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7569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docx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docx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范钦珊鞠平伍贻兆

 

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关于教学质量有几个热门话题:

一是教学质量不仅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而且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二是,人民群众需要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三是,提高教学质量永远是高等学校工作的主旋律。

2001年,教育部根据高校扩招的新形势,制定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和措施,这就是我们大家所知道的4号文件。

很多高校在落实这些政策和措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已经取得了成效,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根据几年来贯彻4号文件的收获和体会以及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因为,教学计划中的大部分学分和大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用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不但是传授知识的殿堂,而且是培养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它教学环节的基础。

目前,课堂教学普遍面临着一些困难,一是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计划修订之后,课程学时减少;二是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更新的难度;三是教师中年轻人多,而且对教学的精力投入不够;四是一些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但这些困难不能成为牺牲课堂教学质量的理由,相反,应该更加重视课堂教学质量,深入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谈谈我们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课堂教学质量要素

过去经常认为,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是教学方法的问题,现在看来,课堂教学质量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首先应该是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体系的问题;其次,是教学方法问题;此外,还有教学态度以及教育技术的应用等等问题。

这里归纳出五个方面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要素。

1、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第一,选择教学内容首先定位要准确,要求要合理。

教学计划修订之后,学时普遍减少,如果还用过去的要求讲,就是不合理的;把多学时的要求放在少学时讲,也是不合理的。

怎样正确定位呢?

应该以教育部颁布的课程基本要求为准。

现在很多年轻同志可能不知道有这个基本要求,学校应该将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印发给相关的教师。

要让每个教师都要知道并深刻领会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不同类型的课时的要求是什么。

第二,概念定义要准确,深浅难易要适度。

首先要准确,然后难易要适度,要针对各类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学对象确定教学内容的深浅难易程度。

第三,注重基本点、重点、难点和方法。

课时减少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砍内容,而是要把基本的、重要的、困难的知识点保留,特别要让学生掌握方法以能够举一反三。

一定要有重点,绝对不要开中药铺,把所有的东西都罗列起来,课时用得不少,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重点要简明扼要、易于掌握。

当然,一些过时的、不适宜的内容必须减掉。

要做到这些,必须深入地研究教学内容,精心地加以选择。

而且,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课本上的内容绝对不应该是一样的。

现在许多老师,书上怎么写的就怎么讲,而且一字不拉。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将书本上的内容提炼出来,讲给学生。

第四,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

有些课程内容太陈旧了,却还在那儿讲,学生就没有兴趣。

而有些新的内容,现在又是非常需要的,却又没有加以介绍,学生当然不满意。

如果干巴巴的就是书上那点东西,学生说,我还不如自己在家里看书,比不来上课还好。

另外,有时还需要讲一点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2、内容表述的启发性。

教学内容确定之后,要取得好的效果,还需要采用启发式的方法讲授这些内容。

启发式讲授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思维,并且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

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首先是善于提出问题。

就是首先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

提出问题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从身边生活中或工程实际中提出问题,也可以从过去讲过的那些问题中提出新的问题,等等。

不要没头没脑的就提出一个问题,使学生感到一头雾水。

其次是分析问题。

要分析这个问题的性质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然后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就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处理得恰到好处。

就是先有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再作定量分析。

我们现在有的老师不是这样,一到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是在黑板上写公式,而这些公式都在教科书上已经写得明明白白的,他却依然要从黑板的左边写到右边。

我们的学生现在都厌恶老师在黑板上长篇大论的推公式,美国的一些教授也感觉到有这个问题。

我们并不反对公式的推导,但是推导要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定性分析。

推导一个公式后,类似的公式可以不必再推,让学生自己去写出来。

再就是要有结论和讨论。

讨论也是给学生留出空间,讨论里可以是有结论的,也可以是没有结论的,没有结论的就要学生自己去思考。

也就是说,一堂课的最后有“句号”同时还有“问号”。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分解难点,也就是怎样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问题。

这是一种本事。

这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本事,而且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本事。

化解难点的过程,也是逐步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

要正确理解例题的讲解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有的老师一堂课几乎全是讲例题。

讲课不同于习题课,习题课可以多讲例题,但是习题课不是讲课,所以看一个教授讲课有没有水平,就看他是讲课还是上习题课。

所以,课堂教学中对例题一定要精选。

一定要明确讲授例题的目的性,讲例题无非是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服务的。

也就是说,其一,要教会学生怎样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

其二,通过例题讲解反过来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

我们说讲解例题的重要,就不再是习题课的水平,而是真正的教授讲课的水平。

课堂讲授中难度最大的是要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思维空间,这涉及到:

空间留在那里,留多大,怎么留法?

为了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思维空间,需要精心设计一些能够刺激和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

这些问题对不同的学校、个人都不一样。

一要看对象,要区分不同的层次。

一堂课留的问题,一类是大多数学生通过积极思维都能够被启发,并且有所收获;另一类是为少数优秀学生设计的,也就是使高水平的学生也有发挥的空间。

问问题可以是自问自答、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大家答等多种形式,尤其要鼓励学生提问题。

3、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学生是不是在听课,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即“听课率”,也就是有多少学生在听课。

要提高学生的听课率,首先,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的教学效率比较高,学生就愿意听,你在那里“抻面”,学生就不喜欢听。

要提高学生的听课率,教学内容要有吸引力,也就是要让学生听起来有兴趣。

这与教师的投入够不够,问题提得好不好,分析过程是不是简明扼要等等都有关系。

教学没有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不会集中。

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对教师具有反作用,如果学生听课的兴趣高,教师讲课的情绪就来了。

如果一个教师面对100多名学生讲课,学生们专心听讲,站在讲台上就有一种责任感,就觉得讲不好对不起这些学生。

如果学生的听课率比较高、注意力比较集中、并且有响应,教学效果基本上就是好的。

如果再能做到使学生认为不听课是一种损失,这又上了一个层次。

如果再做到觉得听课是一种欣赏和享受的话,那就是一个最高的层次。

年轻教师要达到最后这个层次,可能是有一定困难的。

但是,如果能够坚持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往上走,总会达到最高的层次。

4、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这是教学方法问题,也是教学理念问题。

我们提倡交互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响应,学生和老师之间要有对话和交流,绝对不要教师一个人从头讲到尾,口才再好,都吸引不了学生。

如果这堂课总是有老师和学生之间对话,就不一样。

学生们反映交互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与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都很紧张,思想不敢开小差,不知道老师什么时候提问,不知道会问什么问题,不知道会不会问到自己”。

实现教学互动,首先需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我们过去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这当然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如果没有学生的响应,教师讲得好,可以说是不错,但是这是被动的。

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被动的效果变成主动的效果,才是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所以,学生有没有响应,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其次,为了实现教学互动,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当中不同阶段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一堂课,需要在什么地方提问,而且在不同的阶段,提不同的问题。

在理论分析的阶段,讲一段以后,就问学生,下面该怎么办?

讲例题的时候,也可以讲一点,同时让学生作一点,还可以请学生到讲台上讲一讲。

在交流和讨论中,要善于引导。

不要学生一下子答不出来你就把答案说出来。

比如,一位老师讲“摩擦摩擦力”时,设计了一个问题:

有两根轴,右边的是主动轴,端部是一个圆盘,左边的轴,端部也有一个圆盘,采取什么办法可以将右边主动轴的转动传递给左边的轴?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好几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

有的说,很简单,两个盘上打孔,用螺栓连接起来就行;另外一个学生说,打孔太麻烦,用夹子一夹就行;有的学生说,打孔和夹子都麻烦,在两个圆盘之间都抹上胶,一粘就行了。

但都没有应用摩擦力解决问题的答案。

于是,老师就提醒大家:

我们现在讲的是“摩擦”嘞!

这时全场180多人鸦雀无声,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老师,把它们转起来,然后往一块儿一挤就行了。

这位同学的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一片掌声。

这种全场鸦雀无声和一片掌声,老师感到很欣慰。

学生虽然没有直接回答出问题,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他自己想出来的,不是教师告诉他们的,所以教师的作用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维。

5、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的适用性。

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包括粉笔和黑板。

现在有人完全排斥粉笔和黑板,这是不合适的。

以前我们用粉笔和黑板照样可以进行启发式教学,照样可以有热烈的响应场面。

最近一个美国的教育技术代表团到中国来讲学,他说,现在的幼儿园、中、小学一开始就讲我们有多少台电脑,有多少台多媒体设备,忽视了粉笔和黑板。

他说,粉笔和黑板照样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手段,不要排斥这种手段。

他说,我们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更愉快地学习,更容易地学习,用英文讲就是morehappy,moreeasily。

我们的目的还不止这些,我们还要更深刻一些。

所以,我们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但是仍然可以用粉笔和黑板来进行启发式教学,只不过所需要的时间要更多。

所以,第一,不要排斥粉笔和黑板的作用;第二,在应用教育技术的过程中,要继承粉笔和黑板优点,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要注意技术和课程的整合。

一是,技术的运用应该能够引起教学深度和广度的深刻变化。

二是,技术的运用应该能够引导学生从教室和书本走向广阔的外部世界。

三是,技术的运用应该能够引导教育者采用更好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方法,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以后,可能就比较容易了。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需要注意视频和动画技术的合理使用,不要动辄就是动画、视频。

我们是大学的教育,所有的形象思维最后都要提高到抽象思维,如果做不到这一条,就是失败的。

同时还要体现教学过程,体现引导学生思维,也就是将粉笔和黑板的优点体现出来。

 

二、教师的“投入、积累和创新”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1、通过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创新。

长期从事相关学科和工程课题的科学研究,使学术视野不断开阔。

而且科研的成果不仅可以应用于工程实际,而且还可以更新课程内容、开发新的教学实验。

科研成果与教学经验相结合,还可以对课程的某些经典内容加以创新处理,使之富有新意。

此外,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可以提高学术敏锐性。

就有可能将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工程上的一些重要成果从本门学科的角度加以分析,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将这些结果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所学习的并不是一些枯燥的公式和概念,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某些灾难性事故的分析还会在学生们的思想上产生很大的震撼。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师的学术背景是营造活跃课堂学术氛围的基础。

2、通过“教学相长”不断创新。

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精神,应该是我们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理念。

在这个理念的主导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可以逐步形成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因此,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其关键在于接触学生。

只有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总结教学成功和失败的教训,才能不断完善教学过程。

对于刚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学生提问题。

教学的难点之一,就是回答学生的问题。

根据很多老师的经验,学生的提问对于教学互动非常重要。

因此,对于学生的问题,需要认真听,有的问题可以当场回答,回答不了的,就跟学生讲,对不起,这个问题我暂时回答不了,下一次告诉你。

一些老师的课堂讨论为什么能够吸引学生,就是因为所讨论的很多问题都来自学生。

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提出的问题,逼着老师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深入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逼着老师不仅要做教学工作,而且要做科学研究,开阔学术视野,扩充知识面。

这当然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3、发挥团队的力量,形成共同投入、积累和创新的良好氛围。

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以及教学经验的积累都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

一个优秀的教学传统,包括学科背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往往需要几代人经过几十年的辛勤耕耘才能形成和不断完善。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提倡继承,同时提倡个人的积累与创新,努力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团结协作、互相启发,才是持续创新的有效机制。

我们不希望所有的老师都是按一个模子来讲课,这样是失败的。

你可以继承,但是自己要有积累,同时在积累的基础上要有创新,然后要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别人一看这就是某某的,而不是另外一个某某的,不是抄别人的,套用一个比较时髦的话说,就是不是“克隆”的。

4、投入、积累和创新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进入信息时代以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仅有赖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赖于教学经验的积累,而且还要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

但是如果你自己不介入,而总拿别人的东西来用,是讲不好课的。

只有你自己介入以后,才能灵活运用而且能够有所创新。

 

四、学校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

切实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近几年来,河海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贯彻和执行教育部4号文件的过程中制定了一些积极的的政策和措施,归纳起来,有下面几方面:

1、以人为本,将建立一支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兼备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

没有人,能干什么;有了人,没有水平,又能干什么。

所以要建立一支三个结合的基础课教学队伍:

教学和科研结合;基础课的教师和专业课的教师结合;固定与流动的教学队伍结合。

为了形成“投入、积累和创新”的团队与机制,必须要有一支相对固定的教学队伍,同时还要吸引一部分主要从事科研的教师从事基础课的教学,这样一支队伍应该是比较理想,水平比较高的。

如果没有流动的教学队伍,固定的教学队伍就是一潭死水,就是一些教书匠;如果只有流动的教学队伍而没有相对固定的教学队伍,大家都成了“打工的”,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团队,体现不了教学上的优势。

为此,学校首先需要为科研水平高的教师参加本科生的基础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比较忙,出差比较多。

按照固定的教学计划讲课对于这些同志确实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包括:

实行教学A、B角制,为这些教师必要的科研出差提供方便;为他们配备助教批改作业;第一年和第二年允许教学上失误与差错(不包括教学事故),教学考评不理想的,不计入教学档案,不影响业绩考评。

因为对于长期从事科研的同志,适应教学工作需要有一个过程,但是,从长远看,这些同志的介入,将会增加教学工作中的学术含量,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其次,由学校设立基础课教师的科研基金。

这主要是为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提供的。

目的是为了保证每一位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都有科研课题。

同时,要适当减轻这些同志的教学工作量,保证他们每年有四分之一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再次,在学校派出国研修教师中,明确规定比例包括教学进修人员,其主要任务是了解国外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等。

回国后,至少开设一门双语课程。

2、制定校级、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培养计划。

现在,教育部实施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并设立“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意义深远。

这不仅是对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的老师的奖励,更重要的是会带动更多的学术水平高的教授从事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从而将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到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平。

培养教学名师,首先要有合适的人选。

一种是现在的科研能力比较强、学术造诣比较高的教师,这一类人选要让他们承担基础课的教学任务,经过教学的锤炼,能够产生高水平的教学成果。

另一类人选是现在教学水平比较高、教学效果好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的教师。

这一类人选需要承担更重的科研任务,学校要为他们从事科研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以期取得学术水平比较高的科研成果。

培养教学名师,使这两种人向同一个方向靠拢,就是共同达到教学水平与学术水平兼备的高度。

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师资队伍建设的良性机制。

对于教学名师的培养对象要进行考核,包括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学术成果、发表的论文数、出版的教材数以及得奖情况等等。

3、组织好校内的示范和培训。

我们准备每年组织10个到20个教学案例,进行示范。

所谓教学案例就是1章或1节教学内容,或者1个问题,讲10分钟、15分钟或者20、30分钟都可以,只要真正体现课堂教学质量。

可以面对学生讲,也可以做成视频的,既有图像又有文字,放在网上。

组织同学、同行、专家加以点评。

同时准备每年培训20~30名教师。

既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培训,也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4、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该体系旨在将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引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管理中去,强化质、淡化量。

首先,制定教学质量手册,其中明确各个主要教、学、管环节的质量标准;其次,实行评教、评管、评学,其中评教由学生打分、学院教师同行测评、督导组、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听课综合确定;再次,颁布听课制度,明确各类人员的听课要求,建立了由督导组、干部、教师、学生信息员构成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测网络。

5、学校的激励机制和奖励政策应当体现教育质量,体现教学成果的价值。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所惠及的不只是学生,还有学生的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不是几个人,而是成千上万的社会大众。

因此,高质量课堂教学所付出的劳动,以及它所产生的效果,是很难用论文数量来衡量的。

我们并不贬低科研论文的价值以及社会效果,只是强调我们的激励机制与奖励政策,应当充分体现教学成果的价值。

所以在发岗位津贴时要充分体现,在职称评定的时候要充分体现,将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同等奖励。

从这一层面上讲,我们建议不要使用“照顾”和“倾斜”这两个词。

 

四、教育行政领导部门的宏观指导与调控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工作得到教育部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领导部门的指导和支持。

最近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课堂教学质量研讨会,教育部高教司的同志到会发表了指导意见,与会的老师们很受鼓舞。

为了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到更高、更新水平,建议教育行政领导部门:

1,制订一个评估课堂教学质量好的标准。

这个标准条条不要太多。

通过这个标准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什么是好,比较好,什么是很好。

而且不评差的,只评好的,也就是制定评价教学质量好的标准。

以此鼓励和推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评奖中,课堂教学质量应该占有一定的比重。

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价,特别是优秀评价,精品课程的评选,以及教学成果的评奖中,课堂教学质量应该占有一定的比重。

重大的奖项,不能光凭报告和录像资料,要组织专家实地考察。

真正体现“做事而不是作秀”,“做实事”的唯物主义精神。

3,构建优质的课堂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在这个共享平台上,上载一批短小精悍、精彩的课堂教学案例。

这种案例不同于精品课程,而是精品课程中最精彩的片断,也可以说是精品中的精品。

这种教学案例,可以是15分钟,半小时,最多不超过1个课时。

上载的教学案例,可以推荐也可以自荐;可以是名师的,也可以不是名师的。

只要没有政治错误,可以自由上载,自由评论,确实好的,自然保留下来;不好的自然淘汰。

支持举办地区性和全国性的课堂教学质量研讨会。

这种研讨会以观摩面对学生的、自然状态下的课堂教学为主,组织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

达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结束语

经过两年多的工作,我们根据教育部4号文件的指示精神,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开了一个头。

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不管这条路有多长,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因为这是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维系着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大事,也是深得民心的大事。

正如杨叔子院士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教学质量研讨会上所鼓励的那样:

我们不仅要沿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条路走下去,而且一定会取得成功。

 

(本文作者:

范钦珊,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鞠平,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伍贻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