考虑,采用就近布局建设的原则。

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条件下,这种布局理念已经不太适应,一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明显,资源显然应当在向最有利于发挥最大效率和效益的区域和企业集中;二是随着交通、电网等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资源异地开发、利用的约束因素已经弱化;三是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需要各种要素的配合,比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容量,有些资源富集区域不太具备。

因此,部分在甘参与能源资源开发的央企,已经在着手研究向天水、陇南等地布局煤炭综合利用项目方案。

这种异地转换、区域联动的发展态势,对于促进陇东地区能源资源有效利用、推动陇东南四市协同发展、形成我省向“西三角”地区融合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甘肃能源产业循环发展模式创新,包含能源生产和转移、循环经济产业一体化、能源产品大流通、能源资源跨区域配置等四个方面,充分体现了能源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也体现了国家对甘肃发展战略的设计思路,从产业、区域等多维视角构成甘肃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支撑。

这种模式创新,符合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是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解释而演绎出的结论,可以较好指导能源产业发展的实践和组合政策的设计。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