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心理学617.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96914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7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生理心理学61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1生理心理学61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1生理心理学61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1生理心理学61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1生理心理学61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生理心理学617.docx

《1生理心理学61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生理心理学617.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生理心理学617.docx

1生理心理学617

生理心理学

第一章导论

1、生理心理学定义(名解)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行为的生理过程,特别是脑的工作机制,因而又被称为生物心理学或行为神经科学。

在这一领域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和许多学科有交集,包括医学、心理学、生物学、神经科学、精神病科学、工程学及社会学等。

生理心理学试图了解行为的生理过程,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或身体其他部分对行为的控制,以及行为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2、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手段

概括为3种基本方法:

一是干预机体,观察行为效应;二是干预行为,观察机体效应;三是观察行为与机体变量的共变关系。

(具体参见图解)

机体行为

 

 

3、研究的视角和范围(四个方面)

第一:

行为模型(行为类型):

搞清楚行为的结构和功能,区分不同行为的本质差异和联系及其生命意义。

第二:

比较行为:

了解不同动物行为的演化过程以及物种间的行为差异,了解特定行为的演化特征以便寻找更有利于进行特异性研究的模式动物。

第三:

个体发育:

了解生物学技术与行为学整合的研究方法,探索特定行为相关的特殊脑结构、系统、器官、细胞及分子活动规律,更深刻地了解特定行为的生物机制。

最后:

实践:

利用前三层次的科学发现探索解决人类的各种行为缺陷。

4、试述你对“自然选择”“行为选择”“环境强化”等观点的理解。

(论述or简答)

“自然选择”——查尔斯·达尔文

自然(环境)能对生物的各种内部器官、细胞基质以及整个结构发生作用;在物种生存演化的过程中,有利的个体变异会被保存,而不利的个体变异会被毁灭。

对动物而言,具有优势特征的个体会有更好的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从而将那些优势特征传给后代,使物种有选择地发展。

如:

长颈鹿、达尔文雀(有些鸟的喙大而坚硬,有些细而长,自然选择的结果)。

行为选择性优势——威廉.詹姆斯(机能主义)

在环境选择的压力下,行为方式与生理结构或神经系统会相互促进,从而有助于机体以适应环境的方式存在。

机能主义以行为的选择性优势为出发点,来解释行为的意义以及相应的生物学基础。

如:

熊、蛇、刺猬等动物冬眠

环境的强化学习——行为主义

无论人或者动物都是通过学习获得适应环境的生存经验。

桑代克(试误)、华生(S—R)、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

5、深层边缘系统(结合第三章第10题,简答or论述)

深层边缘系统的作用

1)提供了情绪这一调味剂,使你尽可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

低——积极情绪;被激活——消极情绪,当深层边缘系统过度激活时,它会给思维装一个消极过滤器。

抑郁症的人会持续产生沮丧的念头,他们因为头脑中的自动消极思维而痛苦。

例子PMS(经前综合症):

患者在月经前5天左右,会出现深层边缘系统的过度激活,随着荷尔蒙激素的降低,深层边缘系统越来越活跃,越来越消极。

2)负责对高度情绪化的记忆进行储存,这些情绪记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我们心理状态的情绪基调,这种储存是先天的。

如不幸福的童年对人的影响,经历稳定、积极事件越多——愉快,创伤多——消极(PTSD)

3)直接参与对气味的感觉加工。

嗅觉是唯一感官连接到大脑加工脑区的,且嗅觉对情绪有巨大影响。

4)与亲子关系、人际社会关系有密切联系。

被损坏则无法和下一代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总的来说,深层边缘系统负责存储高强度的情绪记忆、加工我们的嗅觉并能影响睡眠和食欲、心境以及人际关系。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一系列不同的治疗方法:

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对记忆的适当管理,注意香味和心境之间的联系以及和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

饮食健康均衡对维持深层边缘系统功能正常有积极效果。

第二章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

1、巴甫洛夫条件化(名解)

经典的巴甫洛夫实验中,将铃声与食物反复相继呈现,经过训练后狗听到铃声后也会出现胃液分泌。

在这个实验中,铃声原来是一种与食欲无关的中性刺激,不能引起动物的生理或行为反应,而食物是能引起动物食欲反应的非条件刺激。

铃声与食物反复匹配后,单独呈现也同样能引起胃液分泌,这时的胃液分泌属于条件性反应。

中性刺激性刺激,能够引起条件性反应。

2、操作性条件化(名解)

操性条件化训练是基于桑代克、斯金纳等人的行为主义理论。

操作性条件化训练是让动物通过主动地方式学会把行为反应与相应的后果强化联系在一起,使再次发生的行为变成有目的、有预期的反应。

以自身颅内闪电刺激为例,在实验动物脑内埋入电极,只要按压杠杆,就会引发颅内脑区接受微弱的电刺激。

某些脑区称为“快乐中枢”,动物会频繁按压杠杆获得这种刺激,某些称为“惩罚中枢”,动物会减少或终止压杆。

3、操作性辨别学习(名解)

基于条件化的更复杂的行为模式有辨别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既包括经典条件化行为,也包括操作性条件化行为。

情境辨别是指在一中情境下会有一种反应,而在另一种情境下没有或者引发另一种反应。

动物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辨别训练学会情境辨别。

如斯金纳箱的鸽子学会啄键后,红灯亮啄获食物,绿灯亮啄没食物。

4、抑郁模型(名解,答出实质)

将动物长期暴露在多种低强度的应激刺激因素下生活,包括不定期禁水、禁食、噪音、连续强光照射、隔离或拥挤的饲养环境等。

这是一种环境模拟模式的慢性温和应激,会导致动物情绪抑郁,通常根据它们的自发活动或糖水饮用量下降等作为判断抑郁状态的指标。

慢性温和应激真实模拟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遭遇的低强度的生活应激事件,快感缺乏或活动兴奋性降低反映了人类抑郁的核心症状。

5、焦虑模型(名解,答出实质)

将实验大鼠置于高架十字迷宫的开放臂上,离地面保持一定的相对高度,并持续一定时间。

高架十字迷宫其中两臂约有50cm高的侧壁保护通道,而另外两臂没有侧壁。

对动物来说,离地面较高的新异环境具有潜在的威胁性,因而会产生较强的应激刺激而导致明显的焦虑。

实验动物探索行为的变化可反映动物的焦虑情绪。

观测指标:

探索行为抑制(动物进入开放臂的探索次数或停留时间减少)、躯体应激反应增加(动物排尿排便次数明显增加)

6、脑电图EEG&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区别

脑电图EEG

事件相关电位ERP

EEG记录使用头皮电极,将盘转金属电极置于被试的头皮上。

通过类似伏特计的装置将这种点活动信号放大输出,局部电压变化信号被描记在记录纸上。

优势在于记录脑活动发生时间的精确性,可以反映脑在数毫秒之内的活动变化情况,但因收集的电信号来自数百万个神经元的信号,定位功能很弱。

ERP是指给予或撤销一种特定的作用于感觉系统的刺激,在脑区引起电位变化。

可观察的指标有信号波形及其出现的时间。

刺激可分为早中晚3个成分或外源性、内源性成分。

当刺激呈现给被试或让被试重复执行某项任务是,同时记录器ERP。

电脑对ERP进行高速处理,能够分辨一到数毫秒之内的大脑反应。

多导分布式记录有可能区分刺激所激活的脑区范围。

7、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关键词:

血氧)

神经元被激活时血流量呵葡萄糖消耗量会增加,含氧血红蛋白会在局部血管堆积。

fMRI根据含氧量与脱氧血的血红蛋白磁性的不同,可以探测含氧或脱氧的血流之间的差异,从而突显活动脑区。

优点是:

无放射性风险,使用成本低,图像精致型高,脑区活动定位准确。

缺点是:

检测需要被试整个身体都置于扫描仪中,对被试要求高,使认知或行为实验范式的实施受限;有强大磁场,影响其他电子仪器正常发挥作用,限制研究应用范围。

第三章心理与行为的神经基础

1、神经元(名解)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具有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的能力,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一个细胞体和伸出的一些神经突共同构成。

神经突包括树突和轴突,树突主要负责收集或加工信息,神经元之间的联络是通过突触来实现的。

2、树突膜(突触后膜)上有许多特殊神经递质受体,负责接收其他神经元传来的化学信息。

3、突触(名解)

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突触前膜为轴突终扣的细胞膜,而突触后膜为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的细胞膜。

突触前膜与厚膜之间的空隙为突触间隙。

信息在突触之间的电或化学传递为突触传递。

在大多数突触,沿轴突传递的电脉冲信号在轴突终末端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并传递到突触后膜。

不同神经元释放不同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也存在不同神经递质受体。

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化学信号被再次转换为电信号。

4、电信号只沿着树突→胞体→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等一个方向传导,而化学信号的传递只从突触的前膜经间隙到后膜。

5、电突触之间没有间隙,它是由横跨邻接细胞的缝隙连接介导的电信息传递结构。

6、神经胶质细胞及功能(老师说只考星形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胶质细胞

周围神经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形态:

体大、量多、星形(纤维性、原浆性)

功能(感觉必考):

①支持和绝缘

②突起末端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构成胶质界膜;在血管周围形成神经胶质膜,参与构成血-脑屏障

③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维持神经元的生存和功能

④组织损伤时,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瘢痕

施万细胞

功能:

①一些轴突被施万细胞包绕形成髓鞘,一些只是镶嵌于施万细胞的凹陷处形成无髓鞘轴突。

②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小胶质细胞

形态:

体积最小、突起长

功能:

可转变为巨噬细胞,有强吞噬功能

卫星细胞

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

少突胶质细胞

形态:

体小,突起少

功能: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包绕轴突周围形成髓鞘,为轴突提供隔绝外界的绝缘层。

神经组织=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特点:

量多、有突起、不传导神经冲动

总的来说,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细胞起支持、保护、营养和绝缘作用。

7、血脑屏障(感觉必考)

概念:

毛细血管中血液与脑组织间的结构

组成:

脑连续毛细血管内皮(有紧密连接)、基膜、神经胶质膜(星形胶质细胞突起末端扩大形成脚板)

功能:

阻止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但能选择性地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通过,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稳定

8、神经系统分类(判断,具体参见图解)

神经系统是动物协调机体内外活动以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器官。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

内脏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

9、大脑皮层分成额、颞、顶、枕等叶(定位区域)

10、边缘系统的结构及其重要功能(结合第一章第5题,简答or论述)

边缘系统尤指位于大脑皮层内侧以及周围的一些较古老的皮质和核团,主要包括海马、杏仁核、边缘叶、岛叶、隔区、乳头体、中脑被盖以及下丘脑等结构。

是低等动物获得应对环境变化经验的最高中枢,并控制着摄食、搏斗和繁衍等与生存有关的一系列本能行为。

较早时研究者更关心边缘系统与情绪反应的关系。

后来在演化过程中,低位皮层或核团的许多复杂功能逐渐上移到高位皮层,边缘系统的作用被大脑新皮层所调节,退居从属地位。

但,高位皮层仍然通过边缘系统控制着人基本的学习记忆、情绪反应、内脏活动及一些本能行为。

海马是边缘系统最重要的结构。

在学习记忆中起着信息筛选或调度作用。

海马头端通过旁嗅球联络大脑皮层不同感觉区,与不同类型的记忆保存和提取有关。

还联络中脑内许多重要核团,与情绪记忆、习惯学习以及本能行为的调节有关。

杏仁核由中央核和外侧基底核两部分构成,也是边缘系统的最重要的古老核团之一,面对环境危险时,动物产生恐惧和逃跑行为是生存基本需要。

情绪心理或行为反应一般由中央核控制,中央核也受外侧基底核调节。

外侧基底核主要通过3途径接受外界或中枢的危险信号:

感觉皮层、听觉皮层和丘脑视听痛觉中枢的直接传入。

信号直接传入意味着杏仁核可以独立工作,大大提高神经反应速度,对身临险境的动物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11、脑干网状结构及其功能

在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的中央区域,有一些散在的神经细胞或小核团,它们的纤维纵横穿行交织成网,故称其为脑干网状结构。

功能:

1)反射性地调节内脏活动,如心跳、血压和呼吸等

2)通过上行系统兴奋或抑制大脑皮层,调节觉醒或意识状态

3)通过下行系统调节肌紧张

4)新研究表明还参与中枢诸多不同功能的调节,如注意、感觉、学习记忆、情绪反应以及运动模式的组织等。

第四章神经元的电活动与信息传导

1、突触的分类(4种)

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或神经细胞与靶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特殊结构。

可分为以下4类:

(1)轴突-树突型

(2)轴突-胞体型(3)轴突-轴突型(4)轴突-靶细胞型

2、化学突触(表格可以不理,老师没要求。

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方式被称为突触传递,依据信息传递机制的理化性质不同,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之间信息的传递速度存在很大差异。

化学突触

电突触

通过化学物质在细胞间传递信息。

是神经系统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

化学突触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不对称的。

借助于电信号直接传递信息。

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最简单的形式。

前后膜形成微小通道,允许小分子和离子通过。

电突触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对称的。

化学突触由3部分构成: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前膜内侧附近的胞质中有大量突触囊泡,内含神经递质。

前膜附近的胞浆内有单个或多个线粒体,为突触活动提供能量和摄取流入的Ca2+。

后膜有突触后致密结构和受体蛋白、通道蛋白或一些能使神经递质失活的酶类。

间隙与细胞外液相同,含糖胺多糖呵糖蛋白,有助于引导神经递质由前膜到后膜,也存在一些使神经递质失活的酶类。

3、化学突触的传递过程(p89图)

①递质必须在神经元内合成,并储存在神经末梢,同时存在合成该递质的底物(理解:

如化学里氢气和氧气合成了水,氢气和氧气就是底物)和酶。

②递质的释放依靠突触前神经去极化和Ca2+进入突触前末梢。

③突触后膜存在特异的受体,并被相应的递质激活后使膜电位发生改变。

④释放至突触间隙的递质有适当的失活机制。

⑤递质的作用可以被外源性受体竞争性拮抗剂以剂量依赖方式阻断,或被受体激动剂模拟(理解:

可以代替它的位置起作用)。

4、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

(1)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

(2)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膨体能支配较多的神经元或效应细胞;

(3)膨体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之间的距离至少在20nm以上,甚至可达到数十μm;

(4)递质弥散的距离远,因此传递所需的时间长,甚至可大于1s。

5、离子通道的类型(被动运输,重点: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

神经元的胞膜由磷脂、蛋白质和多糖分子组成,通常带电的离子无法自由穿过,只能通过特殊的离子通道出入。

离子通道由胞膜上特殊的蛋白质构成。

根据通道开放的机制不同,离子通道可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⑴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周围有对膜电位变化敏感的结构,在电场的作用下可以产生构象变化,导致通道的开启或关闭。

这种类似于闸门的结构决定了离子的通透性。

例如,电子通道包括钾、钠、钙、氯离子通道,主要参与动作电位传导和递质释放。

⑵配体门控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受制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活动,属于对特异性化学物质敏感的离子通道。

受体上有与其他化学物质结合的特殊位点,这种结合会使通道的构象改变,从而维持通道的开放。

⑶离子门控通道对细胞内待定的离子浓度敏感,受胞内特定离子浓度的控制。

⑶非门控通道总是处于开放状态,允许离子自由进出。

6、离子泵(主动运输)

离子通道允许离子顺跨膜浓度梯度由高向低扩散,属于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被动运输。

但是,动作电位的产生首先需要建立起跨膜的离子浓度梯度,换言之,就是将离子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转运。

这个过程由位于胞膜上特殊的离子转运蛋白离子泵来完成。

离子泵是膜运输蛋白之一。

也看作一类特殊的载体蛋白,能驱使特定的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穿过质膜,同时消耗ATP形成的能源,属于主动运输。

神经细胞的离子泵主要有Na-K泵、Ca2+泵和质子泵。

Na-K泵:

每水解一个ATP释放的能量输送3个Na+到胞外,同时摄取2个K+入胞,因而产生跨膜电位差和离子浓度梯度。

Ca2+泵:

每水解一个ATP转运两个Ca2+到细胞外,形成钙离子梯度。

7、动作电位(5个相位,p98图)

当一个神经元不产生冲动时,被称为静息态。

当神经元处在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被称为静息电位或膜电位。

动作电位是指神经元受刺激而兴奋时,在膜两侧快速产生的扩散性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由上升支和下降支组成,历时0.5-2.0ms,形成一次尖锐的脉冲,称为锋电位。

动作电位分为5个相位:

相位

描述

离子通道

初始状态

细胞膜电位为静息电位

Na+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

起始相

(向上的过程)

静息电位-70mV,任何由负的极性状态向0mV的转化称为去极化。

去极化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前提。

不同离子内流

升支和超射

去极化电位必须达到一个阈值才能激发动作电位,被称为阈电位。

去极化部分称为升支,超过0mV的正电位值称为超射。

Na+通道开放,大量Na+内流;

K+通道关闭

复极化

(向下的过程)

膜内电位从峰值下降到静息电位水平的过程。

Na+通道失活,Na+内流停止;

K+通道开放,K+外流增加

膜电位将至静息电位时,K+离子通道关闭。

超极化

在膜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之前,还有经历微小而缓慢的波动,称后电位。

有时因K+通道关闭较晚,K+持续外流,出现膜电位低于静息电位情况,称为超极化。

所有通道关闭,恢复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上升支

大于或等于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钠离子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钠离子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钠离子爆发性内流)→基本达到钠离子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因有少量钾离子外流导致最大值只是几乎接近钠离子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下降支

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钠离子内流停止、钾离子迅速外流。

动作电位的特点:

遵循全或无定律,传递不衰减

动作电位的传导:

轴传播,跳跃传导

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电位

8、神经递质的基本特征(选择、判断)

神经元主要通过突触进行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整合。

一些担任突触传递信使的特异性的化学分子叫神经递质。

基本特征:

1)突触前神经元应能合成该分子,同事,还具有合成该分子的前提和相应的酶系统;

2)该分子储存于突触囊泡内,当兴奋冲动滴答突触前膜是,囊泡内的分子可悲释放入突触间隙;

3)该分子可在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而发挥生理作用;

4)在突触内存在是该分子失活的酶或其他失活方式;

5)该分子的突触传递效应能被特异性受体激动剂所模拟,或被特异性受体拮抗剂所阻断。

9、神经递质的分类(有印象就行)

神经递质可以大致分为氨基酸类、单胺类、肽类以及一些不易归类的分子。

氨基酸类:

谷氨酸、r-氨基丁酸GABA

单胺类:

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5-羟色胺5-HT

肽类:

P物质、胆囊收缩素CCK

不易归类:

乙酰胆碱、一氧化氮、内源性大麻醇

10、神经递质的失活方式

在突触间隙内,神经递质的失活主要有三种方式:

(1)酶促降解;

(2)重吸收;(3)弥散。

11、乙酰胆碱受体

药理学根据特异性配基的不同将胆碱受体分为毒蕈碱受体(M-受体,M-AChR)和烟碱受体(N-受体,N-AChR)。

外周神经系统及其支配的效应器,中枢神经系统均有两类受体的分布。

12、神经调质及其特征

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一类化学物质。

本身不具有递质活性,但结合相应的受体后能增强或削弱其他地址的传递效应。

一般为肽类。

神经调质的作用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由神经细胞、胶质细胞或其他内分泌细胞分泌;

2)本身只调节突触前神经递质的释放或突触后神经元的反应,不直接负责跨突触的信号传递;

3)常能弥散到胶原的距离而达到靶细胞,引起缓慢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4)调制可以起递质作用,两者之间无绝对明确界限。

第五章激素、脑与行为

1、动物激素分为三大类型

激素是内分泌系统与靶细胞之间经血液传递信息的化学媒介。

激素按化学结构特性可分为三大类:

+蛋白质&肽类[如促生长素释放激素、加压素、催产素等(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素、促甲状腺素等(垂体释放);胃肠道激素、胰岛素等];

+类固醇激素[如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各类性激素等,脂溶性,易进入细胞膜];

+单胺类激素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褪黑素等]。

2、激素作用的基本特性

1)相对特异性

2)信息传递或生物效能放大

3)作用的多重性

4)激素的相互作用(竞争、协同、拮抗或允许等)

5)作用的持续性或节律性

6)脉冲式释放

7)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8)对行为影响的或然性(只是改变机体已有行为反应强度和出现率,不是激活行为的开关)

3、下丘脑与垂体,分泌哪些激素

下丘脑:

如促生长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加压素、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等调节肽,可经门脉血管输送至腺垂体,调节其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垂体:

垂体前叶激素主要分泌促靶腺分泌激素:

如生长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素等;加压素、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在下丘脑合成并储存,最终经轴突被运送至垂体后叶释放

4、负反馈(会画图,负号)

当激素分泌到一定水平时,激素效应可以再不同水平上发出信号,以抑制内分泌系统继续合成或分泌激素,这种负反馈调节方式是内分泌系统最主要的控制机制。

体现在多个层面

1)激素的自分泌调控

2)靶细胞的生物效应调控

3)下丘脑的生物效应对神经内分泌的调控

4)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的激素多重调节

5、什么激素,年幼时和成年时分布异常,表现为什么症状

生长素:

幼年期过多:

巨人症;不足:

侏儒症

成年期过多:

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素(或缺碘):

幼年期不足:

呆小症

6、应激状态下的激素分泌(简答/论述,糖皮质激素、机制、急性/慢性,应激利/不利)

GC(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是应激反应的重要环节

GC提高机体适应能力的机制:

①提高心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②促进蛋白质分解和糖原异生;

③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

④抑制促炎介质的生成、释放和激活,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

但GC对机体也有不利影响(5方面)

抑制免疫反应、抑制生长发育、抑制性腺轴、抑制甲状腺轴、行为改变

第六章感觉与知觉

1、感受野

能引起感觉兴奋或抑制反应的区域被称为感受野,存在于感受器、神经传导桐庐以及大脑皮层等特定区域。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分布范围

远离中央凹

视网膜中央凹附近

光敏感性

强,暗视系统

弱,明视系统

色觉,分辨率

无,细节分辨率差

可辨别色彩,细部特征

2、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特点与差别

3、皮层下视觉通路

丘脑外侧膝状体大细胞层投射到大脑初级视觉皮层的通路叫做“where”通路;从丘脑外侧膝状体小细胞层投射到大脑初级视觉皮层的通路叫做“what”通路。

“Where”通路——辨别物体的轮廓、运动状态或空间关系.

“What”通路——辨别物体的形状或细部特征.

4、躯体感受器的类型

躯体感觉:

包括皮肤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

躯体感受器的分类:

(1)与本体感觉有关的高尔基腱器官、肌梭和前庭器。

(2)皮肤的神经末梢和其附属结构,与触、温度或者痛觉有关。

(3)分布于内脏的感觉神经末梢。

运动觉、平衡觉和痛觉的加工机制会在运动和疼痛章节出现。

第七章学习与记忆

1、非关联型学习&关联型学习(以海兔的学习行为为例,探讨突触机制)

非关联型学习:

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形式称为非联合型学习。

包括习惯化和敏感化两类。

习惯化:

一个不具有伤害性的刺激重复作用时,神经系统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敏感化:

一个强刺激存在时,神经系统对一个弱刺激的反应可能变大的现象(黑夜行走)。

联合型学习:

个体能够在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起某种形式的联系,这种学习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