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盘设计电路.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1886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2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U盘设计电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U盘设计电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U盘设计电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U盘设计电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U盘设计电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U盘设计电路.docx

《U盘设计电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U盘设计电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U盘设计电路.docx

U盘设计电路

电子线路CAD

实验名称:

U盘电路设计

专业班级:

14电子信息工程姓名:

甘文地学号:

1428403045

 

一、实验目的:

1.掌握PCB双面板的设计方法。

2.掌握PCB规则设置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自建原理图库,包含元件IC1114、K9F080、AT1201。

2,封装:

AT1201_1封装为SOP5;K9F080封装:

焊盘宽度20mil,焊盘纵距离40mil,焊盘横距离500mil,IC1114封装:

焊盘宽度15mil,焊盘间距30mil,每边第一焊盘距离70mil。

(10分)

3,U盘电路原理图如图所示。

其中元器件IC1114、K9F080、AT1201均为自制。

封装:

AT1201_1封装为SOP5、IC1114封装为Quad48、K9F080

封装为SOP48均为自制。

4,制作PCB,要求如下:

(1)利用PCBBoardWizard选项新建PCB。

OutlineShape(电路板外形)选项栏选择默认的Rectangular(矩

形);BoardSize(电路板尺寸)选项栏设置Width(宽度)和Height(高度)分别为2900mil和1900mil;仅适

用两个信号层;过孔类型选择ThroughholeViasonly通孔单选钮;元件和布线方法界面选择表面贴装元件,不

将元件放两面。

PCB走线最小线宽、最小过孔外径、最小孔径尺寸和最小的走线间距参数均选择默认值。

(2)VisibleGrid(可视栅格)选项组中的Grids1设为10mil,Grids2设为100mil。

(3)安全间距:

Clearance为10mil。

(4)VUSB线宽为20mil,其他线宽Width为10mil。

(5)过孔RoutingViaStyle为52mil、24mil。

三、实验过程及结果

1、新建一个集成库,在原理图库中绘制如下元器件。

2、利用元器件封装向导按照要求生产如下封装。

3、为自己绘制的元器件添加封装,并添加到当前元器件库中,再按照原理图在元器件库中找到相应的元器件绘制如图所示原理图,最后再按照材料清单设置元器件封装,得到下图。

4、制作PCB

(1)利用PCBBoardWizard选项新建PCB,按照要求设置PCB的参数,

(2)参数选项栅格

 

(3)在设计规则中改变安全距离。

 

(4)在设计规则中添加VUSB线,并改变其宽度,再设置其他布线的宽度。

 

(5)在设计规则中设置过孔RoutingViaStyle为52mil、24mil。

 

6)按照布局规则布局,自动布线。

·

 

四、思考题:

1,PCB设计规则有哪些?

答:

总概念:

布线宽度(Width):

布线时布线宽度的设定。

布线方式(RoutingTopology):

定义引脚之间的布线方式。

布线优先级别(RoutingPriority):

设置布线的优先次序,优先级最高的网络或对象会被优先布线。

(0~100,数字越小,级别越高。

布线板层(RoutingLayers):

设置允许自动布线的板层。

布线转角(RoutingCorners):

45°转角、90°转角、圆弧转角。

布线过孔类型(RoutingViaStyle):

设置过孔尺寸,包括内径和外径。

扇出布线控制(FanoutControl):

主要用于“BGA”、“LCC”等种类特殊器件的布线控制。

 

PCB设计的一般原则 

 要使电子电路获得最佳性能,元器件的布局及导线的布设是很重要的。

为了设计质量好、造价低的PCB,应遵循以下的一般性原则:

  1.布局 

 首先,要考虑PCB尺寸大小。

PCB尺寸过大时,印制线条长,阻抗增加,抗噪声能力下降,成本也增加;过小,则散热不好,且邻近线条易受干扰。

在确定PCB尺寸后,再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

最后,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

  在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时要遵守以下原则:

 

 

(1)尽可能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连线,设法减少它们的分布参数和相互间的电磁干扰。

易受干扰的元器件不能相互挨得太近,输入和输出元件应尽量远离。

  

 

(2)某些元器件或导线之间可能有较高的电位差,应加大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免放电引出意外短路。

带高电压的元器件应尽量布置在调试时手不易触及的地方。

 

 (3)重量超过15g的元器件,应当用支架加以固定,然后焊接。

那些又大又重、发热量多的元器件,不宜装在印制板上,而应装在整机的机箱底板上,且应考虑散热问题。

热敏元件应远离发热元件。

 

 (4)对于电位器、可调电感线圈、可变电容器、微动开关等可调元件的布局应考虑整机的结构要求。

若是机内调节,应放在印制板上方便调节的地方;若是机外调节,其位置要与调节旋钮在机箱面板上的位置相适应。

  

 (5)应留出印制板定位孔及固定支架所占用的位置。

 

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

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时,要符合以下原则:

(1)按照电路的流程安排各个功能电路单元的位置,使布局便于信号流通,并使信号尽可能保持一致的方向。

      

(2)以每个功能电路的核心元件为中心,围绕它来进行布局。

元器件应均匀、整齐、紧凑地排列在PCB上。

尽量减少和缩短各元器件之间的引线和连接。

 

 (3)在高频下工作的电路,要考虑元器件之间的分布参数。

一般电路应尽可能使元器件平行排列。

这样,不但美观,而且装焊容易,易于批量生产。

 

 (4)位于电路板边缘的元器件,离电路板边缘一般不小于2mm。

电路板的最佳形状为矩形。

长宽双为3:

2或4:

3。

电路板面尺寸大于200×150mm时,应考虑电路板所受的机械强度。

  2.布线 

 布线的原则如下:

 

 

(1)输入输出端用的导线应尽量避免相邻平行。

最好加线间地线,以免发生反馈藕合。

    

(2)印制板导线的最小宽度主要由导线与绝缘基板间的粘附强度和流过它们的电流值决定。

当铜箔厚度为0.5mm、宽度为1~15mm时,通过2A的电流,温度不会高于3℃。

因此,导线宽度为1.5mm可满足要求。

对于集成电路,尤其是数字电路,通常选0.02~0.3mm导线宽度。

当然,只要允许,还是尽可能用宽线,尤其是电源线和地线。

导线的最小间距主要由最坏情况下的线间绝缘电阻和击穿电压决定。

对于集成电路,尤其是数字电路,只要工艺允许,可使间距小于5~8mil。

 

 (3)印制导线拐弯处一般取圆弧形,而直角或夹角在高频电路中会影响电气性能。

此外,尽量避免使用大面积铜箔,否则,长时间受热时,易发生铜箔膨胀和脱落现象。

必须用大面积铜箔时,最好用栅格状。

这样有利于排除铜箔与基板间粘合剂受热产生的挥发性气体。

   3.焊盘 

  焊盘中心孔要比器件引线直径稍大一些。

焊盘太大易形成虚焊。

焊盘外径D一般不小于(d+1.2)mm,其中d为引线孔径。

对高密度的数字电路,焊盘最小直径可取(d+1.0)mm。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PCB双面板的设计,和PCB的设计规则。

本次试验设计的U盘电路,将之前所学的知识几乎全部用上了,只有将基本的操作融会贯通时,才能将U盘电路准确,熟悉的设计出来。

这次实验,既要将之前的所学所巩固,也要有自己的想法来更好地完成实验。

 

WelcomeTo

Download!

!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