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多选教育基础知识大题归纳.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6459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观题多选教育基础知识大题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主观题多选教育基础知识大题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主观题多选教育基础知识大题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主观题多选教育基础知识大题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主观题多选教育基础知识大题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主观题多选教育基础知识大题归纳.docx

《主观题多选教育基础知识大题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观题多选教育基础知识大题归纳.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观题多选教育基础知识大题归纳.docx

主观题多选教育基础知识大题归纳

中公·教招·潘神《教育基础知识》主观题总结通用版

不用外传,小心被追责哦!

✧(←一颗萌萌的星星,代表着你封神的开始)

✧《教育学》:

一、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3决定,2权利1目的”)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人鱼(公)主”)

2、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慕容芳”-有文化的人,或者“目内法”、“没内法”,“目测,没有内功心法”。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文化具有传递功能。

2.教育对文化具有选择功能。

3.教育对文化具有融合功能。

4.教育对文化具有创新功能。

三、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教育启示。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循序渐进。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教学。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做到适时而教。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做到因材施教。

四、试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五、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是什么?

(或者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上具有哪些独特的功能?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为: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学校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的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七、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或者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有哪些?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蛇马人兽”)

八、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一根两全一个重”)

九、论述教师的职业素养(或论述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

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4.对待自己: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个对”)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或简述教师的知识结构。

1.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2.教育教学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较高的教育机智。

(四)教师的职业心理素养

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

(“诗人、情人”)

十、简述新课程背景下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或者简述新时期提倡的师生关系)。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内容

1.师生在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

(“施主焦心”)

十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

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建立教师威信。

3.要善于同学生交往。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6.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3生2师1师生”)(或者“树观念,建微信,善交往,听意见,提素质,处矛盾”)

12、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十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简述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3.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十四、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或者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十五、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行为?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十六、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慕容芳能够评理”)

十七、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舰长传教”)

十八、简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3.直观性教学原则;4.启发性教学原则;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6.巩固性教学原则;7.量力性原则;8.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直发理科(生),寻故阴凉(处)”)

十九、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1)基本涵义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二十、简述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1)基本涵义

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

二十一、中小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

(案例)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4)实践活动法

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

(2)情景教学法

二十二、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或者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论述题需自己适度展开)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揭发(有)内幕,语气太(刻)板”)

二十三、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二十四、简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知行统一原则。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蔬菜刀,依靠政治,尊重教育”)

二十五、简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实际锻炼法。

4.情感陶冶法。

5.道德修养法。

6.品德评价法。

(“说实情,评示道”)

二十六、简述良好的班集体的特征。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如果是答“如何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只用在此基础上加上动词,第4点为补充点)

简述作为班主任如何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1.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4.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二十七、如何对后进生进行个别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教育心理学》:

一、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认知特征:

(1).儿童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

(2).9~12个月之后的婴儿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认知特征: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4).没有守恒概念;(5).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认知特征:

(1).形成了守恒概念;

(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3).思维具有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认知特征:

此阶段的儿童具有了超越具体事物支持的抽象逻辑思维。

二、简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含义和教育启示。

1.含义: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教育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三、能力差异的类型有哪些?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类型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4.能力的性别差异。

四、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一头-目的,一尾-复习,核心-理解,如何理解-精细加工、组块化策略、多重编码”)

五、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复习?

(或者“在复习过程中,怎样提高记忆的有效性?

”)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几份饭多多”,几-及时,份-分配、分散,饭-反复,多-多样化,多-多种感官)

六、简述意志品质,并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一)意志的品质如下:

1.意志的自觉性;2.意志的果断性;3.意志的坚持性;4.意志的自制性。

(二)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途径如下:

1.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意志品质;

3.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4.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困难情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意志品质。

(“3培养1创设”)

七、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马斯洛认为,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

但这种需求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在低级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级需要。

八、简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1.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

2.内容: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①语言智力;②逻辑—数学智力;③视觉—空间智力;④音乐智力;⑤身体—动觉智力;⑥人际智力;⑦自知智力。

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

3.作用: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也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九、简述加涅关于学习结果的分类。

从学习结果说,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十、简述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3.有意义学习包括:

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三种形式。

4.先行组织者策略。

十一、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教育启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具有主观性和动态性,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2)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十二、提高知识理解水平的措施。

1.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

2.运用变式与比较。

3.知识的系统化。

4.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5.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

(“一头-直观教学,一尾-因材施教,中间-变戏法(变式,系统化,启发式)”)

十三、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班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十四、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稳定一元钱”,稳-问题,定-定势,一-已有,元-原型,钱-情绪)

十五、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十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信号剧毒飞扬”)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假发疯子”)

十七、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需要立志,自我归因”)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问题作业,反馈结果”)

十八、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及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一)影响迁移的因素

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以上的基本因素之外,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发生。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十九、简述教师成长的途径。

(或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学有余力的主观题记忆考点:

一、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

4.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决定2制约,水龟体内”)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2个再生产”)

二、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三有教师控制影响”)

三、简述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可以表述为: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从纵向来看,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二)从横向来看,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五、简述学生的权利。

1.受教育权。

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2.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

3.财产权。

六、简述教师的权利。

(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赋予教师的权利有哪些?

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指导评价权。

4.获取报酬权。

5.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研究教学来培训,指导管理得报酬”)

七、论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提倡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1.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八、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认识的交往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

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形成。

4.有领导的认识

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教师要促进学生由“教”到“悟”到“化”(内化和外化),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九、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在教学中,学生智力的发展是通过掌握知识的活动来完成的。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发展了智力,教学要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

十、直观性教学原则基本涵义。

(案例)

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十一、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十二、简述备课的内容。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

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十三、疏导原则基本涵义。

(案例)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十四、试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