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0051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2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docx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原理实验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docx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机械原理

实验项目名称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及分析

开课院系及实验室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日期

第周星期第节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专业班级

教师评语:

评阅教师签字:

批改时间:

、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与工具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四、实验步骤

五、思考题

1.机械运动简图有什么用途?

一个正确的机构运动简图”应能说明那些内容?

 

2.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原动构件的位置为什么可以任意选定?

会不会影响运动简图的正确

性?

3.计算机构自由度对机构分析和设计有何意义?

4.零件与构件的区别是什么?

5.分析机构的级别有何意义?

你对机构的组成原理有何认识?

六、测绘和分析计算(画出机构运动简图及其拆分结果)

 

机构编号

机构名称

自由度

机构级别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机械原理

实验项目名称

机械方案创意设计模拟实施

开课院系及实验室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日期

第周星期第节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专业班级

教师评语:

评阅教师签字:

批改时间:

、实验目的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三、实验设备及器材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1.绘制机构运动简图(要求符号规范并标注参数)

4.指出机构中自己的创新之处。

5.指出机构的不足之处,简述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6.粘贴机构照片

7.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二、实验仪器和用具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四、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大”、减小”

名称

代号

计算结果

结果比较

标准

正变位

负变位

正变位

负变位

分度圆直径

d

基圆直径

db

齿顶圆直径

da

齿根圆直径

df

齿距

p

齿厚

s

齿槽宽

e

齿顶高

ha

齿根高

hf

全齿高

h

五、粘贴绘制的齿廓图

六、思考题

1.观察齿廓根切后轮齿形状有何特点?

分析轮齿根切对于轮齿受力有何影响?

2.齿坯图纸上的轮齿是如何形成的?

3.变位齿轮与标准齿轮的齿廓形状有何不同?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二、实验内容

三、实验设备与工具

四、实验原理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1.公法线长度测量值和标准理论值

测量次数

奇数齿轮

偶数齿轮

齿数z=

跨测齿数k=

齿数z=

跨测齿数k=

Wk

Wk+1

Wk

Wk+1

1

2

3

平均值

标准理论值

基圆齿距Pb=Wk+1-Wk=

基圆齿距Pb=Wk+1-Wk=

模数m=

压力角a

模数m=

压力角a

确定变位系数

x=

确定变位系数x=

判断齿轮是否变位:

判断齿轮是否变位

.:

2.齿根圆测量值

测量齿数

偶数齿轮

奇数齿轮

df

D

H

df

1

2

3

平均值

3.实验结果列表

基本参数

z

m

a

*

ha

*c

x

奇数齿轮

偶数齿轮

六、思考题

1.决定齿廓形状的基本参数有哪些?

2.

Wk

测量公法线长度时,卡尺的卡脚若放在渐开线齿廓的不同位置上,对所测定的公法线长度和Wk+1有无影响?

为什么?

3.在测量齿根圆直径df时,对偶数齿轮和奇数齿轮在测量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记录和处理

次数

左边

右边

角度(°

克数(g)

角度(°

克数(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注:

次数以达到平衡质量为标准。

六、思考题

1.哪些类型的试件需要进行动平衡实验?

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试件经动平衡后是否还要进

行静平衡,为什么?

2.为什么偏重太大需要进行静平衡?

3.指出影响平衡精度的一些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