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厚街三屯爱心门诊黑讲诉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讲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13202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10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厚街三屯爱心门诊黑讲诉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东莞厚街三屯爱心门诊黑讲诉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东莞厚街三屯爱心门诊黑讲诉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东莞厚街三屯爱心门诊黑讲诉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东莞厚街三屯爱心门诊黑讲诉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莞厚街三屯爱心门诊黑讲诉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讲义.docx

《东莞厚街三屯爱心门诊黑讲诉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厚街三屯爱心门诊黑讲诉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讲义.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莞厚街三屯爱心门诊黑讲诉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讲义.docx

东莞厚街三屯爱心门诊黑讲诉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讲义

东莞厚街三屯爱心门诊黑讲诉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

第一章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以研究古代历史。

第一节 考古学的基本涵义

一. 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部分。

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村落、道路、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艺术品和礼器等。

按其质料可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骨器、角器、牙器、贝器、竹器、木器、漆器和丝棉织物等。

三、考古学研究的作用

    对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文字未出现的史前时代的研究,完全依靠考古资料。

对于文字出现后的王朝时代,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

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资料少有记载,更需依赖考古资料。

第二节 考古学文化

一. 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

   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特征性明显的文化遗存。

二.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三. 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及特征;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相邻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

第三节 考古时代的划分

    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基本上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史前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并行的。

一. 石器时代

(一)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结束于距今约1、2万年至1万年。

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只能以天然的产物作为食物,生产经济尚未出现。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也使用木器、骨器、角器和蚌器。

(二)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以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的产生作为标志的。

此外,稍晚时期,陶器也开始出现。

人类生活的居住地逐渐以洞穴转为人工营造的地穴或半地穴式,乃至平地起建的房屋。

二、青铜时代

青铜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

但因为铜料珍贵,所以青铜出现后,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青铜主要用来制造兵器、礼器和上层社会人物的生活用品。

中国的青铜时代始于夏代。

          三、铁器时代

铁器时代系指青铜时代以后,生产工具和武器主要以铁为原料的时代。

中国的人工冶炼铁技术始于西周晚期,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铜柄铁剑、铜内铁援戈和铜 铁叶矛,是迄今所知最早人工冶铸的铁器。

战国时期以后,铁器在生产、生活领域广泛使用,至汉代,铁器基本取代青铜器。

第四节 考古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一、 考古调查

野外调查是发掘的准备工作。

调查分普查和重点调查两种。

普查是了解某一地区所有的文化遗存,重点调查则是根据确定的学术课题有选择地进行调查。

调查之前要查阅有关古代文献和发表的考古书刊资料,以决定调查的范围。

调查中要注意自然的断崖等,观察分析,听取当地群众的反映,河流沿岸,尤其两河交汇处附近,宜于人类生活之地是调查的关键之地。

调查中要携带必要得用具,做好文字记录、绘图和照相等工作,并要采集陶器、石器、铜钱、建筑构件等标本。

    

二、 考古发掘

   当前进行的考古发掘多是配合基建工程,凡在基本建设范围之内的文化遗存尽可能都要发掘,此外还有为解决学术问题而进行的发掘。

发掘前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执照,筹集资金,组织专业人员,雇用民工,准备发掘用具、仪器、文具,以及安排食宿等。

田野发掘之前,必须先进行钻探,了解地下文化遗存的情况,以便确定发掘地点。

遗址发掘采用探方法,自上而下按地层堆积情况逐层下挖,遇有灰坑、房址等,要根据开口层位以及打破关系,先发掘年代最晚的,再发掘年代最早的。

小型墓葬的发掘一般也按探方法,大型墓葬可先钻探出边框,确定地层与邻近的遗迹的关系后,按墓葬范围发掘。

发掘要随时做记录,绘探方内遗迹图,重要遗迹现象要照相,出土物要编号,记录作标。

大型墓葬发掘要注意地表有无封土、祭祀性建筑等。

每日发掘的情况须做日记。

三、 资料的整理和报告的编写

考古发掘所获资料应填写探方登记表,灰坑、房址、墓葬、小件器物登记表等。

对于文化年代的判断,可依据:

1、文字资料;2、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打破关系,可推断相对的早晚关系;3、型式学研究,推断器物早晚演变关系;4、自然科学方法断代,如动物化石、花粉孢子、放射性碳素、热释光、古地磁断代。

 报告的编写,包括发掘简报和正式发掘报告。

第五节 考古学的分支

一、 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

二、 田野考古学

三、 几种特殊门类的考古学分支:

美术考古学、宗教考古学、古钱币学、古文字学、航空考古学、水下考古学等。

第六节 考古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 与第四纪地质学的关系

旧石器时代正处于地质学的第四纪更新世,全新世则延续至今。

二、 与动物考古学的关系

  动物化石可确定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年代;确定当时的气候,以及狩猎对象;渔猎及畜牧业在生产经济中的比重;骨料如非本地动物骨骼,则可推断与邻近地区的往来关系等。

三、 与植物考古学的关系

可判定采集植物的种类,以及农业的起源,农作物种类。

四、 与体质人类学的关系

根据人骨鉴定性别、年龄等推断族属、丧葬礼俗、婚姻制度、社会组织、人类疾病等。

五、 与民族学的关系

民族学是以现代民族的现实生活为研究对象,考古学则是以古代人类的文化遗存为研究对象。

现代民族保留的某些旧习俗可对考古发掘的古代现象的解释提供参考。

考古发掘也可对现代民族的起源发展提供资料。

第七节 文化年代的确定

一、 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利用地层学的顺序推断相对年代的早晚,根据文字资料,如碑碣、墓志简牍等确定绝对年代。

二、 利用自然科学手段测定绝对年代

(一)放射性碳素断代  放射性碳素断代是利用死亡物体中碳十四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

(二)古地磁断代 包括考古地磁断代和地层沉积磁性断代,适用于陶瓷窑和遗址地层。

(三)热释断代,利用绝缘结晶固体的热释光断代,适用于陶瓷器等火烧粘土样品。

(四)树木年轮断代 是利用树木年轮的生长规律来进行断代的技术。

(五)铀系断代 利用铀、钍等放射性样品中的不平衡性的断代技术。

第八节自然环境对古文化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史前时期人类生活的影响最为明显,尤其是旧石器时代,不论采集,还是渔猎均取决于生态环境。

新石器时代,北方沙漠草原地区,细石器比较发达。

细石器多嵌于骨、木柄上,为复合工具,用于渔猎较多。

南方则磨制石器和制陶业发达,因为农业为主,食物以粮食为主所致。

 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生态失衡,也会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

中原地区陶寺文化盛极一时,但因过度砍伐林木,植被破坏,水源枯竭,致使陶寺文化之后,当地长时间荒芜。

闻明的新疆尼雅遗址,汉代极盛。

以后因人类生产活动频繁生态严重破坏,逐渐为沙漠所侵蚀。

第二章中国考古学简史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春秋、战国至隋唐五代,是中国金石学的萌芽期。

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就已收录出土青铜器的铭文。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对古代城址、陵墓、寺庙、碑碣等多有记述。

北宋至元明为金石学的形成期。

吕大临的«考古图»,成书于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是现存最早的古器物图录。

约三十年后成书的«宣和博古图»对后世金石学影响很大。

对古器物的命名、图形、比例、款识、大小、容量、重量、出土地点和收藏地都有记述。

清代金石学的特点是精于鉴别,详于考订,研究范围较广,并有一些集成性和综合性的著述。

搜集的铜器铭文、碑刻、钱币及玺印等铭刻资料十分丰富,考释文字的水平也比较高。

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金石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新发现的甲骨、简牍,而且兼收明器和各种杂器。

罗振玉和王国维是当时集大成的金石学家。

马衡所著的«中国金石学概要»则对金石学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第二节近代考古学的传入和中国考古学的萌芽

一.19世纪欧洲近代考古学的主要成就“三期论”的确立和“类型学”的开端

    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克里斯琴•朱尔金森•汤姆森根据馆藏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著名的“三期说”,即将丹麦的古史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汤姆森于1836年«北欧古物导论»、沃尔索于1843年«丹麦原始时代古物»,将三期说用于野外古迹发掘所见地层关系分期的依据,奠定了近代考古学的基础。

汤姆森和沃尔索在他们的著作中强调了准确描述和区分古物的重要性,必须按照器物的形制进行分类,并探讨器物学与装饰风格在古代器物断代上的重要性。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考古发掘工作开始科学化。

在田野发掘中采集全部遗物并注意地层关系,要求充分做好包括绘图、照相和文字记录在内的各种记录,迅速整理资料和发表报告。

二.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和中国考古学的萌芽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王朝行将崩溃,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瓜分中国。

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纷纷派遣考察队潜入中国边疆地区,以考古研究为名,掠夺中国珍贵文物。

他们以非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和发掘,致使许多古代遗迹和遗物遭到破坏,造成中国文化遗产的极大损失。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现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以彩陶和磨制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并与奥地利人师丹斯基、中国人袁复礼进行发掘,提出“仰韶文化”命名。

同年又发掘辽宁锦西沙锅屯遗址。

1923—1924年又去甘肃、青海调查发掘。

1926年从美国学习人类学回国的李济主持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是首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田野考古工作。

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考古学研究室,马衡被聘为主任。

1927年中国学者徐旭生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为首组成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

        第三节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和发展

1929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裴文中主持北京周口店发掘,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同时发现大批石制品和用火痕迹。

1927年,李济将其在山西夏县西阴村发掘的资料撰写成《西阴村史前遗存》。

1931年,梁思永等在河南安阳后冈发掘,确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尧、舜、禹)、商代文化自下而上叠压的三叠层堆积。

1937年,刘耀作《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析——论安特生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分期问题的错误》,最早指出仰韶村遗址包括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遗存,安特生所说的“仰韶文化”在内容上有所混淆。

1936年在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发现“良渚文化”遗存。

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学组在河南安阳殷墟进行15次发掘,先后在小屯村附近发现50余座夯土建筑基址,获得两万两千多片甲骨,又在洹河北岸侯家庄商王陵区发掘多座商代大墓,以及上千座埋人的祭祀坑。

以后,历史语言研究所还发掘了河南浚县辛村西周卫国墓地,汲县山彪镇和辉县琉璃阁战国墓地。

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文化部设文物局;中国科学院设立考古研究所,各省、自治区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

1952——1955年文物局考古所北大举办四期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

北大历史系创办考古专业。

至今已有许多大学建立考古系或考古专业。

1979年中国考古学会成立。

各省自治区成立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博物馆学会成立。

又建立与考古学有关的学术团体。

以中国科学院考古所为主对各个时代文化遗存进行有目的科学发掘,地方配合基本建设。

旧石器时代考古,成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恢复周口店遗址发掘,发表研究文章。

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西安半坡等遗址。

1983—1985年发掘辽宁建平与凌源交界处的红山文化女神庙。

出版《庙底沟与三里桥》等。

夏商周考古,探索夏文化,发现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丰镐、琉璃河西周遗址,东周列国都城等。

发表《辉县发掘报告》、《殷墟妇好墓》、《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等。

秦汉至元明考古,发掘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汉长安城、马王堆、隋大兴唐长安城、元大都、明定陵等。

发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唐长安大明宫》等,以及《新中国的考古收获》(1961年)、《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1984年),现又出版《中国考古学•夏商卷》、《西周卷》。

考古刊物《考古学报》、《考古》、《文物》、《考古学集刊》、《考古与文物》、《中原文物》等。

最近又出版十五卷本《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第三章旧石器时代

地球的历史大约为45亿年,而人类只有300万年左右的历史。

旧石器时代人类以打制石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过着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

第一节 人类的产生

一. 人类产生前生物的演变

地球历史分为五个代,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太古代早期,无水、无空气,因而无生命;太古代中期开始出现菌藻类。

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筆石;古生代末期,剧烈的地壳运动,使许多地区的海洋隆起为陆地,海生藻类登陆成为光蕨类,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演变成鱼类,以后又出现两栖类。

古生代末期的石炭纪是陆生植物大发展的时代,形成广厚煤层的重要时期。

中生代爬行动物广布于水、陆地和空中,总称为恐龙。

爬行动物一部分向鸟演化,一部分向哺乳动物演化。

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繁育。

新生代是地史上最近的一个时代,从距今7000万年开始,直至现代。

裸子植物为被子植物取代;爬行动物大量绝灭,代之而兴盛的是哺乳动物。

新生代的第四纪分更新世和全新世。

更新世始于距今300万年前后,距今一万年结束,是人类开始出现的旧石器时代。

全新世是地史上的现代,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二、进化论的产生和古猿演变为人类的证据

关于人类的起源,从古代起世界各民族中曾有各种神话和传说:

如人类是从月亮上掉下来的,或是怪鸟下蛋孵化出来;中国则有女娲用泥土造人之说,这实际是母系氏族社会,尊崇女性的反映。

基督教《圣经》中说,上帝以泥土造男人亚当,又从他身上抽出一根肋骨造女人夏娃。

1859年英国达尔文《物种起源》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

古猿演化为人有胚胎学的证据。

现代人有返祖现象。

东非发现的更新世早期石器,证明南方古猿是最早能制造石器的人类祖先。

三、古猿演化为人类的过程

劳动(有意识的)、语言(固定的表达方式)和抽象思维活动等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发展,使得以天然工具劳动的古猿在漫长的过渡阶段中逐渐学会制造工具,从而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过渡,使古猿最后变成社会性的人类。

四、关于人类起源的几个问题

人和猿的界限,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是否有社会意识语言及自觉能动性。

任何动物都不依赖使用工具维持生存,而人则必须依赖使用工具才能生存下来,进而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

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腊玛古猿可能是过渡阶段的早期代表,南方古猿中的一种则是过渡阶段的晚期代表。

从猿到人的过渡,开始于距今1400万年,结束于距今300万年。

第二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概况

一、  旧石器时代的生态环境

     中国华北地区的更新世分为四期:

泥河湾期(早更新世)、公主岭期、周口店期(中更新世)、马兰黄土期(晚更新世)。

周口店期的标准地点是北京猿人遗址,属洞穴堆积。

周口店动物群,泥河湾期残留种属,如剑齿虎、居氏大河狸、三门马等;中更新世种属,如纳玛象、披毛犀、肿骨大角鹿、中国缟鬣狗、洞熊和杨氏虎等;最早出现的现代哺乳动物,如狼、啮齿动物。

上述动物反映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比较复杂,但总的来说属于温带,不过其间曾多次发生过冷暖、干湿的波动,并向大陆性气候发展。

二、 化石的分类、形成和埋葬

化石是埋葬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骸、遗物和遗迹。

遗骸,动物的骨骸、牙齿,植物的茎叶、种子等化石。

遗物,粪便、蛋化石等。

遗迹,动物和人类的足迹等化石。

形成化石的首要条件是埋葬于地下,免受外界的风化和破坏。

埋葬后要发生石化作用,带有矿物质的地下水通过骨骸的孔隙,会将矿物质填充在骨骸里,所以化石比较沉重,还有的植物内的某些成分被其它矿物质所取代,也会形成木化石。

此外,蒸馏作用也是生物积淀成化石的重要原因。

因为地壳的变动,许多化石出现在沉积岩中,也有的出现在植物残骸形成的煤层中。

还有的化石,如北京猿人化石埋葬在洞穴遗址的地层中。

三、旧石器的制作、类型和特征

石料的来源一般采用河滩等地的砾石,有一定的硬度和韧性,多属燧石、火石,也有石英石,砂岩、角页岩等。

用以生产石片的石料称为石核,以石核制作的石器称为石片石器。

打制石片的方法有直接打击法和间接打击法。

直接打击法有锤击法、碰钻法、摔击法、砸击法。

间接打击法是通过木棒或骨棒作中介物打击石核,产生石片。

第二步加工是以石锤或骨木棒对石核或石片加以修整,使石器适合使用。

旧石器时代早期无论是打制石片,还是加工石器均以直接打击法和石锤加工,晚期则常见以骨木棒第二次加工。

细石器很小,皆以压制法加工而成。

自然力破碎的石块,一般无打击点、半锥体、裂缝和台面。

四、中国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的年代与分布

中国迄今已发现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地点200余处,最早的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距今180万年。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遍布全国。

中国西南地区出土丰富的腊玛古猿化石,表明中国西南地区可能是人类的起源地区之一。

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一、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概述

旧石器时代早期大约相当于古人类发展阶段中的直立人或称(猿人)阶段,直立人又可分为早期直立人(早期猿人)和晚期直立人(晚期猿人)两个发展阶段。

早期直立人延续年代为距今300万年至200万年或150万年,晚期直立人生存年代距今200万年或150万年至20万年或15万年。

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早期人类化石多属晚期直立人阶段。

直立人身材比南方古猿高大。

南方古猿身高1.40米,体重40公斤左右,直立人身高1、60米,体重60公斤左右。

直立人脑容量较南方古猿大,后部牙齿减小,骨盆口变大,以便生出脑部较大的婴儿。

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由简单到复杂,类型由少到多,从一器多用渐趋用途固定。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懂得用火御寒和熟食。

二、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

(一) 元谋猿人文化遗存,1965年5月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从动物化石的性质来看,其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年代距今170万年。

猿人化石为两颗上内侧门齿,属一成年人个体。

1973年发现三件石器,均为刮削器。

(二) 西侯度文化遗存,1961—1962年在山西芮城西侯度发现,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距今180万年。

石器32件,刮削器、砍砸器、三棱、大尖状器、鹿角器。

(三) 蓝田猿人文化遗存,指1964年在陕西蓝田公主岭和1963年蓝田陈家窝发现的文化遗存。

公主岭猿人头骨化石较完整,属30多岁女性个体。

陈家窝下颌骨化石属老年女性。

蓝田文化遗存出土和采集石器200余件,有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和石球等。

此外公主岭人头骨化石出土地层中有黑色灰烬。

(四) 北京猿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是一个很大的洞穴堆积。

1927年在第一地点发掘,迄今发现40多个个体的北京猿人化石,10万件石制品,以及丰富的骨器、角器和用火遗迹。

堆积物厚达40米以上,自上而下可分13层,主要由洞内崩坍的石灰岩块和流水带入的粘土粉砂构成。

第1、2、3层为上层堆积,系洞穴顶部的坍塌物,第4—10层为中部堆积,猿人化石、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大多出自这一组地层。

第11—13层为下部堆积,化石和石器等很少。

上、中、下三部分堆积从出土动物化石分析,年代有所不同,早期为距今70万年至40万年,中期距今40万年至30万年,晚期距今30万年至20万年。

         北京猿人的头骨有许多原始特证:

脑量较现代人小,但超过猿类;头骨比现代人矮,但较猿类高;前额比现代人低平,而比猿类斜度大;头骨上窄下宽,现代人头骨上下接近,猿类上窄下宽尤甚;头骨壁较现代人厚,而猿类更厚;枕骨圆枕不如猿类明显,但仍较现代人发达;眉骨不如猿类突出,但仍较现代人明显;吻部不如猿类外凸,但仍较现代人显著。

北京猿人的上、下肢骨则与现代人接近。

根据劳动创造人的理论,中国学者认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首先是手足分化,两腿直立行走姿势的确立,使手从支撑中解放出来,从事生产劳动。

人的脑髓是在直立行走确立之后,在长期生产劳动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而在上部堆积中发现的5号头盖骨较中层发现的头进步。

        北京猿人的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石锤和石锥等。

北京猿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在原料的选择上,由下层至上层,质软的绿色砂石逐渐减少,优质的石料逐渐增加,至顶部燧石石器大量出现。

在打片技术上,碰砧法逐渐被淘汰,砸击法越来越多的被采用,锤击法被广泛应用而又有所改进,到上层还出现修理台面的技术。

修理技术也逐渐提高,小型精致的石器多出现在上层,下层发现较少。

尖状器和雕刻器自第6层开始出现,向上层逐渐增加。

圆头刮削器和石锥第4层才出现。

大型粗糙的砍砸器主要在下层,上层少见。

遗址中还发现许多鹿骨化石,有一部分是人工劈裂的。

洞穴中发现分散的灰烬,说明北京猿人不但会用火,而且能控制火。

第四节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一、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概述

大约距今20万年至15万年,人类已由晚期猿人发展至早期智人阶段。

旧石器时代早期进入到旧石器时代中期。

人类的社会形态由血缘婚发展至氏族外婚制的早期阶段。

早期智人由晚期直立猿人演化而来,其体制结构有所进步,与现代人多有接近,但仍保留某些原始性。

旧石器时代早期偏晚时出现的石器工艺修理台面的技术在中期已广泛运用,石器的类型增多,功能进一步分化。

这一阶段已经出现有意的埋葬。

二、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

(一) 大荔人化石是1978年在陕西省大荔县发现的。

大荔人化石为一近30岁的男性头骨。

出土500多件石制品,以石片石器为主,刮削器居多,有直刃、凹刃、凸刃几种,其次是尖状器,还有雕刻器和石锥。

(二) 许家窑人化石始于1973年发现,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

人化石近20件,为顶骨等,属10多个个体。

出土石制品1、4万余件。

石器以刮削器居多,还有尖状器、雕刻器、石砧、砍砸器等,石球很多,说明狩猎发达。

(三) 丁村人化石1953年于山西襄汾县发现,以后又多次进行大规模的发掘。

以丁村为中心的汾河两岸发现旧石器地点11处。

发现的人化石有幼儿顶骨和少年的牙齿。

石器分石片石器和石核石器两种。

石片石器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石核石器有砍砸器、手斧、石球等。

三棱大尖状器是丁村文化中最富特色的器物。

丁村遗址出土28种哺乳动物化石,大部分为生活在森林中的种类,还有许多鱼类化石,说明当时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汾河水量很大。

丁村附近旧石器中期地点密集,这时人类已排除近亲婚配,而实行族外婚,体质大有进步,男女分工比较稳定。

(四) 长阳人化石是1956年在湖北长阳县下钟家湾的一个洞穴中发现的,为下颌骨和牙齿。

(五) 马坝人化石是1958年在广东省曲江县马坝乡发现的,为一中年男性的头骨。

(六) 桐梓人化石1972年发现于贵州桐梓县岩灰洞。

人类化石为老年个体的牙齿,石器有刮削器和尖状器。

第五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一、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概述

    大约距今5—4万年,早期智人进化到晚期智人,旧石器时代中期发展至晚期,人类社会则由母系制的开始阶段进入到确立阶段。

中国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的特征。

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制作技术有很大进步,以间接打击法制作的石叶,可加工成多种类型的复合工具,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