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韩非列传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76130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笔记.docx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韩非列传读书笔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笔记.docx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笔记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笔记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笔记1

《老子》读毕。

《老子》凡五千余言。

去年数次欲读,数次搁置。

遂拖至今年始读。

五千言,读来并不费事。

然要真正悟透学懂,谈何容易!

掩卷细思,颇多感慨。

司马迁《史记》之《老子韩非列传》曰: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由此可知,老子著书,其目的,乃是”见周之衰”.老子所在之春秋时期,就学术而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社会而言,则是礼崩乐坏,世风日下;各诸侯国战争不断,民不聊生。

老子不愿意见到社会之如此。

便倡导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崇尚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传世,两千余年。

自其传世,则与儒家一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社会道德、政治理论、伦理教育方面,儒家占统治地位;然在哲学、美学和艺术创作方面,道家之思想的影响远远大于儒家。

亦即,儒家文化在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的学术领域中具有主导地位,然而,道家则在那些具有强烈思辨色彩和需要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学术领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

这一点,可在《庄子》中得到最好的证明。

《庄子》其想象之丰富,语言之精美,于先秦诸子,当属第一流。

以道家思想为主发展而来的道教,也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土生土长的宗教。

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与儒家、佛教,相互融合,相争相竞,最终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可谓道家之作用和影响力之不大。

两千年来,注述《老子》,成了一门没有尽头的研究领域。

注述《老子》也成了古今许多研究者的终生事业。

然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诠释《老子》的真意。

五千言之《老子》,后世注者恐怕不止五十万,五百万言。

其精义之深之广,夫可见尔!

《老子》无为而为,深奥难懂,作为道家的开山鼻祖,实在是玄之又玄。

然而,不读《老子》,终将是一生之遗憾。

读之而不懂,就像吾辈,则在意料之中。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说,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

诸家皆专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永揽其全。

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寥寥数句,近言《老子》之真义。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笔记2

先秦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

这一时期,白舸争流,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据,先秦学说有十家,为儒,道,陰陽,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司马迁的这篇文章就是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重要传记,他把老子,庄子,申子,韩非子合为一传,是后人研究先秦道家法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早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也直接对本文所传的其他三人有较大影响,被太史公列在文章之首。

文章中记载了老子的生平轶事及其后代的状况。

老子哲学的根本观点是“天道”,“道”是天地万物之先,是本源。

“道”没有意识的作用,只是自然如此,即万物皆生于自然,万物的生灭有其自然的道理。

“道”就是宇宙的最高原理。

从“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可以看出老子的人生哲学态度,他认为人贵能知道宇宙间的不变的通则,物极必反,所以才以“去且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婬志,是无益于子之身”来规劝孔子。

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诚如太史公所说: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庄子是老子之后到家学派的最主要代表。

司马迁认为“其学无所不窥,然要其本归于老子之言”。

庄子在老子学说的基础上,对道家哲学作了进一步发展,建立了一个更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认为庄子善于行文措辞,但空设语言,还喜欢攻击当时的其他的学者,只是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一些解释。

事实上,庄子思想与老子思想有较大的不同。

老子从“道”悟出“常”,庄子却悟出“变”。

他认为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是天道的运行,自然的演变。

所以庄子主张人应当超脱一切欲望的束缚和情感的纠缠,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极端无为,社会上的各种制度都是给人的天性带来痛苦。

楚威王想让庄子出任曹国的宰相,庄子的回答“子及去,无污我”,“终身不仕,以快吾志”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观念。

卡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一个学派。

因为他们在与旧势力斗争的过程中,主张变法,实行“法治”,所以被称为法家。

卡家有势,术,法三派,申不害是法家术派的代表。

他的思想学说本源于黄老,讲究循名责实,名实相合。

他出为韩相,把自己的政治思想与国情想结合,取得了很大成效。

“终申子之身,国治兵疆,无侵韩者。

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在法家重势,重术,重法三派中,韩非可谓集三家之说,而能成一家之言者。

司马迁认为他“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在韩非子的书中有、等诸篇,其思想中的“因自然,图难于易,适应时变”都直接源于黄老思想。

他批判地吸取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并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加以改造,赋予了新的内容。

韩非看到自己的国家渐渐衰弱,想用自己的政治思想来治理国家,屡次上书却不得重用。

后沦落秦国,被李斯等诬陷,死于秦国。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太史公深为之叹,并在此传中记载全文。

太史公把属于不同思想学派的四人置于一传,可以说是以其独到的眼光看到了他们内在的强大的联系,气势恢弘。

从历史上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过渡的大变革时代。

在生产力发展和奴隶起义、奴隶斗争的推动下,新兴地主阶级向没落奴隶主阶级展开斗争。

斗争的中心问题是建立和巩固新兴的封建制、解放生产力,还是维护和挽救腐朽没落的奴隶制。

阶级斗争所带来的尖锐问题摆在每个阶层面前,迫使他们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于是出现了纷繁的、对立的思潮和流派,展开激烈的论战,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道家是这其中反映没落奴隶主阶级仪式形态的一个唯心主义学派。

以老、庄为代表的旧奴隶主阶层选择了消极应对,发展唯心主义思想,幻想回到过去。

这种与生产力进步,社会历史发展相违背的愿望当然不可能得到实现。

但是道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久远,后来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多少吸收了老子的思想,有的还进行了积极的改造,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都很大。

卡家是这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一个学派,是在新兴地主阶级反对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长期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申不害在韩国,慎到在齐国,商鞅在秦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法,为法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韩非顺应历史潮流,进一步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变法经验,把“法”,“术”,“势”结合起来,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较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在后来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时虽说战火频繁,但各国为了取得胜利而努力增强国力,生产力迅猛发展。

农业科技的进步带来意识形态的进步,他们的思想中都或多或少地拥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思想,可是说是我国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也实际世界上最早出现朴素唯物主义的时代。

再从司马迁写这篇文章的历史时期来看,汉武帝时期,汉朝刚步入中期。

汉初,因为承春秋战国以来四百多年混乱,社会残破,民生凋敝,人民的财产及精力早已消耗殆尽,举国上下都需要喘息的机会。

汉朝国家初定,深感秦因暴政而失国,所以力求清静无为。

老庄思想的“无为而治”恰好适合当时情势的需要,于是汉初统治者实行“予民休息”的政策,文、景两帝都提倡黄老精神,一直到武帝时的名臣汲黯,都是黄老的信徒。

在当时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曾对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武帝以后,渐崇儒家,但由于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重视养性修身,道家思想中的返本归真又受到重视。

司马迁生活在黄老盛行的环境中,当然也受到了很好的黄老思想的教育,对他完成这篇文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道家和法家作为两个立场完全对立的学派,他们的代表人物被太史公合为一传,表现了他非凡的历史功底,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家之一。

但是从今天的研究成果来看,太史公之言也有写偏颇之处。

庄子虽然是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重要的是对老子思想的发展。

他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宣告了一系列曾被认为是永恒真理的东西不过是相对的、处于变化之中的东西。

这对于中国哲学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庄子哲学中的朴素辩证法等合理因素多为历史上的进步思想家所吸收,也曾成为后来一些进步社会力量反对封建专制、要求民主的思想来源之一。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治国思想在当时有积极的作用。

但他始终还是一个维护剥削阶级和巩固封建专制等级制度的政治家。

对于劳动人民,他主张“严刑重罚”,过分强调暴力、斗争和对立,为了统治而极端残酷地对待百姓。

他的思想给中国这么多年的封建统治下的人民带去了多少痛苦。

不管怎么说,在当时,司马迁能比较精要地纪录到家和法家的思想,看到他们中间存在的联系,点出其思想本源,并且为后人留下了如此珍贵的研究资料,现在看来都是很了不起的。

这篇文章行文流畅,气势滂沱,也可以说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当之无愧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笔记3

老子者,姓李,名耳,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着,亦称。

关于老子,也言极为少。

且在他着后,便不知了去向。

史书已有的,我不再言。

曾记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最初涉及此段是在高三的时候,听我们数学老师给我们背诵的,那时候他是教给我们用来解数学题的,最初觉得好玩,也就每节课跟着老师背,后来感觉还真如老师说的那么回事,可以用来解题。

有趣之余,便是对老师和古人老子的敬佩。

当时就后悔没通读过,要不那高考数学肯定能多考几十分,也不单为此,更有的是我们古代人们的智慧对我的吸引。

说起将用在解数学题上,也许大家和我当时一样的心里,“好奇、甚至觉得诡异”,其实真的如此,我对的参悟肯定没我那老师的透彻,但我还算明白了过来。

此意仅可意会,不可言传。

但大致可以理解为“以不变应万变”之类。

关于,遗憾读得甚少,也并非全有所悟。

但有一点,便是我们古人几千年以前便已悟出的人性哲理,当今的人们却还需要许多人为文以呼吁,这便是很令人甚觉叹息。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而谓楚使者曰:

‘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娇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一段,尤为感慨。

面对“千金、重位”,却不为所动,且发出“无污我,…终身不仕…”之豪言,在今日社会,当是甚为难有了。

古人之如此心境,深感敬佩。

所谓“食人之禄,为人当差”,即便有“千金、重位”那也是多些“食粮”,“喂饱”了好“入大庙”。

站得越高,望得越远,可是站得越高,路也就越绝,倒不如平地上之自由快活。

古人便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之说,而在今下,便怕难有了,为了生存,我们都在苦苦挣扎,还哪管得了“入不入庙”呢,只要有米便很够了。

现在正如社会所言“大学生多如牛毛”,多数毕业了都在为着工作而发愁。

没毕业的也就参考用人单位之所需,尽力把自己改造得更符合他们的要求,以便以后毕业了“有庙可进”,甚是悲哀啊,寒窗苦读若干年,并不是为自己之志,为自己之所爱,而是为满足别人之所需。

于是不管它是有兴趣的,没兴趣的,甚或讨厌的,都学学吧,为了达到别人之要求,只能这样了。

那所谓“天赋”什么的,我们也就没余力去考虑了,所有的志向留给“有余力”的时候再说吧!

莫非是如人们所说“人才”太多了么?

不觉如此。

花终究还是长在自然里的美,花盆里根据人们的意愿所培育的,只会越来越扭曲。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

着书二篇,号曰。

对此无所记。

关于韩非,很早便已经读过他的传记。

要比今日读的更为详细和全面一些。

该篇也对他的记载比较多。

然对前人的着作,每个人读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韩非亦和众多不得志之能人一样,也是一个悲剧性人才。

在韩国不受韩王重用。

奋力写书,着下等书十余万字。

身为人臣,深知向君王游说之难处,便着下,他的终为后人所用,然他自己却在还未得志之时因受同门李斯之所妒忌,便被其害。

每次读到这里,便为之叹息。

今时社会不也一样么,只是程度很方式变了而已。

兽为食物而灭同类,其人也如此,都为下臣,却为更能在君王面前讨些重用便杀同门。

自古便如此,也就成性吧!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笔记4

司马迁以老子、韩非二人为题目,实际却记述了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四人。

揣测司马迁的意图,似有排除儒学,其余学说为一家的倾向;因为,儒学教化繁琐,操心费力,社会效果并不见得好,尧舜、文武周王带有人们寄托回忆美化的成分,现实中本难实现;最具有可操作性的,立竿见影当属申不害、韩非的刑、法、势、术之策略,君王驾驭自如,省心少力,百姓遵守,社会稳定安康。

老子、庄子道学无为,看似无策,实无策乃是最大的计策;庄子崇尚自然,以寓言概述,而老子深远矣,连孔子都感叹:

“其犹龙邪!

”;所以,四人学说乃一脉相承,只是深浅、表里不同而已。

列传介绍四人生平、学说后,以韩非占用了较大篇幅,通读,表面看是臣子进言的把握,实为君臣之间心理学大典,君王用势,臣下用术,否则,臣子无术危险,君王无势霸业无成;此理论与西方马基雅维利同出一辙,但早于千年,韩非应是太祖师爷辈分的了。

理论性强,实践性差,此乃历史上诸多理论家的命运;韩非研究的如此精透,却深受之祸,本国君王没有欣赏,在秦国却受囹圄,最终命丧黄泉,进言的巧妙药方在自身上贻笑大方,可悲!

可叹!

司马迁感同身受,因为自己为李陵事件辩护,遭到武帝宫刑惩处,进言的别有一番滋味,大篇幅放在后面,理解之。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笔记5

很喜欢金庸的《碧血剑》中皇太极的一句话“读书当学书里头的本事策略,不必学汉人的秀才进士那样,学甚么吟诗作对”。

现实的社会,鱼龙混杂,人心险恶。

学校,新闻联播中的所传播的美好盛世很难遇见,为明哲保身则需学前人之人情世故。

每读《史记》都不觉受益匪浅,能在丹青史书中留有恢弘一笔之人,必有其过人之处。

而每读到《老子韩非列传》中韩非所著的《说难》一文都不禁与司马迁的“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所产生共鸣。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但是即使是同一个人说同样的话也要分时候,分身份。

“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与人交流还需先察言观色,特别是与领导汇报,不如此往往会被莫名奇妙的挨批,而领导亦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为佳。

如此则员工可无心理压力,工作也可正常运转。

曾在央企中建任职,上层领导视察与学生员工座谈,不断鼓励随意提问。

然而真的可随意吗?

央企领导座谈无非是为了几张可宣传的照片,这是人尽皆知之事。

一学生入世自然不懂其潜规则,抱怨了一句“太累,生活既是工作,工作还是工作”。

领导自然不好发作,只好悠悠一句:

“小伙子,你的思想有危险啊。

”这个小伙接下来会面临什么已不用猜测,无非是单独被叫到项目经理办公室谈谈人生。

果然不久后就提出了辞职。

或许有人会觉得我闷,但是正如长着说言,“闷声发大财”才是王道。

鄙薄轻慢都已经习惯,唯有沉默求心安。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笔记6

我读《老子》,只为知其大意,非为深入研究。

故粗粗略读而已。

与《庄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一样,该等经书,非长期研读、反复研读、静心研读,而不能知其精华者也。

苦于古人著述,今人书籍,外加电子信息,浩如烟海,充斥各个空间,人目力之所及仅九牛之一毛而已!

于是,感昔日光阴虚度之太多,慨人生在世时间之太短。

唯有不再虚度,抓紧一切时间,日日研读经史子集,时时关注时事变化,方能读得自己称心如意之书籍,也不至于活在历史中而与当下决裂也!

否则,真的成了活在当下的古人了,成了食古不化的古董了。

由是,我倍感人生于世,经事之少,读书之少,学问之浅。

又观世人宥于抱怨焦虑,徒耗时日,浪费生命,实是可惜可叹。

故唯有馁心平静有力的人,才能活的优雅、从容,活出生命的质感和丰富意义。

《老子》曰: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又云:

”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又云: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此之谓也。

人生的真义,到底为何?

以守道不争处世,则天下莫能与之争,概为待人处事之原则。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概为生活之原则。

功遂身退,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概为对功名利禄之原则。

《老子》实为一本修身处世、待人接物、齐家治国之大百科全书,虽深奥玄黄,却一定能常读常新。

经典之为经典,于此可见!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笔记7

从低位上涨到高位,就是从无到有,而达到高位就要回返根源,必然调整到起始,从有到无,如此循环往复,这是规律常理。

明白了这个道理,遵循它本身的循环往复就是明智的,否则轻举妄动,没有信号而操作,擅用心智,就会产生祸害。

了解了这个规律,做事就坦然,就会顺应规律而平静。

符合规律,就是符合天道而能够不失败,永远免于危险,即亏损。

你不能有善恶,即有想法,让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放松心灵,一切顺应自然生长。

遵循常道,你就永远游刃有余,顺应常道而归于平静,不受制于市场的涨跌变化,不为物所用,却能与涨跌同在。

老庄讲究无为而治,我也是听听而已、说说而已,略知其意。

但今天我突然觉得,在股市中什么是无为,怎样达到不治而治,自然顺通。

所谓无为,就是按照信号执行操作,之后产生的结果,不需要你再去想了,再去研究了,再去分析判断了,它自然会告诉你我会怎样了,那么你也就无需作为了,你的一切生活也就悠闲了、轻松了,顺乎自然之道了,自然就达到目标了,而达到这些目标并不是你做什么了,而是你仅仅按照信号执行了,哪里还有什么紧张、忙碌,哪里还有用什么方法弥补之前的错误,你什么都不用做,就会得到必然的结果,你在股市中也就无为而治了。

而你多用心智,反而会带来灾祸,形成亏损和套牢。

今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心里感到异常兴奋和坦然。

执行信号,就是顺应天性,与天性相向而行,也就不会有灾祸,就无所不通,没有灾祸也就坦然了,无牵挂、无忧思,对后面的操作能够游刃有余,这样符合规律、礼仪,符合天道,所以永远没有危险,而能够平静的操作每一笔。

执行信号,就是走在了趋势的前面,不被套牢损失,执行信号就不会受伤,躲开了灾祸,也就坦然平静了。

信号是神圣的,必须对信号充满敬畏之心,它是一切行动的惟一标准。

相关文章:

1.老子读书笔记

2.论简本《老子》与今本《老子》的关系

3.老子简介

4.《老子》心得

5.晩老子

6.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的比较研究

7.老子的教育思想

8.也论老子的“善”

9.对老子无的解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