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量报告及评审问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5834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4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储量报告及评审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储量报告及评审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储量报告及评审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储量报告及评审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储量报告及评审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储量报告及评审问题.docx

《储量报告及评审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储量报告及评审问题.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储量报告及评审问题.docx

储量报告及评审问题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及评审中的若干问题

 

辽宁富源矿产资源储量评估有限公司

 

张运良

 

序:

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

矿产资源储量是地矿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

矿产资源储量是指矿产资源经过地质勘查和可行性评价工作所获得的矿产资源

量的总和。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是指综合描述矿产资源储量的空间分布、质量、数量及其经

济意义的说明文字和相应的图表资料。

它包括矿产资源储量的各类勘查报告、

开发矿山资源储量核实报告,闭坑地质报告以及矿产勘查和矿山生产、水源地

建设阶段用于筹资、融资、探矿权或者采矿权转让过程中说明矿产资源储量的

有关材料。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评审是依据和参照国家发布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国家

和有关部门发布的矿产资源储量技术标准(各矿种地质勘查规范),国家和有

关部门发布的与矿产资源勘查及矿山生产和水源地建设有关的技术操作规程和

技术要求、国家发布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矿产资源以及环境方面的规定而进

行的。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评审过程中,遵照上述有关标准和要求,对各类资源储量报

告要注重

(1)矿床地质研究程度,

(2)矿体控制程度,(3)资源储量估算合

理性,(4)各项矿产勘查工作质量情况,(5)勘查中所形成的实际资料的完

备程度及(6)可行性研究等几方面的审查评价。

矿产资源储量是矿产地质勘查的最终目的和最主要成果。

不同矿产勘查阶段探

求不同类别资源储量。

矿产勘查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方法手段,诸如地质填

图、各种探矿工程、样品采集、化验测试、测绘、物化探、水文地质、工程地

质、环境地质及原始地质编录、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制等多专业、多工种、多技

术方法手段的使用,方可达到寻找各矿种工业矿体,探索矿体赋存规律和探求

资源储量的目的。

由之,矿产勘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方法手段及工作质量无一

不与提交的资源储量成果密切相关。

矿产勘查过程中不同方法手段的使用均反

映在资源储量报告相应章节中,对报告中的各方法手段成果均要进行审查,方

可达到对资源储量报告质量的把关和确保资源储量和立及可靠。

涉及不同方法

手段成果审查,以相应的规范、规定平衡量并满足其要求为原则。

报告评审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资源储量报告提交

的资源储量合理、可靠,以维护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益和为政府规划、管理、

保护与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资源储量数据,以促进矿业经济

发展。

若干年来,通过对各类资源储量报告评审过程所发现的不同方面的技术问题,

在此作以概略归纳,并仿照原全国储委年度储量管理工作会议上,就抽查各省

报告审查及复查个声称呈递的报告认定书所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向与会人员

进行通报,旨在避免以后报告评审中再出现类似问题,以保证报告评审质量和

把关作用。

不聱述,下面就若干年来发现报告评审中的一些问题,向大家作以

通报(汇报)。

不当指出,还望不吝赐教,以求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矿体圈定原则

1、矿体外推圈定

矿体圈定及外推圈定是矿产勘查工作的重要环节,使资源储量估算的基础和前

提条件。

它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资源储量估算结果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关于

矿体圈定问题,可按某矿种在勘查过程中在已确定勘查类型的基础上,以地质

可靠程度在规范中规定的工程间距进行控矿工程间圈连矿体就可以了,此不赘

述。

在此主要说矿体外推圈定问题。

矿体外推圈定要在可靠地质研究基础上,充分考虑矿体赋存形态、空间产出的

地质规律条件下进行。

当矿体赋存有规律条件下,即矿体长度与厚度呈正相关关系时,在有一定数量

控矿工程和数据统计的充分依据情况下,可科学地确定外推长度。

当矿体赋存无规律可循时,无限外推一般按相应网度的二分之一尖(揳)推或

四分之一值平(板)推为宜。

当有限外推时,对有色和贵金属矿产,由于矿体

特征复杂,当边部相邻工程为低品位矿时,矿体外推可按相应网度的二分之一

平推或尖推至边缘控矿工程上。

当边缘控矿工程存在大于边界品位的二分之一

矿化时,可做三分之二尖推或三分之一平推;当边缘工程未见矿时,同无限外

推处理,即二分之一尖推或四分之一平推;上述有限外推和无限外推中的二分

之一尖推和四分之一平推、三分之二尖推和三分之一平推的结果都是等值的,

可兹证明。

在沿矿体走向或倾向方向上,常按一定间隔进行取样。

当相邻样品工程有一工

程样品达不到工业要求,此种情况下,相邻样品之间各种边界点的确定和界限

的圈定方法常用插入法进行;当矿体厚度变化比较规律,有用组分分布比较均

匀情况下,可采边界线基点可采用计算内插法、印格法、图解插入法圈定。

对厚度较薄(达不到可采厚度)、品位较高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体采用米.克

/吨之综合工业指标圈定矿体。

此时,当矿脉厚度有一定变幅,品味变化不均匀

时,矿体(脉)不能进行外推圈定。

而对厚度较稳定、品位相对均匀的较稳定

的薄脉型矿体采用米.克/吨值圈定矿体边界时,可参照前述矿体外推原则进

行。

从已评的报告中,矿体外推圈定存在如下问题:

1、矿体外推圈定的起点问题

矿体外推不是沿矿体走向亦或矿体倾向,均应以控制的边缘样品工程为起点进

行外推,这是合理的。

在已评审的报告中,已发现几例将矿体外推起点置于没有工程控制的矿体(块

段)边界上;这种外推相当于对矿体的连续外推,这是错误的,也是不允许的。

2、关于外推长度问题

关于外推距离问题,前已述及,此不重叙。

问题是在实际矿产勘查过程中,有

时出现实际工程间距与规定的网度不相一致的情况。

可分两种情况叙述:

(1)当实际工程间距小于规范网度时,矿体外推按实际间距为依据,按前述规

定比例确定矿体外推距离,不论是矿体倾向亦或矿体走向。

(2)当实际工程间距大于规范网度时,一律按规范网度要求进行矿体外推。

在评审报告中,个别报告对实际工程间距大于规范网度时,都按大于规范网度

的实际工程间距对矿体进行外推,这是错误的。

如此作法就失去执行规范的意

义和规范(技术标准)的约束力(执行规范是有其严肃性和强制性)。

3、沿矿体作斜方向外推问题

矿体外推是对矿体走向和倾向的外推。

不乏其例的是少部分报告在应用地质块段法进行资源量估算时,矿体倾向外推

不是在剖面上进行矿体倾斜外推,而是在投影面(纵向、水平投影)上进行矿体

外推,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它夸大了外推距离,造成资源量估算误差,使其估

算结果失真。

正确的做法是:

应用地质块段法进行资源储量估算时,首先在地质剖面上进行

矿体倾斜方向上的外推。

然后以其外推点投影到平面上(纵投影面或水平投影

面),并计算投影面面积,续乘矿体平均厚度{按需要求平均水平厚度(纵投

影法)或铅锤厚度(水平投影法)},计算矿体(块段)体积。

4、单工程(钻孔)控矿的矿体外推

对单工程(钻探)控矿的矿体外推一直存在两种做图方法(地质块段法)估算资

源量。

第一种方法如图(a)

此种方法是在单工程剖面上,将外推矿体投影(纵投)到纵投影面上。

在投影

面上依矿体倾向上、下推点(a、b)和走向上推点(c、d),依次连线圈连矿

块边界成菱形(称之线推),需求块段体积和资源量。

第二种方法如图(b)

在投影面上,上、下做倾向外推点(E、F)或左、右走向外推点(G、H),续

进行走向外推而圈连成矩形矿块(编者称之为面推)。

上述两种做法的结果是第二种做法(b)所获资源量恰是第一种做法(a)的两

倍,可见影响之大。

后经其它方法验算或请教专家,第二种做法是贴近实际和

正确的。

由此,编者建议,以后与遇到此类似问题,摈弃第一种做法(a),使

用第二种做法(b)是合理的。

5、开发矿山储量核实中外推矿量类别确定问题

在评审众多的开发矿山储量核实报告中,出现了外推矿量的资源量类别如何确

定问题。

一种意见将其确定为〝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其依据是:

这是已开发矿山,按套改表〝矿产利用情况〞〔序号 1〕,属正在开采的储量,

其套改前应为 D 级储量,不论原勘查程度为勘探、详查、普查阶段,均应套改

为(113b),归类为(122b),而归为基础储量类。

另一种意见将外推的矿量纳

入〝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类。

其主要依据是执行《固体矿产资源/储

量分类》(GB/T17766-1999)标准;认为此外推矿量虽属开发矿山,但总归为

〝推断的〞矿量,达不到〝探明的〞、〝控制的〞的要求,自然应纳入(333)

资源量范畴。

对上述两种意见,编者采取折衷意见认为,在目前对开发矿山资

源储量核实工作,国家尚未出台相应规范情况下,两种意见均可,且不影响矿

业权换证手续进行。

6、矿体外推不允许连续外推

不论计划经济时期和现时的市场经济期间,不论执行原规范和新规范,都不允

许对矿体进行连续外推圈连,因为这是将不同储量级别(原规范 B、C、D)和

不同地质可靠程度(新规范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资源类别)混为

一谈或层次模糊。

多年前,在评审一个水泥灰岩矿床勘探报告时,就存在如图所示的矿体连续外

推问题(有 B 及外推 C 级,后又续推 D 级),这是不允许的。

合理的作法是在

有实际控矿工程圈定的某一地质可靠程度资源储量类别的基础上,只能向低一

个类别做一次外推,不能再连续外推更低的资源量类别。

7、“探明的”和“控制的”资源量外推问题

《固体矿产地质勘察规范的新变革》一书中第 135 页上 9 行这样叙述〝探明的

和控制的资源储量只能用工程实际圈定,不能外推圈定〞。

编者在省储委工作

期间,对原规范中的不同处量级别(A、B、C、D)按需要的均进行过外推圈定,

其中包含 B、C 级。

对新变革一书中的一段话(上述)曾请教过权威人士,作如

下答复:

从逻辑分析,不同地质勘查阶段,从普查→详查→勘探阶段,是遵循

循序渐进原则,由浅入深;如此,是不存在矿体外推问题,只能用控矿工程圈

连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类的矿体(块段)边界。

对变革一书前述一段话,个人理

解为:

按新规范,矿产勘查的不同阶段,对矿体不同部位,以不同控制程度可

顺序圈连不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资源量类别。

由此,变革一书中的一段话,其中探明的是不能外推的是正确的。

缘由时探明

的外推则成为推断的,则产生地质可靠程度顺序为探明的→推断的,违反了探

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顺序。

但控制的可进行外推,它符合控制的→推断的正

常顺序。

二、米·克/吨值的应用

米·克/吨值,又称米·百分比或米·百分率。

在贵金属、有色金属矿产勘查中,对于厚度较薄(低于可采厚度),品位较高

的薄脉型矿(脉)体而采用品位和厚度两方面因素综合工业指标。

如岩金矿床

一般工业指标为:

边界品位 1 克/吨、最低工业品 3 克/吨、矿床平均品位 5 克/

吨、可采厚度 0.8m。

用其可采厚度(0.8m)分别乘以边界品位、最低工业品

为、矿床平均品位而获得边界指标 0.8 米·克/吨、最低工业指标 2.4 米·克/

吨、矿床平均指标 4.0 米·克/吨的工业指标要求。

应用米·克/吨综合工业指

标时,以实际矿脉各单个样品的品位乘以厚度的米·克/吨值,采用上述一般

米·克/吨指标进行矿(脉)圈定和计算。

在应用米·克/吨值综合工业指标时,对于矿(脉)体后读不稳定(有一定变幅)

、品位不均匀情况下,矿(脉)体不能进行外推。

但对于厚度较稳定、品位较

均匀的矿(脉)可以进行外推。

若干年来,发现个别报告中在应用米·克/吨时存在如下问题:

1、对矿(脉)体金属量计算时,误将平均米·克/吨值乘以矿石量求金属量,这

种做法是错误的。

因为如此计算结果是米·克单位,非重量单位,即平均

m·g/t×矿石量(t)=m·g。

正确做法是将平均米·克/吨值除以平均厚度,换

算成平均品位,再乘以矿石量,才是所求得金属量值。

2、个别报告对厚度不稳定、品位均匀程度较差的矿(脉)体也进行了外推,这

是不合适的。

3、对于矿(脉)体中出现个别低品位(0.8-2.4 米·克/吨间)时(如图示),

有的报告将其剔除,使矿(脉)体中断。

标号

H1

H2

H3

H4

H5

米克/吨 值 3.8

2.0

4.6

6.2

5.6

图示中的 H2 只为 2.0,属低品位矿。

编者意见是将该样(H2)参加 5 个样品的

平均计算,若期平均后结果满足该矿(脉)体的最低工业要求,可将 H2 结果圈

入矿体中。

三、关于水泥原料矿(水泥灰岩、大理岩)地质勘查

中一些问题

水泥灰岩、水泥大理岩是重要的水泥原料矿产,它属于大宗矿产类;同时又属

于简单矿种。

近十年来,在辽北、辽南、辽东及辽西已评审 12 处大中型水泥灰

岩矿床勘探报告,现就评审报告中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叙述如下:

1、基本分析项目的确定

水泥用石灰石原料矿(汇演、大理岩)其化学成分一般要求是:

有益成分

CaO,有害成分位 MgO、K2O、Na2O、SO3、及 fSiO2 和 Cl-。

对石灰质原料矿的基本分析项目确定问题应该是矿产勘查初期,选择一条具有

代表性的剖面(地表和地下)采集样品进行基本分析测试。

测试项目除有益成

分 CaO 外,尚包括有害组分(MgO、K2O、Na2O、SO3 及 SiO2、Cl-)项目。

若测

试结果,矿石中的 K2O、Na2O、SO3、SiO2 含量在允许含量的临界处波动时,则

基本分析项目应将 K2O、Na2O、SO3、SiO2 成分囊括其中。

当矿石中

K2O、Na2O、SO3、SiO2 远低于一般工业指标要求时,上述有害组分可做组合分

析,不列入基本分析中。

问题是个别石灰石原料矿勘查过程中,未履行上述程序,直接将基本分析项目

确定为 CaO、MgO、fSiO2。

这就产成一个严重问题,对矿体中的夹石(层)无

法圈定或将其掩盖了。

在此补充说明一下;矿床工业指标,不论其质量指标

(有益成分、有害成分)及开采技术条件指标在圈定中,要综合使用,丢一不

可。

2、单样厚度未计算

水泥石灰质原料矿产属简单矿物种,其资源储量计算方法大多为断面法。

而断

面法计算则表现为两剖面上矿体的面积,使个别人忽略单样厚度计算的必要性。

而单样厚度的计算,是为矿层和夹层圈定服务的,如此才能在剖面上划分出矿

层和夹层,为后续面积计算提供依据,单样厚度未计算,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

性。

4、矿层顶底板控制问题

水泥石灰石原料矿,包括其他固体矿产,凡以化学成分为圈定矿体依据的均以

质量指标对矿体进行圈定。

这里所要谈的是个别地勘单位对矿层取样仅限于矿

层,缺少顶底板封边样品控制,仅以层位为标准进行矿层圈定,这是不允许的,

应引为重视。

5、开采技术条件指标

在所有固体矿产勘查规范中,只有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察规范中明确提出露天

开采技术条件指标(最低可采标高、剥采比、可采厚度、夹石剔除厚度、采场

最终边坡角、采场最终地盘最小宽度、爆破安全距离等)。

这是因为水泥石灰

质原料矿产开发中均为露天开采的缘故。

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开采技术条件指标

中的采场最终底板最小宽度:

大中型矿床一般不小于 60 米,小型矿床一般不小

于 40 米。

而实际工作中,采场最终底盘宽度均与矿层的顶底板水平宽度值取之,

一般均小于指标要求。

对此,编者认为:

虽工业指标列出,最后还是留作矿山

开发前由设计部门统一酌定为宜。

6、勘查程度问题

因为水泥石灰质原料矿(水泥灰岩、水泥质大理岩)矿种属大宗的简单矿种,

其勘查程度一般应达到勘探阶段,以为未来矿山开发提供首采区的探明的资源

储量做好准备。

四、倾斜矿体地面为坡状(斜面)水平厚度的计算

如矿体横剖面所示:

图中所反映的是一倾斜铁矿体地面呈坡状(斜面)的横剖面示意。

近三年评审

报告中见同一现象的有两例。

两地勘单位均在铁矿坡面露头上进行了阶梯法采

样。

同样,两单位对铁矿体均采用纵投影地质块段法进行了资源量计算。

而对

该铁矿体水平厚度计算,一家是将阶梯取样之间单样长度之和作为水平厚度,

一家是在横剖面矿体底板之右端点(B)垂直投影之 D,AD 长度作为水平厚度。

从图中观察,两地勘察单位作法形式为两样,内容是一致,均是错误的,所求

“水平厚度均大于真实的水平厚度”,其结果夸大了资源储量,造成一定的误

差。

正确的矿体水平厚度应采用正弦定理来解决。

正弦定理公式为

a/sinA=b/sinB=c/sinC

试中 a、b、c 为三角形各边长,A、B、C 为 a、b、c 三边所对应的角度。

应用

正弦定理过程中,设横剖面矿体坡状(斜面)A-B 长为,水平厚度为 m,矿体倾

角为β,地形坡度为α;那么,m/sin(β-α)=l/sin(180-(β-α)则 m=l﹒sin(β-α)

/sin(180-β)。

式中 l、β、α为已知,水平厚度可求。

上述设定样槽(阶梯取样)方向垂直矿体走向方向的水平厚度求法。

若样槽方

向与矿体走向斜交,如图:

m:

斜交矿体走向上的水平厚度

水平厚度换算示意

m′:

垂直矿体走向上的真水平厚度

m 与 m′夹角

那么,矿体厚度方向上的水平厚度 m'=m⋅cosα,另外,当矿体为直立分布,上述

两地勘单位的水平厚度求法是成立的。

五、关于资源储量比例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集矿产资源所有者及矿产勘查开发投资者于一身(国家

垄断),故原矿产地质勘探规范规定了矿产勘查各阶段探求的各级储量比例关

系,旨在为后续矿山开发作准备。

遵循的原则是。

这体现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

矿产勘查的特色。

应该说,当时国家统一规定的各级储量比例,体现了矿产勘

查开发客观情况,也是有经验依据的。

同时,也具有经济涵义,总体上符合后

续矿山开发实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业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主体行为

已成为新形势下的主要表现形式。

资源勘查开发主体已发生变化,其特点各异,

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业开发所依据的资源储量报告非计划经济时期的勘探

报告,而是“市场经济、业主行为,风险自担”的原则,强调了业主行为,即

投资者说了算。

这种情况下,强调和国家统一规定的资源储量比例要求已不必

要。

另外,历史已经证明,在计划经济时期按各级储量比例要求提交的资源量

报告经矿山开发实践证明,满足了矿山建设的要求。

除此,少数未完全按资源

储量比例要求提价的资源储量报告,在矿山使用的过程中也未发生“翻船现象”

这说明了原规范规定的各级储量比例要求并不重要。

这里强调的是在新形势下,矿产勘查和开发总原则是“保证首期、、动态管理、

以矿养矿”从前后两个原则比较可以看出,“保证首期、储备后期”是相同的。

这说明矿产勘查中,要为矿山开发提供较高资源量作为首采地段,以满足矿山

建设投资返本付息需要的矿量。

“储备后期”是保证总量控制,以满足矿山生

产的连续性,规划服务年限所需的矿产量。

新形势下的“动态管理、以矿养矿”

原则,强调了矿山生产过程中,以生产需要,由矿山负责资源储量类别提升的

动态管理,通过矿山经济效益来完成。

这是“动态管理、以矿养矿”原则提出

的缘由。

由上,新规范不是完全不要资源储量比例,而是以投资者的意见来定夺。

不要

的是国家统一规定的资源储量比例要求。

但国家从宏观管理和矿山生产实践经

验考虑,提出了总的原则要求,作为投资者和勘查单位遵循的原则。

即是探明

的资源量应满足矿山开发首采区设置及矿山建设返本付息的矿量;控制的资源

量应满足矿山最低服务年限要求的矿量;推断的资源量应满足矿山远景规划要

求的矿量。

上述原则要求应成为矿山勘查中遵循的依据。

这一原则依据贯彻在

矿山勘查工作实践中,尤其在商业地质阶段(详查、勘探)勘查单位与投资者

签订协议(合同)中,应说明的问题,并作为勘查工程部署、工作量设计、投

资预算的依据,以避免勘查工作结束后出现其他问题。

六、最底一层控矿坑道向下外推控制的、推断的资源

储量问题

最低一层坑道向下外推资源量问题是按原国储〔1991〕164 号文要求进行的。

在这里谈此问题主要作为一项规定请大家掌握。

叙述 164 号文过程中,只不过

将文中 C 级、D 级变换成对应的控制的、推断的类别即可。

国储〔1991〕164 号文明确:

最低一层坑道向下(沿矿体倾斜方向)当有控制

的工程间距见矿时(图中 zk1、zk2 孔)坑道与 zk1、zk2 工程间圈算为控制的

(332)资源储量。

当控制的工程间距钻孔(zk1、zk2)未见矿时,工程间不能

圈连 332 资源量,只能自坑道下推,按控制的工程间距(332)的四分之一值平

推圈连 332 资源量。

第二种情况是当坑道下有推断的(333)工程间距钻孔见矿

时,自坑道向下已控制的(332)工程间距四分之一值平推圈连 332 资源储量,余

下部分(至 zk3、zk4 间)圈连为推断的资源量。

当 332 工程间距钻孔

(zk3、zk4)未见矿时,自坑道向下案 333 工程间距的四分之一值平推圈连

333 资源储量。

另外,在矿体走向上,在沿脉坑道边缘穿脉巷道外有控制的

(332)钻孔见矿时(如图 ZK5),钻孔与坑道及穿脉工程间圈酸为 332 类资源

储量。

除上述,对盲矿体头部最高一层坑道出现上述最低一层坑道向下不同间距(332

或 333)钻孔见矿、不见矿情况时,以同样方法处理。

上述最低一层坑道及最高一层控矿坑道矿体上推、下推均是沿矿倾斜方向外推,

非地质块段法纵投影、水平投影面上的外推长度。

投影面上的外推长度是依据

剖面上矿体倾斜外推长度到平面上确定的。

七、特高品位的确定与处理

特高品位是一个较复杂问题,问题的出现与处理对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资源

储量计算结果影响是很大的。

原全国储委一九八九年第二期《储委工作简报》

中曾列举南方某省一个金矿勘查实例:

该金矿中出现 4 个特高品位样品,资源

储量计算中通过对特高品位处理和未处理结果比较,相差 2.7 吨金属量,可见

影响之大。

为了降低资源储量误差,减少矿山生产风险,对出现的特高品位样应豫处理。

依国储〔1991〕164 号文暂行规定,当出现特高品位样品时,首先应对副样作

第二次(内检)重复分析;当二次分析结果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用第一次分析

结果。

原全国储为依据实践结果,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的复杂程度,总体审批报

告时对特高品位的处理经验,当样品分析结果高出矿体平均品位的 6-8 倍时,

确定为特高品位。

当矿体品位变化系数较大时,采用上限值,反之取下限值。

对特高品位处理时,其影响范围不宜过大,应依特高品位所影响的得块断控矿

工程(当但工程矿体厚度较大时)范围内较适当。

具体处理时,应以特高品位

影响的块段或单工程,进行包括特高品位在内的块段或单工程的平均品位计算,

以此平均品位代替原特高品位值。

嗣后,在续求块段或单工程的平均品位,作

为资源储量计算时的品位参数依据。

但对相邻剖面或几条剖面有工程控制的富

矿条,且对应程度较高,这是不能安特高品位对待预处理,应予单独圈连和计

算。

八、资源储量套改和资源储量分类

(一)资源储量套改

资源储量套改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这是我国矿产资源分类方面的一次重

要变革,它突出了矿产资源勘查及开发的经济可行性评价的重要作用,这是我

国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国际惯例并轨的重要举措。

同时为准确摸清我国矿产资

源家底,为国家对矿产资源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资源储量套改工作

按部发《关于开展矿产资源储量套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175 号)

文件要求,我省至今已进行 8 年,总体上完成了资源储量套改工作。

基于开发

矿山的矿业权变更和延续,资源储量工作还在继续进行。

为同一套改标准,确保套改质量,仍要遵循《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

(国土资厅发﹝1999﹞113 号)文的要求执行。

具体套改时,请按照国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