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6952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游褒禅山记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游褒禅山记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游褒禅山记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游褒禅山记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改.docx

《游褒禅山记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游褒禅山记改.docx

游褒禅山记改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并了解作者王安石

2.学习叙议结合、前后对照、因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借鉴学习作者“尽吴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

2.学习叙议结合、前后对照、因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叙议结合、前后对照、因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2、借鉴学习作者“尽吴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教学设想:

   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然山水以其永久的魅力、闪闪的灵光招引世人。

古往今来,无数墨客骚人访奇山,探异水,留下千古流传的精美篇章。

《游褒禅山记》就是宋代大文豪王安石的山水游记作品,本文在写作上别具一格,在记游中融入自己的情思,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让读者在享受感官之美的同时,获得更高层次的共鸣。

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传世华章。

(板书《游褒禅山记》)

二、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三、介绍作者、背景及文体。

 1.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唐二家:

韩愈<马说>、柳宗元<绝句><小石潭记>;宋六家:

苏洵’苏老泉,二十七,勤发奋,读书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辙、王安石<梅>、欧阳修<醉翁亭记>、曾巩)之一。

在政治上,他推行新政,尽管受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但他毫不动摇,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改革家,他反对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

2.1054年4月,王安石辞职回家探亲,游览了褒禅山,是年7月以追记的形式补写此文。

本文记述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

就是在这深探的后悔和遗憾中,作者阐发了深刻的道理。

3、“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它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特点是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生动,记叙翔实。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抒情色彩的,如《小石潭记》等。

四、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一、)字音:

1、庐冢(zhǒnɡ)

2、今言“华(huā)”如“华(huá)

实”之“华(huá)”者

3、盖音谬(miù)也

4、有穴窈(yǎo)然

5、则或咎(jiù)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xiànɡ)之

7、何可胜(shènɡ)道也哉

8、王回深父(fǔ)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筑室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词作动词,命名

3、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4、火尚足以明也:

形作动,照明

5、常在于险远:

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三、)古今异义

1.于是余有叹焉(古义:

对此,对这件事;今义: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

不平常,非同寻常;今义:

副词,十分、极)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

到了……(的地步)。

今义:

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4.此所以①学者②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①古义:

……的缘故;今义:

连词,表因果关系。

②古义:

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

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

十分之一。

今义:

①奇数词,②中国国庆日。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翻译)

所谓前洞也

此余之所得也

(2)状语后置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3)省略句

而卒葬之

有碑仆道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五、带着问题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思考:

游记本应该以记游为主,试想想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游记有什么不同?

(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

师生共同探讨:

以前所学的游记大多以记叙为主,而本文的记叙少之又少,它的作用是起一个引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记叙引出作者的议论。

  六、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结构——关键句(于是余有叹焉)

第一部分:

(1-2):

记叙——游山经过。

第二部分:

(3-4):

议论——游山心得。

第三部分:

(5):

记叙——补叙同游者以及作记的时间及作者。

七、分析第一部分:

(一、)展示游山的空间方位图,让学生一目了然作者的游踪。

(二、)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第一段:

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_名_、山之寺、山之_洞__、山之_碑__。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2、第二段

(1、)本段主要为记游部分,那么作者游了那些地方?

结果怎样?

 

(2、)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明确:

⑴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之深

⑷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3、)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八、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第三段

(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

明确: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

明确:

夷以近——游者众险以远——至者少

(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

明确:

有志、有力、有物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

(4、)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三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对照:

第二段: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第三段: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

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对照:

第二段: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结论:

要有志、尽志

 

2、思考题:

(1、)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四段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对照:

•第一段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结论:

要深思而慎取

(2、)第四段:

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议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九、分析第三部分:

教师点出本段记人方式:

籍贯+姓名+字号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十、归纳文章脉络

 

 

十一、课堂小结(以填空方式总结)

本文把(游山)和(治学)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道理

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十二、拓展延伸:

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老师点评总结

如何理解“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处理三者的关系。

以为志,成功之本;力,成功之基;物,成功之佐。

万事非皆完美,谋事在才,成事在时,需尽力可矣。

尽其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

总结:

志,成功之本;力,成功之基;物,成功之佐。

万事非皆完美,谋事在才,成事在时,需尽力可矣。

尽其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三、四段,复习文言虚实词;

2.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一节课讲完了,留下思考的东西很多。

要把这一篇课文按一课时来讲,我本人觉得有点不太好把握,因为里面重要的东西比较多。

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当你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前,就必须先使那些知识点删枝去叶,体系清晰,一堂课若能集中解决一个问题便是一节成功的课,否则知识点太多,又过于零碎,与人的记忆规律不相符合,学生消化起来自然是相当费劲。

因此我在教授这一课时,放手大胆地让学生自己来学习。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经典课文,是王安石散文的代表作。

属于必修二中游记单元,同时书上标明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一上课我就摆出了这堂课的重要内容:

 1.掌握本课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并了解作者王安石

2.学习叙议结合、前后对照、因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借鉴学习作者“尽吴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教学过程中主要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让学生做积累。

在课文分析中让学生了解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严谨结构。

  

这篇文章名为游记,实则说理,构思奇特,别具一格。

它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

以说理为目的,记叙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叙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此文以游山探胜而未能尽兴为出发点,因事见理,说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处,要想到达那里,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的力量,还要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

此外,还从仆碑文字的读音情况,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诫,这对今天我们的治学、处世、创业,都有借鉴意义。

    

高中的学习生活是辛苦而充实的,我们也要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树立正确的归因方法,做到“多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