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0399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8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天津市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天津市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天津市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天津市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天津市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天津市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普通高中等级考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四)解析版

一、选择题

1.在汉代选官制度中,有一定的试职规定。

汉桓帝本初元年诏云∶"孝廉、廉吏皆当典城牧民,禁奸举善,兴化之本,恒必由之。

……其令秩满百石,十岁以上,有殊才异行,乃得参选。

"材料表明汉代选官制度

A.强调以孝悌为选官唯一标准B.重视考察官吏实际治理能力

C.注重选拔人才的公平与开放D.控制录取比例阻止贵族入仕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汉代的选官制度,除了注重孝廉,还强调有“殊才异行”即实际的能力,因此反映出汉代重视考察官吏实际治理能力,B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公平与开放,排除C;材料没有强调是要阻止贵族,排除D。

2.明代后期,苏杭等地不仅“州地宜稻者,亦十之六七,皆弃稻袭花”,而且“米贱丝贵时栽桑养蚕的收入为种粮收入的4至5倍,最高可达10倍,以平常年景而论,养蚕也比种粮的经济效益高出2至3倍”。

据此可知,当时苏杭等地

A.商业性农业得到迅速发展B.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C.商业发展造成了农业衰落D.纺织业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代苏杭地区商业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明代后期,苏杭等江南地区“弃稻袭花”、养蚕收入剧增,这些现象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表明商业性农业得到迅速发展,故选A项;明代后期,政府并没有放弃抑商政策,故排除B项;C项的“农业衰落”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提到棉花种植,未体现纺织业的发展,故排除D项。

3.清代军机处不在中央机关之列,军机成员是特旨指派兼职的,这就使得军机大臣的地位具有不固定性。

军机处的满汉成员只能查阅本民族文字的奏章;军机大臣钤封印信,也必须在几方监督下进行。

这些做法主要目的是

A.为了君主全面控制朝政B.削弱军机大臣的职权

C.提高中央权力运行效能D.缓解满汉贵族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反映军机大臣无专职,亦无定员,不设官署,满汉官员的职责划分和对钤封印信的监督,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选A;B、C两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满汉官员虽有职责划分,但其与“缓解满汉贵族的矛盾”无直接关系,排除D。

【点睛】

4.孙中山作1891年(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小,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惟船坚炮利是务,是舍本而图术也。

”意在

A.拓展洋务领域,推进洋务运动

B.否定洋务运动,主张全盘西化

C.用西方生产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

D.希望李鸿章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说明孙中山认为洋务运动单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使中国富强,需要进一步的改革;B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C与孙中山的观点不符;这段材料中孙中山并没有提出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D也与题干不符。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思想

5.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热情歌颂青年,将他们比喻为初春和活力四射的太阳。

他还指出青年是社会的“新鲜活泼细胞”,“新陈代谢”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从中可以看出陈独秀

A.满意民国形势并寄望于青年B.激励启发青年进行时代变革

C.认为只有青年才能挽救危机D.鼓励青年勇于批判传统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1915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实行独裁统治,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并激励启发青年进行时代变革,挽救危机,B项正确;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派对当时的形势不满意,A项错误;“只有青年才能够挽救危机”的表述不正确,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D项错误。

6.1918-1920年苏俄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国家经济政策又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斯大林模式

A.是苏联在内外交困

情况下作出的选择B.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以国家宏观调控

C.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D.日后阻碍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指导下,企业没有自主权,弊端逐步突显,日后阻碍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D项正确;二者推行的背景大致相同,排除A;斯大林模式是国家指令性计划,而不是宏观调控,排除B;C项夸大了斯大林模式对西方的影响,排除C。

7.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三湾改编”。

对于这一事件,“支部建在连上”、“士兵委员会”这两个要素成为党史“三湾改编”的必写要素而其中的“建立后方医院”、“毛泽东的老树下演讲”等往往被忽略。

这是因为在中共党史的理论框架下,对于1927年的中共来说,最紧迫的任务是要创建一个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的革命军队。

而“支部建在连上”、“士兵委员会”就是毛泽东找到的创建新型军队的方法。

这说明

A.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定历史事实B.历史书写因经历主观选择而无参考价值

C.历史叙述的生成有时要结合实际需要D.历史解释的目的在于揭示客观历史事实

【答案】C

【解析】

【详解】“三湾改编”中涉及的内容有“支部建在连上”、“士兵委员会”、“建立后方医院”、“毛泽东的老树下演讲”,但是考虑到当时中共面临的形势,在党史中往往忽略后两个要素,由此可知,历史叙述的生成受到实际需要的影响,C正确;A不符合历史研究科学规范,如果多种非历史叙述并不是客观的,也不一定得到历史事实,排除;B表述错误,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排除;题干涉及的是历史叙述而非历史解释,排除D。

8.在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的三湾改编中规定:

党支部建在连上(此前营、连、排没有党组织),排设党小组;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案(一九二九年十二月)规定:

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上述规定旨在

A.确立党指挥权的建军原则

B.明确革命军队的政治任务

C.把发展党员定为中心工作

D.强化革命军队的军事纪律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党支部建在连上”、“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等信息看,可知当时这样的规定是等于明确了军队要有中国共产党指挥,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

9.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讨论并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肯定毛泽东所代表的中国革命的正确路线。

5月,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从多个方面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具体内容。

这表明

A.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逐步确立B.中国共产党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

C.抗日战争推动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D.毛泽东思想在成熟后又有了新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肯定毛泽东所代表的中国革命的正确路线”“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A正确;B是遵义会议的意义,B排除;此时抗日战争已经接近尾声,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10.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农民分富农、中农、贫农三种。

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为认定富农、中农、贫农提出了更为科学的标准。

毛泽东对农民的这种认定()

A.促使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形成B.源于对民主革命实践的探索

C.奠定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基础D.扭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39年”“为认定富农、中农、贫农提出了更为科学

标准”和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农民阶级进行分析,到抗战时期他又对农民阶级的划分进行进一步的科学认定,这种科学认定来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探索,故B项正确;毛泽东思想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初步形成,A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理论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扭转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

11.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多次说:

“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

”与邓小平以上论述直接相关的是

A.真理标准问题讨论B.开设经济特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邓小平认为对毛泽东思想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与这一论述直接相关的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谈论,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故选A;BCD都与邓小平强调的内容主旨不符,排除。

12.下表所示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所发生的几次重大争论。

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时间

争论内容

争论的平息

20世纪80年代

特区能不能办

邓小平视察经济特区,题词肯定

20世纪90年代

姓“资”还是姓“社”

邓小平“南方谈话”

20世纪90年代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殖民地”吗

邓小平“南方谈话”,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

A.对外开放推动了外交

发展B.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逐渐优化

C.对外开放滞后于国内的改革D.邓小平理论推动了对外开放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邓小平思想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助推作用,D正确;AC说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13.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尖锐地提出要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在新的实践中提出的问题。

文章被一些人指贵为“砍旗",但文章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特定的历史条件,赋予了这场讨论超越一般理论观点争论的意义。

该讨论的意义在于

A.破除了人们在思想上计划与市场的纠缠B.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走向成熟

C.利于思想理论根本性全局性的拨乱反正D.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指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一些人指责为“砍旗”,说明受到了当时维护“两个凡是”人们的批评和压制,邓小平给予文章提出的实事求是原则支持,使得讨论“超越一般理论观点争论”,反映了党内两条思想路线的分歧和较量,是思想理论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拨乱反正,故C项正确;A项指的是南方谈话的影响,排除;邓小平理论体系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南方谈话,B项错误;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指导地位是党的十五大,D项错误。

14.下图为漫画《差点开启的末日之门》,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描绘为西部牛仔,苏联的赫鲁晓夫和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被描绘成堂吉诃德和桑丘。

对此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是美苏零和博弈的结局B.危机达到局部热战程度

C.苏联发起美国妥协告终D.美国不再处于突出地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美国总统肯尼迪”“苏联的赫鲁晓夫和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结合所学古巴导弹危机可知,漫画反映核危机使美苏领导人冷静处理两国关系,避免了核战争的爆发,故选A;B、D不符合史实,排除;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发起,并以苏联妥协告终,C错误。

【点睛】

15.今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遵义会议八十周年》的邮票,由于特殊原因,此次会议召开的情景并没有留下照片,邮票选用油画《遵义会议》为背景,画中出现了一个久违的面孔——林彪,这是“九一三”事件后,首次在“国家名片”上出现。

对邮票选用油画《遵义会议》为背景,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官方肯定了林彪对中国革命作的贡献

B.油画具有较高的写实性得到了官方认可

C.油画虽有艺术渲染但仍具有史料价值

D.油画中的人物座次与遵义会议如出一辙

【答案】B

【解析】

【详解】遵义会议油画能成为国家邮政局发行了的邮票的内容,说明它具有较高的写实性得到了官方认可,故B符合题意;遵义会议油画中有林彪参加,只是承认一个客观事实,并非是对林彪对中国革命作的贡献的认可,故A不符合题意;遵义会议油画虽有艺术渲染,是对历史文献信息的艺术创作,本身不是史料,故C不符合以题意;遵义会议油画属于艺术作品,故油画中的人物座次与遵义会议无法完全一致,故D不符合题意。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物

著述/事件

内容

李大钊

《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

(根据李大钊1923.9—1924.4期间在北大授课内容整理)

毛泽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中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论十大关系》

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了。

邓小平

南方谈话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尝试,大胆地闯。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以上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该主题进行阐释

(要求:

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信息:

李大钊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必与其他国家不同;毛泽东提出了在半殖民地的中国,通过广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必经之路;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搬照抄苏联的道路。

主题: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述:

在中国人民从接触社会主义到接受并将其变成现实的最初阶段(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共二大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中共领导工人运动受挫),李大钊已经认识到中国将来实现社会主义时,必有自己的特性。

虽然这些认识很粗略,但对此后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有重要的意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攻打大城市失利,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1956年我国逐步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和错误,苏共二十大召开;在借鉴苏联和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建设和探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的明确提出要吸取苏联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领导中国不断向前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提取李大钊的信息“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和毛泽东的信息“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了”,总结信息:

李大钊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必与其他国家不同;毛泽东提出了在半殖民地的中国,通过广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必经之路;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搬照抄苏联的道路。

然后,可提出主题: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述:

根据所学,可从在共产党建立初期,认识到中国将来实现社会主义应该有自己的特性;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1956年我国吸取苏联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等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促进中国不断向前发展。

【点睛】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四时期产生了新民主义革命几乎所有的基本因素。

陈独秀指出,社会上各项人中“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若是不主张强力,不主张阶级战争,便再过一万年,那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帝国主义那条旧路是不能再向前走了,唯有去找那条社会主义新路来走”。

——摘编自陈培军《关于五四运动的领导权问题》等

材料二在国民党反动派大屠杀的白色恐怖下,中国共产党人“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

南昌起义公开以国民党左派名义进行号召,并成立了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委员会。

起义军在向广东进军途中,遭到国民党军的重兵围攻,部队损失严重,大多数参加者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继续跟共产党走。

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在赣南的“三整”,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进行的改编一样,都在努力把起义部队改造成为新型的人民军队,为这两支部队后来在井冈山会师奠定了基础。

——姜廷玉《论八一南昌起义精神的内涵和历史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五四运动“产生了新民主义革命几乎所有的基本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并归纳其所体现出的革命精神。

【答案】

(1)五四运动本身反帝反封建的性质;五四之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上为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先进知识分子对革命动力的认识(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提出暴力革命的思想;对社会主义前途的认识。

(以上根据材料概括得出)

(2)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发展壮大奠基。

革命精神: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信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和南昌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五四运动“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几乎所有的基本因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若是不主张强力,不主张阶级战争,便再过一万年,那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帝主义那条旧路是不能再向前走了,唯有去找那条社会主义新路来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发展壮大革命军队的影响来回答。

其所体现出的革命精神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大多数参加者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继续跟共产党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春秋繁露》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

(1)概括材料一中三人的主张,并比较董仲舒与黄宗羲主张的主要不同之处。

材料二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如果现在有人问:

“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

”那么回答就是:

“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

——康德

(2)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康德提出的“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的原因,并从思想的角度解释“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的理由。

材料三作为一名决策者,邓小平对所有计划与建设的可行性都要先进行试验,这与他使用的口号“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一致的。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自我怀疑,邓小平又及时地睿智地将这“唯一标准”进行精准的具体化的解读,让每个实践者都能用它准确地给自己的实践行为量化打分……邓小平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

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

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英国.伊文思《邓小平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邓小平对实践标准具体解读的内容。

并指出材料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

【答案】

(1)主张:

民贵君轻;君权神授;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不同:

董仲舒:

维护君主专制;黄宗羲:

反对君主专制

(2)不是启蒙:

封建专制的压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宗教迷信思想束缚。

是启蒙:

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出了民主、科学等理想蓝图。

(3)内容:

判断实践的标准,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内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知,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不同:

董仲舒的主张是维护君主专制;黄宗羲的主张则是反对君主专制。

(2)康德认为不是启蒙了的时代主要是因为当时还存在封建专制的压制;而且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宗教迷信思想束缚。

而康德认为是启蒙的时代主要是因为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出了民主、科学等理想蓝图。

由此可知康德是认为是处在一个正在启蒙的时代,而非启蒙了的时代。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邓小平对实践标准的具体解读主要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根据“邓小平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可知材料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主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