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34930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A.怃然(wǔ)饥馑(jǐn)以杖荷蓧(hè)如切如磋(chuō)

B.孝悌(dì)朝觐(jìn)涸辙之鱼(hé)为渊驱鱼(wèi)

C.坍缩(tān)籴米(dí)暴戾恣睢(zì)命运多舛(cuǎn)

D.框架(kuāng)朝菌(jǔn)孳孳为善(zī)求之靡途(m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教诲卓而不群颠沛流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蒙敝侧隐之心以德报怨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C.苍天智子疑邻食不裹腹如切如蹉,如琢如磨

D.逡巡贻笑大方守株待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中介机构人士认为,目前的限贷政策可能导致二手房卖房业主可能拿到房款的时间会更晚、更长。

但一些炒房客仍然钻空子冒险购买第三套房,可谓是狡兔三窟。

B.24日,济南市泉城路新华书店举办了乔布斯唯一授权的传记——《史蒂夫·乔布斯传》首发式,现场人满为患,气氛异常火爆。

C.自从“百家讲坛”问世以来,观众对它的评论一直没有间断。

有的评论见解深刻,语言犀利,真可谓难得的空谷足音。

D.在经历了几次进入国际大赛决赛却功败垂成之后,2012年李晓霞终于在伦敦奥运会上捧起了奥运会冠军奖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墨子以极其艰苦的生活方式,彻底忘我的牺牲精神,承担着无比沉重的社会责任,

这使他的人格具有一种巨大的感召力。

直到他去世之后,不仅这种感召力没有消

散,而且还表现得更加强烈。

B.面对周朝日益紊乱的政治局面,老子消极悲观,提出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

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用和无用,庄子却

告诉我们,境界决定了人们对事物判断的正误,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

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

D.孔子把“仁”作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范畴,为人类的道德生活确立了最基本的准则,

力图以仁爱的精神改善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并由此入手来解救社会危机。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阵晨风拂过

②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③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④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⑤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⑥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

A.③②⑥⑤①④B.④②①⑤⑥③C.②⑥⑤①④③D.③①⑤②⑥④

6.下列各项中,对名著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大卫由于不断地发表作品,名气越来越大,成了名家。

但是多拉却得了重病,一天天衰落下去,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大卫·科波菲尔》)

B.孔子在强调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习必须注意循序渐进。

颜渊曾说: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

C.弗罗洛通过甘果瓦把爱斯梅拉达骗出巴黎圣母院后,再次威逼爱斯梅拉达,遭拒绝后把他交给隐修女看管。

此时的隐修女将失去孩子的怒火都倾向爱斯梅拉达,当隐修女拿出自己珍藏的小鞋时,爱斯梅拉达发现隐修女竟是自己的母亲。

(《巴黎圣母院》)

D鸣凤上吊自杀后,狠心的高老头又逼丫头婉儿去给冯乐山做妾。

鸣凤的悲剧使觉慧感到无限悲哀,深深自责,同时也加深了他对以祖父为代表的旧势力的无比仇恨。

(《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

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

“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

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

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

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

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

《荀子·正名》曰: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

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

这种以“乡约”替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

“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

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

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着“包容”。

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

“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已“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

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子·荣辱》所言:

“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节选自《中国艺术报》)

7.下列关于“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现象。

B.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

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C.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D.俗,虽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但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定俗成”的“俗”,都体现着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

对一个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

B.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C.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相遇时,有可能相互交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D.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

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奋发,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乡民社会的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B.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表明,约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君子会跳出带有局限性的一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

D.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该彻底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雅”文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仲尼弟子列传(节选)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

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①,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

“先之,劳之。

”请益,曰:

“无倦。

子路问:

“君子尚勇乎?

”孔子曰:

“义之为上。

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

“仲由仁乎?

”孔子曰: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

“子路可谓大臣与?

”孔子曰:

“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

孔子曰:

“蒲多壮士,又难治。

然吾语汝:

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

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

“亡人太子之子辄在。

”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

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

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

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

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

“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子路曰:

“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子羔卒去。

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

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

子路曰:

“君焉用孔悝?

请得而杀之。

”蒉聩弗听。

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

子路曰:

“君子死而冠不免。

”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

“嗟乎,由死矣!

”已而果死。

故孔子曰:

“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是时子贡为鲁使於齐。

(选自《史记》,岳麓书社,1988年10月第一版。

【注】:

①冠雄鸡,佩豭豚:

头戴雄鸡似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性鄙,好勇力。

 鄙:

粗朴。

B.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

造:

找麻烦。

C.宽以正,可以比众。

比:

使……亲近。

D.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折:

决断。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恶言不闻于耳。

②彼于致福者,为数数然也。

B.①君焉用孔悝?

请得而杀之。

②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C.①恭以敬,可以执勇。

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D.①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②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12.下列用“/”给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子曰: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A.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B.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C.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D.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义之为上。

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①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4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4分)

15、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

(2)不愤不启,。

,则不复也。

(《论语》)

(3)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王好战,请以战喻》)

(4)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梦游天姥吟留别》)

(5)五月渔郎相忆否?

,。

(周邦彦《苏幕遮》)

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翠湖心影

汪曾祺

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

有人问她:

“姑娘,你多大了?

”“十七。

”“住在哪里?

”“翠湖西”。

“爱吃什么?

”“辣子鸡。

过了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掉了门牙。

有人问她:

“姑娘多大了?

”“十五。

”“住在哪里?

”“翠湖。

”“爱吃什么?

”“麻婆豆腐。

这是我在四十四年前听到的一个笑话。

当时觉得很无聊(是在一个座谈会上听一个本地才子说的),现在想起来觉得很亲切。

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

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

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

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

翠湖可不能挪开。

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

只能说:

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

城中有湖,并不妨碍交通。

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

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

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

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

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

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

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

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

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

堤边密密地栽着树。

树都很高大。

主要的是垂柳。

“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

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

湖水极清。

湖水常年盈满。

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

翠湖的水不深。

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

因此没有人到这里来自杀。

我们有一个广东籍的同学,因为失恋,曾投过翠湖。

但是他下湖在水里走了一截,又爬上来了。

因为他大概还不太想死,而且翠湖里也淹不死人。

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

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

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

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

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

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

翠。

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青莲街的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

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

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

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

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

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

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

借书人开好借书单,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

——上面大概有个滑车。

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

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

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

下班!

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

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

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

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

阁上是个茶馆。

这家茶馆,夏天,是到了晚上还卖茶的(昆明的茶馆都是这样,收市很晚),我们有时会一直坐到十点多钟。

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

昆明的茶馆计帐的方法有点特别:

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

喝完了茶,“收茶钱!

”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

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

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

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

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

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

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

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

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

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

这又会成了什么样子呢?

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淋、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

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

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16、分析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5分)

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2分)

答:

⑵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

(3分)

答:

17、昆明翠湖在作者笔下有何特点?

试从文章第五段进行概括。

(6分)

答:

18、文章取名“翠湖心影”,有何深意?

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从一则笑话入题,自然引出汪先生对翠湖亲切的怀念,而提到西湖、大明湖、瘦西湖的目的则是衬托翠湖与昆明城的密切关系。

B.“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说明每个来到翠湖的人都会停下脚步,用自己的眼和心尽情地领略翠湖之美借以获得心灵的慰藉与生活的超脱。

C.作者称图书馆管理员为“妙人”缘于他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这个细节描写凸显了汪先生对生活的敏锐观察。

D.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对翠湖的想念与对翠湖遭受人为破坏的丝丝担忧,并充满期望地祝愿翠湖能永远保持明爽安静。

E.本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皆有情致,娓娓而谈,态度亲切,语言华丽秀美又不失幽默风趣,读来如沐春风,如洗山泉,一股清纯之气潜潜袭来。

六.(15分)

20.一个人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就会难过,在心理学上这叫作“委屈”。

生活中人人都受到过委屈,这委屈来自上级领导、上司、老师、父母、兄弟姐妹、同学、同事、朋友……你在生活中肯定也受到过委屈,现在就把你曾经受过的委屈写出来,一吐为快。

要求:

(1)运用第一人称,写自己的委屈。

(2)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4)不少于200字

七.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教师的微博上写下这样一段话:

早晨6:

30坐公交上班,被一群人挤掉了眼镜,这时我听到有人说“我市的公交秩序真乱”。

上午10:

10课间操,看到课间操还没做完,高三的学生纷纷散去,这时我听到有学生边走边说“作为学生真不应该这样啊”。

下午4:

30,我按时赶去参加班主任会议,到会者寥寥无几,这时我想到班主任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按时到校”。

一天的生活片段掠过脑际,感慨良多……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答案

1.D(“框”音应为“kuàng”,“菌”音应为“jūn”,“靡”形应为“mǐ”。

A.“磋”音应为“cuō”;B.“悌”音应为“tì”,C.舛“chuǎn”)

2.D(A卓尔不群B蒙蔽、恻隐之心C食不果腹、如切如磋)

3.D(A.狡兔三窟:

喻藏身处多,便于避祸。

B.人满为患:

因人多造成的困难,强调人多的坏处。

犯“贬词褒用”的错误。

C.空谷足音:

指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的音信、言论或来访。

犯“语意重复”的错误)

14题应为第三句明月悬空.

4.D(A.关联词语位置有误,应把“不仅”放到“这种感召力”后。

B.宾语残缺,应在“远古时代”后加上“的主张”。

C.犯了一对多的语病,应在“境界决定了人们对事物判断的正误”的“境界”后加“的大小”)

5.A解析:

根据“花盘者是低垂”,所以确定第一个空为③,④描写的应该是未成熟的向日葵,才有“高亢的欢叫”状,应在②后,故排除BC两项;AD两项者以③续前,①写晨风,后面⑤作描写,似乎可以,但②在其后不当,且第四空后为句号,故排除D项。

6.D(鸣凤是投水自杀,而非“上吊自杀”)

7.B(A从原文“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可知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C原文“成为‘法’的适用基础”的是“约定俗成”的“俗”。

D原文是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8.B(错在“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原文是“也有可能”。

9.D(错在“应该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原文是“和而不同”。

10.B“造”应解为“往,到……去”。

11.D(D项,均为句中语气停顿助词。

A项,于:

介词,相当于“到”/介词,相当于“对于”;B项,代词,指“孔悝”/助词,无义。

C项,以: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而”;)

12.C先师说:

“我没有见到爱好仁道修养的人,没有看到厌恶不仁品行的人。

真正爱好仁道修养的人不会有意标榜所谓的‘仁道’;厌恶不仁品行的人,他所谓的‘仁德’,也只是不让不符合所谓‘仁德’的行为影响到自己。

有能用一天的时间来致力于实践仁道精神的人么?

我没见到能力不足以实践仁的精神的人。

可能是有这种人的,但我没见过。

13.

(1)孔子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后来,子路改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4分。

“稍”1分;“质”1分;“因”1分;大意1分)

(2)君子最崇尚的是义,义是至高无上的。

君子崇尚勇武却不崇尚义,就会作乱造反;小人崇高勇武却不崇尚义,就会偷盗抢劫。

(4分。

“为”1分;“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