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港台海外戏曲文献研究述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5478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世纪港台海外戏曲文献研究述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二十世纪港台海外戏曲文献研究述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二十世纪港台海外戏曲文献研究述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二十世纪港台海外戏曲文献研究述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二十世纪港台海外戏曲文献研究述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十世纪港台海外戏曲文献研究述略.docx

《二十世纪港台海外戏曲文献研究述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世纪港台海外戏曲文献研究述略.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十世纪港台海外戏曲文献研究述略.docx

二十世纪港台海外戏曲文献研究述略

二十世纪港台海外戏曲文献研究述略(苗怀明)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自1949年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陆地区包括古代戏曲研究在内的各类学术研究与港台及海外地区一直处于较为隔绝的状态,各自为政,基本上没有沟通和交流。

这种状况直到70年代末随着大陆地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才得以改变。

此后,相互间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港台及海外的研究成果不断被介绍到中国大陆,一些优秀的戏曲研究论著如美国学者白之的《白之比较文学论文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时钟雯的《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元杂剧》(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日本学者田仲一成的《中国的宗族与戏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戏剧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等也得以翻译出版,与此同时,内地也有一些学者不断以开会、讲学、访学、探亲等形式到港台及海外地区,利用其特有的文献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如邓长风利用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进行的明清曲家生平考证、孙崇涛对西班牙所藏明代戏曲选集《风月锦囊》的研究等,一些大陆学者的学术著作也相继在港台及海外地区出版。

在此基础上,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合作也开始出现,这种日益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沟通对实现戏曲文献的资源共享、繁荣古代戏曲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

不过就现实情况而言,虽然内地与港台及海外地区的学术交流日益增加,但由于诸种客观因素的限制,目前的交流沟通仍然不够充分,对港台及海外戏曲珍藏的戏曲文献资源还远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内地的戏曲史研究者对港台及海外的古代戏曲研究状况特别是戏曲文献的收藏整理和刊印情况仍然了解较少,甚至还有很多误传,远未达到优势互补、相互推动的理想状态,相反,因戏曲资源的不能充分共享造成了一些研究资源的浪费,比如20世纪2、30年代,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刘半农主持下曾收集了一大批民间俗曲唱本,抗战期间辗转南运,长期以来大陆学界一直以为这批唱本在转运途中沉于江中,其实,这批资料今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保存完好。

再如李开先校订的《改定元贤传奇》,大陆学界一直以为它在国民党撤离大陆时带到台湾,《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就未予收录,其实该书一直藏于南京图书馆,今仍可看到。

此外,台湾地区所编辑出版的一些大型戏曲文献,如《全元杂剧》、《全明杂剧》、《全明传奇》、《善本戏曲丛刊》、《民俗曲艺丛书》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大陆地区只有寥寥几家图书馆收藏,阅读都不太容易,更谈不上充分的研究利用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港台及海外地区的戏曲史研究者都十分重视大陆地区的戏曲史研究,有关文献资料搜集相当完备,对大陆地区的戏曲史研究状况十分了解,一有重要的发现或新成果出现,很快就能得到回应。

从80年代至今,国内介绍港台及海外地区古代戏曲研究情况的著作也出版了一些,如王丽娜编著的《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乐黛云主编的《中国文学在国外》丛书(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宋柏年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黄鸣奋所著的《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夏康达、王晓平主编的《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孙歌等所著的《国外中国古典戏曲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等,这些著作对港台及海外地区古代戏曲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或详或略的介绍,为内地学者掌握港台及海外地区戏曲研究动态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其努力是应该给予肯定和感谢的。

但是这些著作存在的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是介绍不够全面和深入,多数著作只是就作者所掌握的部分资料进行介绍,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因缺乏资料而没有得到介绍,可谓挂一漏万,结果形成此详彼略,此有彼无的情况。

另外,不少著作的介绍过于简略,不能给人提供更多的信息。

其次,这些著作的作者基本上都不是戏曲研究专业人士,因为专业的隔阂,往往对所介绍内容选择不当,不能满足内地研究者的需要。

几乎每一部著作都忽视了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港台及海外地区戏曲文献的收藏、整理及刊印状况,这些内容可以说是内地研究者知之甚少而又十分迫切想了解的,是无论如何不能不提的,但这些著作恰恰就缺少这项重要的内容。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这些著作基本上都不涉及港台地区的戏曲研究状况,而这些地区的戏曲研究恰恰是内地之外最有成就的,不能忽略的;再者,这些著作虽属资料性质,但提供的信息量太小,没有一个收罗完备的论著论文之类的目录,未能为内地研究者提供更多了查找资料的线索。

这些著作的诸多不足恰恰说明目前内地与港台及海外地区戏曲研究方面交流沟通的缺乏,这一领域的工作只能说是刚刚开始,还有很多的工作可做,尽管由于语言、经费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显得十分困难,但它是有价值的,值得去做的。

就整体情况而言,港台及海外地区所藏戏曲文献的数量远不如内地多,而且专门从事古代戏曲研究的人员也远远少于内地,但这些地区的戏曲文献资源和戏曲研究自有其特点,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个中国戏曲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港台及海外地区的戏曲研究注定是不完整的。

由于特殊的社会文化原因,上述地区特别是台湾、日本、美国、法国等地保存了不少珍贵的戏曲文献,这些戏曲文献从总量上看还是十分可观的,其中有不少珍贵的书籍在内地早已失传。

同时港台地区的戏曲研究者和日本、美国等地的汉学家们对戏曲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刊印也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不少引人注目的优秀成果,这些成果丰富了戏曲文献资源,对内地的戏曲史研究也有相当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以下分别介绍。

一、港台地区戏曲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台湾地区的戏曲研究在上述地区中无疑是投入力量最多,也是最有成就的。

台湾地区所藏古籍文献十分丰富,其各个公共图书馆所藏古籍中有一部分是原先的旧藏,一部分是运自内地,如中央图书馆即今国家图书馆馆藏中有12万多册善本古籍和2万多册普通图书系1949年国民党逃离大陆时运到台湾的,国立故宫博物院馆藏中也有15万册善本书籍来自大陆。

就戏曲文献的收藏而言,以中央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图书馆和台湾大学图书馆所藏最为丰富。

中央图书馆是台湾地区最大的图书馆,馆藏十分丰富,明代刊本的收藏为其特色,据张棣华先生的介绍,仅其特藏部所藏善本戏曲就达133种,其中戏曲别集113部、总集20部,这些善本戏曲有不少是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的珍藏,其中有些还是董康、郑振铎等人的旧藏,抗战期间为安全起见保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1965年转运至中央图书馆代为保管[1]。

善本之外,该馆还收藏了不少戏曲书籍。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藏包括戏曲、俗曲在内的民间文艺资料也很丰富,这批资料系2、30年代刘半农主持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调查所民间俗曲研究工作时所收集,内容极为丰富,有的研究者称之为“具有伟大规模、壮阔视野的民间曲艺文学的总搜集”[2]。

1932年出版的由刘半农、李家瑞所编的《中国俗曲总目稿》收录了这批资料,稍后李家瑞又依据这些资料撰写《北平俗曲略》一书,并选录了部分作品。

抗战期间,这批珍贵的民间文艺资料装箱南运,历经南京、四川等地,辗转运至台湾。

但由于长期封存,未能得到充分的研究和利用。

目前收藏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这批俗文学资料共14800余目,8000余本,就戏曲部分而言,有各类戏曲剧本,包括地方戏剧本、清百本张刻印的昆曲、京剧剧本、清宫廷剧本等,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以车王府唱本尤为引人注目,这批唱本系1928年至1929年间据孔德学校原藏精抄而成,计有660种,其中戏曲类520种、杂曲类140种,虽系复制品,但仍有41种为其他图书馆所无,十分珍贵[3]。

台湾大学所藏戏曲文献也比较丰富,各类曲籍达140余部,大部分是日本学者久保天随的旧藏,其中不乏善本、罕见之本,如明万历刊本《班超投笔记》、《木连救母劝善戏文》、清刊本《解金貂》、《温柔乡》等都是较为少见的戏曲珍本[4]。

台湾另一大藏书机构国立故宫博物院虽然收藏戏曲总数不多,善本曲籍只有10余种,但其中也有一些珍贵的善本,如明万历45年刊本《牡丹亭还魂记》、明天启5年刊本《曲律》、清刻本《顾曲杂言》、《龙舟会》、《秦楼月》等[5]。

此外,还有一些私人收藏,如曾任东吴大学校长的端木恺,所藏戏曲就有70多部,其中大多是清代戏曲,虽然版本说不上珍稀,但正可以弥补台湾地区此类戏曲收藏之不足。

端木恺所藏的这批戏曲后来捐赠给台湾东吴大学[6]。

台湾地区的戏曲研究是抗战胜利后才开始的,当时有不少内地的优秀学者到台湾讲学,他们发起并带动了当地的戏曲研究。

在台湾从事戏曲研究的第一代学者都是从大陆过去的,如郑骞、张敬、汪经昌、卢元骏等人,他们不仅开创了台湾地区的戏曲研究,也培养了一批戏曲研究的专门人才,现今活跃在台湾戏曲研究界的中坚力量基本上都出自他们的门下。

上述4位学者虽然师承不同,郑骞燕京大学毕业,张敬出自许守衡门下,汪经昌得吴梅真传,卢元骏师从卢前,但他们在治学上有不少共同之处,那就是皆精通谱律之学,都有专门的著作出版,如郑骞著有《北曲新谱》、《北曲套式汇录详解》、张敬著有《南曲连套述例》、汪经昌著有《曲学释例》、《南北曲小令谱》、《曲韵五书》、卢元骏著有《曲学》、《诗词曲韵总检》等,同时他们还十分重视对戏曲文献的研究,特别是郑骞在此方面颇多建树,著有《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等[7]。

这种重谱律、重考据的治学风格对整个台湾地区戏曲研究的基本格局和特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大陆地区的戏曲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大陆地区,从事戏曲史研究者分属两个系统,一个是高校、社会科学院系统,一个是文化部系统,前者注重戏曲文献和文学方面的研究,后者则更注重戏曲的舞台演出,由于两个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合作,因此在知识结构方面能够兼善者不多,而台湾地区的戏曲史研究者往往能做到两者兼顾,这也是值得大陆地区的戏曲史研究者深思的。

台湾地区的戏曲研究虽然受到文献资源不足等不利因素的限制,但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延续性,不像大陆地区那样受到政治因素的过多干扰,也没有出现象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长期中断,故呈现出良性的学术积累。

在戏曲文献的搜集、整理及刊印的规模和数量上固然不如大陆地区,但成绩也算不小,且自有其特点,比如与海外学术交流渠道顺畅,对海外戏曲资料的掌握利用远胜过大陆;从事戏曲研究的人数数量虽少,但皆比较精干,加上出版界的支持、实业界的赞助,还是出版了不少规模较大、质量较精的戏曲文献类著述,与大陆地区的戏曲研究形成互补。

从内容及形式上来看,20世纪台湾地区所整理出版的戏曲文献类著述可以分为两个大类:

其一是戏曲作品的整理汇编。

其中最为值得关注的是《全元杂剧》、《全明杂剧》和《全明传奇》等大型戏曲总集的整理出版。

杨家骆主编的《全元杂剧》(台湾世界书局1962、1963年版)是台湾地区出版的第一部大型戏曲总集。

杨家骆著名编辑出版家,曾成立“中国辞典馆”和“中国学术百科全书编辑馆”,一生编辑出版大型工具书、丛书多种,如《四库大辞典》、《世界学典》等。

到台湾后,又主持《中华大辞典》、《永乐大典》的编辑刊印工作,《全元杂剧》是他主编的一套大型的戏曲总集。

该书分初编、二编、三编和外编,初编收《录鬼簿》上卷所录诸家之作,二编收《录鬼簿》下卷所录诸家之作,三编收元代无名氏之作,外编收元明之际无名氏之作。

四编共收戏曲作品212种。

此外还编有《全元杂剧补编》和《全元杂剧征献编》,前者主要收录散见于各类曲选、曲谱中的杂剧异文和佚文,后者为元代杂剧史料的汇编。

这起收录编排方式与《古本戏曲丛刊》有所不同,自有其特色。

《全明杂剧》(台湾鼎文书局1979年版)系戏曲史家陈万鼐主编。

该书共收明代杂剧作品168种,首册有编者撰写的《全明杂剧提要》,对所收作品的题目正名、版本及剧情等进行简要介绍,书后附有编者《中国近六十年来元明杂剧之发见》一文,对元明杂剧重要作品的发现情况进行总结,很有参考价值。

《全明传奇》(台湾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由林侑莳主编。

该书共收明代传奇247种,并将宋元戏文收录在内。

在编排上,以宋元戏文居首,可知作者或改订者姓名者次之,仅知作者之号或别署者再次之,最后是不知作者姓名的作品[8]。

上述三套戏曲总集的出版,使元明两代的戏曲汇于一编,为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显然,台湾地区戏曲的整理出版也同大陆地区一样,存在着厚古薄今的不足,清代及近代的戏曲未能得到系统的整理出版。

古代戏曲总集之外,台湾地区也出版了一些民间花部戏曲作品总集。

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张伯谨所编的《国剧大成》,1969年由国防部总政治作战振兴国剧研究发展委员会出版。

张伯谨在日本任外交使节多年,该书所收平剧剧本是其在日本搜集所得,另外一些则是中央研究院所藏清百本张和车王府抄本的珍本。

经校订异同,剔汰重复,共得戏曲单出675出。

这无疑为台湾地区的戏曲研究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以至于有的研究者将之视为“继承《元人百种》、《明六十种曲》,同为研究中国戏剧三大巨制”[9],话虽过誉,但于此可见研究者对该书的珍视。

《当前台湾所见各省戏曲选集》也是一部大型的地方戏总集。

该书由刘振鲁主编,1982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出版。

全书收录在台湾演出的各地方戏剧本121种。

此外,还有一些戏曲选本的选编出版,如吴守礼、林宗毅合辑的《明清闽南戏曲四种》(日本东京定静堂1976年版)、罗锦堂选注的《明清传奇选注》(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版)、曾永义选注的《中国古典戏剧选注》(国家出版社1983年版)、赖桥本选注的《剧曲选注》(学生书局1985年版)等。

其二是戏曲资料的整理汇编。

其中规模最大者当数王秋桂主编的《善本戏曲丛刊》(台湾学生书局1984、1987年版)。

该书主要收录明清两代的曲选、曲谱,其中有不少系藏于欧洲、日本等处的孤本珍本,如《风月锦囊》藏于西班牙,《乐府菁华》、《乐府红珊》藏于英国,《玉谷新簧》、《摘锦奇音》、《词林一枝》、《八能奏锦》、《大明春》藏于日本。

全书分6辑,共收录善本戏曲书籍42种,并采取影印出版的方式,力图保持原貌。

明清两代曾出版过不少戏曲选集和曲谱,这些曲选和曲谱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据编者的总结有如下数端:

“保存已失剧本的散出和佚曲”,“供校勘订补之用”,“显示元明传奇改编的复杂过程”,“是民间传说的研究者所不可缺的资料”,“收俗曲、散曲、酒令、谜语等民间文学的资料”[10]。

此前傅芸子、王古鲁、钱南杨、赵景深等前辈学者曾介绍或利用过这类书籍,强调这类曲学书籍的重要性,但由于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中,阅读利用颇为不便,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大陆地区出版的《古本戏曲丛刊》也曾将曲选、曲谱、曲目、曲话等列入出版计划,但未能完成,《善本戏曲丛刊》的编者独具慧眼,将散见于海外的这类珍贵戏曲书籍汇于一编,正可以补《古本戏曲丛刊》之不足,这无疑大大地方便了戏曲研究者,推动了戏曲研究的良性发展[11]。

《善本戏曲丛刊》出版后,台湾戏曲史家王安祈以其为根据,将其中所保存的已佚失明传奇的片段进行集中钩稽,共得到91种明传奇的佚文[12]。

明代传奇据傅惜华的《明代传奇全目》,有950种,但有全本流传至今者不过2、300种,王安祈竟能从《善本戏曲丛刊》中辑得91种,由此不难看出该丛书的重要价值。

《民俗曲艺丛书》是王秋桂主编的另一套大型戏曲文献资料汇编,也是他所主持项目“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1994年改名为“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研究”,由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资助)的成果结集。

该项目由台湾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从1991年开始着手,由海峡两岸三地以及英、美、法等国的研究者共同努力,“是海峡两岸解冻以来规模最大`、考察幅员最广、考察研究人员(包括辅助计划人员)最多、时间最长和提供资金最多的一次合作项目”[13]。

该项目于1994年基本完成,主要目的是“以地方戏及其相关的信仰仪式作为探讨对象,并以仪式戏为中心主题,期望揭开探讨中国民间文化的广大论题”[14]。

成果主要发表在《民俗曲艺》杂志和《民俗曲艺丛书》中。

前者是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赞助出版的一本学术刊物,专门刊载有关民俗、戏曲、曲艺的论文,该刊物注重刊发相关文献资料,至今已创办20余年,刊载了大量戏曲文献资料。

后者所收主要为中国各地民间傩戏、目连戏等宗教戏曲资料,其内容大体上分为五类:

调查报告、资料汇编、剧本或科仪本(集)、专书和研究论文集,并附有大量图片,内容十分丰富。

这些戏曲资料在50年代初大陆地区进行的民间戏曲调查搜集中因其迷信色彩而受到排斥,不少剧本未能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

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此类剧目一直禁演,相关资料散失严重。

直到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政治文化环境的宽松,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这类戏曲因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和戏曲活化石的特点开始受到海内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并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形成一个学术热点,并逐步成为一门专学。

但是由于禁演时间过长,不少老艺人去世,此类戏曲面临失传的危机,搜集和记录有关资料就显得十分迫切。

这样,《民俗曲艺丛书》的出版就具有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而且正好可以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之不足,对研究中国民间戏曲、宗教信仰、民俗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该书从1993年起开始陆续由施和郑氏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计划出版90种,目前已出版80种,如茆耕茹编著的《目连资料编目概略》、王秋桂等编写的《贵州省德江县稳坪乡黄土村土家族冲寿傩调查报告》、《贵州安顺地戏调查报告集》、王兆乾辑校的《安徽贵池傩戏剧本选》、李平、李昂校订的《目连全会》、曹琳所著的《江苏省通州市横港乡北店村胡氏上童子仪式》等。

从已出版的各书来看,态度谨严,材料翔实,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这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充分吸收和整合,相信中国戏曲的研究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郑骞编撰的《北曲套式汇录详解》是一部价值很高的北曲套式汇编,1973年由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

该书汇辑现存的元代及明初杂剧659种套式、795例、散套258式、369例。

全书按宫调分类编排,每一宫调又由概说、联套法则和实例三部分组成,对各个牌调在套数中的位置以及彼此间的关系进行了十分详尽的说明[15]。

较之几十年前蔡莹的《元剧联套述例》不仅有数量上的增加,而且更加精良,该书是对北曲套式的一个总结,对研究者和初学填曲者都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价值。

《清代杂剧体制提要及存目》是台湾戏曲史家曾永义所编制的一部专题戏曲目录。

作者在作该目录时还未见到傅惜华的《清代杂剧全目》,其目录主要根据诸家著录和自己所见者而成,共收清代杂剧120家,576种。

由于受资料的限制,比如连阿英的《晚清文学丛抄》和郑振铎的《清人杂剧二集》等都很难或无法见到,能做到这种程度已属不易,正如作者本人所说的:

“这个数目比起郑、傅二氏,固然显得孤陋寡闻,但或有二氏所未及见者。

”这部目录的著录也很有特点,分清代杂剧体制提要和清人杂剧存目两部分,后者又分现存而著者未见者和诸书著录之存目两类,目录将作品系于作家,除著录作者、剧名、版本等内容外,还注出每本戏曲的折数、曲类和唱法作为提要,这主要是考虑到清代杂剧“在体制上和元杂剧差别很大”,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和元明杂剧比较,一方面对于清人杂剧的体制也可以一目了然”[16]。

显然,这种著录方式较之传统的戏曲目录是一种创新,更注重戏曲的体制演唱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前卢前、阿英等也进行过类似的尝试。

张棣华的《善本剧曲经眼录》也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戏曲目录,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出版。

该书系作者在台湾中央图书馆特藏部工作时所著,部分内容曾在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上发表,全书共著录台湾中央图书馆所藏善本戏曲133种,每部书籍均详细介绍其作家、版式、剧情等内容,为戏曲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同类性质的著作还有金梦华所著的《汲古阁六十种曲叙录》[17],它是作者的硕士论文,它集中对明汲古阁刊本《六十种曲》进行考察,对所收每一剧目均分作者、本事之研究、结构与词章三部分来探讨,其中结构与词章部分还列出全剧的主要关目和组套程式。

内容详尽是其主要特点,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陈美雪的《汤显祖研究文献目录》是近年出版的一部专题文献目录,1996年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

该书主要收录1900年至1995年间有关汤显祖研究的专著、论文,包括期刊、报纸、论文集、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各种形式刊载收录的论文。

全书共设条目1400余条,全面反映了两岸三地及海外地区的研究成果,是同类目录中收录最全的。

收录完备、体例完善是该书的两个明显特点。

作品的校勘汇编、文献的编排整理之外,研究者还相继编写了一些专门的戏曲辞书、工具书,如黄丽贞的《金元北曲语汇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版)、王沛纶的《戏曲辞典》(台湾中华书局1969年版)余汉东编著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辞典》(台湾国家出版社2001年版)、洪惟助主编的《昆曲大辞典》(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2年版)等。

其中《金元北曲语汇之研究》以限于北曲专用的语汇为主,分方言俗语、状物拟声词、外来语、歇后语、语助词和衬字、异常意义的语汇、引申意义的语汇等方面,对金元北曲中的一些语汇进行解释和分析。

书后附有索引,检索利用颇为方便。

《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辞典》一书专门收录与戏曲表演相关的各种名词术语,全书共设词条1500余条,并分成行当、形体部位、跳转等部类。

词条按释名、动作程序、艺术作用与范例、注意事项等项解释。

为求直观形象,书中还附有上千幅舞台表演分解图及插图。

内容系统完整,文字简明扼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昆曲大辞典》是台湾近年出版的一部大型昆曲辞书。

全书200多万字,共设词条5700多个,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昆曲的各个方面。

卷首载曾永义《从昆腔说到昆剧》一文,书后有《大事年表》。

该书与大陆学者吴新雷主编的《中国昆剧大辞典》在同一年内出版,代表着昆剧研究的新收获。

论著之外,尚有一些相关的学术论文,如齐如山的《齐氏百舍斋戏曲存书目》(《中国一周》第591—593、595—597、599、600期,1961年8—10月)、郑骞的《关于元人杂剧的记录》、《关汉卿杂剧总目附元人杂剧总目凡例》(载《台北语文丛书》第一辑文学类,1962年)、《元明杂剧提要》(《清华学报》7卷2期,1968年)、杨家骆的《全明杂剧拟目》(《中国一周》第719期,1964年2月)、陈万鼐的《述永乐大典著录元剧六大家二十三种杂剧》(《大陆杂志》31卷11期,1965年12月)等,这里不再详细介绍。

此外,先前出版以及大陆地区新出版的一些戏曲总集、戏曲史料汇编和研究著作也被排印或影印出版,如《元曲选外编》(1967年台湾中华书局出版)、《盛明杂剧》(1963年台湾文光出版社影印出版、1979年台湾广文书局影印出版)、《戏考》(1980年台湾里仁书局出版)、《六也曲谱》(1977年台湾中华书局出版)等,刘绍唐、沈苇窗主编的《平剧史料丛刊》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种,该丛书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4年出版,收录了《富连成三十年史》、《京剧二百年历史》、《京剧近百年琐记》、《菊部丛刊》、《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及续编、《菊部丛谭》、《梨园影事》、《梨园话》、《谭鑫培全集》和《大戏考》等10种较早出版的曲学书籍,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文献。

此外,台湾还有一些学术刊物十分注重戏曲文献的刊布,如《中国书目季刊》、《国家图书馆馆刊》、《民俗曲艺》等,特别是《民俗曲艺》杂志,专门刊登有关民俗、戏曲、曲艺等民间文艺的资料,至今已办了130多期,所刊载戏曲文献的数量十分可观。

与台湾地区相比,香港地区的戏曲收藏较少,研究者人数也不多,没有相对固定的队伍,戏曲研究者多来自大陆、台湾,与两岸的学术交流较为频繁。

几十年间,也有一些戏曲研究方面的论著出版。

以下就笔者所知见者进行简要介绍。

在戏曲作品的整理、研究方面,梁沛锦、波多野太郎合撰的《关汉卿现存杂剧研究》(日本横滨市大学纪要人文科学第二篇、中国文学第二号,1971年)是一部颇见功力的著作。

该书将关汉卿现存杂剧14种“分从各剧之题识、角色、本事、校释四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