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策略选择--基于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28458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顺应论视角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策略选择--基于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顺应论视角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策略选择--基于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顺应论视角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策略选择--基于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顺应论视角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策略选择--基于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顺应论视角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策略选择--基于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顺应论视角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策略选择--基于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docx

《顺应论视角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策略选择--基于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顺应论视角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策略选择--基于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顺应论视角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策略选择--基于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docx

顺应论视角下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策略选择

——基于两个英译本的研究

摘要:

Vershueren的顺应论虽是语用学领域里发展的理论,但是它对翻译也有很强的解释力。

从语言顺应论视角来看,翻译实质上就是译者对目的语动态的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的两部《红楼梦》英译本在茶文化翻译中策略的取舍,探讨译者为满足读者阅读需要和顺应文化语境的目的而采用的个性化翻译策略。

关键字:

顺应论;《红楼梦》;英译本;茶文化;翻译策略

OntheChoiceofTranslationStrategiesonTeaCultureinHongLouMengfromthePerspectiveofAdaptationTheory—BasedonAnalysisontheTwoEnglishVersions

Abstract:

AlthoughVershueren’sAdaptationTheorydevelopesfrompragmatics,italsohasastrongtranslationexplanatorypower.Fromtheperspectiveoflinguisticadaptation,translationisessentiallyadynamicprocessofchoice-makingandadaptationofthetargetlanguage.BasedonAdaptationTheory,thispaperanalysesthedifferenttranslatingmethodsofteaculture.InthetwoEnglishversions,thetranslators’choiceoftranslationstrategiesistosatisfythereaders’needsandtoadaptdynamiccontext.

Keywords:

AdaptationTheory;EnglishVersions;TeaCulture;TranslationStrategies;HongLouMeng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茶事纷繁复杂,茶诗异彩纷呈,只要一翻开这部古典名著,顿觉泛黄书页上四溢茶香,和着笔尖文字深深流淌进读者的心。

《红楼梦》谈到茶事的有300多处,其描写茶文化的篇幅之广、细节之精、意蕴之深、文采之斑斓实为中国小说史上所罕见,从中体现出的茶文化丰富多彩,记录了茶之名,茶之具,茶之水,茶之礼和茶之诗。

因此有了“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之说。

然而中西方语言不同,思维方式与风俗习惯各异,要将这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传译成功,既又顺应原文的审美深度,又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就需要译者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来传播中华茶文化。

异化和归化是德国译者Schleiermacher1813年关于翻译概念的著名表述。

他认为异化翻译的“译者尽量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而归化翻译“尽可能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

”后来这一术语得到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Venuti的发展,他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异化要求译文尽量采取作者所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它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渗透、相互融洽。

而归化翻译策略要求译文尽量采取译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这一策略淡化了原文的陌生感,消除语言及文化障碍,使译文看上去好像是译语的原作,通俗易懂。

基于这两种翻译策略,我们可以从两个《红楼梦》的译本比较中勾勒出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

Vershueren的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就是一个不连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原因。

(Vershueren,2000:

55)Vershueren提出的这个“选择——顺应”论,宏观上对语言现象从人类认知、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在微观层面上对语言结构所有层次进行语言顺应研究。

翻译是一个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译者一方面要进行语码选择和转换,另一方面译者的选择又要受到认知,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是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启示。

其次,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做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其中顺应性是核心。

翻译过程中要做到顺应,首先是要做好选择,即理解原文本,选择意义;其次在翻译所选意义时译者还会面临多种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的选择,这就要求译者要明确自己的翻译目的,选择顺应的对象;最后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实现相应的顺应。

顺应论对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尤其是近几年常被用于对文学翻译的探讨中,笔者拟在顺应论的理论框架下,结合Venuti的归化和异化策略比较分析,以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针对《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翻译进行分析,考察译者在翻译策略上做出的顺应性选择。

本文从茶之名,茶之具,茶之礼和茶之诗的翻译来进行探讨。

一、茶之名的英译顺应性选择

中国茶的名目繁多,千姿百态,《红楼梦》里的贾府是京中望族,“钟鸣鼎食”、“诗礼管续”,对饮茶的讲究自然也不同于平民百姓之家。

比如在日常用茶的种类上就显示出贵族之家的风范。

书中提到的茶名就有好几种,例如:

采自放春山遣香洞的“仙茗”。

如贾母不喜的“六安茶”、妙玉特备的“老君眉”、遏罗国进贡的“退罗茶”、怡红院里常备的“女儿茶”、茜雪端上的“枫露茶”、黛玉房中的“龙井茶”。

而对这些茶名的翻译,两位译者采用的方法大致相同:

都是直译为主,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

杨宪益将六安茶译为“Liuantea”,龙井茶“Longjingtea”,普洱茶“Puertea”,女儿茶“Nuertea”和老君眉“Pariarch’seyebrows”。

霍克斯也用同样的方法把六安茶译为“Lu-antea”,普洱茶“Pu-ertea”,枫露茶“Funglootea”和老君眉“Oldman’seyebrows”,这种异化策略很好的保留了原文背后的文化色彩,无差别的传递原文文化。

笔者认为,茶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风景,茶名是中国茶文化历史的积淀,要真正了解中国茶文化,就需要纯正的吸取。

对于目的语读者而言,无论采用何种策略,都不影响他们对这些茶名的理解。

可是谈到文化交际,读者对直译或音译过来的茶名会有更为直观的印象,可以用于他往后的交际中。

那么异化就不仅保留了原文文化特色,又扩大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视野,顺应了具体的交际语境。

二、茶之具的英译顺应性选择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了许多制作精良、品质高雅的茶具。

好茶配美器是自古有之。

小说中各处都能看到精美茶具的身影,曹雪芹在大篇幅描写这些喝茶场景时,并不在意着墨于泡的什么茶而是在盛茶的器皿上。

拢翠庵品茶一回中,妙玉为贾母、黛玉、宝钗和宝玉端出了各个美轮美奂的茶具,这些茶具都是出身名家,价值千金,亦是古玩珍品。

这些同还集名人书法、绘画、诗词、工艺于一身,使人在品茶时还能欣赏把玩,平添了无穷的高雅情趣。

比如宝钗的茶杯:

(1)……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颁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曹雪芹,2004:

279)

杨译:

ThenhesawMiaoyuproducetwocups,onewithahandleandthenameinuncialcharacters:

CalabashCup.Insmallercharactersitboretheinscriptions“TreasuredbyWangKaioftheJinDynasty”and“InthefourthmonthofthefifthyearoftheYuanFengperiodoftheSongDynasty,SuShiofMeishansawthiscupintheImperialSecretariat.”(YangHsien-yi,1994(VolІІ):

293)

霍译:

Hewatchedherasshegotcupsoutforthegirls.

Oneofthem,acupwithahandle,had

THEPUMPKINCUP

carvedinli-shucharactersononesideand

WangKaihisTreasure

inlittleautographcharacters.Ontheback,followedbyanothercolumnoftinycharacters:

ExaminedbySuDong-pointheInnerTreasury

FourthmonthYuan-fengera.(Hawkes,1978:

771)

“颁瓟斝”中“斝”是古代酒器之名;“颁瓟文化”即是俗称的“葫芦”一类的植物。

把一个斝的模子套在小颁瓟上,让颁瓟按斝模的形状长大成型,成熟后挖瓤去籽风干,拿来作为饮酒、饮茶的器具。

所以霍克斯译为“thepumpkincup”变成了南瓜做的杯子了。

可能是由于霍克斯考虑到西方人对葫芦的陌生,改用常见的南瓜来取得读者的共鸣,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改动把器皿的性质都改变了,是不可取的。

在翻译时,译者虽然要考虑译入语的文化背景,但是还是要基于原文的基础上的。

反观杨宪益的“CalabashCup”就是正确的传达了这一信息,可见在翻译特色词的时候,异化还是更为可取的。

其次,在译“晋王恺珍玩”和“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时,霍克斯把“晋”、“宋”和“秘府”都省略不译,虽然对目的语读者不会造成很大的误解,但是却会造成表达得不够深入。

在曹雪芹的审美世界里古就是美,用古器就是行古道。

一个“晋”和“宋”字就能体现杯子的历史久远,是审美价值很高的古董,也显示了贾府这一名门望族在当时社会的豪华与气魄来。

此外,小说中的“秘府”并不是杨译的ImperialSecretariat,也不是霍译的InnerTreasury。

经后人研究,曹雪芹杜撰的“秘府”正是实指“东坡雪堂”。

由此可见,译者翻译时会受到时代背景的限制和自身对原文文本认识的局限,造成了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的不等值。

但是总体上来看,杨译本表达更为全面,清晰。

顺应了源语和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结构和环境,对原文和译文做出了成功的动态转换。

三、茶之礼英译的顺应性选择

我国饮茶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饮茶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饮茶风俗很多,经过社会的熏陶,有些风俗成了大家礼数。

曹雪芹是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者,在《红楼梦》中他也全面展示了这种传统的风习。

例如“以茶祭祀”、“以茶待客”、“以茶代酒”、“以茶赠友”、“以茶泡饭”、“以茶论婚”种种,曹雪芹在第七十八回里描写宝玉芙蓉花前祭晴雯,在读完祭文后“焚帛祭茗”:

(2)……读毕,遂焚帛祭茗,犹依依不舍。

(曹雪芹,2004:

573)

杨译:

Afterchantingthisheburnedthesilkandpouredalibationoftea,stillreluctanttoleavetheplace.(YangHsien-yi,1994(VolІІ):

675)

霍译:

Whenhehadfinishedreading,hemadealittleflamewithth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