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型城镇发展任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0266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新型城镇发展任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浙江省新型城镇发展任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浙江省新型城镇发展任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浙江省新型城镇发展任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浙江省新型城镇发展任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新型城镇发展任务.docx

《浙江省新型城镇发展任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新型城镇发展任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新型城镇发展任务.docx

浙江省新型城镇发展任务

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任务

以大都市区建设为引领,突出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强化县城的重要载体作用,推进小城镇特色发展,构建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金南翼。

(一)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区

构建以大都市区为主体形态的“四核四带四圈”空间布局。

提升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核心区的极核功能,加快周边县域经济接轨融入都市区经济,打造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和重要增长极。

构建贯通大都市区的北部环杭州湾、东部甬台温、中部杭金衢、南部金丽温四大城市群连绵带,形成省际互联、省内互通的“井”字型网络化城镇化布局。

以四大都市区为中心,紧密联动周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建辐射全省、带动省际相邻区域的都市圈。

深入实施大都市区建设行动。

推动人才、科技、产业等高端要素向都市区集聚,加快形成吸引全球高端要素和优质资源的强大引力场。

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规划建设,提升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圈在国家级都市圈中的地位和能级,增强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功能作用。

大力建设国际机场等综合交通门户枢纽,推进国际社区建设,完善国际医院等配套公共服务。

加强多层次多领域国际人文交流,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国际形象和个性品牌。

专栏1四大都市区建设行动

1.杭州都市区。

以数字经济为特色,发挥其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辐射作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中心、“互联网+”科创中心、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国际重要的休闲旅游中心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

2.宁波都市区。

打造以开放创新为特色的国际港口名城,以深化宁波舟山港一体化为重点,建设全球综合枢纽、国际港航贸易中心、国家智造创新中心、亚太文化交往中心、幸福宜居美丽家园。

3.温州都市区。

打造以国际时尚智造为特色的中国民营经济之都,建设中国时尚产业智造中心、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东南沿海医疗康养中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城市。

4.金义都市区。

打造以丝路开放为特色的世界“小商品之都”、国际影视文化之都、创新智造基地、和美宜居福地。

实施大都市区同城化“五个一”工程。

推动形成空间规划“一张图”,加快建设轨道交通“一张网”,逐步实现同城服务“一个圈”,统筹形成平台布局“一盘棋”,探索建立生态建设“一本账”,推动都市区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同城化发展。

力争“十四五”期间,实施重点项目500个左右,完成投资3万亿元。

专栏2轨道交通重大建设项目

一、都市区城际铁路

1.杭州至海宁城际铁路工程

2.杭州至德清城际铁路工程

3.金山至平湖市域铁路

4.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

5.杭州至绍兴城际铁路工程

6.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工程

二、城市轨道交通

1.杭州机场轨道快线

2.温州市域铁路S2线一期工程

3.温州市域铁路S3线一期工程

4.嘉兴市有轨电车T1线一期工程

5.台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

6.台州市域铁路S2线一期工程

7.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三期

8.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9.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加快省内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

制定出台《推进大都市区建设共建省内一体化合作先行区的指导意见》,引导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向一体化合作先行区集中配置。

加快建设杭绍、杭嘉、嘉湖、甬绍、甬舟等一体化合作先行区,率先形成环杭州湾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探索甬台等其他跨行政区协同板块一体化。

专栏3省内一体化合作重大平台

1.杭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

积极落实杭绍“1+4”合作框架协议、萧山区与柯桥区友好城区合作协议,聚焦江南—柯桥、萧南—诸暨等板块,打造钱塘新区、萧山益农板块、滨海新区等平台,谋划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积极申报杭州空港综合保税区,实施机场快线、杭绍城际线等地铁轨道建设项目。

2.杭嘉一体化合作先行区。

拓展和完善两市政府多层次的协调联动机制,形成高层对话常态化、专门机构常设化和部门对接组织化的长效机制。

加快余杭、海宁合作开发区块规划建设,延伸杭州城东产业智造走廊,主动承接临平、钱塘新区城市功能,加快打造产业合作平台。

3.嘉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

在两市毗邻地区乌镇西北部和练市东北部划定60平方公里左右区域,以数字经济为主攻方向,打造“练市—乌镇”嘉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

重点布局“互联网+”数字经济、“旅游+”产业链中下游相关配套项目,推进嘉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的先行启动区建设。

复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创新经验,深化两地在党建人才、科技产业、教育医疗、联合执法等领域合作,加快苏台高速、水乡旅游线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设。

4.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

以甬绍两市毗邻区域为重点,聚焦设施互联先行,深化科创、开放、文旅、生态、公共服务等五大领域合作。

立足余奉—嵊新、余慈—上虞、前湾新区—滨海新区等重点区域,加强空间策略、功能布局、产业协作、重大基础设施等规划对接和实施协同,重点打造前湾新区—滨海新区高端产业协作联动区、甬绍四明山生态文旅休闲体验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甬绍合作先行区等三大联动区块。

5.甬舟一体化合作先行区。

以六横、金塘及周边海域为载体对先行区进行整体设计。

近期聚焦六横小郭巨围垦等重点区块,选取适当范围先行启动,远期进一步谋划拓展合作区开发范围。

充分发挥省级统筹协调作用,探索建立“领导小组+管委会+投资公司”的管理架构。

6.甬台一体化合作先行区。

加强宁海、象山与三门协作,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协作机制。

协同推进规划编制,谋划三门湾共同开发路径。

协同推进产业合作,共同建设、运营产业合作平台,统筹布局一批甬台合作产业项目。

(二)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

推动杭州、宁波高水平协同发展。

编制出台《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五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省级统筹、双城联动、市级推进的机制。

推动杭州空港和宁波舟山港功能对接,联动建设浙江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大开放平台,深化杭甬两地海关一体化合作,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

加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链共建,合力打造杭绍甬产业创新一带。

谋划推进环杭州湾南岸铁路通道和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提升环杭州湾综合运输通道功能。

共同办好杭州亚运会、浙洽会、中国—中东欧博览会等国际性大活动,共建大运河诗路和浙东唐诗之路,突出杭州、宁波“双核”作用,提升对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带动能力。

支持杭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建设“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加快构建“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新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致力打造国家中心城市。

谋划以杭州三江汇、钱江新城2.0、杭州云城、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等为代表的“未来城市”实践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

大力推进郊区新城建设,引导主城区过度密集区块人口向郊区新城疏解、城市新流入人口向郊区新城集聚。

以城市大脑建设撬动各领域改革,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

以亚运会为契机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支持宁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

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聚力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支持宁波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

纵深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双向融入“一带一路”,提升建设17+1中国—中东欧合作示范区。

构建市域统筹发展新格局,提升泛三江口、东部新城、鄞州南部、镇海新城等核心板块发展活力和城市功能,建设鄞州中部、空铁新城、姚江新城、创智钱湖等重点板块,推动慈溪城区、余姚城区和前湾新区相向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宁波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增强对舟山、台州、绍兴等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

增强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竞争力。

发挥温州作为“全省第三极”的战略作用,建设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城市。

全力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建设,加快推动嘉湖一体化,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桥头堡和浙北增长极。

支持绍兴融杭联甬,打造江南水乡文化名城。

推动金华义乌聚合同城化发展,打造组团化都市新区。

支持衢州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示范市。

深化舟山群岛新区2.0版建设,打造现代化海上花园城市。

支持台州建设先进制造标杆城市,打造温台民营经济协同发展高地。

加快丽水“跨山统筹”一体化发展,提高丽水市区首位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丽水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推进衢丽花园城市群建设,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

提升中心城市统筹资源配置能力。

发挥中心城市在市域乃至都市区层面协同布局中的统筹作用,推动建设用地、用海资源和产业、科技、人才等高端要素向中心城市集中集聚。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升中心城市统筹基础设施布局能力,加快部署城市轨道交通、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推动基建重心向市政基础设施转移。

探索大都市区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强化中心城市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高水平推进新区建设。

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和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理念,统筹推进产业、城市、生态功能布局,高水平加快建设杭州钱塘新区、宁波前湾新区、绍兴滨海新区、湖州南太湖新区、台州台州湾新区、金华金义新区等,有序创建一批高能级战略平台,推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城聚人。

积极培育城市中央活力区。

聚焦打造城市经济新平台、提升城市生活新品质、增强城市创新新动力,积极培育城市中央活力区。

重点培育金融商务、科技研发、创意设计、商旅休闲、高端专业服务等产业功能,加快集聚企业界顶尖领军型人才、行业内一流专家型人才、海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

规划建设尺度人性化、功能混合化、建设紧凑化、形象国际化的城市空间,选择高铁站、地铁口、公交枢纽等重要节点打造15分钟“职住平衡”示范圈。

积极培育智慧商圈,优化商业网点规划布局。

(四)强化县城的重要载体作用

积极实施“百县提质”行动。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挖掘县城城市万亿级投资发展潜力。

持续加大县城建设投入,落实城市有机更新、城镇污水设施建设及市政设施智能化改造等,推进住房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增效、建筑品质提高和城市管理提升,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十四五”期间,年均完成投资超1万亿元。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创建。

统筹考虑县域公共服务总体不均衡不充分和局部过剩问题共存的现状,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引导中心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延伸。

推进桐庐、宁海、海盐、武义、长兴、岱山、缙云、诸暨、乐清、温岭等10个国家示范县创建,用好乐清全国县城建设直接联系点的优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打造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标杆。

专栏4县城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行动

1.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

一是健全医疗卫生设施,重点是县级综合医院(含中医院)提标改造、县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完善县级妇幼卫生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等。

二是完善教育设施,重点是建设公办幼儿园、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五同步”建设,改善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学校基础设施等,力争到2025年新建幼儿园200所。

三是改善养老托育设施,重点是扩充护理型床位、建设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建设综合性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设施等,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少于58%。

四是发展文旅体育设施,重点是打造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完善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改善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体育公园和城市公园等。

五是完善社会福利设施,重点是建设儿童福利设施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公共殡仪馆和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等,新建、改扩建10个县级儿童福利机构。

六是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重点是建设集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美好生活服务站。

2.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

一是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重点是建设生活垃圾焚烧终端处理设施、危险废物处理设施等。

二是健全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重点是提高管网收集能力、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等。

三是改善县城公共厕所,重点是配建补建固定公共厕所或移动式公共厕所、改造老旧公共厕所、增加无障碍厕位和第三卫生间等。

3.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

一是优化市政交通设施,重点是建设公共停车场、改造客运站、完善市政道路“三行系统”等。

二是完善市政管网设施,重点是更新改造水厂和老旧破损供水管网、完善燃气储气设施和燃气管网、集中改造燃煤锅炉、推进路面电网和通信网架空线入地等。

三是发展配送投递设施,重点是建设公共配送中心、布设智能快件箱等。

四是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重点是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搭建县城智慧化管理平台等。

五是更新改造老旧小区,重点是完善水电气路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养老托育、停车、便民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工棚户区改造住房(含货币安置)2万套以上,县城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的建成区面积比例超过25%。

4.推进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

一是完善产业平台配套设施,重点是在开发区(园区)和特色小镇等县城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内,健全检验检测认证设施、技术研发转化设施、职业技能培训设施、智能标准生产设施、物流仓储配送设施、便企政务服务设施等。

二是健全冷链物流设施,重点是建设冷库、生鲜食品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冷链物流前置仓等。

三是提升农贸市场水平,重点是改善交易棚厅、在批发型农贸市场配置检测检疫设备、在零售型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完善环保设施、改造畜禽定点屠宰加工厂等。

分类推进县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实施“县城强身”计划,推动有条件的县有序撤县设市。

推动中心城市周边县向郊区新城转型,推动经济强县向区域节点城市转型,推动小县大城向名县美城转型,推进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县(市)高标准建设现代城市。

统筹县城发展与下山移民、生态移民工作,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县城集聚。

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建设。

按照“未来城市”建设理念,对标对表国内先进城市,加快建设嘉善未来新城,聚力打造祥符荡科创绿谷,提升发展东部临沪高能级智慧产业新区、西部长三角农业科技园区和南部长三角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

聚焦厚植江南水乡生态基底、打造长三角协同创新高地、共建一体化现代交通示范区等重点领域,实施“十大工程、百个项目、千亿投资”行动,打造全面接轨上海、深度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

深化龙港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谋深做实龙港撤镇设市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化完善“大部制+扁平化”改革,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建立简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全面释放龙港发展活力。

探索构建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政策体系,加快推进龙港产业学院等重点项目建设。

以数字化改革带动政府、经济和社会各领域转型,积极探索“市管社区、高能治理”的模式,加快建设成为全域整体智治示范城市。

稳妥有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跨社区安置制度。

开展龙港市、苍南县、平阳县鳌江流域区域一体化规划和建设,探索推进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

努力把龙港市建成全国新型城镇化改革策源地、基层治理样板区、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五)推进小城镇特色发展

深入实施“千镇美丽”行动。

健全全域美丽建设新机制,深化“一镇一策”优质政策供给,开展设施、服务、产业、品质和治理五大提升行动,打造千个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的“五美”城镇。

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构建舒适便捷、全域覆盖、层级叠加的镇村生活圈体系,推动美丽城镇组团式、集群化发展。

创新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

实施小城市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小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支持试点镇(村)探索开展强镇扩权改革、大部制改革以及兼并扩容、社区化建设。

配齐配强小城市基础设施,加强与周边大中城市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实现更高质量转型提升。

探索开展面向特大村的小城市培育试点,以花园村为突破口探索“由村到城”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全面实施千年古城复兴。

加快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开展全省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创建,分批开展30个左右试点。

强化规划引领,加强历史遗存和古城风貌保护,实施古城复兴重点项目,深入挖掘和弘扬古城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千年古城,打造浙江新型城镇化“新名片”。

专栏5小城镇重大建设项目

1.全省美丽城镇建设工程。

健全全域美丽建设新机制,深化“一镇一策”,开展设施、服务、产业、品质和治理五大提升行动,至2022年打造300个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的美丽城镇省级样板,总投资7000亿元。

2.全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工程。

围绕打造现代化城市标准配置,加强小城市整体设计,加快建设高铁门户、城市大脑、城市客厅、城市阳台、迎宾大道、步行商业街、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性医院、文化街区、全民健身中心、城市绿道等重点项目,力争63个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平均投资增速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

3.全省千年古城建设工程。

聚焦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三大领域,高标准布局建设一批规划引领有序、古迹保存完好、文化标识鲜明、产业发展兴旺、公共服务优良、改革活力凸显的千年古城,加快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着力形成一批特色标杆性成果,全力打造新时代文明高地。

“十四五”期间,完成30个左右试点任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