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建设年度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6157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政建设年度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市政建设年度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市政建设年度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市政建设年度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市政建设年度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政建设年度工作报告.docx

《市政建设年度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建设年度工作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政建设年度工作报告.docx

市政建设年度工作报告

市政建设年度工作报告

(一)、市政府xx年工作回顾

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绵阳市人民政府动员和组织全市各族人民,紧紧围绕“三大要务”,全面落实“五个加快推进”,圆满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3.5亿元,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5.2亿元,增

长29.1%;财政总收入71.9亿元,增长4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2亿元,增长17.6%;到位内资185亿元,增长22.5%;到位外资2.1亿美元,增长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419元,达到1047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77元,达到4039元。

一年来,市里有关部门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科技城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市科技城建设的意见》和配套文件,赋予了科技城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组建了科技城管委会,构建了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了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目标和举措。

国务院批准在绵设立规模达60亿元的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

政产学研结合不断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144项、省级项目92项;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户;东材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9基地空气动力学国家实验室得到科技部批准。

长虹103英寸等离子电视等一批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市被批准为新一轮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全年评定奖励省、市科技进步项目36项;申报专利793项,增长18.9%。

院地、军地合作进一步加强,军民结合取得新的成效,中物院自行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套电子束辐照烟气脱硫脱硝工业化试验装置得到推广应用。

军民结合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4亿元,增长30.3%。

西科大成为省政府和国防科工委共建重点学校,获准建设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数字绵阳”建设深入推进,城市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科技城实现生产总值426.6亿元,增长19.2%。

二、产业发展水平有新的提升

农业全面增长。

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4.6亿元,增长5%;粮食总产量227.3万吨,增长8.1%,创xx年以来最好水平;畜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1%。

工业提速增效。

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推动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等创百亿企业做大做强。

九洲1000万台数字机顶盒和led一期工程竣工投产;长虹pdp、空调压缩机和120万台冰箱,华瑞一期6万辆汽车整车,攀长钢50万吨棒材和1万吨钛材等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快建设。

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启动百亿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共有7个园区()成为四川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全市新增中小工业企业370户,达到1980户。

实现民营工业增加值124.7亿元,增长31.2%。

切实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79.1亿元,增长47.5%。

15项省重点和72项市重点技改项目顺利实施。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150户,达到800户。

全市工业净利润达到22.7亿元,增长292.7%。

深入实施名牌战略,新增“丰谷”、“兴事发”两个中国驰名商标。

服务业快速发展。

整合旅游资源,组建了旅游集团。

积极做好王朗·九寨沟国家公园申报工作,成功创建全国首家科技(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平武报恩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涪城区小桥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绵阳机场开辟了新的旅游航线,客货运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80.9亿元,增长27.5%;接待游客1338万人次,增长28.9%。

有效整合演出业、文化娱乐业等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产业集团组建步伐,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

实施《科技城商业网点规划》,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工程”和“双进工程”。

大力创建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市,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辖区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16.8亿元,新增82.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91.1亿元,新增34亿元;实现保费收入19.8亿元,增长41.7%。

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实现房地产交易总额51亿元。

物流、通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餐饮、休闲、娱乐等产业日益活跃。

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27.1亿元,增长10.3%。

三、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

认真落实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各级财政投入8.9亿元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严格兑现调整后的村(社区)干部务工报酬及办公经费补助标准。

发挥绵江、绵安产业带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

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增新农村建设类别村60个。

以产业化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培育专业种养业大户和营销大户,全年新增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41户、市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0户,“国豪牌”水稻种子成为中国名牌产品。

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鼓励和支持县市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全市实现民营经济

增加值316.7亿元,增长19.8%。

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劳务输出达到122.6万人次,劳务总收入突破60亿元。

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恢复改善灌面8.4万亩,建成通乡油路和水泥路316.4公里、通村公路1744.5公里、乡镇客运站点40个,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7%。

各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达到29%以上,财政总收入全部过亿元。

四、经济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

基本完成银丰公司和驻蓉办的改制工作,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拉法基并购双马。

积极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绵阳投控集团市场化运作能力不断增强。

农村综合改革深入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江油、三台“扩权强县”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开放合作不断扩大。

绵阳出口加工区顺利通过封关验收。

成功举办了科技城产业推进会、城市推介会等重大活动,签约项目115个,签约资金192.3亿元。

参加了赴东部四省市招商、第四届泛珠三角经贸洽谈会、西博会和四川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推进会等活动。

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长虹欧洲电器投入批量生产。

与北京西城区、云南保山市、广东惠州市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切实增强海关、检验检疫、外汇和口岸管理等部门的服务职能,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中小企业自营出口规模,实现中小企业出口4.8亿美元,增长41%。

全市实现外贸出口7亿美元,增长14%。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优化投资结构。

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5.2亿元,增长29.7%。

其中,更新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别占到投资总额的33.6%和39.7%。

在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快建设的同时,塘汛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竣工;成绵高速公路改造、九环线响岩段改线、武都水库、涪江中上游水能开发、燕儿河水库、绵阳师范学院新校区等工程加紧实施;绵遂高速公路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成绵乐城际铁路、成绵第二条高速公路、武引二期灌区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编制完成了《绵阳城市总体规划(xx—2020)》和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面启动了绵阳会客厅建设。

实施了城市道路、电力、通信、地下管网等一批市政惠民工程,清理续建了樊华大桥等一批“烂尾工程”。

五、和谐绵阳建设扎实推进

惠民行动成效显著。

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1.1亿元,全面完成了“十大惠民行动”各项目标任务。

建立了全省首家惠民帮扶中心,健全了各级惠民帮扶网络。

三年扶贫攻坚任务超额完成,4.9万户、15万余人脱贫解困。

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3.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5%。

全市低收入困难群众分别纳入城乡最低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城镇养老保险覆盖44.7万人。

新建、改扩建敬老院36所,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集中供养率达到24%。

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4.3万名学生、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3849名学生学杂费,为8.9万名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6.8万名贫困寄宿生和5.4万名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补助生活费,解决了1.9万名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启动7个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4个。

42.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6万余名城乡困难群众得到医疗救助,11万余名困难群众参加新农合得到政府资助。

完成821个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

红层找水打井1.8万口,解决了12.2万人饮水安全和5.9万人饮水困难。

解决农村特困无房户住房2030户。

核减城市“双困户”住房租金1509户、租金补贴1254户。

新建沼气池3.5万口。

城乡环境治理、金土地、林业“三大工程”等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小学、初中净入学率和巩固率进一步提高,本科硬上线率和万人比再夺全省第一,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断发展。

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治得()到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医药发展迈出新步伐。

启动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基层文化建设扎实推进。

成功举办全国女子排球联赛和首届绵阳市民体育健身节,新增农民健身工程43个。

切实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成功创建全省首批文明城市。

不断强化社区建设,完成了村(居)委换届工作,村(居)务公开走在全省前列。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统计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

人事、编制、监察、审计、国安、保密、采购、外事、气象、地震、人防、档案、台侨、老龄、地方志、民兵预备役、妇女儿童、民族宗教、新闻出版、爱国卫生等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社会保持安定和谐。

各县市区组建了信访和群众工作局,市、县、乡、村(社区)四级信访和群众工作网络进一步健全,全市98%的信访问题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国家、省级部门交办案件结案率达100%。

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趋于好转。

食品药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启动了社区矫正工作,“五五”普法全面开展。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明显,应急管理得到加强。

认真落实移民后扶政策,移民生产生活稳定。

绵阳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荣获全省一等奖,9个县市区和高新区均被评为省级平安县(市、区)。

回顾过去一年工作,市政府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紧紧依靠和凝聚全市人民的力量,努力开创了工作新局面,积累了新的工作经验。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切实加强统筹协调。

着力推进市县协调发展,设立丘区水利建设资金、山区产业发展基金,切实增强县市区发展能力。

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以内。

对84户重点用能企业实行分级管理,狠抓企业节能行动试点工作,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7.25%。

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方案和生态市建设规划,全面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削减年度目标和省、市政府挂牌的6家污染企业限期治理任务。

二是坚持市委领导,切实提高执行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工作报告制度,及时向市委报告市政府常务会议议定事项和市政府重要文件。

政府坚持每季度和每月对重要事项作出安排,明确责任、加强督查、确保落实。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切实规范行政行为。

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满意率达到100%。

依法履行行政许可、行政复议、行政执法职责,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

县市区全部建立政务服务中心,97%的行政许可事项纳入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

积极推行政务公开、社会公示、听证、决策咨询等制度,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更加规范。

四是坚持市场导向,切实优化资源配置。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凡是能够通过市场运作的,一律由市场运作。

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规范出让经营性用地,城市规划区内同地段、同地块均价创历史新高。

坚持在政府不负债的前提下,以市场化运作手段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开通城市服务热线,提高市长公开电话办理实效,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困扰人民群众的一批现实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积极应对物价上涨,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给予城市低保家庭临时补贴,保证群众生活未受到重大影响。

六、市政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经济规模还不大,效益还不太好,结构还不尽合理;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体制机制创新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三是市县之间、县市区之间发展还不平衡,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还很艰巨;四是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五是在一些工作人员中还存在责任心不强、作风不实、办事效率不高等现象,政府自身建设任务仍然很重。

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市政府xx年工作任务

xx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

加强民生工作,建设和谐社会,努力推进绵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工作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财政总收入实现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13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30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上年实际涨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按照上述目标任务要求,今年政府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城建设开创新局面

完善科技城体制机制。

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意见》,推进科技城体制、机制、政策和评价“四大创新”。

完善工作平台和运行机制,全面落实省政府授予的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强力推进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年内挂牌运营,确保50%以上的资金用于科技城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

加快园区管理体制调整,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

确保科技城生产总值增长3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40%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50%以上。

建设五大支撑平台。

设立科技城军转民及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资金,以科技城孵化中心、四川省军转民技术转移基地、西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为载体,加强综合和专业孵化器建设,建设科技成果孵化平台。

以企业为主体,以省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支撑,以中科院电子设计自动化中心为载体,建设利益共享、政策引导支持的产学研对接平台。

以绵阳国家军转民科技园、中物院民品生产基地、29基地军民共建共享试验基地等为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设立军转民创业和科技项目孵化风险投资机构,以科技城产业基金为依托,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平台。

聘请“两院院士”等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建科技城顾问团,以各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交流培训机构为载体,搭建人才支撑平台。

促进军民结合成果转化。

加大人才和信息交流力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快推进院地、军地合作。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快建设以利益为联结的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励机制,支持军工科研单位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以军民结合为重点,围绕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积极开展联合攻关,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积极争取“委省共建”军民结合产业项目来绵发展。

加快建设国家军转民科技园、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29基地空气动力学国家实验室,引导在绵国防科研院所的军转民项目加快转化步伐。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全面落实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组建研发平台,推动利尔化学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增1个国家级实验室,建设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5个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

积极开展新一轮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依托长虹、攀长钢、九洲等大型骨干企业和国防科研院所研发平台及重点项目,大力开展差异化自主创新。

新增专利授权460件以上,完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50项以上,参与制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项以上,不断提高科技城主导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二、狠抓工业强市,推动工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加快大企业扩张步伐。

积极推进工业“1+5”产业发展战略,5年内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千亿产业,把冶金、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化工、食品等产业培育成百亿产业。

采取战略合作、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一批产业龙头。

强力推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确保长虹pdp一期工程年内竣工投产,长虹空调压缩机和120万台冰箱、攀长钢50万吨棒材和1万吨钛材、华瑞一期6万辆汽车整车等项目年内实现部分产能;大力推进拉法基、西普、日普、美丰、新加坡美能等项目建设;推动九洲空中交通管制系统、西南自动化研究所数控技术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建设;加快川矿风电设备、东材绝缘材料等项目开工前期准备,搞好九洲rfid等项目储备。

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大企业新上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一批产业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

培育中小企业集群。

引导科技人才创办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着力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积极申办第三届中国中小企业节,引进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依托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等大企业,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配套型中小企业。

围绕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资源深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全力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狠抓企业技改和节能减排。

调动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切实用好企业技改、中小企业贷款贴息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地方创新基金。

积极推进长虹低附加值产品改造、攀长钢和巴蜀江电节能、双马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安县纸业浆纸平衡等重大技改项目建设,确保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0%以上。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强工业节能节水、清洁生产、重点污染治理、环保产业发展等工作,搞好长虹、九洲、华润、东材、美丰等5户企业节水示范。

挂牌限期治理12户工业企业排污,加快攀长钢节能技改、启明星磷化工黄磷尾气回收利用、银河建化15万吨铬渣处理、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国债等项目的建设步伐,完成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3户重点企业和省“百户企业节能行动”的9户重点企业节能目标,确保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6%以上。

大力提升工业经济效益。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促进工业经济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不断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

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取得新成效

推进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发挥绵江、绵安产业带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全年新增类别村60个、农民专合组织20个、农村专业营销大户1500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个,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加快实施粮食、油料、水果、蔬菜和道地中药材、无公害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建设工程,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

大力发展畜牧业,推进优势畜产品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畜产品加工能力。

市财政安排xx万元扶持生猪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千万头优质生猪工程”,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良种猪繁育基地、全国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确保出栏生猪660万头以上。

积极培育水产龙头企业,扩大水产养殖规模。

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检测体系,加强动植物病虫害和疫病防治工作。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装备,增强农机服务能力。

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指导,实现劳动力转移123万人次,劳务总收入67亿元。

发展民营经济。

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以民营经济大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大提速,力争县域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0%以上。

认真贯彻《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落实财政扶持、用地保障、融资担保等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力争年内培育产值过30亿元的民营企业1户、20亿元的5户、10亿元的5户,新增亿元企业20户。

统筹城乡发展。

全面落实支持县市区发展的各项政策,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切实简政放权,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村社合并,深化江油、三台“扩权强县”试点。

联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积极支持重点镇加快发展。

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和乡村机耕道路建设,建成农村公路1250公里。

抓好病险水库整治,加强小、微水利工程建设和江河管理,新增节水灌面、恢复改善灌面和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5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平方公里。

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3.5万口。

继续完善农村饮水、电力、通信等设施和网络,建好基层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和乡镇卫生院。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迈上新台阶

扩大社会消费。

全面启动县市区商业网点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商业网点体系。

积极构建新农村流通网络,新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03个。

全面开展“家电下乡”工作。

进一步支持和引导连锁企业进入社区。

大力实施“双百工程”和“三绿工程”,积极推行绿色市场认证制度。

加快发展餐饮服务、文化娱乐、实物租赁等综合性消费,培育和扩大汽车、通讯、教育和体育等新的消费热点。

保护和传承传统品牌,培育“中华老字号”和“四川老字号”餐饮企业。

加快城区危、旧房改造,规范房地产业发展,繁荣房地产市场,确保房地产交易总额突破60亿元。

发展现代服务业。

抓紧制定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培育大市场、大企业、大物流。

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骨干企业,打造川西北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

加快新皂工业物流中心和龙门农副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建设。

加快发展科技、中介、金融、保险、会展、交通运输业和涉农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新型流通业态。

打造科技城服务外包品牌,做大做强服务外包产业。

壮大旅游文化产业。

整合绵阳机场和旅游集团等优势旅游资源,积极培育航空旅游市场。

启动三国文化及蜀道旅游线建设,加快建设仙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继续推进以科技(工业)旅游为重点的城市旅游,确保科技博物馆如期开馆、李白纪念馆创建国家4a级景区、虎牙旅游景区年内营业。

启动旅游小商品市场规划建设。

继续落实扶持旅行社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化国内主要客源城市的宣传促销,开辟新的客源市场。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7亿元,增长20%。

整合古玩市场,打造古玩一条街。

积极培育演艺市场,规范和发展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建设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文化经营项目,促进重点文化设施规模化和产业化。

五、加强开放合作,推动外向发展实现新突破

增强招商引资实效。

抓住外资西移、内资西进的机遇,围绕支柱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军转民等制定和落实有效的招商政策。

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突出抓好大型骨干企业配套产业、优势资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绵阳会客厅建设等方面的招商引资工作。

完善项目管理责任制,扎实搞好项目策划、组织、包装、推介和引进,切实抓好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确保东部四省(市)招商、科技城产业推进会等活动签约的重点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投产达效。

建立和畅通“大院、大所、大企”联系渠道,着力办好第二届中国(绵阳)科技城产业推进会、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绵阳科技城高峰论坛及项目推介会、“三线”建设项目推介会等重大招商活动,依托西博会、西部产业承接及重点投资合作圆桌会等省内外招商平台,努力拓展招商领域。

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大力推行小分队招商、点对点招商、网络招商,力争引进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5家、行业500强企业10家、亿元以上企业20家,确保全年到位()内资180亿元以上,到位外资1.8亿美元以上。

加强区域合作。

以建设川西北重要交通枢纽为突破口,实施大开放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城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全面加强区域合作,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西南经济协作区和泛珠三角区域,加强与成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