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扶贫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85748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人扶贫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个人扶贫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个人扶贫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个人扶贫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个人扶贫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个人扶贫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

《个人扶贫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扶贫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个人扶贫工作经验交流材料.docx

个人扶贫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个人扶贫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篇一:

怎样搞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交流发言材料

怎样搞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交流发言材料

新时期怎样使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更富有成效,我认为,必须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个核心,注重两个环境,抓好三个培育,实现四个结合。

一、坚持一个核心,就是坚持改善农村贫困群体的民生

邓小平说过: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开发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扶贫就是要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所以,搞好农村扶贫开发,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贫困群体的民生条件,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伟大事业。

我们改善农村贫困群体的民生,不仅要关注“吃、穿、住、行”,还要关注教育、医疗、文化等。

世界银行的一份全球调查指出,贫困不仅指物质的匮乏,而且包括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需求和缺乏影响力等。

我国农村的贫困地区,不仅是经济上的贫困,同时包括教育文化落后、人口素质差和思想观念上的贫困,是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并存。

二、注重两个环境:

就是注重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注重使贫民脱离本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总的看来,农村贫困地区只所以贫困,主要是因为生产生活环境较差,具体表现为区域欠佳、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态脆弱等硬环境,以及与此相关产生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落后的软环境。

因此,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必须改善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尤其要加强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贫困地区行路难、饮水难、通讯难、用电难等问题。

同时,也要着力改善这些地区的软环境,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解决好贫困地区就业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反贫困、反返贫能力。

另一方面,不少贫困地区,因其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地理位置偏僻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其恶劣环境是很难改变的。

这些地方消除贫困、解决温饱问题的难度很大、实现小康目标十分艰巨。

目前我国2000多万的绝对贫困人口中,居住在山区的占51%,有76%的贫困群体长期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中,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这种环境也使得贫困人口素质很低,自我发展能力很弱。

一些刚刚脱贫的人群,稍遇变故就可能返贫,小灾小返贫,大灾大返贫。

对于这些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与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建设,不如多投入一些移民安置费,让贫民早日脱离这种恶劣环境。

这里扶贫开发的重点,不该是“愚公移山”,而应是“愚公搬迁”,努力使贫民脱离其恶劣的生存环境。

政府要制定鼓励移

民搬迁的优惠政策,大力实施异地扶贫,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能致富”。

三、抓好三个培育:

就是在农村贫困地区培育艰苦创业精神、培育特色产业、培育发展致富的带头人

首先,大力培育艰苦创业精神。

彻底改变农村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主要靠当地农民的自力更生和辛勤劳动。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进行扶贫开发,建设好新农村,必须首先在贫困地区发扬光大艰苦创业精神,必须把艰苦创业精神变为脱贫致富的现实。

如果贫困地区缺乏“穷则思变、要干、要发展”的精神,光靠外界扶贫肯定是不行的,很可能养成严重的“贫困依赖”思想。

因此,对贫困地区进行精神扶贫,即大力培育艰苦创业精神、培育农民的自立自强、奋发图强的意识,甚至比物质扶贫更重要。

农村扶贫开发的条件越艰苦,越需要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越需要激发贫困地区农民自我奋斗、自我发展、知难而进的奋斗意志。

要努力把艰苦创业精神转化为摆脱贫困的巨大力量,转化为建设新农村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源。

第二,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农村贫困地区产业的发展,有特色才有优势,有特色才有市场,有特色才有竞争力。

提高农村扶贫开发水平,必须因地制宜找准扶贫开发的产业发展路子,

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如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特色劳务业、特色手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

在贫困山区,往往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业的潜力很大。

发展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群众增加收入的根本,当然也是脱贫致富的根本。

在特色产业的发展途径上,要依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选择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把潜在资源禀赋转化为特色产业发展的项目,把传统工艺发展为特色产业开发的产品,把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把区位优势变为市场优势,使产业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

四、实现四个结合:

就是农村扶贫开发要与城市化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与提高扶贫资金效果相结合

1.与城市化相结合

农村扶贫开发需要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镇化对贫困地区脱贫的带动作用。

必须把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

也只有农民逐步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才能使贫困地区人口不断减少,推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当地农民的务农收入。

扶贫开发,既要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

积极为贫困群众牵线搭桥到外地就业,又要搞好外地务工的农民工的扶贫,解决好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农村问题,保障输出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对于那些在城镇有稳定工作但收入低的农民工,政府有责任提供必要的支持促进其家人向城镇迁移。

要鼓励贫困地区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置换等各种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离土离乡创造条件。

2.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提高农村扶贫开发水平,要抓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好机遇,以治理水土流失为目标,以培植森林资源为重点,着力搞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建设。

同时,也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积极推动以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为主的生态能源建设,进行村容村貌的综合整治,展现农村“蓝天、青山、碧水”的田园风光。

在扶贫开发的导向上,必须改变所有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思维定式。

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不适合大规模地集聚经济,这些区域“发展”的含义,就主要不是做大经济总量,而是保护好生态环境。

应允许那些生态脆弱和敏感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放慢增长速度,一些乡村甚至可以保持零增长或负增长,以牺牲

篇二:

扶贫工作交流材料

X连扶贫工作交流材料

根据全团精准扶贫工作会议部署,我连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严格按照规定步骤和时间节点开展工作。

一、落实工作保障、广泛宣传动员

团精准扶贫工作会议后,我连立即组织召开了支部会议及干部会议,研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

充分利用职工大会会等平台,对精准扶贫文件精神等进行了学习传达。

同时,通过走访职工群众,在连队进行广泛宣传。

二、当前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1.建档立卡工作。

严格按照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公示公告、结对帮扶、制定计划、等步骤,按照相应的时间节点,完成八连精准扶贫户建档立卡工作,连队总住户数73户,总人口235人,贫困户8户,贫困人口32人,2016年计划脱贫5户,20人。

2.结对帮扶到村到户。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结合“四强”专题教育活动,结合连队实际情况,认真摸清帮扶贫困户基本情况,找准帮扶办法,制定帮扶脱贫计划,按照“不脱贫不脱钩”的工作要求进行帮扶。

通过扶贫工作队进行实地调研、进村入户走访、分析致贫原因并找准帮扶突破口,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出了八连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并具有可操作性。

3.产业扶持到户。

在稳定种植业的基础上,通过能人引领、合作社示范,近几年连队坚持“稳畜、调经、多元、增收”的发展理念,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稳定畜牧业发展、促进职工多元化

经营等方式,提高职工收入,特别是近两年,从2014年为连队精准扶贫户及部分职工进行牧业贷款、2015年通过国家兴边富民项目,连队为精准扶贫户3户提供政策扶持,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换,为完成2016年的脱贫计划奠定基础。

4.制定精准扶贫工作规划。

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结合连队养殖业发展现状,充分结合项目加大连队扶贫工作力度。

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农业、畜牧业等相关科技推广培训。

集中力量发展连队集体经济,实现职工共同富裕。

同时,完善连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和谐、美丽、富裕”连队的创建工作。

三、扶贫工建工作遇到的难题及建议

1.连队个别职工群众经济基础薄弱,加上2013年以来大部分职工种植亏损,负债较大,在增加职工群众收入上难度大,特别是当前市场因素变动大,连队虽然在积极引导职工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向第二及第三产业转移),但并无经验可借鉴,特别是对于贫困家庭,小规模种植养殖户,抗风险能力弱,建议团场出台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政策,积极鼓励职工从事第三产业。

2.连队基础设施薄弱。

职工经济基础差,贷款及还款能力弱。

相对而言,近几年物价、人工都在上涨,职工陷入资金循环断裂怪圈,建议加大连队基础设施力度。

3.在观念扶贫方面,一是资料过老,导致贫困职工兴趣降低,另一方面连队培训知识不够专、不够精,对提高贫困职工收入帮助小,贫困户本身学习兴趣不大,知识层面低,对培训知识接收消化有难度。

建议由有种植经验的职工进行现场经验交流。

篇三:

全省移民扶贫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全力打好“三告别”攻坚战

迈出统筹城乡发展新步伐

中共咸阳市委

咸阳市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12日)

近年来,咸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总体部署,以实施告别土窑洞、告别危漏房、告别独居户为主要内容的“三告别”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不断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咸阳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截至目前,全市已搬迁“三告别”户2.46万户10.1万多人,其中特困户9400多户4.1万人,分别占总任务的45.3%和80.7%。

从目前的势头来看,原计划6年完成的任务,力争3年、确保4年完成。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理清思路,高起点科学谋划

长期以来,特别是进入新阶段10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全市累计建设扶贫重点村1000个,搬迁贫困群众10.5万人,帮助85万贫困人口实现—1—

了脱贫,使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由于我市南北差异、城乡差距相对较大,旱腰带地区和北部五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截止2008年底,全市还有60万贫困人口,涉及11个县(市)154个乡镇2094个村,特别是有5.4万户21.3万贫困群众居住在土窑洞、危漏房和边远山沟,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生产生活非常困难,是最需要关切和帮助的弱势群体,也是制约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大局的主要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去年5月,按照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市委、市政府组织市级四大班子成员深入永寿、乾县等地访贫问苦,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大家深深地感到,经过建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还有这么多群众的居住条件如此恶劣,生活如此困难,实在让人痛心。

尽快解决好这部分群众的实际困难,不仅是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更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

干好这项工作,履行的是职责,体现的是感情,检验的是能力。

干好这项工作,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

我们应当把这项工作摆在前所未有的位臵,作为头等大事加以推进。

基于这一考虑,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决定举全市之力,用6年时间,实施——2

“三告别”工程,帮助5.4万户21.3万群众告别土窑洞、危漏房和偏远独居户,彻底让贫困群众摆脱贫穷,过上好日子。

具体分两步走:

第一步,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以搬迁1万户特困群众为主,优先搬迁居住急、难、险的贫困群众;第二步,再用3年时间,持续加大投入,搬迁其余贫困群众。

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实施这一工程,打攻坚战,啃“硬骨头”,挖掉“穷根子”,帮助群众改善恶劣的生存环境,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真正把贫困群众生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层次,开创建设和谐咸阳的新局面。

二、因地制宜,分类别灵活安置

我市“三告别”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贫困群众搬迁情况不一。

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先难后易、循序渐进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多种形式搬迁安臵,确保群众搬得出、住得稳、富得快。

首先,合理规划布局。

我们始终把规划摆在重要位臵,专门出台了《关于实施“三告别”工程的规划》,将“三告别”工程的整体规划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整体推进。

对规模较大的集中安臵点,从新村选址、布局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确保水电路方便,利于村子长远发展;对搬迁房屋的规划设计,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贫困程度,提供多—3—

种模式,供搬迁户自主选择,做到功能齐全,量力而行,受到群众的一致欢迎。

最近,我们研究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农民进城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向城镇搬迁,对愿意进城居住的“三告别”户,一次性补贴到位,不断加快城镇化步伐。

其次,创新安置方式。

针对搬迁户的不同情况,我们采取了六种方式,分类别、多渠道进行安臵。

一是对于有一技之长的贫困户,优先落实农民进城居住政策,鼓励群众向县城搬迁,发展产业,促进增收。

二是对于中心城镇有集体空地的,结合撤乡并镇,加快小城镇居民住宅小区和新型社区建设,吸引农民就近在小城镇安居创业。

同时,以在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经济适用房为突破口,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在整村搬迁、建设新社区等方面进行示范,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是对有30户以上搬迁规模的村,采取在中心村建设移民新村的方式,进行搬迁安臵。

四是对于享受搬迁补助政策后仍无力建房搬迁的特困户,采取集体统一修建免租房的方式,实施“交钥匙”工程,进行搬迁安臵。

五是对于鳏寡孤独老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三告别”户,采取动员入住敬老院的方式集中安臵。

六是对分布零散的单庄独户,采取投亲靠友、向中心村组搬迁等方式,进行分散搬迁、花插安臵。

目前,全市“三告别”工程建设移民新村(点)近300个,搬迁安臵群众1.5万多户。

——4

第三,保证工程质量。

我们始终把质量作为“三告别”工程的生命线,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三告别”户的监督作用,从工程设计、材料选择、施工人员资质等方面严格把关,确保建房质量。

对集中安臵的“三告别”点,由乡村聘请工程监理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

同时,采取农村能工巧匠、搬迁户代表、县乡包抓干部和村干部参与监督等多种方式,加强全程质量监督。

在工程结束时,组织专人检查验收,确保把每个项目都打造成放心工程和优质工程。

三、政府主导,多渠道筹措资金

资金问题是实施“三告别”工程的关键。

我们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援助、各方筹资的原则,采取市县财政拿一点、相关部门整合捆绑一点、“两联一包”扶贫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银行贷一点、土地复垦资金臵换一点的“六个一点”的办法,千方百计解决资金难题,计划总投入40.5亿元,其中投入各类扶持资金10.8亿元,保证工程顺利推进。

在财政投入上,市财政每年至少拿出1000万元,每县每年至少拿出200万元,集中用于贫困户建房补助。

目前,全市已投入各类扶持资金2.66亿元,占年度计划投入1.8亿元的147%。

其中,市县财政投入达1.41亿元,最多的县投入达3000多万元。

尤为可贵的是,通过实施“三告别”,各级政府的扶贫理念、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改变了过去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的状况,到处呈现出一派争先恐后、—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