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稀土产业政策效果实证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2874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3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稀土产业政策效果实证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我国稀土产业政策效果实证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我国稀土产业政策效果实证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我国稀土产业政策效果实证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我国稀土产业政策效果实证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稀土产业政策效果实证研究.docx

《我国稀土产业政策效果实证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稀土产业政策效果实证研究.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稀土产业政策效果实证研究.docx

我国稀土产业政策效果实证研究

我国稀土产业政策效果实证研究

 

交税品位负于何在2015年第2期

我阁稀土产止政策效果实证研究*

王玉珍

内容提要2014年3月稀土贸易争端案的失

利是否意味着我国稀土产业政策的全面失效,怎

样理解我国稀土产业政策在国际贸易争端中的失

利与国内实施效果之间的关系,是本文要研究的

主要内容。

在对我国稀土产业在市场失灵时出现

的问题以及所采取的产业政策进行现实判断和描

述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引入时间虚拟变量,

运用计量经济分析工具和方法,分析我国所采取

的阶段性稀土产业政策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从总

体上看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对稀土产业的干预是有

效的;但政府对稀土产业的干预并不是万能的和

无代价的,贸易争端案的失利表明我国政府没有

使用合规的手段实现合理的目的。

为此,政府应对

稀土产业整体发展战略进行顶层设计、分步推进,

构建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整个政策体系的设计

要充分考虑国际形势、WTO贸易规则和国内存在

问题及发展态势,运用合规的政策手段实现合理

的政策目标;同时,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制定稀土

产业政策,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解决贸易争端

中的作用。

关键词稀土产业市场失灵产业政策

有效性政策效果

2014年3月26日,世界贸易组织公布了2012

年3月13日美国、欧盟和日本针对中国限制稀土

出口贸易诉讼的裁定,认为中方涉案产品的出口

管理措施违规。

这场持续两年多的稀土国际贸易

争端案的败诉引发了各种争议,其中尤以日本、

美国等国的评论最为尖锐,认为这是;中国稀土

从出口到政策的全线失败;(王静爽,2014)。

这进

一步引发了各界对我国稀土产业政策实施有效

性的种种猜测和质疑。

实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

以来我国稀土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伴随快速

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稀土产业面临的价格长期

低迷、资源开采粗放、环境污染严重、产能过剩、

产业自我发展能力滞后等种种问题。

与其他一般

竞争性产品不同,作为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

性产品,伴随稀土产业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各种

问题,我国政府制定与实施了不同的产业政策。

这些产业政策不仅涉及到对稀土出口的管理,更

有针对国内稀土产业生产与发展中各种问题的

措施。

对如何全面认识我国稀土产业政策的有效

性、稀土贸易争端的失利是否意味着我国稀土产

业政策的全面失效、怎样理解我国稀土产业政策

在国际贸易争端中的失利与国内实施效果之间

的关系、如何调整和改变我国稀土产业政策以适

应国际市场规则等问题的回答,正是本文要研究

的主要内容。

一、文献综述

自20世纪50-70年代日本实施产业政策

获得巨大成效后,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自此,理

论界对产业政策的关注与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行业协会在资源性产品对外贸易中的战略转型研究;(批准号:

llBJL052)的资助。

39

 

宏观位游研元2015年第2期

尤其是对产业政策效应的研究。

根据日本发展

实践,日本经济学者认为实施产业政策的理论

依据是自由市场经济存在着市场失灵的可能

性。

为此,小宫隆太郎、奥野正宽和铃村兴太郎

(1984)就曾指出;狭义的产业政策的中心课题

就是针对与资源分配相关的市场失灵所采取的

对策;。

在此基础上,日本学者将产业发展中市

场失灵的表现归结为比较优势下后发优势的制

约、规模经济的无法实现、产业结构转换的被动

性、技术开发的间断性、对其他社会利益的损害

等(陈淮,1990)。

尽管日本学者给出了产业政策实施的理

论依据,但不同国家的学者们对产业政策实施

必要性的认知依然存在分歧,因此通过对产业

政策有效性进行研究就成为是否有必要以及

如何实施产业政策的关键。

Amsden(1989)和

Luedde-Neurath(1986)分别通过对成功实施产

业政策的日本和韩国进行研究,得出产业政

策是促进国家经济增长重要因素的结论;

Monke和Pearson(1989)、Rodrik(2007)、Criscuolo

等(2012)、Aghoin等(2012)则通过不同研究方法

对不同国家实施的产业政策进行分析,结果表

明产业政策对产业促进是有效的。

但是对于产

业政策的有效性,也有其他学者提出了质疑。

Krueger和Tuncer(1980)通过对土耳其不同产业

的实证研究发现,受到较多保护的产业全要素

生产率增长率并未显示高于较少保护的产业;

Beason和Weinstein(1996)、Lee(1996)以及

Lawrence和Weinstein(1999)则分别以日本、韩国

和日韩两国为研究主体,得出与Krueger和

Tuneer(1980)大致相同的结论。

此外,Spissinger

等(1999)、Naudé(2010)的研究成果同样表明,

产业政策的实施难以发挥出有效的作用O

国内对产业政策效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

年代,且多建立在产业政策是有效的理论假设

之上。

在21世纪之前,学者们对产业政策效应的

关注更多侧重于总体产业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40

有效性和局限性(周振华,1990;郭克莎,1998;

汪同兰和齐建国,1996);进入21世纪后,学者们

更多关注钢铁、汽草、体育等重点产业的产业政

策效应,并得出几乎一致的结论:

即产业政策给

产业的产销量增长、行业集中度等带来明显的

促进作用(梅良勇和张四诲,2007;刘光柱和刘

河北,2012;林建君和李文静,2013);但在某些

情况下,产业政策只能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

的加速或迟滞作用,产业自身的发展潜力才是

产业发展的关键(舒锐,2013)。

对于稀土产业的

研究,国内学者最初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稀土产

业发展中的具体技术方面;随着稀土产品对外贸

易的快速发展,学者们开始从经济学视角关注稀

土产业O这些文献大多着眼于稀土的定价权缺失

问题(宋文飞、李国平和韩先锋,2011;周代数、李

小芬和王胜光,2011;曾先峰、李国平和汪海洲,

2012)、稀土产业存在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陈志和

刘峰,2011;李仲学、刘宇和赵怡晴,2012;吴志

军,2012a、2012b)以及稀土产业的产业组织问题

(徐毅鸣,2012;张丽颖和李胜连,2012)等方面,

也有少数学者开始关注稀土产业政策(苏文清,

2009;吴志军,2012a、2012b),但这些研究并没有

深入涉及到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或对实施效果

进行评价与分析等方面。

从总体上看,纵观国内外对产业政策有效

性的研究文献,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

日本、

韩国等国产业政策实践的成功,从实证角度证

实了产业政策有效的理论假说;同时,基于;市

场失灵;或转型期市场作用不充分背景下,我国

学者也从实证角度证实了政府所实施的产业政

策会给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那么,对

于具有不可再生的资源性产品,稀土产业政策

是否会对稀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市场失灵

表现带来积极的促进效应,在国际贸易争端中

的失利是否意味着稀土产业政策的全面失效

呢?

对此,本文将在对我国稀土产业发展面临的

各种问题以及所采取的产业政策进行现实判断

 

宏观位游研元2阳年第2期

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引人时间虚拟变

量,运用计量经济分析工具和方法,分析我国各

阶段稀土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同时,结合稀土产

业国际贸易争端,重点关注稀土产业政策在国

际贸易与国内领域实施的效果,以求为政府决

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根据。

二、稀土产业发展问题及产业政

策的现实判断与分析

产业政策实施的理论依据是自由市场经济

存在市场失灵;在我国稀土产业长达几十年的

发展过程中,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同样出现

了市场失灵所引发的各种问题。

因此,本文在对

各种问题进行判断与分析的同时,结合我国的

稀土产业政策实际,为计量分析的指标选择与

确定提供理论基础。

(一)稀土产业发展中市场失灵表现的判断

与分析

在稀土产业发展的几十年里,元序竞争、过

度生产、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资源开采粗放、环

境污染严重、产业集中度低等种种市场失灵问

题已逐渐成为顽疾,给整个稀土产业发展带来

很大影响。

1、无序竞争导致稀土出口价格定价权缺失

和低迷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稀土产业迅速发展,

但在稀土外汇创收急速上升的同时却是国内企

业间为争相出口而进行低价恶性竞争,结果造

成国内稀土价格直线式下跌,出口平均价从

1990年的13608美元/吨跌至2001年最低的

3619.5美元/吨。

①为获取外汇引发的国内企业

间的无序价格竞争使原本价值不菲的稀土资源

卖出了;白菜价;破坏了合理的市场经济秩序。

图1显示随着稀土出口量的不断上升,稀土出口

平均价格在2∞5年前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2、过度生产和开发导致稀土资源流失严重

2刷刷

l5OCOO

511000

l则l回1199219931皿419951蜘1回11甥19归自创20012002拟目200l拙E团出2皿720082009211102011四12

|+阳则,鸣)....-疆土出口时阳|

图1稀土产品出口量和出口平均价格(1990-2012年)

资料来源:

1991-2012年《稀土信息》中的;中国稀土;一文

中的数据

20世纪80年代稀土产业快速发展时期,我

国对稀土产品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稀土资源开

发和出口管理几乎处于一种失控状态,由此导

致国内稀土过度生产和过度开发。

从图2可以看

出,我国稀土产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由1994年

的47.449毛上升至2010年的97.949毛,呈不断上升

态势,几乎成为稀土产品的全球唯一提供者;而

美国的稀土产量却由1994年的32.09%降至

2002年的5.09%,随后降为0。

与此同时,我国的

稀土储量由1994年占全球储量的43%降为2007

年的30.789毛;美国的稀土储量同期却没有太大

的变化。

这种发展格局容易造成国家对资源性

产品贸易形成;发展梯次;的依赖和;资源诅咒;

后果(Davis,2010)。

1<1:

:

iJJJ

l锦41拥19币619911四819992删2∞120022刷刷4四052005200120082009四10拥11

--中国带土产量占世界且量比重--费国罹土产量占世界且量比重

图2中、美两国稀土产量占世界总量比重对比

(1994-2011竿)

资料来源:

USGS,1996-2013年;U.S.GeologicalSurvey,

MineralCommoditySummaries:

rareearth;,hup:

l/minerals.usgs.

gov/minerals/pubs/commoditylrare_earths/

3、盲目扩张导致重复建设严重和产能过剩

在我国,稀土采矿权归地方政府支配。

41

 

交税品位玲研元.2015年第2期

此,地方政府下发的采矿证往往主要集中在当

地采矿企业,由此在冶炼加工环节出现了中央

企业、地方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竞相发展

的局面。

开采与冶炼加工环节的分离,使稀士资

源的开发利用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不仅如此,长

期以来在巨额利润驱使下企业超指标生产成为

常态;稀土矿无证开采、越界开采等现象更是屡

禁不止O市场价格信号缺失导致稀士产业长期

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供求矛盾不断恶化O图3

显示我国稀土矿产品产量几乎均高于国内消费

量,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稀土产业的

快速发展,产能过剩局面不断加剧,造成资源的

极大浪费O

:

:

:

」ι立工~吨|

1990199219941998199币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

问←稀二矿产品生产量明时!

即→…国内;!

费量(吨)I

图3稀土矿产品生产量与国内消费量对比

(1991-2012年)

资料来源:

1991-2012年《稀土信息》中的;中国稀土;一文

中的数据

4、开发和应用不足导致产业自我发展能力

落后

稀土是现代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

兴产业不可替代的战略性资源。

但一直以来,我

国在稀土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却主要集中在稀土

分离提取技术方面,稀土生产和出口以污染大、

附加值较低的中上游产品为主;低端产品过剩,

高端产品匮乏;对稀土的深加工和应用开发仅

仅停留在传统领域,基本处于产业链;微笑曲

线;的价值链低端,产业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

(陈志和刘峰,2011)。

显然,技术开发所具有的

溢出效应使稀土产业的深入开发具有公共财富

特征,从而也是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的。

5、开采粗放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环境

恶化

42

环境和生态问题一直伴随着稀土产业的发

展过程:

稀土矿生产往往伴随着放射性物质的

产生,由于开采技术的制约,逐利的企业往往采

取粗放的方式对稀土进行私挖滥采,由此产生

的大量废水、废渣严重污染破坏了当地土壤和

水源O国有企业稀土开采的吨回收率仅为60%,

大型的民营企业回收率只有40%,一些私采乱

挖的矿山甚至只有5%,稀士资源被大量浪费

(王瑞之,2011)0显然,在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

追求中,并不会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纳入自

身考虑的范围;单纯的市场行为不可能保证资

源的合理使用和实现社会共同利益O

6、产业集中度低,无法实现规模经济

尽管我国稀士工业化生产开始于20世纪50

年代,但由于稀土矿产资源多分布在偏远地区,

再加上改革开放后贸易政策背后的巨额利润催

生了一大批小企业进入稀土行业,进行稀土资

源的生产开发。

2010年以来,仅各类稀土生产企

业就多达200余家,其中骨干企业有20余家(倪

平鹏、蒙运兵和杨斌,2010);而对于同样属于资

源性产品的铁矿石,仅世界三大铁矿石生产公

司(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以及巴西

淡水河谷公司)的产量就可占到全球的113;2012

年三大铁矿石生产公司共生产铁矿石6.8亿吨,

占全球产量的36%。

②显然,稀士产业的这种实

际情况根本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和产业发展

优势;当然,低下的产业集中度也使我国稀土产

品在国际市场上无法拥有价格;话语权;尽管

我国稀土供应量已经从1994年的47.44%上升至

2010年的97.94%,甚至在实施配额限制后的

2013年,其供给也占到全球的90.9%(USGS,

2014)0

(二)稀土产业政策判断与分析

与其他产业不同,稀土产业在我国经济建设

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早在1978年我国就成立

了与稀土产业相关的领导小组或全国性办公室

(尽管在不同阶段因附属机构不同而名称不同);

 

且在国务院的六次政府机构改革中,均专门保留

了对稀土行业以及稀土在相关行业推广应用的管

理职能。

在稀土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也针对

性地实施了不同的产业政策。

从总体上看,伴随着

稀土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我国稀土产业政策也

在逐渐从局部管理到全面管理不断加强。

具体来

说,产业政策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1998年):

;开放生产、开

放供应对稀土产品实行出口退税。

这个阶段

的产业政策,其实质就是鼓励;用稀土换外汇;。

因此,面对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在潜在利润的

诱惑下,我国稀土产量和出口量在这个阶段快

速扩张:

20世纪80年代初,稀土出口量还仅为

20吨,到2006年已经达到历史最高53313吨,且

稀土出口量占到全球的970毛,成为世界上稀土

资源的主要供应者。

显然,这个阶段的产业政策

并没有对稀土生产和出口进行限制,对产业发

展也没有相应的引导。

这直接造成我国的稀土

出口产品以原料和粗加工产品为主,且出现稀

土产品无序竞争、产能过剩、资源开采粗放、环

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之后的产业发

展中逐渐成为一种顽疾。

第二阶段(1998-2005年):

;限低促高;即

限制原料和粗加工的稀土产品出口,鼓励稀土

的深加工产品出口。

在这个阶段,我国实行稀土

产品出口配额许可证、出口配额管制、降低并逐

渐取消出口退税以及开采配额等限制性开采政

策。

政策的目的旨在限制稀土原料和粗加工稀

土产品出口的同时力求解决国内稀土产业产能

过剩、价格持续低迷的顽疾,但政府每年发放的

出口配额实质上几乎均大于世界市场的需求,

因此并没有对国际市场需求和价格带来太大的

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几乎同样的稀土出口

管理措施和手段,在这个阶段并没有引起国际

贸易争端,而约十年后却遭到一些发达国家和

地区的贸易诉讼。

③可见,2005年之前政府只是

将稀土视为一般出口产品,仍将稀土的出口创

宏观任踌研元;2015年第2期

汇放在首位而采取鼓励稀土出口的贸易政策;

对于产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没有采取实

质措施,也没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长期发展规

划,缺乏产业发展顶层设计。

第三阶段(2005一至今):

全面性;稀土新

政;。

从2006年起,国家密集出台对稀土产业的

管制政策:

对生产实行总量控制,将生产由;指

导性计划;调整为;指令性计划;对稀土产品出

口征收关税,且不断提高;制定并发布《稀土工

业产业发展政策》和《稀土工业中长期发展规

划~;制定并下发《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

《稀土行业准人条件~;公布《关于促进稀土行业

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企业兼

并重组的意见》等文件;建立稀土战略储备制

度,严格稀土项目审批等。

毫无疑问,这个阶段

的;稀土新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为解决过度生

产而采取限制总量,为解决资源流失和价格低

迷而征收关税和限制配额,为遏制环境污染而

制定准入条件,为实现规模经济而进行企业兼

并重组,为确保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稀土产业中

长期发展规划和建立战略储备制度,等等。

然,所有这些举措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环境和

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也获得了WTO

专家组的认可:

我国政府限制稀土等原材料出

口的目的并未被认定是错误的;相反,我国为保

护环境和可用竭资源的初衷并不存在问题,但

所采取的一些限制出口的措施并未直接达到最

初的目的(刘敬东,2014)。

这也就是说,从总体设

计上看,该阶段稀土产业政策的针对性很强,保

护环境以及国内可用竭资源的目的性也很强,

但在涉及与稀土产品相关的国际贸易时存在具

体管理措施违规和缺乏合作与沟通的现象。

三、稀土产业政策娘果实证检验

与分析

根据WTO专家组的判决,认定我国在稀土

43

 

宏观位许研觅2015年第2期

等原材料出口管理措施中存在违规行为。

那么,

这是否就如同其他国家相关评论指出的;中国

稀士从出口到政策的全线失败;呢?

本文将通过

实证分析检验与判断我国在不同阶段所实施的

产业政策是否有效,以为全面、正确认识稀土产

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变量选择与方法确定

如上所述,我国所实施的稀土产业政策在每

→个阶段均具有不同的针对性,尤其是第三阶段

的;稀土新政;。

为此,考虑到产业政策的针对性

和直接影响结果,本文选择稀土生产量、出口量、

产能过剩状况、环境污染控制等指标,分别表示

产业政策对生产总量的控制、对出口的限制、对

国内产能过剩和过度生产的控制、对环境的保护

等政策效果的衡量。

同时,考虑到产业政策带来

的间接效应,如限制出口对价格的影响,这里引

人稀土产品出口平均价格作为参照。

对于稀土产

业的规模经济问题,因政府对稀土产业整合的政

策探索与推进也只在最近几年,且稀土产业集中

度数据获取比较困难,故本文未将对实现规模经

济而实施的产业政策效应纳入考察范围。

以上所

有指标就是本文的被解释变量。

值得指出的是,对于环境污染控制指标,全

国单纯就稀土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数据无法获

得,故本文选择稀土生产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来

代替。

在我国南北两大稀土生产体系中,南方离

子型稀土分布区域重稀土的产量、产能约占全

国的989毛,其中尤以江西赣州所占比重最高,达

到36%;而且在南方省区的104个采矿权证中,

江西有89个,其中有88个由江西赣州稀土矿业

公司掌握(吴中珞,2011)0在20世纪90年代中

期,江西省赣州市更成为全国四个酸雨频率大

于90%的城市之一,这与稀土矿开采与萃取分

离生产中使用大量酸碱、萃取剂等化工原材料

有着直接关系。

因此,本文选择赣州市来考察稀

土产业政策对环境污染控制的效果具有一定代

表性。

同时,因稀土生产带来的污染主要是工业

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故本文选择赣州市工业废

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两个

指标来进行分析O各种指标说明及具体设定见表

1;本文相关数据根据1991-2012年《稀士信息》

中的;中国稀土年评;和江西省赣州市1999二

2012年《统计年鉴》整理和计算得到。

前面分析表明,针对我国稀土产业不同发

展阶段的问题,政府所制定与实施的产业政策

也不相同,表现出不同的管制特征,从而对稀土

产业的管制政策也表现出比较强的阶段性特

征。

为此,本文拟通过建立临界指标的虚拟变量

模型来考察产业政策效果的阶段性。

计量模型

具体设定如下:

y,=α。

+αIX,+α2(x,-x,.)D,+u,II.t注t*D,=1'

10,t<t*

表1变量定义与指标说明

变量定义符号

出口量以稀土氧化物(REO)计的出口量ex

矿产品生产量以稀土氧化物(REO)计的稀土矿产品生产量pp

产能过剩状况稀土产品商品量(以稀土氧化物REO计)减国内消费量差值bal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998-2010)ww

环境污染控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999-2011)sw

出口平均价格出口创汇除以出口量pex

产业政策虚拟变量I当t;:

;':

1999时,D,=1;t<1999时,D,=0D,

产业政策虚拟变量2当1;:

;,:

2006时,队=1;t<2006时,D,=OD,

时间变量随时间变化取值t

44

 

其中,y表示被解释变量,X表示解释变量

(包括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D表示虚拟变量,t

代表年份,αz为待估参数,μz为随机扰动项。

根据前面对稀土产业政策划分的三个阶

段,本文将设定两个临界指标虚拟变量对每个

阶段的产业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考察。

同时,考虑

到政策实施的滞后性,本文分别以1999年和

2006年作为虚拟变量的临界值。

这样,整个模型

变量间的关系设定如下:

在第一阶段,稀土产业

基本实行的是自由放任的对外对内政策;为此,

本文对这个阶段的产业政策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