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个书法专业术语.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78446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7个书法专业术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97个书法专业术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97个书法专业术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97个书法专业术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97个书法专业术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7个书法专业术语.docx

《97个书法专业术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7个书法专业术语.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7个书法专业术语.docx

97个书法专业术语

97个书法专业术语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近代书法大师沈尹默评价书法“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书法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她以独特的书法美使人迷恋。

学习书法,这些书法术语不可不知!

1、书法

狭义上,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

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

2、法书

又称法帖,指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

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

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传玩,空残法书帖”的诗句。

法书不同于书法。

法书是对古代名家墨迹的尊称,包含着书法作品之楷模的意思。

3.翰墨

义同”笔墨”。

原指文辞。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后世亦泛指书法和中国画。

《宋史·米芾传》:

“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4.墨迹

用墨书写的手迹。

唐代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二有“学书求墨迹,酿酒爱朝和”诗句。

《宋书·范晔传》也有“上示以墨迹,晔乃具陈本末”的记载。

5.真迹

真实可靠的手迹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伪造。

唐代张怀瓘《书断》:

“开元十六年五月,内出二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书付集贤院。

6.金石

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类。

金,指钟鼎铜器之类;石,指碑碣石刻之类。

《墨子·兼爱下》:

“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7.刻石

专指镌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

如秦代《会稽刻石》,东汉《石门颂》摩崖刻石。

桓谭《新论》:

“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余处,而可识者七十二。

8.摩崖

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

如汉碑中之《石门颂》,魏碑中郑道昭之云峰山题诗、题名等。

《宣和书谱·正书一》:

“遂良(褚遂良)喜作正书,其摩崖碑在西洛龙门。

9.碑

刻石中的一类形制。

《后汉书·窦宪传》注:

“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

”树碑用以歌功颂德始于秦而盛于汉。

在晋代曾严禁立碑。

故历来晋碑难得。

唐代是我国碑刻最发达的时期,不仅内容丰富,书法上也有极高价值。

10.碣

刻石中的一类形制。

汉代以前的刻石没有固定形制,大抵刻于山崖的平整面或独立的自然石块上,后人将刻有文字的独立天然石块称作“碣”,石鼓文即是一件猎碣。

11.碑额

碑刻术语,碑头的通称,又名碑首。

一般指碑石上端额部,多有大字碑题及边饰的额头部分。

碑额一般镌刻该碑的全名,多为篆书体。

12.篆额

碑刻术语。

汉代以后的各种碑刻之上端,称碑头或碑额,因碑额上所题字多用篆书,遂称“篆额”。

汉碑如《张迁碑》、《韩仁铭》等篆额,书风奇肆跌宕,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13.篆盖

碑刻术语。

唐代的墓志铭,通常有石盖,因盖上文字多用篆体,故名。

篆盖与篆额内容相仿而形制不同,但《金石综例》称:

“篆盖,即篆额。

14.碑阴

碑刻术语。

古代碑刻,除正面碑文外,往往将门生、故吏或出资建树者的姓名镌刻于背面,故称。

15.碑版

泛指碑志之类。

《碑版广例》:

“开元二十五年羊愉撰景贤大师身塔记,末有碑版所详,不复多载语,后魏昌冯王新庙碑,有碑版湮灭语。

后人碑版名称,殆自此始。

16.碑学

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后,学书崇尚碑刻风气大盛,遂有北派碑学、南派帖学之分。

又指“碑版学”,即研究考订碑刻起源、体制及新旧异同等学问。

17.勒石

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如《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末有“诸葛神力勒石”字样。

18.朱背

亦称“背朱”。

即“勒石”。

19.拓本

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像。

实物最早见于唐代。

具体方法将宣纸打湿蒙在器物碑刻上,敲打它,使得宜纸呈现凹凸状,然后蘸墨拓成。

古时用竖纹纸,油烟墨,拓后砑光,墨色乌黑有浮光的,称“乌金拓”;用横纹纸,松烟墨,色青而浅,不和油腊的,称“蝉翼拓”。

又以朱红色拓出的称“朱拓”;碑石初成,或刚出土时所拓的称“初拓”。

20.剥蚀

指古代碑刻年久风化石有剥落。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汉隶岁久,风雨剥蚀,故其字无复锋鋩。

21.双钩

书法术语。

(1)复制法书的技法。

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

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

(2)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

(3)执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

北宋黄庭坚论书:

“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

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

”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

22.单钩

书法术语。

执笔法指法名称。

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

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

与“双钩”相对。

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

“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

”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

23.枕腕

书法术语。

写字时把左手掌背平垫于右手腕下,称为“枕腕”。

多用于书写小字,也有使用臂搁(多以竹、木制)等物代替左手垫于腕下的。

24.悬腕

书法术语。

执笔法中的一种。

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称为“悬腕”。

写字仅仅堤腕还不能上下纵横自如地运笔。

悬腕能使肩部松开,全身之力由于无所罣碍,才得集注毫端,点画方能劲健。

25.回腕法

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

腕掌弯回,手指相对胸前,故称。

清代何绍基写字即采用此法,执笔时腕肘高悬,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违常人的生理机能,故一般多不采用。

26.腕平掌竖

书法术语。

论述执笔时的腕掌关系。

由“指实掌虚”引申而来。

近人沈尹默称:

“掌不但要虚,还得竖起来。

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

27.凤眼

书法术语,执笔法的指法名称,握管时,大拇指节骨挺直,里侧呈微凸伏,与内弯的食指构成狭长形的缝隙,因美其名为“凤眼”。

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圆者称“龙眼”,是另一种执笔法。

28.执使

书法术语。

执笔和用笔的通称,唐代孙过庭《书谱》载:

“今撰执使转用之由,执谓浅深长短之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

”明代张绅称,“执谓执笔,使谓运用。

”参见“运笔”。

29.运笔

书法术语。

指字的点画书写之过程。

南宋姜夔《续书谱》称:

“大抵执之欲紧,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笔。

当以腕运笔。

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30.磔(zhé)

书法术语。

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

“永字八法”称捺笔为“磔”。

捺法用磔,意思是笔亳尽力铺散而急发。

又,斜捺叫磔,卧捺称波。

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称:

“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

31.戈法

永字八法以外的又一笔法。

相传:

“(唐)太宗工隶(楷书),以(虞)世南为师,常患难于戈法,一日书‘戬’字,乃空其落,世南取笔填之,以示魏徵,徵称:

仰观目圣作,惟戬字戈法颇逼真,上深叹魏为藻识。

”戈法较长,写时如不从容行笔,必然头尾重,中间轻薄。

唐太宗李世民称:

“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32.中锋

书法术语。

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锋保持在点画的中线,以区别于偏锋。

用中锋写出的钱条圆浑而有质感。

33.聚墨痕

书法术语。

中锋运笔,因笔锋常在点画中间行迸,笔画的中央线着墨最力,凝聚成一道浓重的墨线痕迹,故名。

明代董其昌《画禅宝随笔》评苏轼《赤壁赋》墨迹称:

“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34.侧锋

书法术语。

起笔的一种技法。

谓在下笔时笔锋稍偏侧,落墨处即显出偏侧的姿势。

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称:

“正锋取劲,侧笔取妍。

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

”这种笔法最初在隶书向楷书演变时形成。

它使方笔字体中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

侧锋多用来取势,势成则转换为中锋。

晋人多用之。

35.折锋

书法术语。

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

指笔势折叠带方者,以别于转笔,即笔锋在转换方向时,由阳面翻向阴面,或由阴面翻向阳面。

折锋利于点画方劲和创造姿势。

清代包世臣书《刘文清四智颂》后,称其笔法“以搭锋养势,以折锋取姿。

36.裹锋

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

起笔呈反方向运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

以后凡是取圆势用笔,笔锋内敛于点画中间的称“裹锋”。

如《曹全碑》、《石门铭》等多用之。

37.逆锋

书法术语。

运笔的一种技法。

为了藏锋铺亳,用逆入的方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以反方向行笔的称“逆锋”。

用逆锋作字,往往具有苍劲老辣的意趣。

清代刘熙载称:

“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

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

然亦只暗中机括如此,著相便非。

38.蹲锋

书法术语。

蹲,有停留的意思。

与“蹲”本为一字。

在书法中,蹲锋、蹲锋,字虽同,却为两法。

一个指笔缓行中的蹲势,另一个指欲趯先蹲,退而复进。

唐代张怀瓘《玉堂禁经》称:

“蹲锋,缓亳蹲节,轻重有准是也”;“蹲锋,驻笔下衄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蹲之。

39.金错刀

(1)对书法用笔颤掣波发笔道的美称。

《谈荟》载:

“南唐李后主善书,作颤笔摎曲之伏,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

(2)字体名。

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有金错刀书一体。

具体形式与风貌今已不可稽查。

40.筋书

书法术语。

劲键遒丽的点画谓之“筋书”。

书法言筋、骨,均寓褒奖之义,如历来称颜真卿、柳公权书为“颜筋柳骨。

41.一笔书

书法术语。

指草书文字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如一笔直下而成,故名。

汉代张芝首创。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

“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

42.颤笔

亦称“战笔”,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因笔画呈颤动状,故名。

《宣和面谱·花鸟三》载:

“唐希雅初学李氏错刀笔,后画竹,乃如书法,有颤掣之状。

43.悬针

书法术语。

书写直画下端尖锐,如针之倒悬,故名。

与垂露为两种形体。

冯武(简缘)《书法正传》称:

“将欲缩锋,引而伸之,须要首尾相等。

但锋尖耳。

不可如鼠尾。

又按古人只有垂露一法,悬针始于《兰亭)‘年’字。

后人遂以为法。

44.垂露

书法术语。

书写直画的一种形态。

其收笔处如下垂露珠,垂而不落,故名。

具有藏锋的笔势,不同于“悬针”。

唐代孙过庭《书谱》称: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

45.护尾

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

指行笔至笔画尾部而反收其笔锋。

护尾与藏头的用笔方法,笔势逆入而反收,逆则强健得势,收则显示笔有余力。

北宋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论点,即从“护尾”扩展而来。

46.逆入平出

书法术语。

笔画起落笔和出锋收笔的一种用笔技法。

逆入,指起笔时,笔锋要朝书写笔画的反方向入纸,随即转锋行笔,以达到“藏锋”于点画之中,均匀地万毫齐力,平铺纸上形成中锋运笔的势态。

平出,指笔画至末不收,势尽出锋,回腕空收。

47.疾涩

书法术语。

用以对笔势的评述。

笔势由用笔的速度快慢、力度强弱、笔锋顺逆诸因素产生。

疾笔求其劲挺流畅,涩笔求其凝注浑重。

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称:

“古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

涩非迟也,疾非速也。

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

48.方圆

指字的用笔和形体上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

方中寓圆,圆中有方,既有矛盾,又能统一,才能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若“舍方求圆,则骨气莫全,舍圆求方,则神气不润。

故方圆也可用来评价书法艺术的优劣。

49.燕尾

指章草中的一种波法。

如神龙本《兰亭序》“欣”字右下半的“人”,其状似燕之尾,故名。

前人将隶书横画出笔的挑脚比喻为燕尾。

50.柳穿鱼

书法术语。

比喻应用啄法的短撇。

如形、影、彤、彬诸字,其右侧的竖三撇,须有仰、平、覆三种有变化的笔势,似三条小鱼,用柳枝穿连起来,故名。

51.激石波

书法术语。

用笔时平捺称“波”,激石者指字之捺笔似水之自泉口流出遇石激而涌过。

这种捺笔称为“激石波”。

如《兰亭序》“欣”字捺有章草笔意者即是。

52.牵丝

书法术语。

亦称“游丝”、“引牵”、“引带”,指书写点画时由于笔势往来留存于先后笔画之间的纤细笔道。

纤细如发丝,挺健俐落,起有上呼下应、意气周流的作用,可以表现出书家功力。

53.一波三折

书法术语。

用笔时平捺称“波”,一波三折,指凡写捺笔要三次转换笔锋。

经过三折之后,笔画才波发矫健。

北宋黄庭坚晚年的书法具有明显一波三折的特点。

54.一笔三过

书法术语。

指每作一点画虽微如黍米,皆须三折笔锋,始得完成。

其法:

落笔藏锋为第一折;提笔转锋顿挫引笔为第二折;回锋收笔为第三折。

作书忌顺笔平拖,而点画经过三折,始能圆满浑成。

55.过折收缩

书法术语。

运笔过程中的一种技法。

过折,即指每画一波,常三过折笔的意思;收缩,即北宋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说之略称。

运笔切忌直来直去,缺乏内含。

56.万毫齐力

书法术语。

指作书时非但主毫要丝丝得力,而且要调动副毫的作用,使笔毛一无扭结地聚结运动。

这样写出的点画才力量弥满,圆健得势。

南朝梁王僧虔《笔意赞》:

“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

57.内擫(yè)外拓

书法术语。

内擫,指意在收敛的笔势;外拓,指意在纵放的笔势。

后人用内擫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说“大王(王羲之)是内擫,小王(王献之)则是外拓。

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而实增。

58.屋漏痕

书法术语。

比喻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故名。

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

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

“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

”颜真卿谓:

“何如屋漏痕?

”怀素起而握公手曰:

“得之矣!

59.折钗股

书法术语。

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

钗原系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后被借以形容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

南宋姜虁《续书谱》称:

“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

60.锥画沙

书法术语。

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

以锥子划沙,起止无迹,具有“藏锋”的效果,而两侧沙子匀整凸起,痕迹中正,形似“中锋”,故用锥画沙以比喻书迹的圆浑。

唐代褚遂良《论书》称:

“用笔当如锥画沙。

”宋代黄庭坚称:

“如锥画沙……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

61.壁坼

书法术语。

比喻用笔如泥墙自然坼裂的痕迹,无做作习气。

南宋姜虁《续书谱》称: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

62.绵里裹针

书法术语。

比喻字体笔画肉丰见骨、外柔内刚。

北宋苏轼自论:

“余书如绵裹铁。

”明代解缙称:

“东坡丰腴悦泽,绵里藏针。

63.银钩虿(chài)尾

书法术语。

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

银钩指丁、亭、宁等字的趯笔;虿尾指乙、也等字的趯笔。

西晋索靖对自己的章草书很矜持,名其笔势如“银钩虿尾”。

64.衄(nǜ)

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

指笔锋退而复进。

清代蒋和称:

“笔既下行,又往上也。

与回锋不同,回锋用转,衄锋用逆。

65.搭

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

指行草起笔及字与字之间的承接顺应关系。

顺势而下,不用逆势的起笔称为“搭锋”。

清代朱履贞称:

“书法有折锋,搭锋,乃起笔处也。

用强笔者多折锋,用弱笔者多搭锋。

66.抢

书法术语。

折锋笔法的虚和者称为“抢”。

元代陈绎曾称:

“圆蹲直抢,偏蹲侧抢,出锋空抢。

笔燥则折,笔湿则抢,笔燥实抢,笔湿空抢。

67.转

书法术语。

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

区别于折锋。

《雪庵运笔八法》称之为围,有圆转回旋之意。

东汉蔡邕称: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一般真书多用折锋,草书多用转笔。

68.驻

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

运笔若行若住。

清代蒋骥称:

手不运而以笔按下为“顿”;运笔时而意有所顾,因用迟涩出之者谓之“驻”。

69.挫

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种技法。

顿后将笔提起,使锋转动离开原处,称为“挫”。

是转换笔锋时常用之法。

不仅用于转角及趯笔,凡行笔换锋时皆用之。

70.顿蹲

书法术语。

停笔重按称“顿”,轻按称“蹲”。

《雪庵运笔八法》称其为“叠”。

清代蒋和解释“笔重按下”为“顿”,“用笔如顿,特不重按”为“蹲”。

71.骨法

亦称“骨力”。

书法术语。

指书写点画中蕴蓄的笔力。

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是表现神情的依凭。

唐太宗李世民尝谓:

“吾临古人书,殊不学其形势,惟求其骨力。

72.肉法

书法术语。

比喻书写时笔墨浓淡、肥瘦、粗细的一种技法。

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肉法”一则中称:

“字之肉,笔毫是也。

疏处捺满,密处提飞,捺满即肥,提飞即瘦。

肥者毫端分数足也;瘦者,毫端分数省也。

73.背抛法

书法术语。

亦称“外略法”,指“乙”字趯笔书写的技法。

写趯笔贵于宽圆,如背手抛物,故名。

宋人《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称:

“蹲锋紧掠徐掷之,速则失势,迟则缓怯。

74.八病

书法术语。

泛指书写点画经常出现的弊病,俗称败笔。

八病都是以接近这类点画的实物形态定目,如:

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稜角、折木、柴担等。

75.布白

书法术语。

指安排字的点画间架和布置字、行之间空白关系的方法。

字的点画与空白均有繁简、短长,结体也有大小、疏密、欹正。

书写时必须因字生势,灵活多变。

布白得当,即能使字和字之间产生错落参差而又呼应协调的艺术效果。

又,对整幅作品行与行之间的安排也称“布白”。

76.燕不双飞

书法术语。

前人将隶书横画出笔的挑脚比喻为燕尾。

一字之中宜用一次捺脚,二次出现就会笔画雷同,字形拖沓。

“燕不双飞”即比喻捺脚的不可复用。

但也有因隶书横画出锋形如折刀头,和雁尾之齐平相似,故亦称“雁不双飞”。

77.散水

书法术语。

俗称“三点水”,写法因字体与书体而各别。

唐代张怀瓘《王堂禁经·散水异法》称:

“氵,此名递相显异。

意在或藏或露,状类不同;法以刚侧而中偃,下潜挫而趯锋。

则右军《黄庭经》、《乐毅论》用此也。

78.雁阵

书法术语。

指字下四点排列之势。

《书法三昧》:

“急雁阵,缓雁阵,‘燕’、‘然’、‘樵’三字外不可用。

79.向相

书法术语。

运笔造型的一种技法。

与“向背”相辅相成。

80.向背

书法术语。

运笔造型的一种技法。

与“向相”相辅相成。

要求同一方向之笔画避免平行和雷同,尽量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既多样,又统一。

例:

“()”即向相,“)(”即向背。

81.用墨

书法术语。

墨色有焦枯浓淡干湿之分,作书使毫行笔燥润相间的技法称为“用墨”。

元代赵孟頫称:

“古人作字,多不用浓墨,太浓则失笔意。

”明代李君实则认为:

“羲之书,墨尝积三分,何也?

东坡真迹墨浓如漆,隐起楮素之上,山谷亦谓其用墨太丰,而风韵有余,然则松雪所云,特楷书耳,行书则不然。

82.展促

书法术语。

指书法结体造型的一种技法。

有从单字间笔画繁减悬殊上去理解的。

如唐代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称:

“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为称。

”也有从一个字的偏旁结构的处理上去理解的。

如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称:

“少师(杨凝式)结字,善移部位,自二王以至颜柳之旧势,皆以展蹙(促)变之,故按其点画如真行,而相其气势则狂草。

”杨凝式书有《神仙起居法》。

83.俯仰

书法术语。

指书法结构点画偏旁之间的联系。

俯要下应,仰要上呼,使文字组合的偏旁,或字与字之间,书写时有映带顾盼之姿,显得气贯意连,生动有致。

84.墨猪

书法术语。

比喻字体笔画丰肥、臃肿而乏筋骨,因字如墨团,故名墨猪。

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引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称:

“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书写粗笔道的字而不见筋骨,易犯此病。

85.行气

书法术语。

指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映带关系。

一般要求笔断意连,联缀成行,积行成篇,在文字的上下、左右、首尾的书写中,既有变化,又能和谐,如清代宋曹《书法约言》称:

“勿往复收,乍断复连,承上生下,恋子顾母。

”行气在行草书中的关系尤为重要。

86.担夫争道

书法典故。

意谓略甚狭窄,而又势在必争,妙在主次揖让之间,能违而不犯。

典出唐代李肇《国史补》,谓张旭自言尝见公主与担夫在羊肠小道上争道,各不相让,但又闪避行进得法,从而领悟到书法上的结构布白,偏旁组合,应进退参差有致,张弛迎让有情。

87.计白当黑

书法术语。

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务需有疏密虚实,才能破平板、划一,有起伏、对比,既矛盾、又和谐,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情趣。

清代邓石如称:

“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88.楹联

亦称“楹帖”、“对子”、“对联”。

书法艺术的一种幅式。

由上、下联组合,是悬挂或粘贴在壁、柱上的联语。

如新春时节张贴于门上的“春联”。

字的多寡无定规,一般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

字数特多的长联,叫“龙门对”。

楹联发生干明末而盛行于清代,是十分普遍的文学和书法相融合的艺术形式。

89.血法

书法术语。

比喻书法用墨用水的技法。

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在“血法”一则中称: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

90.合作

书法术语。

旧时行家们习惯于将书写得理想和精彩的作品称为“合作”。

如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引张怀瓘、二王等书录:

“(王)献之尝与简文帝十纸,题最后云:

‘下官此书甚合作,愿卿存之。

’”

91.书奴

书法术语。

(1)比喻学书墨守成规而不能创新者。

唐代亚栖《论书》:

“凡书通即变。

王(羲之)变白云体。

欧(阳询)变右军体,柳(公权)变欧阳体……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

(2)有书法嗜癖者,寄兴书学,也往往自称为“书奴”。

92.集字

书法术语。

(1)指将前代某一书家的字迹搜罗并集成的书法作品。

《徐氏法书记》所载“梁大同中,武帝敕周兴嗣撰《千字文》使殷铁石模次羲之之迹,以赐八王”,便是最早的集字。

(2)指临习古人书法,食古不化,亦步亦趋。

93.生熟

书法术语。

(1)指学习书法的熟练程度。

初学者生,久习则熟。

北宋欧阳修称:

“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全。

(2)指法书的神采气质。

一般认为太熟则媚俗,熟而能生则高雅。

94.习气

对书法情调的品评语。

泛指用笔、结体等方面流于熟滥的情调。

寓有贬义。

清代王澍论赵孟頫书:

“子昂天材超逸不及宋四家,而工夫为胜,晚岁成名后,因难简对,不免浮滑,甚有习气。

95.题跋

书写于书籍、碑帖、书画作品的品评、追述故事、考证版本及渊源等方面的文字。

书写于作品前面的文字一般称“题”,后面的称“跋”。

清代段王裁《说文解字注》称:

“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

”今多将跋尾称为“题跋”。

96.碑志

指镌刻于石碑上的书法、文辞。

为安葬设立的称“墓碑”,也称“墓表”、“墓碣”;列于墓道前者称“神道碑”,入墓穴者称“墓志”,或称“墓志铭”、“圹铭”。

97.乌丝栏

指在纸或绢素上画或织成的黑色界格。

亦泛指有这种黑色界线的书法用纸。

唐界墨浓而细,宋界墨淡而理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