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NY含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5298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NY含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NY含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NY含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NY含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NY含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NY含参考答案.docx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NY含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NY含参考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NY含参考答案.docx

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NY含参考答案

2020年药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含参考答案]

一、问答题

1.简述水杨酸类药物作用机制。

答:

水杨酸类药物作用机制:

1.解热作用机制:

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E(PGE)的合成。

2.镇痛和抗炎机制:

(1)外周抑制PGE,借以抑制5-HT等;稳定溶酶体膜,减少炎性介质;

(2)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皮层下感觉神经传递。

2.简述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答:

近年来,倡导合理用药、个体化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医师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药物基因组学作为一个新兴领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研究表明,药物总的药理学作用并不是单基因性状,而是由编码参与多种药物代谢途径、药物处置和药物效应的多种蛋白的若干基因决定的。

因此,依据病人基因组特征优化给药方案,真正做到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实现由“对症下药”到“对人下药”,即给药方案个体化,才能取得高效、安全、经济的最佳治疗效果。

3.什么是药物作用的特异性?

答:

药理效应归根结底是药物分子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多数活性药物都能与某种生物大分子结合而引起某种特定效应,但并不是任何药物分子都能与任何生物大分子结合,二者结合后也不是都能产生药理效应,这就是药物作用的特异性。

4.简述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答: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指在一定的剂量下,药物对不同组织器官作用的差异性。

这种选择性决定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

选择性强的药物作用范围窄,选择性差的药物作用广泛。

药理效应选择性强的药物临床应用时针对性强,无关的效应相对较少。

5.什么是GCP,实施GCP的目的?

答:

临床试验规范(GCP)是新药研究开发中所推行的一系列标准化规范之一。

GCP是被国际公认的临床试验标准,其目的有:

(1)用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指导医师进行人体生物医学研究,确保受试者(病人)的权益与隐私得到保护,不受损害。

(2)确保新药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数据精确,结果可信。

6.简述临床药理学及其内容。

答:

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主要以人体为研究对象,其内容涉及临床用药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临床药效学、临床药动学、新药临床试验、临床疗效评价、不良反应监测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7.何谓新药?

新药研发分为哪三个阶段?

答:

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症亦属新药范围。

新药研发可分为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上市后药物监测三个阶段。

8.口服胰岛素制剂的研究进展。

答:

口服给药成为目前INS给药的研究热点。

近几年来的研究,通过一定的制剂工艺如:

包衣以防降解和药用高分子材料选择、修饰、改性再佐之以酶抑制剂,胰岛素(INS)促进吸收剂、脂质体包裹胰岛素等方法,制备INS的口服制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INS的生物利用度。

最终实现INS口服制剂的临床应用。

9.罗格列酮的临床研究进展。

答:

罗格列酮是治疗糖尿病的新型药物,属于噻唑烷二酮类,通过对二型糖尿病病人的空腹血糖和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均值变化的比较,该药与其他传统抗糖尿病药物如与二甲双胍、磺酰脲类、胰岛素联合用药时,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糖效果优于单独用药,对只接受过饮食疗法的病人的效果优于接受过其他抗糖尿病药治疗的病人。

10.简述黄酮类化合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答:

1.精神调节作用,包括抗抑郁作用:

抗焦虑作用,治疗精神分裂;2.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3.中枢神经抑制作用;4.镇痛作用,改善记忆作用,对神经内分泌具有调节作用。

11.简述丙咪嗪的临床新用途。

答:

丙咪嗪为三环类抗抑郁药,主要用于各种类型的抑郁症的治疗,口服吸收效果好,2~8小时血浓度达高峰。

临床报道用该药治疗3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炎疼痛的病人,病程6个月至11年,均用过2种以上的非甾体抗炎类药而疼痛不缓解。

经口服本药每次

25mg,每日3次,见效后继续服1~2周,结果25例在服药后3天内疼痛消失,4例在4~7天内消失,仅1例疼痛减轻,效果颇佳。

还可用于小儿遗尿症。

12.药理效应按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种情况?

从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看出哪几个特定位点?

答:

药理效应按性质可以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种情况。

从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几个特定位点:

最小有效量或最低有效浓度、最大效应或效能、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效价强度。

13.简述阿斯匹林临床新用途。

答:

阿司匹林在临床治疗上的新用途有:

1、用于动脉硬化症、冠心病、脑血管和其它栓塞性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阿司匹林可用作男性避孕药,还可用于治疗痛经。

3、阿司匹林可以减轻肿瘤引起的胃肠道症状,还具有抗肿瘤转移作用。

4、其他如用阿司匹林治疗腹泻、胆道蛔虫、婴儿动脉导管未闭等。

14.何谓变态反应?

有何特点?

答:

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

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性拮抗药解救无效。

反应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与剂量无关。

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

致敏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也可能是其代谢物,亦可能是制剂中的杂质。

15.举例说明中药对一氧化氮的作用。

答:

按药物作用特点,涉及到NO研究的中药可分三类:

⑴减少或抑制NO的生成和释放的药物,如胶股蓝总皂苷、白芍总苷等中药;⑵促进NO生成和释放的药物,如葛根素、人参三七总皂苷等;⑶对NO的双向调节作用,如川芎嗪、茵陈葛汤等。

16.简述抗氧化剂药物研究进展。

答:

1.抗氧化剂药物的作用方法包括三方面:

阻止活性氧的过度产生;清除过量产生的活性氧;防止或减轻活性氧对机体的损害。

2.主要包括以下一些药物:

⑴维生素及及内源性物质,如VitE、VitC 、VitA、谷胱甘肽等;⑵活性氧防御酶,如SOD、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辅酶Q类等;⑶微量元素,如硒;⑷植物药及其有效成分,如银杏、丹参、云芝等。

17.简述四环素类药物治疗牙周炎的非抗菌机制研究进展。

答:

四环素类药物除了良好的抗菌作用外,还具有调节宿主反应的非抗菌作用机制。

1.胶原酶抑制作用:

四环素类药物通过与胶原酶活化所必需的金属阳离子络合,抑制胶原酶的产生与分泌,这种作用不依赖其抗菌活性。

2.对骨组织细胞的影响: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四环素类药物能抑制骨组织的溶解或吸收。

3.对牙周组织的作用:

小剂量四环素类药物就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结缔组织的附着,有助于已经破坏的牙周组织再生与重建。

四环素类药物在牙周炎治疗药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8.简述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答:

1.胃肠道不良反应:

如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出血和溃疡等,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2.皮肤反应:

如皮疹、剥脱性皮炎等;

3.肾脏损害:

包括急性肾衰、尿潴留、急性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等。

4.肝脏损伤:

轻者为转氨酶升高,重者可致肝细胞变性坏死;5.其他:

如心血管、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等。

19.简述前列腺素生理作用的主要进展。

答:

前列腺素的生理作用极为广泛。

1.对生殖系统作用:

使睾丸激素分泌增加,也能直接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分泌。

2.对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前列腺素E和前列腺素F能使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减少血流的外周阻力,降低血压。

3.对胃肠道的作用:

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抑制胃酸分泌,刺激肠液、胆汁分泌等。

4.对神经系统作用:

对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活动起调节作用,也有人认为,前列腺素本身即有神经递质作用。

20.简述异喹啉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答:

异喹啉类化合物主要分布于约27种植物中,在结构上可分为简单异喹啉类、异喹啉酮类、双/单苄基异喹啉类、原小檗碱等十七类。

现已发现异喹啉类化合物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包括抗菌、抗肿瘤、镇痛、调节免疫功能、抗血小板聚集、抗心律失常、降压等。

近年来报道动物和人体内也存在内源性异喹啉类化合物,它们作为神经调节剂激活受体或调节酶的活性而发挥重要作用。

21.简述维甲酸类药物的组成。

答:

维甲酸类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

维生素A复合物中有三个主要成分:

维甲醛或视黄醛;维甲醇或视黄醇;维甲酸三种。

维甲醛是视循环中的主要成分,由维甲醇逆向脱水而形成,还可以再氧化形成不可逆的维甲酸。

维甲醇是从食物中摄取的,在体内转运、储藏等都是这一个成分。

维甲酸在自然界不多,主要由人工合成。

22.简述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机制的近代解说。

答:

⑴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

细菌可产生β-内酰胺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等。

这些酶都可催化相应的药物分解而灭活,失去抗菌作用。

⑵细菌外膜的通透性改变阻止药物进入菌体抵达靶位。

⑶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

青霉素结合蛋白是细菌细胞膜上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蛋白,其结合量及亲和力降低,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细菌改变靶蛋白的亲和力也产生耐药。

⑷改变药物传递通道:

减少抗菌药物的摄入。

以上各点尚具有相互促进或制约的关系。

23.简述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答:

抗真菌药按照应用范围不同,分为治疗深部霉菌病和治疗浅部霉菌病两大类。

前者主要包括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后者有灰黄霉素等可供外用的药物,如水杨酸、硫化硒等。

近年来开发的唑类抗霉菌药,如咪康唑、酮康唑等属广谱的抗霉菌药,对深部或浅表霉菌病都可适用。

抗霉菌药都有较强的毒性,两性霉素B的肾毒性,酮康唑类和灰黄霉素的肝毒性,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24.简述沙坦类降压药临床研究现状。

答:

沙坦类降压药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主要包括氯沙坦、缬沙坦及依普沙坦等。

沙坦类降压药其作用显著,尤其对心血管疾病的独特疗效和保护作用,已引起临床普遍关注,且长期应用无干咳、停药反跳及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已由WHO列为一线降压药。

25.简述碳酸锂的临床新用途。

答:

碳酸锂可以抑制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并促进其再摄取,因而具有抗躁狂作用,主要用于躁狂症。

其新用途有:

1.防治粒细胞减少症,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2.急性菌痢、腹泻,治疗贪食症。

3.甲状腺功能亢进。

4.月经过多、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26.简述何谓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其基本化学结构是什么?

答: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是指能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与肾上腺素相似作用的药物。

由于它们在化学上多属胺类,而作用又与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相似,故又称拟交感胺。

其基本化学结构是β-苯乙胺。

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在苯环上都有3,

4-二羟基(苯环上有二个邻位羟基)具有儿茶酚的结构,故又称儿茶酚胺类。

27.可引起剂量依赖性肝损害的药物有哪些?

其中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损害的机制是什么。

答:

1.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盐类、四环素类和甲氨蝶呤等,可引起剂量依赖性肝损害。

2.对乙酰氨基酚在治疗剂量下,与葡萄糖醛酸苷和硫酸盐结合被代谢,代谢物经尿排出体外,大剂量时,这一代谢途径会饱和,大量的对乙酰氨基酚被氧化为活性代谢产物,后者具有直接损害肝细胞的能力,从而引起肝细胞坏死。

28.简述目前临床应用抗酸药物的现状。

答:

(1)具有中和作用的抗酸剂,临床常用氢氧化铝、硫糖铝等。

(2)H2受体拮抗剂:

目前已应用第三代制剂法莫替丁。

(3)质子泵抑制剂。

(4)前列腺素衍生物米索前列醇。

29.简述H2受体拮抗剂的药理进展。

答:

H2受体拮抗剂选择性抑制胃酸分泌,并能拮抗胃泌素和乙酰胆碱所引起的胃酸作用。

H2受体拮抗剂的化学结构与组胺有相似之处,现已发现到了第三代。

1.第一代H2受体拮抗剂为西咪替丁通过数以百万计病人的治疗,获得了满意效果。

2.第二代为雷尼替丁,由于该药临床效果比第一代的西咪替丁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小,将取代西咪替丁。

3.第三代药物有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罗沙替丁等,已研制成功上市。

H2受体拮抗剂的换代产品还在研究发展中。

30.不同年龄段用药参考剂量是多少?

答:

1.新生儿用药参考剂量为1/16成人用药量; 

2.1个月-6个月的幼儿用药参考剂量为1/10成人用药量; 血脑屏障,大部份以原形由尿排出。

3.抗菌谱广,对G-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在碱性环境中作用增强;抗菌机制相似,为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4.主要不良反应为耳毒性、肾毒性和阻滞神经肌肉接头。

5.易产生抗药性,各药之间有完全或单向交叉抗药性。

31.老年人的用药原则是什么?

答:

不少药物在老年人比在青年人更易引起副作用,所以用药一定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根据诊断确定用药; 

2.用药从简,严格地遵循个体化原则,寻求最佳剂量;

3.选择适宜的给药方法;

4.加强药物监测; 

5.注意老年人易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

32.小儿使用非处方药的注意事项。

答:

小儿如果患了小伤小病或已明确诊断的一切慢性疾病,家长可依据医生的意见使用非处方药进行治疗,但应注意:

1.辩明病情,有的放矢。

小儿抵抗力弱,易患病,不可随便给药;

2.选药慎重,把握剂量。

3.妥善保管,防止意外。

4.疗效不佳或出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33.简述奥美拉唑的作用特点和适应证。

答:

本品为壁细胞H+/K+-ATP酶(质子泵)的特异性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对基础胃酸和各种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都具有抑制作用,作用强而维持时间久(持续24h以上),溃疡愈合率略高于H2受体阻断剂。

主要在肝脏代谢,约80%尿中排出。

适用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难治性溃疡、吻合口溃疡、反流性食道炎、胃泌素瘤及胃出血。

34.简述抗消化性溃疡病药物的作用。

答:

这类药物的作用主要是:

1.降低胃液中胃酸浓度,减少胃蛋白酶活性,从而减少"攻击因子"的作用;

2.增强胃肠粘膜的保护功能,修复或增强胃的"防御因子"。

35.简述抗病毒药的作用机制。

答:

1.与病毒竞争细胞表面的受体,阻止病毒的吸附,阻碍病毒穿入或脱壳。

2.阻碍病毒生物合成。

3.增强宿主抗病能力的物质,如应用干扰素能激活宿主细胞的某些酶,从而抑制病毒合成蛋白质。

36.新抗结核药除要求有显著的效能和毒性极小或没有毒性外,还应具备的理想条件有哪些?

答:

1.口服有效,排泄缓慢,在一定时间内血中浓度能维持高水平;

37.简述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和药物的时间-效应关系。

答:

药物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是指一定范围内同一药物剂量增加或减少时药物效应也相应增加或减少;药物的时间-效应关系,从给药开始,到效应出现,效应达高峰,效应消失,直至药物从机体内完全消除,这段时间过程称为时效关系。

38.简述喹诺酮类药物的共同特点。

答:

1.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具有独特的抗菌作用机制,与其他类抗菌药物无明显交叉耐药。

2.口服吸收好,组织穿透力强,体内分布广,体液及组织内浓度高。

3.多数品种为口服制剂,其血浆t1/2较长,某些品种可供注射给药。

39.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答:

细菌产生耐药性与酶对抗生素的修饰或破坏、膜通透性改变、细菌能主动外排抗生素、新靶位的改变或产生药物靶位的过度表达有关。

只有了解以上产生细菌耐药性的机理及相互关系,才能帮助我们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有目的地开展新的抗菌药物,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保证抗菌治疗的成功。

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对策:

⑴合理使用抗生素。

⑵开发新的抗生素,改造现有药物。

⑶使用生物制剂。

40.简述为什么抗胆碱酯酶药也是一类拟胆碱药?

答:

抗胆碱酯酶药是一类能与ChE(胆碱酯酶)结合,并使之丧失活性的药物。

酶受到抑制的后果为Ach(乙酰胆碱)在胆碱能突触或接头处的积聚与随之发生的胆碱受体激动。

所以抗胆碱酯酶药也是一类拟胆碱药。

41.简述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分类?

答:

1.胆碱受体:

能与Ach结合的受体为胆碱受体或乙酰胆碱受体。

可分为N胆碱受体和M胆碱受体。

2.肾上腺素受体:

能与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

肾上腺素受体又可分为α肾上腺素受体和β肾上腺素受体。

3.多巴胺受体:

能与多巴胺受体结合的受体。

4.突触前膜受体:

通过正反馈或负反馈来调控递质的释放,影响效应器官的反应。

42.简述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

答:

多次给药后药物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仅决定于药物的消除半衰期,一般来说,药物在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不变时,约经4~5个半衰期可分别达到稳态浓度的94%和97%。

提高给药频率或增加给药剂量均不能使稳态浓度提前达到,而只能改变体内药物总量(即提高稳态浓度水平)或峰浓度与谷浓度之差。

43.简述何谓半衰期?

答:

半衰期一般情况下是指消除半衰期,它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状态后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反映药物消除快慢的程度的参数,也反映体内消除药物的能力。

44.简述何谓表观分布容积?

答:

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血药浓度和体内药量的比值是恒定的。

表观分布容积是指所用药物剂量,按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的血药浓度来估计的体液的容积。

由于它并不代表真正的容积,故称表观分布容积。

可用于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的大小。

45.简述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

答:

根据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否有可逆性而将其分为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

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其结合是可逆的。

而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非常牢固,一般是共价键结合,分解极慢或不可逆转,生理功能恢复靠受体新生。

46.简述受体的概念及特性。

答: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受体具有如下特性:

灵敏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和多样性。

47.简述基因工程药物。

答:

基因工程药物是指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药品,这类药物是将目的基因与载体分子组成重组DNA分子后转移到新的宿主细胞系统,并使目的基因在新的宿主细胞系统内进行表达,然后对基因表达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大规模生产目的基因表达的产物。

48.遗传变异对药理学的影响有哪些?

答:

近20余年的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变异对药理学的影响大致可归纳为两大方面:

(1)药代动力学缺陷影响,并最终反映在药效学上的变异。

(2)药效动力学缺陷,系指因效应器官,组织细胞或受体的遗传性缺陷,使机体对药物的反应产生量或质上的变异。

49.简述什么是耐受性、习惯性、成瘾性?

答:

1.耐受性:

某些药物重复使用时易使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耐受性。

2.习惯性:

指长期连续用药后,在精神上对药物产生的依赖性,中断给药后仍有用药的欲望。

3.成瘾性:

指长期连续用药后,中断给药时出现戒断症状。

50.简述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

答:

磺胺类药物是广谱抑菌剂。

它通过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磺胺药的结构与氨苯甲酸极为相似,可与其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妨碍二氢叶酸合成,最终影响核酸的生成,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51.麻醉前为什么要服用或者注射一些有关药物?

答:

1.能促使患者镇静,消除或减低紧张情绪,利于麻醉与兴奋诱导期缩短,减少麻醉药用量。

2.抑制呼吸道的腺体分泌,使呼吸道干燥而畅通,防止麻醉时分泌物过多而阻塞呼吸道和术后吸入性肺炎。

3.预防因迷走神经反射活动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使麻醉过程平稳顺利。

4.其他:

降低基础代谢及刺激反应,有利于麻醉期安全;消除或对抗某些麻醉剂的呼吸抑制作用等。

52.简述咪唑类抗真菌药的作用及发展概况。

答:

咪唑类抗真菌药为合成的抗真菌药。

抗真菌作用与两性霉素相似。

此类药物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抗真菌药。

其抗真菌谱广,真菌对其产生耐药性较缓慢,毒性也小。

其临床上应用的药物可分为三代。

第一代主要有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

第二代是酮康唑,为广谱抗真菌药,疗效优于第一代。

第三代是氟康唑,亦为广谱抗真菌药,主要用于念珠菌病与隐球菌病。

53.为什么解热镇痛药不能用于腹部疼痛?

答:

1.解热镇痛药的镇痛只限于轻度及中度的疼痛,对头痛、牙痛、关节痛、月经痛等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钝痛有效,而对外伤性剧痛和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2.解热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是在外周,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干扰致痛因子(组胺、缓激肽)对传入神经末梢部位感受器的兴奋而止痛。

因此,如胃肠痉挛、阑尾炎、胆结石等病症所致的急性腹部疼痛用解热镇痛药,既达不到止痛效果,而且还会贻误病情。

54.纳洛酮为什么能拮抗吗啡的呼吸抑制?

 

答:

1.吗啡急性中毒时出现三大典型症状:

呼吸深度抑制、昏睡、针尖样缩小的瞳孔。

2.纳洛酮与吗啡受体的亲和力比吗啡或内源性配体脑啡肽还要大,能竞争性阻止并取代吗啡样物质与受体的结合,阻断吗啡的作用,因而能拮抗吗啡的呼吸抑制等作用,并可迅速诱发吗啡依赖者的戒断症状。

55.吗啡中毒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怎样抢救?

答:

1.中毒原因:

吗啡中毒表现为昏迷、瞳孔极度缩小(严重缺氧时则瞳孔散大)、呼吸高度抑制、血压降低甚至休克。

呼吸麻痹是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

2.抢救:

需用人工呼吸、给氧抢救;吗啡拮抗药盐酸纳洛酮抢救,该药对吗啡之呼吸抑制有显著效果,如用药无效,则吗啡中毒诊断可疑。

56.吗啡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答:

1.治疗剂量时,可引起眩晕、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胆绞痛、呼吸抑制等。

2.连续3天~5天反复应用时易产生耐药性,一周以上可成瘾。

一旦停药即出现戒断症状,如烦燥不安、失眠、流泪、流涕、呕吐、腹痛、肌肉震颤、意识丧失等。

3.急性中毒时,主要表现是昏迷、瞳孔极度缩小,呼吸高度抑制,血压降低甚至休克。

57.简述氯丙嗪锥体外系反应症状有哪些?

答:

长期大量服用氯丙嗪可出现四种锥体外系反应:

1.药源性帕金森氏综合症:

患者表现为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

2.静坐不能:

患者表现坐立不安、反复徘徊;

3.急性肌张力障碍:

以面、颈、唇及舌肌痉挛多见,患者可出现强迫性张口、伸舌、斜颈、呼吸运动障碍及吞咽困难。

4.迟发性多动症,表现为不自主地有节律地刻板式运动。

58.氯丙嗪主要有哪些药理作用?

答:

1.安定作用:

对大脑皮质的机能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镇吐作用:

小剂量能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大剂量则抑制呕吐中枢,产生明显的镇吐作用。

3.降温作用,对发热和正常体温都有较强的降温作用。

4.增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能加强和延长麻醉药和镇痛药等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59.地西泮作为镇静催眠药有哪些优点?

答:

1.治疗指数高,对呼吸影响小,安全范围较大;

2.对快动眼睡眠的影响较小,停药后出现反跳性REM睡眠延长较巴比妥类轻,但可明显缩短或取消NREM睡眠第4相,因此可减少发生于此时期的夜惊或夜游症;

3.对肝药酶几无诱导作用,不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

4.依赖性、戒断症状较轻;嗜睡、运动失调等一般副作用较轻。

60.巴比妥类作为催眠药有哪些缺点?

答:

1.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可产生严重的戒断症状;

2.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干扰其他药物经肝脏的代谢;

3.不良反应多见,过量可产生严重毒性。

因此,巴比妥类已不作镇静催眠药常规使用。

61.简述地西泮所致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解救方法。

答:

1.中毒表现:

静脉注射偶可引起局部疼痛或血栓性静脉炎,注射速度过快可引起呼吸和循环功能抑制,严重者可致呼吸及心跳停止。

2.解救方法:

洗胃、对症治疗,还可采用特效拮抗药氟马西尼。

62.为什么静脉麻醉剂硫喷妥钠作用时效短?

答:

静脉麻醉剂硫喷妥钠作用时效短,主要与其在体内的分布有关。

硫喷妥钠脂溶性高,亲脂性强,静脉注射后透入细胞快,可迅速分布到组织中。

硫喷妥钠首先进入血液灌注量较大的脑、肝、肾等组织,并很快转移到肌肉及脂肪组织中,使脑组织中药物浓度很快下降,故作用时效短。

63.简述局麻药的不良反应。

答:

1.毒性反应:

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发生的原因是误用了超剂量或将过量局麻药直接注入血管内,以至血药浓度骤然超限。

2.过敏反应:

表现为荨麻疹、皮炎、支气管痉挛、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等。

64.简述抗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