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emas-microsoft-com:
office:
smarttags"/>5℃以上时,塑料袋中的有害物质就会渗入食品中,对人的肝脏、肾脏、中枢神经等造成损害。
如果在使用后随意丢弃,还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入土掩埋很难降解,有的甚至在土壤中会存在100年以上,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持久性的污染。
2、收置收集资料:
搜集的资料内容:
(1)什么是“白色污染”?
(2)搜集、查找关于“白色污染”危害的资料;
(3)查找有关治理“白色污染”的方法;
提出要求:
同学们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要通过自己的整理有效的把内容呈现出来,以供大家查阅。
3、时间安排:
课余时间和周六、周日。
4、教给获取资料的方法。
合理分工,搜集资料;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到图书馆、书店、访问调查以及上网查找、搜集资料。
教学反思:
新学期之始,上好第一节的综合实践课是迈进新学期综合实践课题的顺利进行。
因此,课前我事先认认真真地研读本册提供的资源包,自己预设有几个课题,《清洁工具的使用与创新》《生活中的一次性物品》《饮料与健康》这三个课题。
在准备阶段,我根据本班同学的选择出来的课题与同学进行筛选,一起确定为大家最喜欢的课题《生活中的一次性物品》。
因此本次课题的选择,是考虑到环保理念已日渐深入人心,可生活中环保行为的落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一次性用品的大行其道便是最明显的表现.许多人明知这是一种资源浪费,却依旧对它难舍难弃,这些发人深省的事实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广泛的素材,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社会调查、上下联动,做到有事群策群力……这样听得到、看得到、走得到、做得到、问得到、也想得到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于是师生一起讨论确定主题,第一阶段水到渠成的主题生成了。
主题确定后,我让学生自主交流,填写方案和策划书,并且小组分工,确立本小组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由此在《生活中的一次性物品》的第二课时,我充分的做好教学设想,以目前存在一次性物品带给社会环境的污染的讲述作为导语。
接着学习新课设计几个流程:
一:
动员准备阶段:
以看报道,初步感知什么是“白色污染”及其危害。
二:
收置收集资料:
提出要求:
同学们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要通过自己的整理有效的把内容呈现出来,以供大家查阅。
三:
课时安排课余时间和周六、周日。
四:
教给获取资料的方法。
通过这四个流程的设计,真真正正的落实综合实践课内课外的延伸,培养学生的一种实践能力。
《校园节约调查》
一、主题提出:
有些同学常常忽视了节约用水这一小细节。
认为浪费点水没什么大不了的。
于是,我们展开了这一现象的讨论会。
全体同学都认为节约要从小做起,同时还提出了不少的节约小技巧,还发现了许多浪费现象。
于是,提出要对校园其他方面进行调查,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浪费现象。
二、活动目标:
认知:
发现身边的浪费现象,明确节约的重要性,从而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情感:
1.通过活动,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
2.通过对校园环境的考察,感受在研究活动中获得的乐趣。
能力: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活动主题提出
1.小讨论会:
在活动中发现节约或浪费的现象,谈感想。
2.过渡:
在我们身边,除了这些浪费现象外,还有很多。
在我们的校园里就有。
你们能用你们发现的眼睛去发现这些现象吗?
第二阶段:
调查校园浪费现象
1、同学们自由分组,领调查表到校园各角落去调查。
2、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写感想,写收获。
第三阶段:
信息反馈阶段
1、各组派代表汇报调查所得,并提出整改措施,说感想。
2、小组共同完成手抄报。
3、班上的同学提出小节约上的建议。
第四阶段:
总结。
反思:
我们开展了“节能在我身边”的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发现了许多的浪费现象。
由此,引发了思考,提出要节约。
于是确定了“校园节约靠大家”这个主题研究的活动。
我们把这个研究主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主题的提出,第二阶段是校园浪费现象的调查研究,第三个阶段是汇报交流。
其目的是想让同学们通过这个活动的调查研究,收集身边的浪费现象,了解节约的重要性,从而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进而带动所有同学。
在这节课中,我预设的结果是希望学生在汇报交流展示中,相互分享成功的喜悦,在交流互动中,产生新思想,新问题。
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欲望,体验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和社会中的价值意义,增进自我的成就感,增进积极的情感体验。
同时,让学生的成果切实与生活、社会现实互动起来,在生活和社会现实中,真实地发现其意义,实现其意义,实现其价值,得到生活与社会的回应。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我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1、鼓励学生多形式的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如摄影,计算、演示文稿、解说等形式,这实现了教学的综合性。
2、激励他们真实地与所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产生了互动。
3、在汇报过程中,不单是为了汇报而汇报,而是不断地生成新问题,引发大家思考,从而产生更深的体验。
不足:
1、在课上,不能顾及每一个孩子。
致使部分同学的意见没能充分表达。
有些挫伤了他们积极性。
2、有些细节考虑得不够周全,处理不够到位。
如一些同学在发表自己的想法时,没能够给他们回应。
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
《不倒翁的探秘》
一、主题背景
学生通过前期的活动,了解到鸡蛋壳在生活中有许多用途,并产生制作不倒翁的想法。
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不倒翁的制作方法,并自主尝试制作不倒翁。
本节课通过检查学生制作不倒翁的情况,让学生在互相观察、互相评价中发现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归类及分析,从而归纳出制作不倒翁的科学方法。
本节课紧紧围绕问题“如何做出最好的不倒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究,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等能力得到强化。
二、活动目标
1、在玩不倒翁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自身和他人设计与制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问题。
2、能对问题进行归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思考问题解决的办法
3、积极与老师、同学探讨改进自身不足之处,感受探究乐趣
4、清晰、简洁地表达个人观点,能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乐意与他人分享活动成果,养成善纳他人观点习惯。
三、实施对象:
五年级
四、活动课时:
1课时
五、前期活动:
1、通过观察、探究鸡蛋壳的形状特征,感受鸡蛋壳性形状的奇妙之处,并
了解人们怎样把蛋壳的这种形状特点运用到生活中。
2、通过调查、上网搜索、查找书籍等方法收集鸡蛋壳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了解一些生活小常识。
3、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及利用已有的经验,尝试制作不倒翁
六、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师生共同回忆本主题活动的一些经历片断
师:
现在赵老师要挑战大家的智慧,请看一张图片,(出示西安小雁塔照片)
图片介绍:
西安小雁塔始建于公元707年,跨越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在陕西省乃至全国所存1300年前的完整建筑中名列榜首。
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6级地震,小雁塔被震裂。
时隔34年,即公元1521年,陕西再次发生地震,塔的裂缝竟然合拢,复原如初。
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
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小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
听了目睹此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一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的北门楣上。
小雁塔经历了几十次地震,史载大地震曾使其3次开裂又3次复合,尤其是1556年的一次地震将其由56米的完整高度震为43米的现存高度。
但是至今其塔身不倾斜,让人惊奇。
师:
同学们看到这些说明,你们有话想说吗?
(或有问题想了解吗?
)
(小雁塔为何历经几十次地震不倒呢?
)
师:
是啊,老师也很好奇,你们猜一下是什么原因?
(请1-2名学生猜测)
我们听专家怎么说
西安小雁塔保管所所长孔正一说:
“小雁塔虽有40多米高,但其塔基之下的夯土层深而广,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像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塔基如同一个实心锅,使其整体上好似不倒翁一般,虽经千年而无大恙。
”正是地下的庞大载体让它具有了如同不倒翁的原理与功能,让其减缓了各种外力、尤其是地震时外力的作用,虽经千年风雨而能保存至今
师:
听了专家的话,小雁塔历经几十次地震不倒最大原因是什么吗?
(是利用不倒翁原理,上轻下重,底是半球型的,稳定)
师:
不倒翁原理不仅带给了人们乐趣,并在建筑设计、玩具制造、生活用品、汽车结构设计以及体育健身等方面充分利用不倒翁“上轻下重的物体因重心低而更加稳定”的原理
出示汽车透视图:
图片介绍:
汽车在设计制造时,通过增加底盘占整个车体重量的比例,降低汽车的重心,可以使汽车在紧急刹车或者转弯时,保持平衡状态,避免撞车、翻车等危及生命安全的交通事故的发生,用不倒翁原理提高了汽车的操控性能。
师: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不倒翁最大的特点是稳定平衡。
与学生共同归纳不倒翁原理:
上轻下重,重量集中在下面,稳定程度高,不容易倾倒。
老师要强调:
设计制作活动不是盲目的,随意的,任何设计,除了要有明确的设计目标,还要搞设计原理——即科学道理,依据一定的原理来进行设计与制作。
二、玩中观察发现问题
1、师:
同学们,你们觉得一个好的不倒翁应该是什么样的?
①静止时立得直、受到外力时很快直立,不能歪斜;②外形美观,表面干净。
(板书)
师:
你们都已做好了不倒翁,现在根据你们的评价标准,在互相玩不倒翁中认真观察自己或同学的作品还存在哪些问题,请组长记录下来(相同的问题不重复)哪个同学的作品做的好也一起记录下来,填在表格上。
存在的问题:
2、学生玩不倒翁,记录问题(5分钟)
3、各小组把问题单贴在黑板上
三、归类整理分析问题
师:
这么多问题看起来很杂乱,有什么办法把这些问题条理化,变得井然有序呢?
(提问1-2名学生)
师:
采用归类的方法,可以使问题不重复有条理,如果按问题的内容,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类?
共同归纳得出以下三类:
一、歪斜、不能直立
二、孔钻得不规矩
三、外表修饰不好看
师:
什么原因使不倒翁站不稳呢?
可能出现的答案:
1、重心没有固定:
里面的沙跑来跑去,没有固定
2、重量问题:
如学生没有发现上轻下重还要考虑重心低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拿出两个站不稳的不倒翁进行比较(请一个同学上台听重心没有固定的,再拿一个重心稳定但没重心低的不倒翁进行比较)
让学生明白重量问题也是影响鸡蛋壳稳定平衡的一个因素。
3、重心位置:
重心要低
四、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一件优秀作品是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我们在玩不倒翁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实验形成了我们制作不倒翁的基本方法,你们真了不起。
希望你们能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去创作更多有趣的不倒翁,下阶段我们将举行一个不倒翁展览会,看哪位同学的作品能得到最佳创意奖。
板书设计
学生每组的问题
对策:
1、歪斜、不能直立1、固定重心
2、孔钻得不规矩2、重心位置:
低
3、外表修饰不好看3、重量高度不能超过蛋壳三分之一
《设计制作学校警示牌》
一、活动背景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某一主题进行思考、探究、会小组合作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基本的观察、记录方法,有了一定的测量和统计技能,能借助书报、网络、采访、调查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并且设计与制作类的活动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类型。
本主题通过引导学生经历项目设计的基本程序:
创设情景——明确设计制作任务——调查、收集信息——制订活动计划——构思设计方案——动手制作——进行检验评价。
学生在活动中中经历了分析、构思、选择、优化、综合、修正等一序列操作过程,掌握不同阶段的基本要求。
二、活动目标
1、通过上网、书报等方式,收集校园警示语,了解警示语的相关知识,归纳警示语在语言、形式、作用等方面的共性特点,从而设计有创意的警示语。
2、能对他人的作品进行客观评价,反思自己的不足。
3、在活动过程中,能分析自我、学校、班级存在的问题,从而设计实用性强的警示语;在比较讨论中,归纳出警示语的设计特点,在欣赏他人作品中,运用比较不断修正自己的不足。
三、活动对象:
五年级
四、前期活动:
1、学生确定了为学校设计制作警示牌活动主题
2、学生制定了活动计划
3、学生收集了相关警示语
五、活动时长:
1课时
六、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
师生共忆,激起兴趣
师生共同回顾前期活动
师:
同学们,现在我们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了什么活动主题?
警示牌有什么作用?
大家认为我们学校哪些地方需要警示牌,有什么建议。
比如哪些地方需要警示牌
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学校需要的警示牌用途
为此,你们还制定了设计了活动计划,在活动前有个周密的思考,这种思维方法很不错,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经常用到。
第二环节:
梳理信息,归纳特点
1、导入:
师:
上节课,黄老师布置了大家收集喜欢的警示语,谁来说说?
学生汇报
2、教师一起和学生分析每条警示语的优点
3、归纳出警示语的设计特点:
板书:
用词简练、幽默诙谐、寓意深远、耐人寻味
针对性强、让人一看就知道应该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一目了然)
形式多样,具有艺术性
体现人性化、语言亲切,易于接受
4、出示五年五班学生制作的警示牌(用卡纸做成),分析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归纳警示牌的版面设计特点:
图文并茂
师小结:
有了设计警示语的宝典,相信同学们设计起来得心应手
第三环节:
交流警示语形成构思
师:
你们准备为学校的哪个区域设计警示语?
把你们的创意和想法和大家分享。
学生交流创意
对于学生的创意,教师都要给予不同的评价和表扬
第四环节:
尝试实践解决问题
教师提出设计要求:
用10分钟时间,同桌利用卡纸合作设计一个警示牌
学生设计
教师巡视
第五环节:
展示交流评价反馈
1、请四、五个组学生上台汇报展示
2、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3、针对好的作品介绍经验
4、不好的作品提出建议
师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掌握了设计警示语的技巧以后,我们接下来就可以制作真正的警示牌了,关于制作警示牌你们觉得要先解决什么问题?
带着你们的问题,利用课后的时间去寻找答案,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好吗?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应该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
目标是从设计到走向现实的期望值,是我们行动的依据,也是评价设计方案、评估实施结果的基本依据。
对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有了以下的反思:
1、有效达成目标:
《设计与制作学校警示牌》是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科书中的一个活动主题,本堂课是该主题活动中的一节过程方法指导课,属于常态课。
首先引导学生从收集的信息中,通过交流、讨论、比较、归纳出警示语的设计特点,学生在经历这个过程时,通过交流讨论,思维引起碰撞,能从收集的警示语中分析了警示语的不同的用途以及设计特点。
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时,能对他人的作品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并反思自我不足,不断修正自己的设计。
本堂课目标少但内容饱满,每个环节精细化操作,指导比较到位。
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2、思维方式改变:
让人惊喜地是学生有了质疑和不盲从的思维,当师生归纳警示语“艺术性、一目了然”等特点时,几名学生提出警示语还需要有“说服力”等特点,并且说出理由;在交流创意过程中,学生的创意层出不穷,很多学生的创意更是让人惊叹,立意新颖,如:
关于节约用电的警示语“我发烧了,请让我休息吧”、节约用水的“请不要让我无辜留眼泪”,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审视自己的缺点、针对自己、班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强的警示语,通过警示语的设计,学生自觉产生了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主动把品德教育渗透到活动中,实现课程资源整合
3、及时捕捉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无所不在,主要教师要有及时捕捉课程资源的意识。
本次活动是星期四的开课教研日,听课者是来自本年段的数学老师也有兼职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本堂课中我设计了让听课老师们参与到活动中,与学生互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设计的警示语提出了许多建议。
课后老师们反映在学生的身上学到不少知识。
“做沙包玩沙包”主题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主题提出的背景
“玩耍和听故事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两块基石。
”如何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
如何加强孩子与同学、家人、社会之间的沟通?
这些现实问题正越来越引起社会、学校、家长的关注。
如今,孩子们的游戏少了,而对先辈们一代代传承的传统游戏更是一无所知,孩子们谈论更多的是“魔兽”这样的电脑游戏,着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
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触动我与孩子谈论他们的游戏,进而谈论到长辈们童年的游戏,由此生成了“做沙包玩沙包”这个活动主题。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信息,列举长辈童年时经常玩的游戏,描述游戏的玩法(规则)。
说明沙包的传统玩法,知道制作沙包的材料、工具及制作过程,模仿手工针缝的针法,利用适当的材料,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完成简单沙包的设计与制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身参与调查访问、查阅资料、整理资料、讨论探究、设计制作沙包、设计沙包游戏,组织沙包游戏活动、展示交流等活动,深度体验完整、有序的学习活动过程,感受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在课堂内外围绕传统游戏进行的活动培养对传统游戏的兴趣,积极参与班级和小组的活动,主动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
三、活动主体:
五年级
四、主题活动实施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做沙包玩沙包”这个主题活动,活动周期为二个月,整个活动分为前后两个专题,前一个专题为“做沙包”,突出技术实践,侧重于设计制作,主要过程为主题生成,方案设计,制作前的准备,动手制作,展示交流评价;后一个专题为“玩沙包”,突出应用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侧重于项目设计和参与体验,主要过程为沙包游戏方案(项目)生成,游戏方案设计,汇报交流,调整与改进游戏方案,总结评价,拓展应用。
专题一做沙包
第一阶段创设情景,生成主题
1、师谈话导入:
请大家说说平时玩的游戏。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长辈们小时侯玩些什么游戏,同学们知道吗?
2、在全班学生交流中,师引导学生提出调查任务,进行采访调查的方法指导。
师:
调查长辈们童年玩过哪些游戏?
要进行调查要考虑什么呢?
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归纳出向谁调查?
调查什么?
怎么调查?
三个关键问题。
本环节教师指导要点:
想好问题联系好采访人礼貌交谈带好工具
3、现场模拟调查,老师扮演调查对象让学生调查,从中发现问题,并指导应对策略。
4、学生课外活动:
学生确定调查对象回家后独立进行调查。
5、师在课堂组织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先进行小组内交流,然后各小组推举一名代表向全班进行汇报。
6、师组织开展班级评价:
谈谈对各组发言的看法。
师:
同学们想不想玩玩长辈童年玩过的游戏,要从哪儿玩起好呢?
7、师与学生大家共同协商生成主题:
做沙包
第二阶段:
设计与制作
1、老师与学生在共同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做沙包”、“怎样做沙包”。
沙包制作方法的指导:
师引导,师生互动讨论:
为什么做沙包?
沙包是什么样子的?
你想做个什么样的沙包?
用什么材料和工具做?
怎么做沙包?
(制作过程)
师强调:
注意安全问题、安全事项。
本环节教师着重制作技法的指导:
布料的选择、形状、尺寸大小;缝制技法如对折(正面朝里)、缝合(留口)、针脚紧密针距匀称、翻面(完全)、装沙(适量)、封口(不留毛边)。
2、学生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设计沙包制作方案,独立准备材料工具,独立动手制作沙包。
第三阶段展示交流评价
1、分组评选,选出各小组里面做的最好的作品
2、各组派代表展示选出的作品
3、小组各派出一名小评委,上台评选全班的两个最佳(最佳手工奖和最佳创意奖)
4、获奖同学介绍经验
5、全班学生一起回顾制作沙包经历的过程,交流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办法
本环节教师指导要点:
全面、客观评价作品。
6、教师布置下阶段任务:
同学回家调查沙包的玩法
专题二玩沙包
第一阶段项目生成设计方案
1、教师组织全班汇报调查的结果及调查中遇到的困难。
2、教师引导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导出游戏方案设计的要素。
师:
设计沙包游戏方案,要考虑哪些方面?
师与学生互动归纳出:
游戏名称、游戏人数、游戏目标、游戏规则、注意事项。
3、教师列举一个设计好的游戏方案,讲解各个要素。
师组织学生试玩这个方案,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领悟到游戏方案要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
4、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玩沙包游戏方案
指导要点:
方案中各部分(要素)的设计尽量考虑周全。
第二阶段汇报交流改进方案
1、各小组登台汇报(小组中一名成员汇报,其他成员配合演示,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质疑,该组答疑)
2、全班同学举手表决评选出前三名,做为优秀游戏方案(学生必须说出选或不选某个方案理由)
优秀游戏方案评比要点:
游戏名称是否和内容一致,题目是否简单明了准确;参加人数是否合适;目标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全面具体;游戏规则是否合理;注意事项是否考虑周全。
3、全班学生到操场上依次亲身操作这三个优秀方案,再评选出各自最喜欢的玩法。
4、学生交流亲自操作体验中发现的问题,反思不足。
5、各小组课后对本组的方案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第三阶段成果迁移拓展应用
1.从各个小组设计的游戏方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