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6295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docx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docx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教学设计一】

NO:

1统一长度单位

学习内容:

教材1-2页例一,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

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

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

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

的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

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等物品。

预设流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

小猪能能可能干啦!

有一天,他帮妈妈锄地。

他干了一整天,饿极了。

晚上回

家吃了2碗饭。

第二天,他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他吃了8碗饭。

这可能吗?

(碗有大

有小)

2、矛盾冲突:

(1)、我们先做一个量铅笔的游戏吧!

游戏分两个小组,一组男生,一组女生,女生先来1人,

男生捂上眼睛不许偷看,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

先别说。

女生捂上

眼睛男生来1人,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

别说。

(2)、女生说你们的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

男生呢?

(3)、你们说哪支铅笔长?

(4)、出示两支铅笔,你们看怎么样?

这是怎么回事?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量数学课本的宽,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

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

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

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

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

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

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

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

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

(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

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

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

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

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

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3、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1)用同一物品量,既可以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2)做一做第3题,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长度单位

做准备)。

先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

再用正方体进行实际测量。

三、做一做。

四、课后延伸:

要想准确的进行测量要用什么测量工具?

什么单位?

怎样测量呢?

 

 

NO:

2认识厘米和用尺子量

学习内容:

教材2-3页例2,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

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认识。

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

度,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

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

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

的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学习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预设流程:

一、导入揭题。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需要有统一的测

量工具。

有谁知道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是什么?

(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

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和用尺子量)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一)探究一:

认识直尺

1、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尺子?

2、你们知道的尺子可真多!

那先看看我们自己的尺子吧!

举起来互相看一看。

3、嗬!

真漂亮、各式各样。

那你们每天都要用到尺子,仔细观察过吗?

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你的尺子吗?

谁愿意?

4、注意!

他尺子上有的,如果你也有就大声说:

“有”!

你没有的就说:

“没有”!

要求

听明白了吗?

在学生介绍中讲清楚刻度线、0表示起点、cm表示厘米。

(课件显示)

(二)探究二:

认识厘米

1、看一看:

请学生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说明:

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

是1厘米。

(课件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板书:

1厘米)要求学生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

学生用两指间的距离比划出1厘米的大约长度。

3、记一记:

看看两指间的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它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课件显示手指的宽约是

1厘米)

(三)探究三:

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

从刻度0

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用手比划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

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

你还

能找出其它的厘米数吗?

4、思考:

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趁机点明:

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课件显示正确量法)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

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

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课件显示)

(5)量一量:

整厘米的纸条,绳子之类的.

(6)判一判:

课件显示不同的量法,判一判是否正确。

2、量非整厘米数

(1)1、2组,3、4组分别量事先准备好的纸条。

(2)交流:

都可能说纸条长9厘米。

(3)比较:

两张纸条一样长吗?

(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

1、2组量的长是9厘米少一些,

3、4组量的长是9厘米多一些。

(5)指出:

像这样的两条纸条都可以说是大约长9厘米。

以后我们遇到量物体的长度不正好

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

(课件显示)

课本的短边大约长()厘米

长边大约长()厘米。

铅笔大约长()厘米

 

 

(7)学生活动:

先估计,再量一量。

同桌合作,手掌宽大约()厘米,鼻子、眼睛、嘴巴、耳朵各有多长?

有多宽?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它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

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

(8)解决问题:

你能用一把断尺来度量物体的长度吗?

(课件显示)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

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

(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

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画一条比7厘米少2厘米的线段。

四、总结延伸。

1、师:

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

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NO:

3认识米用米量

学习内容:

教材p.3~4页的例3及练习一4~5题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认识米尺,学会实际操作的方法。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纸条、米尺、1米长的绳子、卷尺。

学具准备:

长短不一的纸条、米尺、1米长的绳子、卷尺。

预设流程:

一、复习。

通过上几节课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测量物体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1、那1厘米有多长呢?

谁来比划一下(和一根手指的宽差不多)

2、请小朋友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你是怎么表示的?

(我是从0到2;或2到4等等)

3、要知道数学书的长和宽怎么办?

(要用尺子量)全体学生动手操作,并指名学生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1、要知道黑板的长是多少?

怎么办?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量出黑板的长度,看看是怎么量的?

量了几次。

你有什么感觉?

(很麻烦,不够准确)那怎么办?

学生想办法

2、然后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那量教室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3、小结

教师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短的尺子量,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教室的长等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三、新课。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以及进率。

(1)、教师拿出米尺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仔细观察米尺,你有什么发现?

(2)、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厘米,数完后,教师提问:

“1米里有多少厘米?

”你是怎么数的?

“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

(3)、比一比大约多长是1米,量一量1米到你的什么地方。

(4)、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教室里的哪些物体大约是1米,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5)、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用米量。

(1)认识各种的度量工具

课件出示各种的工具(盘尺、布尺、钢卷尺……),介绍他们的用途

(2)估一估

教室的长大约几米?

学生估计,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量一量

这么多的工具,你准备选用哪一种?

让不同选法的人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可以请助手)得出合适的答案

出示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

然后请两名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

量时,要告诉学生要量的物体的左端要对准卷尺的0刻度,尺子要放手拉直,看右端对着卷尺上的刻度几米多少厘米,要量的物体的长度就是几米多少厘米。

学生量完后,把结果告诉大家,大家把它填在教科书上。

(4)让学生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度,看大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第4题的第1、3个测量活动,可以让学生同桌合作量出自己的身高和课桌的宽,填在教科书上。

小床的长度可以让学生当作作业回家量。

2、小组合作完成第6题。

3.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五、总结。

今天你的心情怎么样?

为什么呢?

 

 

NO:

4认识线段

学习内容:

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7~10题线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初步认识线段,会判断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具:

课件、直尺或三角板、各种直的,弯的实物。

学具:

直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

预设流程:

一、认识线段,度量线段

1.观察,总结线段特征

(1)请小朋友把你们带来的东西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哪些东西是直的?

把它们放在一起

(2)请小朋友再看一看、摸一摸在这些直的东西中,除了直以外,你还有什么发现?

(都有两头,可以摸得到)

(3)如果我们把盒子边的一头看作一点,另一头看作一点,从一点到另一点直直的,就是线段,桌子上的什么东西可以看成线段?

(注意讲“边”)请观察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上有线段?

学生说一说、评一评。

其实在我们教室中的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4)刚才我们从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线段,那关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问,质疑)

(5)谁会把线段从它们身上搬下来?

试一试,学生动手在纸上画

展示学生的作品,你觉得谁画的是线段?

为什么?

小结:

大家说得不错!

象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就是线段。

(6)出示(不同位置的线段):

瞧,这些都是线段。

这是线段的端点,它表示不能再继续延长。

2.练习巩固

(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条线段?

学生打手势表示,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号为什么只有2条线段?

4号有3条线段,怎么看?

3.度量线段长度

(1)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并且也会判断了,那么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吗?

(2)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可以量出来。

(3)说说量线段的方法?

请你用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量出书上的线段的长度。

(4)订正答案。

二、画线段

1.尝试画线段

(1)现在请你画一条长为3厘米的线段,你能画吗?

试一试。

(书上有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

(2)展示,订正画的结果。

(怎样判断画的对吗?

○1是不是线段?

○2线段是不是3厘米长)

2.示范讲解:

因为线段的长是3厘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铅笔紧挨尺子有刻度的一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最后在两边点上端点。

3.再次画线段:

你能用这种方法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吗?

巡视指导。

三、巩固反馈

1.基础练习:

(1)练习一的7题(说明理由)

(2)练习一的8题

(3)练习一的10题:

估一估,哪一条线段长?

怎么验证?

(用尺子量)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认识呢?

同样长的线段我们会觉得竖着放的比较长,那是视觉的误差,小朋友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要得到正确的答案,还是得量一量,比一比。

2.全班在作业本上画:

(1)画出长5厘米的线段;

(2)画出比5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画出比5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四、扩展练习:

在每两个点间画线段(试一试)

思考:

3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4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5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关于线段你了解了什么?

 

 

 

 【教学设计二】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

学习内容:

课本第1—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学习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学习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预设流程: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

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

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

(提示:

左、右小组分开测量。

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

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

(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

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

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

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

(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

(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

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

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

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

(取整数)

 一拃:

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

(取整数)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

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

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学习内容:

课本第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学习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

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预设流程: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

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

2厘米呢?

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

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

瞧!

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

那么该怎么办呢?

(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板书:

“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

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

介绍:

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

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认识线段

学习内容:

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习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

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预设流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

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

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

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

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

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