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地球化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6649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37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docx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docx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1.2 地球化学的发展

 

现代地球科学有三门基本学科: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

大致在本世纪40年代末期和50年代初期,地球化学才成为一门独立成型的学科。

这里,作为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是以学科命名的课程在一些大专院校开设,以学科命名的科研和教学单位开始出现,以及以学科命名的学术刊物问世等。

当前许多重大的地学理论问题的解决,如地球的起源、全球板块构造理论、区域成矿问题分析等,都有赖于这三门基本学科的紧密配合。

地球化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两个主要阶段;一是经典地球化学阶段,着重研究元素的丰度、分布和迁移,研究的手段主要是无机化学、晶体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方法;二是近代地球化学阶段。

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宇航技术、高温高压实验技术、核物理探测技术等),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朝着地球内部和宇宙空间发展,形成了以研究地幔为对象的深部地球化学和研究陨石、月球、宇宙尘的宇宙化学。

除研究元素外,还发展了同位素研究,建立了同位素地球化学。

在研究手段上更加注意了物理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发展了各种地球化学的模式研究,形成了地球化学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1.2.1 经典地球化学的三个代表人物

 

1.克拉克(,1847—1931)

美国化学家克拉克是地球化学的奠基者。

他着重研究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和丰度。

他和他的同事华盛顿(ofTerrestrialMagnetis,DTM)开辟了实验地球化学的新方向。

2.维尔纳茨基(В.И.Верналскиǔ,1863—1945)

俄罗斯矿物学家维尔纳茨基开创了生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发表了《地球化学概论》一书。

他首先提出了地球化学旋迴的概念,并用它来阐述化学元素在前后相继的地球化学作用中的演变历史。

他的学生费尔斯曼开创了区域地球化学和地球化学找矿方法。

费尔斯曼发表的《俄罗斯地球化学》是一本经典的区域地球化学著作。

费尔斯曼为了说明元素在迁移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提出了共生序数和晶格能等概念,并对控制元素迁移的各种因素和元素迁移的规律进行了研究。

在莫斯科,设有维尔纳茨基地球化学和分析化学研究所,隶属于俄罗斯科学院。

3.戈尔德斯密特(,1887—1947)

挪威地质学家戈尔德斯密特在矿物晶体化学研究基础上,开创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提出了微量元素在矿物和岩石中的存在形成和分布规律。

他提出了适合自然界矿物共生组合的戈氏相律。

他用简洁的办法计算了地壳元素的丰度。

他根据化学元素在陨石和地球物质中的分布,首次将元素进行地球化学分类。

他赋予地球化学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更深入的研究内容,他有远见地指出,地球化学不仅要研究元素的分布和丰度,而且要研究同位素的分布和丰度;不仅要研究地球的物质成分,而且要研究宇宙的物质成分。

他十分强调要研究那些支配元素和同位素分布的规律。

戈尔德斯密特的这些观点。

对现代地球化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他的遗著《地球化学》(1954)是一本经典的元素地球化学。

戈尔德斯密特曾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工作多年,现在该大学设有戈尔德斯密特地球化学研究所。

70年代起,美国地球化学协会为了表彰对地球化学发展做出贡献的各国科学家,设立了戈尔德斯密特奖和克拉克奖,前者奖励有重大贡献的地球化学家,后者奖励有成就的年青地球化学工作者。

 

1.2.2 现代地球化学及其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从60年代起,地球化学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进入了现代地球化学的阶段。

1.现代地球化学的特点

同经典地球化学阶段比较,现代地球化学的发展有下列特点:

1)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内容不断深化。

现代地球化学把其研究领域从地上转向天上、从地表转入地下、从大陆转向海洋。

有人形象地称为上天、入地、下海。

它已成为现代地球化学的前沿领域,这是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球化学的要求,也是地球化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不同的领域内,现代地球化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深入发展;建立了元素丰度体系;提出了更实用和有效的元素地球化学分类;提出了微量元素定量分配的理论模型;在同位素分馏作用中广泛应用了热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地球化学循环中提出了箱式模型的原理和方法;各种放射成因同位素示踪体系的建立等。

这些都表明地球化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日趋成熟、完整和系统。

2)人材、机构不断增加。

经典的地球化学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美国、俄罗斯和德国等少数几个国家。

现代地球化学无论是在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个国家相继建立地球化学研究机构、成立地球化学协会、出版地球化学专门刊物,积极培养地球化学专业人材。

有许多国家合作开展的全球性研究计划促进了各国有关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3)地球化学的分支学科不断涌现和建立。

随着地球化学理论体系逐步建立及其和相邻学科的互相结合和渗透,一些专门研究领域的地球化学分支学科迅速发展起来。

地球化学的分支学科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如按研究的空间范围划分,有地幔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水圈地球化学等;按研究观察对象划分,有同位素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等;按照地质作用分类,有岩浆作用地球化学、变质作用地球化学、沉积作用地球化学、热液作用地球化学等;以及环境地球化学、构造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土壤地球化学、水文地球化学等各分支学科。

因此,现代地球化学已成为一个枝叶繁茂的学科。

另外应该说明,划分分支学科是地球化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有一定的人为性。

有些分支学科的界线不是截然的,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有的只是研究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有所不同。

2.现代地球化学的成果

这里不可能对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作出全面的评述,只想就有关分支学科和领域里的某些成果作一扼要的概述。

1)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示踪同位素地质时钟的成果已被地球科学普遍承认和引用。

K-Ar,U(Th)-Pb,Rb-Sr,Sm-Nd计时已完全成熟。

最近,用钕同位素地球化学在解决前寒武纪古老变质岩的演化,追踪古老地壳的演化历史,以及了解地幔的不均一性等提供了新证据。

在世界上确定了几处古大陆核,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各区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

重稳定同位素演化和示踪理论的成果使同位素年代学突破了单纯计时的界线,成为地球科学家剖析复杂的地质—地球化学历史的有力手段。

2)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获得了大量实验数据和精确的同位素分馏系数值。

对同位素分馏的物理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

碳、氢、氧、硫同位素分馏理论和实践对解决成岩成矿作用过程中的物质来源、流体相性质、物理化学条件以及各种混合、叠加作用的判断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定量证据。

3)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建立了微量元素定量分配理论,推导出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和部分熔融作用的定量公式,对判断岩浆过程性质、物源、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的程度提供了定量标志和准则。

给出了各种微量元素在不同体系中矿物/熔体分配系数,以及矿物相分配的微量元素温度计和微量元素压力计的新资料。

确定了大量的稀土元素和不相容元素分配的模式及其对各类岩石成因、火山岩产出的构造环境、成岩成矿作用的指示意义。

4)实验地球化学进行了大量的常温常压、高温高压各类成岩成矿实验研究,包括矿物溶解度、离子迁移、元素分配、相变及化学反应等。

矿物和岩石中包裹体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成岩成矿作用的手段。

最新的超高压技术已可在微区内实现150—250GPa,达到了下地幔和地核的深度。

常规的高温高压溶液地球化学对超临界状态的水—岩体系和许多反应机制积累了大量的实验和相图资料,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质量迁移理论和一整套数学模拟体系的出现,为应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综合研究热液成矿和蚀变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5)有机地球化学随着能源事业的需求,有机地球化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应用有机地化对石油的生成和演化机制研究获得了成功。

对沉积盆地的成油条件、油气田勘探提出了地球化学指标。

利用烃类等有机物作为生物标志化合物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地球化学信息。

陨石和古老岩石中有机物的研究对地球早期生物的存在形式和演化、对生命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信息。

此外,地球化学在以下一些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如太阳系星体早期演化历史,地幔的不均一性和地幔化学分层模型,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和太古代陆核形成,成岩成矿作用的多阶段、多来源、多成因,微量元素与人类健康,大气臭氧层的作用,第四纪下限年代,以及海洋和海水的化学演化等等。

现代地球化学发展方向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1)各种精密、灵敏、高效分析技术的引入,微区、微粒观察方法的建立,实验模拟技术的提高及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以至宇航、深钻、深海探测技术等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大了信息量,使人们用地球化学方法更全面深入地观察地球、了解宇宙。

2)基础科学成果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提高了地球化学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力和认识深度,使地球化学向定量化、科学化、预测化的方向大大推进。

3)地球化学广泛吸收邻近学科的成果,相互结合、渗透,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朝着研究一切自然过程的化学机制的方向前进。

4)在解决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诸如矿产资源、能源、环境与地震等问题中地球化学将提供大量的实际成果。

同时,与其他学科一起为解决自然科学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生命起源、地球和天体的形成和演化等发挥更大的作用。

3.主要学术机构和刊物

50年代起,有关地球化学的学术机构、刊物和研究队伍不断地出现。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和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都成立了地球化学的专门组织。

1965年在巴黎成立了国际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学会(IUGC)。

美国的地球化学研究队伍遍及全国各地,一些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有许多名家在工作。

如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麻省理工学院(MIT),加州柏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联邦政府的美国地质调查所(USGS),私立的加内基研究院(CarnegieInstitutionofWashington),拉蒙脱(Lamoto)观察站等。

法国巴黎第六、第七大学、堪培拉国立澳大利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等是世界一流的地球化学研究中心。

刊登地球化学文献的主要国际性学术刊物有:

《GeochimicaetCosmochimicaActa》

《EarthandPlanetaryScienceLetters》

《ContributionstoMineralogyandPetrology》

《JournalofGeochemicalExploration》

《JournalofGeophysicsResearch》

《AmericanJournalofScience》等,此外,还有日本的《GeochemicalJournal》和俄罗斯的《Геохимия》等。

出版的专著和教科书,除已提到的外尚有B.Mason的《PrinciplesofGeochemistry》(1952—1978),Allegre的《IntroductiontoGeochemistry》(1973),和Krauskopf的《IntroductiontoGeochemistry》(1978),和Faure的《PrinciplesandApplicationofInorganic Geochemistry》(1991)等。

4.我国地球化学的发展

我国的地球化学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

1958年在中国科学院系统内建立了地球化学研究室,1964年扩大成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50年代末在某些高等学校中设置了地球化学专业或系,70年代末又有一些高校建立了地球化学或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和教研室,专业研究队伍迅速扩大。

我国地球化学工作者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围绕国家“六五”、“七五”等建设任务和项目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成矿作用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使地球化学研究水平不断地提高。

目前在理论研究和应用领域内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

我国于1978年成立了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下辖十几个专业委员会。

学会先后出版了《地球化学》、(中、英文版)、《岩石学报》、《地质地球化学》、《矿物学报》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等刊物,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1.3 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除了学习地球化学中所阐述的各种基础理论和知识外,了解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这些理论和规律是怎样被发现的,以及对地球物质的认识怎样逐步深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化学作为地学和化学的边缘学科,它的研究方法自然离不开地学和化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同时它又融进了现代技术和某些自然科学中的最新成果,因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3.1 地球化学的一般工作方法

 

由于地球化学的任务就大多数而言,是研究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地球表面上露出的各种物质,因此就不能脱离地质科学所通常采用的方法。

即在明确工作目的和任务的情况下,首先进行野外地质考察。

包括系统、全面的野外地质地球化学观察,地质编录与制图,合理采集样品。

要了解研究对象的地质位置、产状和特征,观察岩性及结构的变化,查明矿物的共生组合、生成顺序和原生次生的变化等。

野外工作常常是解决地球化学问题很关键的一步,是不能轻视和忽略的。

从野外观察所得出的初步认识,是深入研究的基础,也是采样的依据。

野外考查的一项任务是采集地球化学样品。

采样首先要根据研究任务确定室内工作的项目,然后根据地质情况选择最有效、可行的采样对象,数量和样品分布。

在样品的布局中特别要注意如下问题:

样品的代表性,即样品代表了野外观察中所确定的某种地质产状的物质;样品的系统性,即样品在研究对象的时间、空间及产状的适当配置;样品的统计性,即样品的数量,根据研究的性质和目的,确定既能解决问题又经济可行的样品数量。

野外考查采样之后,便是室内工作。

地球化学室内研究工作是多方面的。

从常规的岩矿研究到复杂、精密的测试和实验,需根据任务的需要和现实条件而定。

地球化学的发展是和近代分析测试技术的提高密切相关的。

各种现代分析方法,包括火焰光度分析、发射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离子选择电极分析、极谱分析、X光荧光光谱分析、等离子体光谱分析、中子活化分析、电子探针离子探针分析和质谱同位素稀释法分析等都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地球化学问题。

分析方法的选择依据是满足一定的灵敏度和精度,避免盲目性。

室内的另一项工作是对元素的赋存状态和结合形式的鉴定和研究。

如晶体光学法、X射线分析法、物性和物相分析法、电镜分析法、以及红外、拉曼等各种波谱学研究。

此外,在实验室内模拟各种自然作用,进行高温高压、常温常压的实验研究,包裹体温度压力测定也是经常要用的。

还有一些工作是在分析测试的基础上通过各类计算求得地球化学作用的有关物理化学条件。

如体系的pH,Eh、氧逸度、离子强度等。

自然作用的时间参数用同位素年代学的专门方法计算。

在综合野外和室内工作的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的分析,以达到对问题的深化。

对于复杂的地球化学现象和问题,这种由野外到室内、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需反复多次进行。

 

1.3.2 地球化学模式研究法①

 

所谓模式研究是对地球化学作用和其产物进行模型化、阶段化,以期发现地球化学作用、演化中最本质的东西。

模式研究可以使被研究的问题由定性走向定量、半定量。

模式是建立定量研究的基础。

模式研究是近年来在地球化学和其他学科中一种常用的研究法。

现代地球化学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基础之上的:

高精度、高灵敏度实验技术的发展,获得了一大批同位素、微量元素、矿物相变反应资料,为定量解释提供了前提;同位素示踪和和微量元素分配理论的提出,为地球化学开拓了新局面;与地球动力学理论相结合,使地球化学能够从微观现象中去把握整个地壳、地幔和地球的演化;与其他学科类比,找到了信息源综合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使地球化学有可能从地表看到地球深部,从现代看到过去。

这些重要的基础使地球化学研究能够从定性逐步迈向定量,也为地球化学的模式研究奠定了基础。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文献资料浩瀚,不可能全部查阅,即使是任何一个小的分支。

因此教和学的重点不是灌输大量的知识,而是要去学习掌握知识的工具、分析问题的方法、能力。

人的大脑如一台计算机,其容量是有限的,需要有相当多的单元来存放分析问题、分析数据的程序,而不是简单的数据。

每一个人都应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模式便是人们形成知识网络的最好方法。

模式研究应该包括二个方面,一是对问题的物理构思;二是进行数学分析。

具体说来,建立定量地球化学模式应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内容:

1)确定体系 体系包括两种概念。

一是指你要进行研究的体系,可将它合理地分成若干部分。

如要研究一个岩浆过程,可考虑分成岩浆房、围岩、岩浆源。

如要研究地壳上地幔演化,就可粗略地考虑分成地壳、上地幔、原始地幔,或者更细致地把地壳分成上、下地壳,上地幔也可分成两个部分等。

第二种是示踪体系,也就是记录上面要研究体系变化的示踪物质。

它可以通过某一种手段检测出来,如同位素体系、微量元素体系等。

研究体系的变化引起示踪体系相应发生变化,带上烙印,但示踪体系的变化又有其自身的独立性。

如岩浆过程引起体系中放射性母子体元素比值的变化,但子体同位素组成变化有其自己的规律。

地球化学模式研究目的就是应用后者揭示前者。

2)信息源和反射信息 要建立地球化学示踪研究,必需找到信息源和反射信息(或信息)。

反射信息比较明确,它就是地质体系中现在观察到的岩石、矿物、元素、同位素的有关数据,是经过一系列过程最终留下的信息。

而信息源不是显而易见的,要进行挑选,信息源的确定必需要有一定的思考与技巧。

很多学科常常要借助于信息和信息源相比较的方法。

如地球物理应用地震波作为信息源去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记录反射回来的地震波;核物理中用一定的源,如X射线、中子、各种粒子去轰击研究的靶,然后记录从靶中反射出来的信息。

要分析一个电路的工作状态,需先输入一个电信号,然后测量输出端的各种电学参数。

这些物理学的方法中信息源是很清楚的,从信息源到反射信息的过程时间也很短,一般在小时,分、秒或更短的时间内,干扰的因素相对较小。

再如要测定一个大水库水体的质量,可以加入放射性强度为a0,质量为m的示踪剂,如22Na。

混合后测定水的放射性强度为a,由于时间短,可以不考虑放射性衰变,则水体的质量M=m·a0/a。

如果水体是流动的,问题就变得复杂一些,通过校正计算,还容易解决这一问题。

以上所谈,都是利用人工信息源的办法。

但是如果研究的对象是整个海洋,要了解海洋的地球化学和动力学过程,那就不可能借助人工加入信息源的办法,只有靠天然信息源。

人们终于找到了这一类天然信息源,如宇宙线在大气中产生、并不断地进入海洋的14C,39Ar等放射性核素。

通过测定海洋中不同部位的14C和39Ar强度,并运用一定的模式(如箱状模式)分析,就能了解海洋过程。

地质过程由于时间长达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不能应用人工信息源,而且干扰因素很多,尤其像地壳地幔体系的研究,情况就更复杂了。

但仍可以设法找出合适的信息源。

如在Nd,Sr同位素示踪研究中,常用测量值与原始地幔值的相对偏差ε值来表示其特征,它更能反映岩浆在地壳地幔的演化意义,原始地幔值就是一种信息源。

应用信息与信息源比较研究方法的优越性,还可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中看出。

60年代之前,利用稀土元素作图,不能很好地解释地质过程。

然而应用了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这一简单数字处理后来作图,就能说明很多的地质现象。

因为我们把球粒陨石中稀土元素含量作为地球物质稀土演化的起点。

这样,相互之间就容易进行对比,发现问题。

3)制约 制约也同样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条件制约和推论制约。

在作模式推论之前必须要知道某些或一系列的条件制约。

所谓条件,就是已知条件,或初始条件,或中间条件。

它是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新的实验资料和其他学科的研究结果而得出的。

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已知条件常常是一种可能性或一个大致的范围,或上、下限,这些便构成了条件制约。

如要研究地球内部温度随深度变化的曲线,观察到的信息是地表热流,信息源是放射性元素释放的热能,条件制约是放射性元素在地球各层圈中的分布状况,重要层圈界面的高温高压实验资料和地球物理证据。

如岩石圈、软流圈界面在1200—1300℃,670km界面处出现方镁石的相转变温度在1960℃左右等。

推论制约是根据一定的演化模式与前提条件所推断的地球化学制约。

如已知大气圈的质量为5.1×1021g,大气中氩的分量为0.93%。

由于原始大气中不含40Ar,它是由40K的放射性衰变而产生的,以此可根据放射性衰变定律推断地球中钾的平均含量下限应大于55ppm。

又根据地表热流的观察,可以制约地球中平均钾含量的上限应低于440ppm。

再如从元素的同位素比值可以推断元素起源的年龄。

现在的238U/235U比值是137.88,而根据核子合成的核物理理论,元素形成时的238U/235U比值只可能在1—2的范围内。

由此可以得到推论制约:

元素的形成年龄应在50—60亿年之间。

由于地球演化的过程很复杂,人们不可能简单地从一个角度建立起绝对的推论制约。

如同公安人员破案,不能仅抓住单一的怀疑对象来进行,必须提出所有可能的怀疑对象,然后逐个进行筛选,以缩小怀疑对象。

这种思想方法对处理任何复杂事情都是一样的,地球化学的思想方法也不例外。

从一个角度给出一定条件的制约,从另一个角度给出另一种范围的制约,最后才可能把事情说得可靠一些。

因此,地球化学特别强调对研究问题的多重制约。

4)过程机制 要建立正确的模式,还必须了解发生在地球各圈层的各种演化的过程与机制。

如部分熔融、结晶分异、同化混染、交代变质、再循环、造山作用等等。

研究大的问题要有地球动力学的构思,如板块俯冲、碰撞、地幔对流等等。

在模式研究中要采用各种方法尽可能的判断研究对象的形成过程与机制。

5)模式的正演与反演 正演与反演是模式研究中的两种不同方法。

正演是假设一定的过程机制和模式参数,根据确定的信息源,从模式计算中得出反射信息的理论值,并与实际观察值进行比较。

如果两者不符合或相差甚远,则需进一步修正过程机制的假设和(或)改变模式参数。

直至两者可以进行比较,便认为过程假设有一定的合理性。

对于复杂的观察值,一般先用正演的方法,如玄武岩成因过程中部分熔融程度和分离结晶程度的微量元素计算法、壳幔演化的铅构造模式等。

合理的正演模式应较好地解释所有观察到的资料(反射信息),即具有自身的多重制约性。

模式的反演一般应用于对过程机制了解比较清楚、模式比较成熟的情况。

可以根据观察到的反射信息来计算出某些模式参数,应用这些参数来说明地质地球化学过程。

反演方法对过程机制和模式要求比较严格,是地球物理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在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中,因为对过程机制的非准确性,应用还不普遍,有时方法还不完全成熟。

U-Pb多阶段模式属于反演性质,一致曲线年龄也是反演的。

当用各种制约同位素反演得到相同的结论,那就相当可信了。

微量元素的系统反演方法由Minster和Allegre等提出,正在不断完善之中。

概括起来,地球化学模式研究方法的建立,可用下面的框图表示。

 

第五章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尤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近20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成为地球化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60年代之前,主要是了解和查明微量元素在陨石、地球及其各层圈以及各类地质体中的分布、丰度及其规律,工作主要涉及上部地壳。

60~70年代,主要是利用微量元素作为一种示踪剂或指示剂,研究成岩成矿作用,如岩石类型划分,原岩恢复、成岩成矿的物质来源和物理化学条件等。

70年代以后进入定量模式和理论发展阶段,主要利用微量元素的特殊的地球化学性质,利用热力学的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