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九年级上册艺术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1478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7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九年级上册艺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沪教九年级上册艺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沪教九年级上册艺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沪教九年级上册艺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沪教九年级上册艺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九年级上册艺术教案.docx

《沪教九年级上册艺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九年级上册艺术教案.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教九年级上册艺术教案.docx

沪教九年级上册艺术教案

第一单元风格——凸现艺术的个性主题构思艺术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各类艺术品之所以能如此千姿百态、风貌各异,原因在于每门艺术、每个作品都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形成其固有的个性,“风格”是艺术最本质的特征。

组建本单元的宗旨,在于通过展示艺术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及个人风格,使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艺术的风格犹如人的面貌,有着不同的特点,都值得我们去深深地体验,细细地品味,才能真正领略艺术的真谛,感受其本质的美。

同时,本单元也隐伏着一条简单的音乐史,使即将结束义务教育学习的学生对中外音乐、艺术的发展概貌有一个粗浅的感受。

本文选材意图:

1、中外作品兼收并蓄,每单元的欣赏曲都有一首中国作品,一首外国作品。

2、经典性,尽可能选择各时期风格鲜明的经典作品,及学生平时可能听到的作品,如《费加罗咏叹调》。

3、趣味性,考虑到真正的古乐学生不易接受,安排了“电影与古乐”这一内容,有可看性。

4、增加新意,在曲目的选择上尽可能与以前教材有所不同。

如《原始狩猎图》、《致音乐》《春香闹学》《原野的风》(填词)等都在以往教材中没有使用过的优秀作品,使教材有一个新的面貌。

又如拓展曲目中的《野斑马》等都是近年来的优秀作品,尽可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如“经文歌”等都突破了以往的禁锢,适当让学生全面了解音乐的多元性。

(关于“风格”的论述请参阅《艺术概论》)

第一课醇美的古韵

教案目的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触摸与了解源远流长的世界古代音乐及相关艺术的历史印痕,从而使学生认识与热爱博大精深的母体文化。

2、通过欣赏《原始狩猎图》〈经文歌〉等乐曲及观赏《丝路花雨》舞蹈、古代戏曲元曲《窦娥冤》,感受中、外反映古代风貌的音乐、艺术的古朴的风格,了解其醇厚的历史与民族的文化底蕴。

3、能用高亢的声音,富有激情地唱好《中国人》,体验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人的自豪感。

4、通过创编、收集资料及吹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巩固五声调式,并进一步用音乐与诗歌结合的方式体验古代中、外民族音乐的风格。

5、初步认识一些中、外古乐器的形状、了解其音色特点,了解元曲及关汉卿。

教案内容与教案建议一、音乐长廊

(一)欣赏:

《原始狩猎图》1、内容介绍:

乐曲采用简洁朴素的音乐语言,充分发挥了骨哨独特的音色和淳朴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幅远古时期人们在夜幕中狩猎的画面,乐曲把先民们从发现猎物时的激动心情到捕获猎物后的狂喜场面刻画栩栩如生。

(教材插图选自著名的敦煌壁画)

骨哨:

由禽类肢骨制成,图中的“河姆渡骨哨”1973——1974年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这是我国长江下游迄今已知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该文化属稻作文化,渔猎也比较发达。

在此出土有40多件骨哨,距今约七千年,是发现最早的横吹管类乐器,骨哨上有二、三、四孔不等。

经仿制实验,,这种骨哨能逼真地模仿鸟鸣,同时,它可能是一种在狩猎中用来诱捕禽类的拟音器。

这类骨哨虽然可以是狩猎的工具,但是也因为它培养了先民的音乐听觉并在生活中给以应用,所以它也是一种乐器,这些恰恰呈现出原始乐器所特有的功利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兼具的文化双重价值(摘自《看得见的乐器》)

2、教案建议

(1)此曲的古朴的风格是从内容、音响与乐器音色几个方面得以体现,教案时不要将视线停留在视觉内容上。

(2)此曲除了用骨哨演奏外,还常用骨笛来演奏,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加以对比性学习。

(3)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史中“原始社会”部分的内容来窥视作品文化内涵。

《经文歌》

1、内容介绍:

西洋早期宗教复调合唱曲,十三世纪产生于法国。

最初以一首唱拉丁文歌词的传统素歌(一种节奏自由的宗教歌曲)为固定旋律,其上配以两首唱法文歌词的世俗曲调。

十五世纪开始全用拉丁文,成为复调风格的无伴奏合唱曲。

十六世纪末叶开始增加伴奏作用的器乐声部。

(摘自《辞海》)

2教案建议:

(1)经文歌不是指作品的内容,而是代表着一种音乐体裁,而这种庄严肃穆,圣洁高雅的音乐风格又涵盖了一丝恬静安逸、超凡脱俗的美好自然与人生的内容。

(2)经文歌是无伴奏的,但在教堂合唱中有许多用管风琴伴奏的多声部合唱,因此,可再介绍一下管风琴与合唱的一些基本常识。

(3)经文歌一般速度较慢、节奏较简单、结构较短小,教师可让学生尝试跟唱主旋律,为学生营造一个庄严的齐唱氛围,以此进一步体验经文歌的风格特征。

《C大调前奏曲》

1、内容介绍:

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在对古钢琴音乐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作曲家中,应首推德国作曲家约·斯·巴赫(1685—1750)。

巴赫一生中非常重视器乐曲,特别是古钢琴曲的创作。

他一共写了二百二十首左右的古钢琴曲,它们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所有优秀钢琴家必弹的保留曲目,其中《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二卷历来被视为巴赫全部作品中最高水平的杰作,写于1722年。

《C大调前奏曲》就是《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部中第一首。

在该集第一集扉页,巴赫曾这样说明自己的创作目的: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为了让有志于音乐学习的年轻人有效地加以利用而编写的。

”事实上,巴赫即曾以这一曲集作为当时年仅十二岁、正在学习古钢琴的长子的教材。

乐曲从头至尾由流动分解和弦的音型组成。

令人惊奇的是这样朴素的手法,却使乐曲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它的音乐形象正如德国十九世纪著名的音乐学家黎曼所说的那样:

“如用奥林匹亚(希腊南方地名。

该地多山,为古希腊神庙所在地,也是传说中希腊众神的居住地)那样的平静和晴朗。

“连绵不短而又充满丰富细腻变化的分解和弦进行,稳重而不沾滞,细腻而不纤巧。

假如细心聆听,可从中领略到巴赫音乐中所特有的巨人般沉思冥想的意境。

(摘自《世界著名通俗钢琴曲欣赏》)

1859年法国作曲家古诺在该曲分解和弦音型之上添加了一个圣咏式的歌唱性主题,其旋律悠长而宽广,犹如凄凄遐思。

崇高的情绪,纯净的气氛,随着乐声的流动而升华,风格怡静、和谐,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古钢琴键盘乐器。

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于欧洲,后为钢琴所取代。

二十世纪以来亦有重新采用者:

主要有两种:

(1)击弦古钢琴,最早的键盘乐器。

按键使金属片击弦发音(金属片同时起*品的作用)。

音量微弱而稍具力度变化。

(2)拨弦古钢琴,又名羽管键琴,形似平台式钢琴。

按键使羽管或皮质的针弦发音。

通常有若干*音栓及两层键盘,以取得音色和力度的对比变化。

十六、十七世纪有一种拨弦古钢琴在英国盛行,称“维吉纳“(英文virginagl的音译),初甚小,置桌上演奏,十六世纪末起,形制与一般拨弦古钢琴相近。

2、教案建议

(1)可通过板书与音响,介绍巴赫与古诺两位作者及所处年代,两部作品名称《C大调前奏曲》与《圣母颂》,但教案时的立足点应该在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上,它代表的是17世纪中叶的音乐风格。

(2)此曲的曲谱较为简单,建议有能力的老师作示范演奏来取代音响播放

(3)可让学生在巴赫的前奏曲伴奏下演唱圣母颂的旋律,既增加兴趣,又能体会圣歌的风格。

二、歌唱《中国人》

1、内容介绍

这首通俗歌曲由香港著名歌星刘德华原唱,小调式,基本上是展开式的两段体结构。

歌曲的歌词通俗朴素,叙述了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悠久历史及传承的文明,都具有共同的理想这一主题。

其旋律也十分流畅,节奏简练,带有叙述的口吻,音调随着歌词情绪的变化而渐渐高亢,表达了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也隐含着渴望回归的心愿。

此歌由刘德华多次在国外演出,深受好评。

2教案建议:

(1)歌曲采用小调调式及气息悠长的4/4节拍来表现中国人的气节,这与用大调及2/4拍表达蓬勃朝气的习惯用法有所不同,故可以通过强调力度的唱法(每小节的强拍与弱拍均要表现出来)来唱出此曲坚毅刚强、富有朝气的情绪。

(2)此曲乐句结构整齐、音域适中、节奏简单,而且基本都是一字一音。

从学习的角度讲,很容易掌握,演唱时要抓住前后两次“啊“的情感抒发,造成”连“与”断“的情感对比。

(3)此曲为刘德华首唱的歌曲,在学生中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与流行度,可发动部分会唱的学生进行范唱,尤其是男同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艺术天地

(一)影视与古乐

1内容介绍:

《菊豆》讲述了在上世纪20年代在我国某贫穷的小山村的一名妇女菊豆遭遇的悲惨命运的故事。

在这个影片中,电影背景音乐的主要乐器自始至终是陶埙。

电影的作者运用这一古老的乐器,吹奏出凄凉、悠远的音响,旋律论冗长,十分简单,但恰如其分地渲染了这一悲剧性的气氛,也预示着主人公不幸的命运结局。

音乐的出场不太频繁,但片头、片尾及主人公关键性的情节中都以同一音调来衬托,十分简练而有效。

教材图片中陶埙于1976年春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北的妇好墓内;为五音孔埙。

据认证为商代乐器。

《杨贵妃》电影《杨贵妃》以较浓缩的笔调叙述了杨贵妃一生及她与唐高宗从相知到相爱到被迫生离死别的过程。

电影中多处出现了编磬这一古代乐器,尤其是在杨贵妃首次入宫这一情节中,编导设计了杨贵妃敲击编磬这一场景,当然,敲击的姿势已经过于舞蹈化,但当时唐朝宫中的音乐生活可见一斑。

另外多处出现了编钟与乐队的音响,能使人领略到一些古乐队的概貌。

教材图片中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被国际学者称为世界第八奇迹。

同时出土有曾侯乙石磬,其工艺与音质都十分精美,据考证为战国早期乐器。

《圣斗士星矢》该片系动画片,讲述了英雄雅典娜与圣斗士们共同战斗消灭邪恶的故事,影片以幻想的方式表达了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剧中运用了里尔琴这一乐器,里尔琴(iyre)是古代希腊人用的乐器。

琴身用龟壳或木头制成,两端有角(或木制琴臂)以横木相连,弦线数3—12根不等。

古希腊里尔琴形状好似小型竖琴,犹可见之于花瓶的图案,音色如竖琴,在漫长的年代中,里尔琴又发展成为其他乐器,现已消失,但其琴形在世界各地作为“音乐“的标志物被广泛使用。

2教案建议:

(1)让学生观看影片中配有乐器音乐的片段,在声音与画面,音乐与内容的交互中熟悉古代乐器的声音、音乐的内涵及古乐的魅力。

(2)通过多媒体软件或实物(可从某些旅游景点的手工艺品中收集到)认识陶埙乐器,通过看、摸、吹、听来完整地认识陶埙乐器的性能。

(二)戏曲《窦娥冤》

《窦娥冤》元,关汉卿作。

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

全剧四折一楔子。

剧情是:

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

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

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威胁。

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

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

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此剧现存版本有:

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壬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元人杂剧全集》本。

2.教案建议:

(1)联系语文课本中的《窦娥冤》一课,对原本没有音乐的纯文学作品与用表演手法表现出来的同一剧本加以对照,从而加深对中国戏曲的热爱。

(2)元代杂剧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一种戏曲艺术,学习时应着重对剧中的音乐加以深刻体验,感受它与后来发展起来的我国各地戏曲有何异同。

(3)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元曲是比较陌生的戏曲,教案时,应尽量收集影象资料,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同时认识早期戏曲的音乐与舞美等各方面的特征。

(三)音·画·舞:

《丝路花雨》

1、内容介绍:

《丝路花雨》(六场舞剧)韩中才、呼延、焦凯曲。

甘肃省歌舞团编剧。

刘少雄、张强、朱江、许琪、晏建中编导。

1979年初演于兰州。

剧情:

在盛唐丝绸之路上,画工神笔张救起了困倒在沙漠里的波斯商人伊努思,却意外的丢失了女儿英娘。

数年后,在敦煌市场中,伊努思仗义疏财,为沦为歌舞伎的英娘赎身,父女得以团聚。

在莫高窟中,神笔张按照女儿的舞姿画出了敦煌壁画的代表作——反弹琵琶伎乐天。

为免遭市曹毒手,英娘随伊努思出走波斯。

后伊努思奉命使唐,英娘随之踏上归国的旅途。

市曹为泄私愤,唆使强人窦虎于阳关外烽火台下拦劫,神笔张点火报警,救伊努思于为难之中。

在敦煌二十七国交谊会上,英娘化装献艺,借机陈述市曹和窦虎的罪状,剪除了丝绸之路的隐患。

全剧音乐宛如一首委婉动人的叙事诗,尤其注重旋律的表现作用和民族的音乐语汇。

由于汲取了《春江花月夜》、《月儿高》等古典韵味和调式特点,以及民间戏曲音乐中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浓郁的古典风格和鲜明的民族色彩;又依据一些伊朗音乐素材加以发挥,较确切的体现剧中波斯人的风俗特征。

全剧集中的贯穿了英娘、神笔张、伊努思、市曹等主要任务的音乐形象,其中英娘的主题淳朴善良,优雅秀丽:

(摘自《音乐欣赏手册》)

舞剧采用了敦煌壁画中的舞姿风格,塑造了英娘的舞姿形象。

其中许多场面绚丽多彩,如敦煌集市上的百戏,莫高窟中的反弹琵琶舞,波斯花园中的刺绣舞、交易会上的盘中舞、印度舞、霓裳羽衣舞等。

这些舞都是编导们研究了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动作和唐诗中描绘的舞蹈意境,以及丝绸路上各国舞蹈文化后创造的。

这个剧在1979年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中获创作、表演一等奖,1982年赴意大利M兰拉斯卡拉大剧院和巴黎地12届国际舞蹈节演出时受到好评,同年拍成彩色宽银幕影片。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音乐舞蹈卷》)

2教案建议:

(1)因作品体裁是舞剧,故教案时要让学生在听“乐“的同时能看”舞“,另补充一些有关舞蹈名段让学生观赏,如《霓裳羽衣舞》《敦煌彩塑》等,体现唐代歌舞风格。

(2)可结合音乐、绘画,讨论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一特定的文化现象与影响。

(3)让学生模仿舞剧中著名的“反弹琵琶”的造型,以体验舞剧的表现语汇、音乐与舞蹈的渊源关系。

(4)结合“音乐长廊”的内容,让学生从声乐、器乐、舞蹈几方面多角度地感悟古代艺术的深沉的文化底蕴与古朴的风格。

三、创造与拓展

(一)题一

1.活动要求:

能让学生把诗歌与音乐相结合,初步体验中国古代音乐的风格,并复习五声音阶。

在古代《诗经》都是能吟唱的歌词,按内容及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本题所节选《关雎》属“风”中的“周南”,《采薇》属“雅”中的“小雅”。

2.教案建议:

(1)在做此题前,先给学生听几首为古诗词配写的歌曲,如《阳关三叠》、《扬州慢》、《满江红》等,让学生对古曲的音乐风格有个感性的认识。

(2)根据诗的内容特征,创编的音乐速度宜慢,节奏宜舒缓。

(3)由于专业知识的局限,学生的创编可能很不成熟,如旋律不顺畅,或没有终止感等,教师要尽量肯定学生的创编,如可先通过朗诵编创节奏,再填入唱名,也可用五音钢片琴敲击,随后跟着琴哼唱、填词等。

(4)应先简单复习五声音阶的有关知识。

(二)题二

1.活动要求:

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探索的精神,用上网搜索、借阅书籍、搜集VCD等方法了解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

2.活动建议:

(1)请老师提供一些音乐网站,或让学生互相介绍古乐器的图片、音响、网站。

(2)内容不宜太多。

(3)该题属于拓展性、研究性学习内容。

(三)题三

1、活动要求:

通过学习《小步舞曲》的演奏,让学生接触一下巴赫音乐的旋律,积累一些音乐语汇,体验一下《小步舞曲》的典雅风格。

小步舞曲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一种三拍子舞曲,约1650年传入宫廷,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的舞曲,流行于贵族社会。

巴赫《小步舞曲》选自巴赫的《初级钢琴曲集》,最早是由古钢琴演奏的,其音色纤细、脆亮、干净,毫不混浊,音量对比的幅度较小,显示了巴洛克时期特有的精致感、装饰感。

2.活动建议:

(1)让基础较好的吹奏第一声部,基础较差的吹奏第二声部。

也可由学生老师合作吹奏,也可让有钢琴基础的同学用钢琴一起演奏。

(2)可加入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铃。

(3)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乐器演奏第一声部或第二声部。

(4)可用人声模仿作练声。

四、音乐小辞典

元曲

  元杂剧或称元曲。

元代用,此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金未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和诸官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发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

剧本体裁一般每本分为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脚色有正未、正旦、净等。

一剧基本上由正未或正旦一种脚色唱到底;正未主唱的称“未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创作和演出先以大都(今北京市)为中心,元灭宋后,又以杭州为中心流传各地。

今知有记载的元杂剧作家(包括金未和明初杂剧作家)在一百二十人左右,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现存作品有一百五十种左右,其优秀伤口如《窦娥冤》、《西厢记》等,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在戏剧艺术和文学方面有突出成就。

对后来戏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元曲]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两者都使用当时流行的北曲,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因此常作为元杂剧的同义语,如《元曲选》实即元杂剧的选集。

关汉卿

  元戏曲作家。

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市)人。

约生于金未,卒于宋亡(1279年)之后,元钟嗣成《录鬼簿》说他曾任太医院尹(有些版本“尹”作“户”),夏庭芝《青楼集》所载邾经序则以关为金遗民,入元不仕。

所作杂剧今知有六十余种。

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调风月》、《望江亭》、《单刀会》、《蝴蝶梦》、《玉镜台》、《金线池》、《谢天香》、《绯衣梦》、《西蜀梦》、《哭存孝》十三种;《哭香囊》、《春衫记》、《孟良盗骨》三种仅存残曲。

另《鲁斋郎》、《陈母教子》、《五侯宴》、《裴度还带》、《单鞭夺槊》、《西厢记(第五本)》六种,是否为他所作,尚无定论。

所作散曲现存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

他的戏曲作品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等多种典型的妇女形象,人物性格鲜明。

结构完整,情节生动,曲词本色而精炼。

是元代著名剧作家。

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

课时建议三教时第二课 典雅的乐章

教案目的1、通过欣赏欧洲古典主义的音乐作品,使学生领略音乐中的典雅气质及美感,从而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认识其精华所在。

2、通过欣赏欧洲歌剧及中国昆剧,认识到世界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认识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音乐风格、戏剧风格,但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

3、熟悉名曲的主题旋律,能用吹奏、歌唱等方式积累优美的语汇旋律。

4、用较柔的声音唱好《原野的风》,并能用感性的方法掌握变音和离调。

5、通过收集资料等方式,进行拓展性学习。

6、初步了解交响乐、歌剧、昆剧这些音乐体裁及戏剧形式,了解海顿、汤显祖等作曲家、剧作家。

教案内容与教案建议一、音乐长廊

(一)欣赏:

《惊愕交响乐》(第一、二乐章)

1、内容介绍:

海顿《第九十四交响乐》是以其第二乐章著称-----这个行板乐章是他运用庄严朴素的乐调和灵活机智的奇想写成的杰作。

当然。

对海顿和他同时代人的交响曲,不能同古典乐派后期的作品,特别是同那些更接近于现代的浪漫乐派作曲家的交响乐曲同等看待。

“伦敦”交响曲所用的乐队虽然比他早期作品的乐队在人数上已有所扩大,但他的交响曲毕竟还是小型的,尽管它具有精致完美的技艺、迷人的旋律和优雅的形式,但它不可能象后来的交响曲那样,能够体现出巨大的效果、强烈的情绪、魔幻的色彩和大幅度的力度变化。

《第九十四交响乐》在第二乐章中用极弱奏陈述主题之后,立即接上乐队全奏的强力和弦,从而使当时的观众为之愕然,就此这部交响曲被称为《惊愕》,但是象这样的力度对比,在今天的听众看来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

《惊愕》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是海顿精心发展的奏鸣曲形式的一个范例。

这一乐章从一段如歌的柔板开始,由木管乐器与弦乐器分别奏出:

乐章的第一主题在小提琴上轻柔地焕发着异彩,类似典型的匈牙利吉卜赛曲调,有小提琴奏出看来最为合适:

(见教主题1)随后是全乐队精力充沛地接奏主题的另一段,它不断反复并转到属调上去,为乐章的第二主题的导入做好准备。

但第二主题的呈现并不十分明显,只听到它在弦乐器上奔驰,不过它的后半段却具有灵活的节奏和轻快的旋律:

(见教主题2)

这第一乐章的发展部出奇的简练,结构也很松散,但它对主题素材的大幅度的处理,都蕴涵着后来浪漫乐派交响曲的明显特征。

第二乐章在当时受到英国听众的热情欢迎,常常要单独再演奏一遍,这是因为它不但有着令人“惊奇”的设计,而且拥有一种内在的美和魅力。

这一乐章用变奏曲形式写成,它的主题由小提琴轻柔的奏出,第二次反复时声音更轻,然后导致那全乐队爆发性的一击:

(见教主题3)这个主题也用入他的清唱剧《四季》的一首咏叹调中;海顿的交响曲的慢板乐章,“惊奇”要算是至今最为人所熟知的一个。

总的说来,他的交响曲往往是第二乐章最受欢迎,其实,倒是那些用奏鸣曲形式写成的快速乐章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

(选自《世界名曲欣赏》)

海顿作于1791年。

曾传有一段杜撰的故事:

当时伦敦的贵妇们是音乐会的常客,借欣赏交响乐点缀风雅,其实听不懂海顿的大作,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

据说海顿颇为不悦,对人说:

我要写一部“惊醒音乐”,吓她们一跳。

消息被透露出去,新作品即要演奏的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到底是甚奇货。

第一乐章是极快板,奏鸣曲式,音乐纤巧畅达。

第二乐章是行板,变奏曲形式,二段体主题结构方整,弱奏开始,无大变化。

听客们十分轻视这种催眠似的音乐,觉得与以往的作品大同小异,毫不足奇。

贵妇们又在那儿昏昏欲睡了。

刹那间,乐队全奏,爆发出强烈的和弦和定音鼓的猛击声,酷似惊雷忽起,狠狠地将打盹者吓了一跳,以为地动山摇,有的从椅跳起,有的直窜门外……然而音乐却仍在安安稳稳地进行着。

端庄高雅的贵妇们出了丑,海顿感到很快活:

啊,这下她们上当了!

诚然,第二乐章的“巨雷”只不过是一场玩笑而已,傻眼的贵妇们“惊醒”之后,也都不禁大笑起来。

此后,人们便将这部作品称为“惊愕交响曲”。

(选自《音乐欣赏手册》)2、教案建议

(1)教材上的例1、2分别为作品的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谱例3为作品第二乐章主题,教案时可以将乐谱与文字介绍结合起来。

(2)可告诉学生题目中“惊愕”两字的由来,以避免将它理解为作品的内容。

(3)不必讲解深奥的奏鸣曲式,对作品中出现的主、副部主题及发展布等主题可用第一主题、第二主题来讲解,或第一、二、三部分等。

(4)欣赏大型交响曲,熟记主题很重要,书上的三条谱例可作演唱,把它们唱会、记熟。

(5)若时间有限,可挑选第二乐章进行重点欣赏。

(6)思考题答案:

交响曲的乐章构成。

拟教师讲解与学生查资料相结合,但不要太专业化。

(二)歌唱:

《原野的风》

1、内容介绍:

该歌曲选自贝多芬钢琴曲《六首变奏曲》的主题,6/8拍,大调式,多为弱起节奏,结构是对比性带紧缩再现的三段体,在B段中通过升四级临时转向属调。

该曲旋律犹如一首香味浓郁的民歌,柔美而舒展,并带有六拍子的摇曳感,流畅而优雅。

由于中段的节奏,调性与A段产生的对比,使音乐色彩富有变化,通过再现首尾呼应。

填写的词基本依据了音乐的风格,采用一字一音的方式,词曲吻合较确切。

2、教案建议:

(1)歌曲的主要特征是6/8节拍的韵律及八分音符的弱起,演唱中须特别注意,它可以使音乐变得起伏涌动、自然流畅,更好地表现歌曲的主题。

(2)注意好每一乐句前的呼吸(在弱起音之前,与歌词的句字一致)

(3)歌曲的难点在于B段中的几个变化音的音准,学唱之前,先用模唱法练习一下旋律音准5---#1,#1---6,1---#4,#4---3

(4)相对于第一乐段来说,第二乐段稍稍要激动点,可在变化音及力度记号上作处理,形成与第一段的对比。

二、艺术天地

(一)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费加罗咏叹调

1、内容介绍: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85年12月至1786年6月间写作的。

剧情是根据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喜剧《费加罗的故事》三部曲的前两部改编的:

费加罗是伯爵的仆人,他准备和伯爵夫人罗西娜的侍女苏珊娜结婚,而伯爵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