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52856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逍遥游》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逍遥游》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逍遥游》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逍遥游》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逍遥游》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逍遥游》教学设计.docx

《《逍遥游》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逍遥游》教学设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逍遥游》教学设计.docx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

(四课时)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

《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

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

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

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

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

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

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

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用时:

两课时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

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

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

于是他说: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 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

“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 庄子笑道:

“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 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

”(《列御寇》)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

迁徙(xǐ)      北冥(mínɡ) 夭阏(è)        沮(jǔ)丧

榆枋(fānɡ)斥鴳(yàn)      舂(chōnɡ)米    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   飡(cān)   蟪(huì)    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

奋发)        志怪者也(志:

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

离开;以:

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

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

阻塞)

之九万里(之:

到……去)  之二虫(之:

这)

众人匹之(匹:

相比)      彼且奚适(奚:

哪里)

是鸟也(是:

这)          抟扶摇(抟:

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

安放;胶:

粘着地) 而后乃今陪风(陪:

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

计划,打算)   适百里(适:

往)以久特闻(特:

独)                 穷发之北(发:

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

何;待:

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

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

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

(2)《齐谐》者,志怪者也。

(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

(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

(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

(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

古义:

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

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

古义:

虽然这样;今义:

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

(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

(2)其……?

其……?

(表示选择,译为“是……呢?

还是……呢?

”)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

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

文中写了几次“笑”?

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

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

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

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

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

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

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

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

笑!

本文可以说是:

庄子“笑”万物!

6、问:

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

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7、问:

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为什么?

明确:

“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展示课件(课前准备:

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

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

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

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

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

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

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

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

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

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难怪鲁迅先生会说: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

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

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

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逍遥游”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马叙伦曾经说过:

“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足见《逍遥游》之魅力。

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

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  巩固复习(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    (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词,气息)

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名词,志向)《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            (动词,记住)

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词,名称)

        自名秦罗敷         (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           (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动词,说出)

穷: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    (动词,走到尽头)

2、虚词用法:

其:

①代词 其翼若垂天之云        (代“鲲”译为“它”)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代词,代“水”)

彼其于世                 (代词,代“宋荣子”)

②助词 不知其几千里也    (句中表舒缓语气)

③连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

而:

①连词,表顺承 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连词,表修饰关系 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连词,表并列关系 水浅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适也

④连词,表转折关系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⑥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  而御六气之辩

⑦通假字,通“能” 而征一国者

之:

①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

②助词,“的” 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代词 而莫之夭阏者     (代“鹏”)

④指示代词 之二虫又何知     (指代“此”“这”)

⑤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三)  精彩句子鉴赏

[例句1]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解析]      野马:

指游动的雾气。

春天阳光发动,远望野外山林水泽间有气上扬,犹如奔马,故以“野马”名之。

其:

前两个“其……其……”连用,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究竟是……抑或是……”或“是……还是……”。

后一个其为人称代词,代大鹏鸟。

[翻译]     像野马奔驰一样的雾气,飞扬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而造成的。

天空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它高远得无法到达它的尽头才显出这种颜色的呢?

鹏鸟从九万里的高空往下看,所见到的情景,也不过像人们在地面上看天空这样罢了。

[思想]      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用“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同时意境广大,胜人一筹。

[例句2]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解析]       之:

第一第二个是助词,前者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使其短语化,第二个表修饰关系,相当于“的”,第三个代词,它(坳堂之上的水)。

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

[翻译]     再说水积的不深,那么它负载大舟就没有力量。

到一杯水在堂屋的低洼的地方,那么只能用一根小草作为浮在它上面的船,放一只杯子在它上面,就会被粘住而不能浮动了,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

[思想]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

为下文提出“小大之辨”作铺垫。

[例句3]   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解析]     汤:

商汤王。

子姓,名履,商朝开国之君。

棘:

人名。

一作“革”(ji),《列子.汤问》作夏革,相传是商汤的大夫,也是当时的贤士。

焉:

两个均为兼词,于之(在那里)。

羊角:

旋风的俗称,因旋风盘旋而上犹如羊角,故名。

绝:

超越。

[翻译]    汤和棘问答时就说到这类事。

 极荒远的不生草木的北方,有一个大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海。

那里有一种鱼,它宽广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

有一种鸟在那里,它的名字叫鹏,背像泰山,翅膀向天边的云,乘着扶摇羊角之类的旋风而盘旋升到九万里的高空,超越云雾,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向南飞,将要飞到南海去。

[作用]   第一自然段对大鹏鸟的描述是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故而,作者引 “汤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

对于鹏鸟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 “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有 “羊角”描其状。

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重读者对“大小之辨”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例句4]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

[解词]    奚适:

即“适奚”,到哪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翻译]    我腾跃着飞起来,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这也是飞翔的最高境界啊。

而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作用]   庄子用拟人的手法,寥寥数语,将斥鴳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一方面说明小鸟局限于自己促狭的活动天地;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们和大鹏鸟一样,也是自得其乐舒性逍遥的。

作者用寓言故事,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例句5]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如此也。

[解词]    效:

胜任。

比:

合,联合。

而:

读为“能”,才能,能力。

征:

信,取信,使……信任。

此:

代斥晏。

[翻译]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品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国之君满意,能力能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自己看自己洋洋自得`沾沾自喜,也就想斥晏一样所见甚小啊。

[作用]    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晏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

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

同时也为下文“逍遥”的提出作铺垫。

[例句6]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解词]    乘:

顺应,遵循。

正:

本所应有,指万物自然之性。

六气:

阴`阳`风`雨`晦`明。

辨:

通“变”,变化。

恶(wū):

何,什么.至人:

修养达到顶点的人.神人:

修养达到神化的人.

[翻译]     然而顺应天地万物之性,来驾驭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而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的,他还依赖什么呢?

所以说:

修养最高的至人没有自我,忘掉了一切,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神人无所为,无意于求功,圣人无意于求功名.

[作用]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极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辨”,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

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的,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

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四)  探讨“逍遥游”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

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分组讨论:

对“逍遥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

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

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学生思考并明确:

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什么呢?

你又是如何看的呢?

(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

作者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

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

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

“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巴蜀书社)

(六)探究:

庄子思想

人生的三重境界——《逍遥游》主旨新解

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 文章开头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在那无风洪波百丈,溟溟无端崖的海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当它腾空而飞之时,断绝云气,背负青天,垂阴布影,若天边弥漫之云。

这只鸟并不甘心在荒凉的北冥蛰居,它向往“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自由翱翔,它向往南冥的生活,于是,它振翅奋飞,击水三千,然后盘旋而上,高飞九万,飞至半年,到达天池,才满志而息。

这则寓言,描绘了不畏艰难险阻、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展翅翱翔的大鹏形象,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安于现状、不知进取、没有追求的蜩与学鸠。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对于学鸠的嘲讽,庄子斥责曰:

“之二虫又何知!

”,并提出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并以形象的例子加以论述曰: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

并由此得出结论:

此小大之辩也。

由此可见庄子对鲲鹏生活态度的肯定和对蜩与学鸠生活态度的否定,可见庄子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人生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有的人安于现状,不愿为理想付出艰苦的努力;有的人却把自己的生命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司马光)“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激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张闻天)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人生不能没有追求,没有追求的人生是可悲的。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就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庄子不仅是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他高举着理想主义大旗,引导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积极拼搏、努力探索、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同时他还告诫我们要重视积累,为实现人生的跨越打下基础。

他说: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以风为喻,强调了积累对成功的重要性。

如果人生能像大鹏一样遨游于九万里的高空、傲视万物,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是不是就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呢?

是不是就应该自我满足了呢?

作为洞悉万物、洞察内心的庄子给我们提供了人生正确的答案,提出了人生应当有更高的追求。

对于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的成就有些沾沾自喜,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

显然,宋荣子的人生境界要高出他们,他能做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宋荣子能不被荣誉所累,不被世人的诋詈所毁,坚持真理,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探索,这实是难能可贵的。

庄子以宋荣子为例,阐释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战胜自我,继续追求。

庄子对人生的探索不止于此,他指出宋荣子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为什么呢?

作者以列御寇御风而行却犹有所待为例,说明他们未能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

那么,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第三重境界是什么呢?

庄子把人生的最高境界描绘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那是一种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的、心中无我的崇高境界。

只有如此,才能潜心学习,为人生的腾飞打下厚实的基础,才能不畏险阻,翱翔于九万里的蓝天,才能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以热爱作为奋斗的动力。

综上所述,追求——不断追求——没有追求,是庄子人生探求的三个阶段,也是探求积极人生的三重境界。

 本文参考书目:

《白话〈庄子〉》 

                            《中国古代哲学寓言选》严北溟  著

(七)拓展:

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