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88081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docx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docx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资料链接】

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

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

【空间意象】

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

1、黄昏:

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环境意象】

1、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2、杨柳(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3、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鸿雁传书。

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

(1)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

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6、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唐·李商隐《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

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7、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1)子在川上日:

“逝者如斯夫?

”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8、秋:

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2)满目苍凉的秋色:

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9、月:

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揉和到一块。

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10、骊歌、“阳关三叠”、劳歌、离歌、笛声

四、送别诗中的情感: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4、表明自己的心志;

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五、送别诗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寓情、对比衬托(以乐景衬哀情、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想象、虚实相生)、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注意】虚实结合:

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

六、【注意提示语】

第一眼:

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

第二眼:

注意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别意象;

第三眼:

注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的描写)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

第四眼:

看清题目要求。

七、答题步骤:

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什么景——体现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表达什么情感

【小结】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永不褪色的深厚情谊;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项练习

《送魏二》【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江风引来江雨,使船上的人感到了凉意。

好像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难以成眠,愁绪里听到两岸猿啼声而感到夜长难眠。

1.这首诗的用字凝练而含蓄。

请指出“江风引雨入舟凉”中“凉”的含义。

(2分)

答:

“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身体的真实感觉);同时也是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将情景融合在一起。

2.诗歌的三、四两句非写实景,颇有意蕴。

请作简要赏析。

(3分)

答:

三四两句是虚写,运用想象的手法,写的是作者想象的情景。

想象在不久的将来,魏二夜泊潇湘,孤月高照,梦里听见猿啼,难以成眠。

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写出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

班马:

离群之马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2分)

答:

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喻,用“浮云”比喻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用“落日”不肯离开大地比喻自己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译文】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

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分)

答:

“渺茫”是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看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及效果?

(3分)

答:

三、四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友人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

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诗人揣度友人杜十四的行踪,表现出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丹阳送韦参军》【唐】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译文】在丹江外城边上送别行舟,今天一别我知道两地悲愁。

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乌鸦都已归巢只见水悠悠。

1.“一别心知两地秋”中的“秋”字有什么含义?

答:

“秋”字表面是写时令,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是秋季,实际是表达诗人凄凉愁苦的情绪。

诗人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诗人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

2.请细细品味诗的后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答:

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

“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作用,突出了江水阻隔,望眼欲穿。

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之感。

“水悠悠”暗含诗人对友人无限的思念之情。

 

二、诗歌鉴赏

2.诗题中提到“喜而作歌”,通读全诗,你认为诗人为何而喜?

南阳道中田禾大稔①喜而作歌

(明)张元忭②

谷亭渡口麦初熟,绿野黄云绕茅屋。

筑场老子酒半醺,眼前颗粒皆珠玉。

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

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③。

(选自《张元忭集》)

【注】①稔(rěn):

谷物成熟。

②张元忭:

绍兴府山阴县人,张岱曾祖父,③骅蹓足:

种,骏马名;蹓(liù),慢慢走,散步。

【答案】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解析】【分析】抓住具体语句概括即可。

由“麦初熟”“眼前颗粒皆珠玉”可以概括出“谷物丰收”,由“绿野黄云绕茅屋”可以概括出乡村景美,由“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可以概括出乡风淳朴,由“筑场老子酒半醺,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可概括出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故答案为:

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南行别弟

(唐)韦承庆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卢溪别人

(唐)王昌龄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注】①此诗为作者流放岭南与弟相别之作。

这两首写离别的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南行别弟》用“江水”烘托离愁别绪,以“落花”自喻,表达诗人流放岭南与弟作别时内心的悲愤、伤感、凄凉、孤寂之情。

《卢溪别人》中把自己比作“溪水”,像溪水一样陪伴友人,劝慰友人不要悲伤,要积极乐观,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南行别弟》表达的是贬谪途中的宦途失意之情。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用长流不息的江水刻划抽象的离情别绪,“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即景寓情,用花落无声比喻临别时相对无语抒写宦途失意后,以“落花”自喻,表达诗人流放岭南与弟作别时内心的悲愤、伤感、凄凉、孤寂之情。

《卢溪别人》写卢溪别人,除首句实写外,其余三句都是虚拟的别后光景。

诗人不正面说“相将孤月对猿愁”而说“莫将”,其言外意正是预知友人要对月听猿而愁,从反面切嘱落笔,体贴入微,于平淡中却更见亲切、真挚的情谊。

把自己比作“溪水”,像溪水一样陪伴友人,劝慰友人不要悲伤,要积极乐观,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故答案为:

《南行别弟》用“江水”烘托离愁别绪,以“落花”自喻,表达诗人流放岭南与弟作别时内心的悲愤、伤感、凄凉、孤寂之情。

《卢溪别人》中把自己比作“溪水”,像溪水一样陪伴友人,劝慰友人不要悲伤,要积极乐观,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兰花

姚述尧

   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

凤簪斜倚。

笑傲东风里。

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

香风细。

国人争媚。

不数桃和李。

(1)词中为什么要写松篁和桃李?

(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

(1)词中写松篁和桃李,都是为了突出兰花的君子之品,为写兰花作铺垫和陪衬。

(2)诗句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绽放,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

【解析】【分析】⑴松篁,竹与松,另比喻坚贞的节操。

桃李花开代表春天的到来。

这几种植物起到铺垫和衬托的作用,兰花和它们都不一样,在幽暗处悄然开放,春意盎然,具有不显眼、不媚俗的高贵之美。

⑵这两句描写突出兰花格调高雅,是世间不俗之物,“斜倚、笑傲”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兰花人的性格,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绽放,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

故答案为:

⑴词中写松篁和桃李,都是为了突出兰花的君子之品,为写兰花作铺垫和陪衬。

⑵诗句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绽放,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分析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古人作诗讲究炼句,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句子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孤立起来谈,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解释句子的内容和含义。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

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1)诗歌的创作背景是作品生长的土壤,是作品内容的底色。

根据第

(2)题所述背景知识分析这几节诗描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2)联系全诗,从意象和表现手法方面分析,诗歌是怎样描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

【答案】

(1)诗歌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①以风、雪等自然意象渲染氛围,苍茫而悲凉;选取了几类人作描写对象,突出民族苦难之重:

无家可归的北方农夫、失去了家庭和丈夫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垦殖者;②运用象征、比喻、反复咏叹、叙述等手法,细致地描写出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

【解析】【分析】

(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艾青发表于1937年12月28日的诗歌,最初刊登在《北方》。

20世纪三十年代,艾青离开浙江老家前往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都市武汉,却没有看到全民积极组织抗战的景象,而到处是无家可归的难民和流浪者,于是于深夜在武昌的一间阴冷的屋内写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从意象角度分析,从"土地""风""河流"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

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两个意象便顺流而出。

"风"后面是"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的修饰语,"河流"的前面加上"时间"和"雪夜"两个形容词,就把"风""河流"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这些在寒冷的夜晚出现在林间、河上、旷野的夜行者(既是为自己生活而搏斗、为命运所驱赶的劳动者,同时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找着道路的中国民众的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这首诗一开头就创造了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阴冷、凄怆的气氛和意象: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接下来用拟人的手法写道:

“风,/象一个太悲哀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象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这里的“风”和“雪”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又是对当时惨遭战乱的现实作的艺术写照,不仅仅表现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的暗示,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为诗篇后面倾诉心曲,抒发忧国忧民的深情作了铺垫。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诗歌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⑵①以风、雪等自然意象渲染氛围,苍茫而悲凉;选取了几类人作描写对象,突出民族苦难之重:

无家可归的北方农夫、失去了家庭和丈夫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垦殖者;②运用象征、比喻、反复咏叹、叙述等手法,细致地描写出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解答此题,要在反复阅读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中找出作者用了哪些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可。

鉴赏诗歌,还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

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山行 [唐]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

请概括分析。

【答案】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②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③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解析】【分析】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村”以及“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等诗句可知,两首诗都描写了乡村的秀丽风光;从“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以及“蒸茗气从茅舍出,绿丝声隔竹篱闻”等诗可知,两首诗都猫写了农家丰收的景象;《游山西村》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山行》是唐代诗人项斯创作的一首七律。

此诗写山水,饱含田园风味,写景如绘清幽静谧,同时充满了勃勃生机。

由于诗人观察入微,体验深刻,诗写得清新,细腻,贴切,逼真绘劌绘声,如歌如画,引人入胜。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请的手法,【甲】诗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以及对生活充满乐观的人生态度,【乙】诗表现了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以及不惜谢络仕途甘于归隐的决心。

故答案为:

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②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③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能力。

答题时应反复阅读这两首诗歌,从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即可。

7.阅读名著《艾青诗选》,完成下面的题目。

(1)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

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_与________”的歌手。

(2)文段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这首《礁石》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用“礁石”象征了________,热情歌颂了面对厄运,仍然坚强不屈的乐观精神与豁达的胸襟。

【答案】

(1)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2)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解析】【分析】

(1)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

出生于浙江金华,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等。

他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

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其代表作品是长诗《向太阳》《火把》,借助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

(2)《礁石》是艾青于1954年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

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

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诗歌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如第一、二句: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