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马说 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33617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8马说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8马说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8马说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8马说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8马说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8马说 学案.docx

《28马说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8马说 学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8马说 学案.docx

28马说学案

高州市马贵中学

28、马说

学案

Administrator蓝桂生

2016.09.15

 

28、马说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案】

一、预习与交流

1.本文作者(768-824)字退之,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

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世称韩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

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

在文学上,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

2.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祇()骈()槽枥()食()马者粟()邪()

3.朗读课文,准确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二、探索新知我能行

1、解释加点的实词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策之不以其道()

(5)执策而临之()

2、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4)其真无马邪()

3、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1)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

(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不饱,力不足()

(3)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4)不知其能千里()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之千里者()策之不以其道()

(6)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7)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4、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然后有千里马(古义:

;今义:

(2)故虽有名马(古义:

;今义:

(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

;今义:

(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

;今义:

(5)是马也(古义:

;今义:

(6)策之不以其道(古义:

;今义:

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词义

(1)策之不以其道()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食之不能尽其材()

6、翻译句子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三、合作与探究我能行

1、课文第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用原文回答)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用原文回答)

3.课文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4、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5、课文中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用原文回答)

6、作者运用了、描写,刻画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表现了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和无情的。

7、课文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用原文回答)

四、难点突破我能行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2.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3.作者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4、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的论点,接着从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以“”句点明全文主旨,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5、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本文运用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五、课堂小测我能行

1、重点词语解释。

(20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4)是马也()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6)安求其能千里也()

(7)策之不以其道()(8)食之不能尽其材()

(9)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0)执策而临之()

2、一词多义辨析。

(10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

安能求其千里也()其真不知马也()

(3)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3、解释下列句中通假字(10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食之不能尽其材()

(3)才美不外见()(4)其真无马邪()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重点句子翻译。

(20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5、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相同的一项()

A、策之以其道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D、马之千里者

6、“其真无马也?

其真不知马也”句,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叹息当时没有能识千里马的伯乐B、恨叹当时没有千里马

C、强调食马者的平庸、浅薄

D、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慨。

7、用课文原文填空(每空1分,共8分)

《马说》一文以“千里马”比喻,以伯乐比喻,提出了,的观点。

文中“”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句则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六、拓展训练我能行

秦穆公谓伯乐曰:

“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

“臣之子皆下才也。

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可告以天下之马②。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

“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

“何马也?

”对曰:

“牝③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

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

“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伯乐曰:

“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释】①姓:

指子孙。

②天下之马:

指天下最好的马。

③牝(pìn):

母马。

④牡:

公马。

⑤骊(lí):

纯黑色马。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

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28、《马说》答案】

一、1、韩愈;唐

2、祇(zhǐ)骈(pián)槽枥(cáolì)食(sì)马者粟(sù)邪(yé)

3、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二、1、

(1)只是;

(2)两马并驾(3)等同(4)方法(5)面对

2、

(1)通“饲”,“喂养”

(2)通“现”,“表现在外面”(3)通“才”,“才能”(4)通“耶”,表示疑问,“吗”

3、

(1)才:

才能;能够

(2)食:

通“饲”,“喂养”;吃(3)尽:

吃完;竭尽(4)其:

代词,代千里马;副词,表反问,难道;副词,表推测,恐怕;代词,它的;(5)之:

助词,的;助词,无意义;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它,代千里马。

(6)策:

动词,用鞭子打;名词,鞭子。

(7)以:

凭借;按照。

4、

(1)古义:

这样以后;今义:

表顺接的连词;

(2)古义:

即使;今义:

虽然;(3)古义:

低贱的人;今义:

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4)古义:

有时;今义:

或者,并列连词;(5)古义:

这样;今义:

判断词;(6)古义:

正确的方法;今义:

道路。

5、

(1)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2)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3)形容词作动词,吃尽,吃完;(4)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6、

(1)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2)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手中,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因为它日行千里而著称。

(3)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4)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5)鞭打它,不能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三、合作与探究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3、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6、动作;语言;讽刺;抨击。

7、其真不知马也!

四、难点突破我能行

1、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来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

“食马者”是指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3、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讽喻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重用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昏庸。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其真不知马也!

5、托物寓意

五、课堂小测我能行

1、

(1)“祇”,只是;

(2)两马并驾;(3)有时;(4)这样(5)等同,一样

(6)怎么(7)规律,方法;(8)竭尽;(9)通晓,明白;(10)执面对

2、

(1)之:

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标志;代词,千里马;音节助词

(2)其:

代词,它的;语气词,表反问,难道;代词,它;表推测,恐怕;(3)能:

能力、本领,名词;能够,动词.

3、

(1)“祇”,只是;

(2)才,才能;(3)现,表现出来(4)加强反问语气(5)饲,喂养

4、

(1)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谷子。

(2)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

(3)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无法显示出来,

(4)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

(5)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5、B6、B7、人才;识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

六、拓展训练我能行

1、B;2、D;3、

(1)鞭策它,不按照驱驶它的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2)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