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教案《实验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最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36164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化学教案《实验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二化学教案《实验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二化学教案《实验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二化学教案《实验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二化学教案《实验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化学教案《实验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最新.docx

《高二化学教案《实验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化学教案《实验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最新.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化学教案《实验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最新.docx

高二化学教案《实验化学》教学指导意见最新

《实验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一、《实验化学》编写意图、内容结构和使用说明

1.编写意图

按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化学》模块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认识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现代仪器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研究中的应用;

   3.了解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5.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强化实验安全意识。

化学实验是人们探索化学规律和验证化学规律的手段。

它是利用各种仪器设备人为地制造、改变和控制某些实验条件,排除各种干扰,突出主要因素,使之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的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

化学理论的发现、验证和应用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

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化学学科的每一次飞跃发展,化学科学史上每一次重大发现,都离不开化学实验。

高中化学新课程除了在其他各模块中加强了实验的要求外,还专门设置了《实验化学》选修模块。

设置《实验化学》有助于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

该模块内容包括学习基本化学实验技能,了解现代化学实验技术,树立绿色化学的基本思想,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定量实验和化学实验设计,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概念和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并在实验方法和技能、科学态度和思想观念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实验化学》以实验活动和实验方法为课程取向,在编写思路上有以下特点:

1.精选核心的化学实验方法,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学化学。

2.关注现代化学实验技术和化学发展趋势,增强教材的时代感。

3.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构建实验活动任务的生动情境。

4.符合新课程理念,突显探究过程。

5.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教材具有开放性,为教和学留下发展空间。

2.内容结构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实验化学》模块的内容标准:

主题1化学实验基础

 

内容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作用。

   2.具有安全意识,能顺利地完成化学实验。

   3.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4.知道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5.初步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检测方法,知道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等现代仪器在测定物质结构中的作用。

   6.初步掌握天平、酸度计等仪器的使用方法,能根据误差分析的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认识定量分析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7.认识反应条件控制在化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控制反应条件的一些方法。

   8.了解常见物质的制备和合成方法。

  

   ①实验:

食用色素的提取和层析分离。

   ②科普讲座、查阅资料、参观或观看影像:

红外、色谱、原子吸收光谱、核磁共振等现代化学分析测试技术。

   ③实验:

用化学方法(或红外光谱法)检验卤代烷中的卤素。

   ④实验:

用中和滴定法(或气相色谱法)测定食醋中醋酸的含量。

   ⑤实验:

酸碱反应滴定曲线的绘制。

   ⑥实验探究:

制备硫酸亚铁的条件。

 

主题2化学实验探究

内容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2.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并予以评价和优化。

   3.能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科学地加以处理。

   4.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

   ①实验:

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

   ②比色法测定动物血液或抗贫血药物(或补血剂)中铁的含量。

   ③实验探究硫酸铜溶液与镁、铝、锌等活泼金属反应的产物。

   ④设计实验:

金属(或塑料)的电镀。

   ⑤设计实验: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纯度测定

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中学化学实验的特点,《实验化学》共分七个专题,每个专题设置2~3个课题,共16个课题,每个课题设置1~2个相关的拓展课题。

七个专题的基本结构体系及教学目标如下:

课题的内容体系主要由“知识预备”、“课题方案设计”、“记录与结论”和“拓展课题”四部分组成,各组成中穿插有一定针对性的支持性栏目。

在每个专题的结尾处设置有“整理与归纳”和“专题作业”栏目,以便对所学专题知识进行系统地总结。

3.使用说明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和其他选修模块中,都不缺少化学实验的学习内容,但《实验化学》模块和化学课程的其它模块就化学实验而言,还是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

首先在实验内容的编排方式上不同。

其他模块的化学实验内容是渗透在各模块学习的内容之中,而《实验化学》是依据化学实验的基本内容(如“物质的分离”、“物质性质及反应规律的研究”、“物质的检验”、“物质的制备”等)来编排的,依据实验学习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原理知识作载体。

其次在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上有所不同,学习内容的侧重面不同。

其他模块的化学实验内容不要求系统学习化学实验知识、技能,主要是运用实验手段为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运用实验方法验证化学知识、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物质性质与变化规律。

《实验化学》在化学实验知识、方法、技能上要求的深广度在所有各学习模块中是最高的。

所涉及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原理知识以必修模块的内容为基础,依据实验学习的需要,适当提高拓宽。

再就是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上有所不同。

《实验化学》的学习以实验课题的完成来驱动学习任务的完成,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讨论、思考和协作学习,也更需要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认为《实验化学》课程模块就是让学生做做实验,增加学生实验机会,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这种单纯的为实验而实验的教学目的是不全面的,在《实验化学》的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以下功能:

(1)化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重要方法

化学学科的特征决定了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许多物质的性质能在化学实验中显示,一般化学原理能在化学实验中表现。

因而通过化学实验,学生不但能训练化学技能,还可能获得化学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的观点和化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精神。

(2)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价值观的活动过程。

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验活动形式。

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即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

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3)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重要过程

戴安邦先生曾指出:

“全面的化学教育不仅传授化学知识、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探索性实验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假说方法;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实验方法;在实验现象的观察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观察方法;在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处理过程上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抽象方法。

本册教材共编入了36个实验研究课题(包括拓展课题),若一个实验课题安排一个课时就需36个课时,这在规定的每个模块的教学时间上是无法安排的,根据目前学校的实验室配置情况,在实验室的调配使用上也会存在很大的困难。

可采用下列措施缓解以上矛盾:

⑴可将部分实验活动安排在课外进行,如实验知识的预备、相关资料的查找等。

部分实验活动可在普通教室进行,如实验原理的分析、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实验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等。

同一个实验专题的数个实验课题可在不同的实验室同时布置,使同年级的多个平行班可同时在不同的实验室交叉进行实验,以解决数个班级需同时使用同一个实验室的矛盾。

⑵将部分实验研究专题穿插在其它选修模块中进行。

如专题2中“乙醇和苯酚的性质”、“苯酚和甲醛的反应”可在有机化学相应专题中进行研究。

专题4中“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蓝瓶子实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蔗糖的燃烧”、“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淀粉与碘显色现象的探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专题5中“原电池”、“干电池模拟实验”、“电解与电镀”、“阿伏加德罗常数测定”共14个实验可穿插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相应专题中进行。

这些内容的插入,既可丰富学生在化学原理学习和有机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实验内容,又可提高实验研究专题的使用效率。

⑶部分实验研究专题可和高三总复习有机结合。

专题3“物质的检验与鉴别”中的五个实验,要求学生有丰富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专题7“物质的制备与合成”中的四个实验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验综合能力,这些专题可安排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进行,将本模块在教学时间上向高三延伸。

这也可使高三的学生在复习中能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有更多的复习途径和方式,一改以往高三学生只“炒冷饭”、只做习题的枯燥学习方式。

⑷拓展课题主要是为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而设,在拓展课题中常常会介绍一些新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方法,但这些新的知识和方法往往不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因而这类拓展课题一般不必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内容,也不要列入考试和测验的知识范围。

教师可将拓展课题作为部分学生课外活动或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或选用拓展课题中的某些内容作为扩大学生化学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研究能力的素材。

二、各专题教学建议

专题1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通常认为,将混合物中各组成物质分开,得到比较纯净的物质,并且恢复到原来状态(或指定状态),称为物质的分离;将混合物中的主要成分(或某种指定物质)净化,把其它杂质除去,称为物质的提纯(纯化)。

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从混合物中将此物质分离出来并进行提纯,然后根据需要对物质进行分析、检验或研究它的结构、组成及应用等。

所以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实验的重要基础内容。

将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作为《实验化学》研究的第一个专题,既为了体现分离、提纯知识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也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后续的课题学习中进一步加强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过程中涉及的基础实验技能。

本专题通过“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硝酸钾晶体的制备”等三个课题及相关的拓展课题,介绍了萃取、纸层析、重结晶等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认识这些方法的同时,能够对这些方法的使用对象和选择思路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使他们能深刻体会到这些方法的实用价值。

本专题的教学目标有:

1.了解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使用萃取、纸层析、重结晶等方法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2.了解从植物中分离、提纯某些元素的基本方法,熟悉其操作流程,对于整个实验过程有较深刻的体会。

3.学会查阅资料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并能根据物质的性质确定分离和提纯该物质的方法。

4.根据已有知识,学会设计有关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实验方案,并能通过实验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和改进。

5.通过实验过程体验、加强对实验价值的认识,并培养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学生体会实验的整个过程,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操作以及实验结果的评价和交流等,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全体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通过自身努力而使实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要求

课题1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

基本要求

1.了解物质分离、提纯的基本原则,并能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中考虑到这些基本原则的实际运用。

2.理解从海带中分离和检验碘元素的原理。

3.熟悉从海带中分离和检验碘元素的操作流程。

4.理解萃取的原理及萃取方法的适用范围。

5.掌握溶解、过滤、萃取、分液等基本操作的要点。

6.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发展要求

了解物质分离、提纯方法选择的一般思路,初步形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明

1.茶叶中含有哪些具体的物质和元素不要求学生加以记忆,但茶叶中Ca、Al、Fe三种元素的检出方法中分离溶液中Ca2+、Al3+、Fe3+的方法原理可作为溶解平衡移动原理运用的一个很好实例。

2.学生知道铝试剂是检验溶液中Al3+的一种较方便、灵敏的方法,可扩大学生对物质特性的认识范围,了解更多的检验方法,不要求记忆铝试剂的化学式和商品名。

课题2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

基本要求

1.了解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

2.理解利用氨水使Fe3+、Cu2+显色的原理。

3.熟悉用纸层析法分离溶液中铁离子和铜离子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发展要求

通过菠菜的叶绿素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进一步体会纸层析法分离物质的实用价值。

说明

1.不宜对色谱法进行展开。

2.菠菜的叶绿素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具体原理和过程不要求学生记忆和掌握。

用粉笔作为层析实验的材料来分离红、蓝墨水混合液中的色素实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该实验的原理不宜作深入分析。

3.纸层析实验所用的流动相如何进行选择及配比,不要求学生加以记忆。

4.不涉及一种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的分配定律。

5.不要求独立书写亚铁氰化钾和铁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课题3硝酸钾晶体的制备

基本要求

1.理解实验室中利用硝酸钠和氯化钾制取硝酸钾的原理。

2.学会利用结晶或重结晶的方法提纯固态物质。

3.学习减压过滤的实验方法。

4.能设计粗盐提纯的实验方案

5.进一步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溶解、过滤、结晶等常用实验操作。

6.通过实验加深对制备实验的认识,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

发展要求

能控制晶粒生长的适宜条件。

说明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工业上是如何把红糖转化为白砂糖的,可丰富学生关于物质提纯的知识及体会分离、提纯方法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不要求学生记忆生产流程。

2.物质溶解度数据是单一溶质在某溶剂中溶解时所测定的数据,当溶液中同时含有多种溶质时,溶质之间的溶解会相互影响,溶解的量发生改变,不能根据溶解度表中的数据(或溶解度曲线)来分析或解决固体混合物的分离问题,更不能根据溶解度数据计算分离物质的收得率。

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建议:

课题1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2课时

课题2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2课时

课题3硝酸钾晶体的制备2课时

2.教学方法建议:

(1)注重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思路的形成和培养

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化学沉淀法、重结晶法、萃取法、纸层析法等分离方法的原理和具体的操作技能,还要促进学生形成解决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验活动中抽取出其核心的思想、方法,具备能够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

例如“粗盐提纯”的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建立利用化学沉淀法纯化物质的一般思路:

分析混合物的组成→根据待提纯物和杂质的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沉淀剂→合理安排加入沉淀剂的顺序→考虑过量的沉淀剂应该如何除去→确定实验步骤,继而在一般思路的指导下分析“粗盐提纯”的具体任务,设计实验方案。

(2)扫清学生化学知识中的障碍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这一专题侧重于化学实验方法的教学,化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是隐藏在方法的学习之中的。

因此这部分化学核心知识教学的任务并不是很重,但由于如果学生的化学知识存在缺陷或相关知识有漏洞,会影响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使学生只能“照方抓药”式地完成实验任务。

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扫清化学知识中的障碍。

本专题涉及到的化学核心知识见下表。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专题涉及的化学核心知识

类属

举例

离子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Ca2+、Fe3+、Al3+等的沉淀反应;Fe3+、Cu2+的络合反应;Cl-、Fe3+的检验

氧化还原反应

碘离子的氧化

概念与原理

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曲线;溶解平衡原理;萃取

(3)实验前必须让学生熟悉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实验步骤较多,在实验前应让学生对实验方案和每一个实验步骤的设计意图都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在学习实验原理和方案前,教师应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设计从海带中提取碘元素的实验方案,并通过互相交流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在得出有效实验方案后,要引导学生了解实验操作流程和碘元素的转化流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在学生对实验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也应加以强调,如应在通风处进行海带的灼烧;用氯水氧化I-时,应注意氯水的用量;在分液操作前应进行分液漏斗的检漏等。

以便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对实验条件进行有效地控制,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由于学生对色谱分离技术较为陌生,在“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实验前,教师应着重向学生说明纸层析法的原理,操作步骤、操作方法等,并对纸层析实验中的每一项操作步骤作详细的说明。

如点样时,应注意点样的位置、点样的次数;展开时,应注意滤纸条的放置方法等。

这些与分离效果密切相关的实验步骤应特别强调。

在“硝酸钾晶体制备”的实验前,可让学生通过讨论和相互交流,了解制备硝酸钾晶体的原理。

工业上常采用转化法制备硝酸钾晶体,其反应如下:

NaNO3+KCl

NaCl+KNO3

该反应是可逆的,将一定浓度的NaNO3和KCl混合液加热浓缩,当温度达到118℃~120℃时,随着浓缩溶剂的减少,NaCl首先析出。

热过滤除去NaCl,将溶液冷却到室温即有大量KNO3析出,NaCl仅有少量析出,得到硝酸钾粗品。

对于这一问题,以下解释是不科学的:

“由溶解度曲线(或溶解度数据)可知,KNO3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明显减少,而NaCl则变化不大,因此KNO3析出。

”因为这是一个含有多组分的混合体系,各组分在水中的溶解会相互影响,此时KNO3溶解的量已经不是溶解度曲线中的数据。

在没有混合体系相关数据支持的情况下,只能定性解释为:

在该温度下的混合体系中,KNO3的溶解能力最小,故先析出。

得到的KNO3粗品中会混有少量的NaCl杂质,需要再经过重结晶提纯。

对于重结晶,溶液中含有的杂质是少量的,少量杂质对主要成分的溶解度影响不太,可以忽略不计,此时用溶解度曲线进行分析是合理的。

专题2物质性质的探究

物质性质的研究及应用在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物质的性质也是化学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充分认识物质的性质,才谈得上利用这种物质。

实验化学模块的功能之一是实验活动同时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提升对物质及其化学反应的认识。

在必修化学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一些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铝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及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本专题学习的已有基础。

但在学生学习以上物质的性质的过程中,对物质的结构是影响物质性质的决定因素,物质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的结构特点的认识不足。

本专题以课题“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乙醇和苯酚的性质”为载体,认识和学习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了解和体会醇与酚因结构上的不同而造成的性质上的差异,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物质的性质,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并将探究的结果与物质的结构联系起来思考,加深体会。

本专题的教学目标有:

1.认识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会有目的地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2.通过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体会对比的实验方法。

3.认识乙醇和苯酚的性质,通过实验体会两者的区别。

4.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

课题1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基本要求

1.通过实验的方法进一步认识铝、氧化铝、氢氧化铝、可溶性铝盐的重要化学性质。

2.理解明矾净水的基本原理。

3.学会铝燃烧实验的方法。

4.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铝表面氧化膜的保护作用。

5.体验观察、分析在研究物质性质中重要作用

6.通过制作明矾晶体的实践活动,发展对化学实验的感知兴趣、操作兴趣,培养探索兴趣。

发展要求

1.知道配合物的概念。

2.能以实验的方法证明铝的配合物Al(OH)4-、AlF63-的形成。

说明

1.铝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不作教学要求。

2.不强求学生将Al3++4OH-==AlO2-+2H2O的反应一律写成Al3++4OH-==Al(OH)4-,但可和学生说明,后者更符合反应实际情况。

3.不宜深入讲解配合物的结构(如内界、外界)和空间结构。

课题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

基本要求

1.通过实验的方法进一步认识乙醇、苯酚的重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通过实验对比的方法,认识乙醇、苯酚结构上的差异引起性质差异的原因,并能比较醇羟基和酚羟基的化学活性。

3.学习实验室制备酚醛树脂的方法,学会水浴加热的方法。

4.体验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物质性质的过程。

5.初步形成一定的分析、推理与归纳能力。

发展要求

知道用铁离子检验酚类的方法。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作要求

说明

1.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苯酚含量不作教学要求。

2.乙醇与重铬酸钾酸性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作教学要求。

3.苯酚与氯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作要求。

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建议:

课题1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2课时

课题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2课时

2.教学方法建议:

(1)协调与其它模块的关系

本专题的研究内容与其它模块的联系较为广泛,在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可谈化知识的讲解,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活动和相应的实验活动。

让学生归纳、整理铝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对比、分析乙醇和苯酚的性质差异。

也可先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边实验,边讨论、设疑、下结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准确观察和正确描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由宏观到微观的推理和分析,当好学生的参谋和助手,尤其应鼓励学生的创新性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使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丰富的收获。

这部分的内容也可以与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等模块的进行适当的资源整合,实验化学模块设计的探究活动可以为其他选修模块所用,而其他选修模块中的相关资料可以作为本专题实验活动的背景资料,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2)突出研究物质性质及反应规律的思路和方法

本专题研究的几种物质其性质在其他模块中已学习过,这里的知识和其他模块最显著的差别在于,其他模块中更重要的是要获得对这些具体物质的性质认识,而本专题中更主要的是获得研究物质性质的实验方法,其次才是物质性质的具体知识内容。

如在必修模块中学生知道铝能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在本专题中着重研究,为什么平时我们常用铝锅作炊具,而未见铝燃烧?

如何实现铝和氧气发生燃烧的反应?

专题3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人类认识物质的过程,就是检验物质组成和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

17~19世纪,化学实验进入近代化学实验时期。

进入20世纪以来,在化学实验中逐步采用了仪器分析的方法,例如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和放射化学分析法等,使用仪器不仅可以分析各种物质的组成成分,而且还能对物质的微观结构进行探测。

随着化学实验科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