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班组管理论文煤矿班组建设论文煤矿班组安全管理浅析.docx
《煤矿班组管理论文煤矿班组建设论文煤矿班组安全管理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班组管理论文煤矿班组建设论文煤矿班组安全管理浅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矿班组管理论文煤矿班组建设论文煤矿班组安全管理浅析
煤矿班组安全管理浅析
摘要
班组是煤矿单位的“细胞”其安全管理水平反映出职工的素质及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本文针对当前煤矿班组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班组安全管理的策略。
煤矿企业职工少则几十人至上百人,多则一千人至上万人,但不论是乡镇煤矿,还是国有煤矿,其最基础的组织就是班组,因此班组被称之为煤矿单位的“细胞”。
由于班组成员直接面对复杂多变而又危险丛生的工作现场,他们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安全生产,所以班组安全管理能充分表现出煤矿职工的素质,并能反映出煤矿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但是从二十一世纪头几年煤矿发生的重特大事故及频繁发生的零敲碎打事故来看,就不难说明我们煤矿班组安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遵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哲学思路,我们就应首先分析煤矿班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再针对主要问题,采取对策,加强班组的基层管理,这样就能从源头上控制不安全因素及行为,从而大大减小伤亡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
班组;安全管理
一、当前煤矿班组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形势下,煤矿从业人员的80%是农协工,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煤矿经济效益的波动,其流动性特大,但不论其流动到任何煤矿,由于受自身知识及文化素质的影响,他们中的多数往往被安排在基层的班组里从事采掘作业,所以煤矿班组安全管理难度特大。
目前,班组安全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三级”安全教育被临时的入井教育代替,班组的安全教育被淡化。
大部分农民工入矿后,本身文化不高,学习接受能力不太强,再加上班组安全教育简单,形式化,停留在传统固定模式上,抓不住职工心理。
并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抓生产、重奖励、轻处罚,从而使职工干好本职工作的自觉性差,导致“三违”不断出现,事故不断。
2·机制建设不到位,选拔、任用班组长上有差距。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制度有,制约与激励机制也有,但并不完全、有效,经验型管理仍居主导地位,科学的、规范的、现代的管理理念在煤矿企业中难寻踪影。
历史悠久的矿,存在用人为情的现象。
私营矿存在用人为亲的现象,小矿存在用人随意的现象,反映在基层班组上,存在选拔标准低、素质差,不能反映职工的普遍愿望,以致在职工心理上造成一定情绪,工作展开困难。
3·单位领导对班组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煤矿企业领导在市场下滑时,主要精力放在营销上,有忽视安全生产的现象,在经济效益好转时,主要精力则放在安全硬件的补欠上,有忽视人员安全管理的现象。
因此,煤矿企业的领导对班组安全管理重要性,还应进一步加强认识,避免管理工作头重脚轻,基础不牢,从而在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沿阵地形成空当。
二、加强班组安全管理的策略
影响班组安全管理的因素很多,从国际上来看,有对生命物爱护,对人权关注的特别重视;从国内来看,有不断出台安全生产的法规和全国人民及人大代表们的反复呼吁。
因此,尊重健康权、生命权,关爱生命,应加强班组安全管理,为克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我认为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加强教育与培训,当今世界正在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益加快,不学就会落后,不学市场就会无情淘汰你,尤其我们煤矿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接触范围,就决定了煤矿产业更应加强教育与培训,特别是对于文化素质不高的农协工,提高意识至关重要,主要进行常规性基础知识培训,基础知识就是对采、掘、机通、运各个岗位的要求,要采用广播电视加强视听效果。
用漫画寓教于乐,用案例警醒职工,只有这样,才能使职工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是强化制度建设,要任人唯贤,管好,用好,用对班组长。
邓小平同志曾讲过制度建设是根本性问题,全局性问题,要从战略眼光来看待制度建设这一实质性问题,有了良好的规范的制度,才能有序操作。
班组长责任制,班组长岗位操作制度,在基层制度建设中尤为重要。
因为班组长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最直接的执行者,他能有效督促所有工人遵守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遵守劳动纪律,不违章作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在班组长,管好、用好、用对班组长,就能有效促进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三是煤炭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在指导煤矿生产建设的同时,应进一步强化煤炭企业领导的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意识。
《煤炭法》、《矿山资源法》、《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例》的颁布从宏观上规范了煤矿有序开采,合法生产,如果一旦出现把文件束之高阁,就会再现严重的安全生产脱节现象,我们煤矿的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在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时,已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渠道进行了有效的落实。
煤炭企业的领导们更应该把法律、法规及上级指令,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班组,确保班组的所有成员应知、应会,并进而熟悉操作,在安全条件下生产。
四是按“四不放过”原则,严格责任追究。
质量标准化,安全创水平,要求职工干标准活,上标准岗,认真负责干好本职工作,然而现实管理活动中却不尽如人意,有的职工自律意识差,在缺乏监督的环境下就不能自觉遵章守纪,因此,根据事故致因理论海因里希法则,就应严肃责任追究,重查“三违”,重处“三违”,如永荣矿务局对扒、登、挑行为的人员就予以开除,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警示作用,有效规范职工的工作行为,从上到下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减少煤矿事故发生,使煤矿安全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走上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之路。
三预防井下灾害的重要性
煤矿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安全基础不实,部分应该被淘汰的设备还一直在使用,煤矿重点攻关课题的研究速度缓慢,先进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够。
一、瓦斯灾害
煤矿瓦斯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众多。
有的原因具有潜在性、突发性,而事故本身具有破坏性和灾难性。
但煤矿瓦斯灾害事故的发生也有其一般的规律,只有掌握了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性,才能有效地避免事故的发生和发展。
煤矿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除了与矿井本身的自然条件、开采工艺、管理水平、安全意识及员工素质等有很大关系外,技术装备水平仍然是极为关键的因素。
煤矿井下工作场所是动态变化的,影响灾害发生的因素也是变化的。
现有监测技术仅仅是监测部分安全参数,不能做到实时预测分析和监控,难以预先得知瓦斯灾害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及波及区间,也难以预先制定和执行有效预防灾害的措施,使得瓦斯灾害事故难以显著下降,灾害危害程度难以有效控制,灾害事故原因难以调查清楚。
我国所有煤矿均为瓦斯矿井。
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强,瓦斯涌出量还会进一步增大,瓦斯灾害的治理越来越成为煤矿灾害防治的重点。
传统的矿井瓦斯管理主要是由管理人员凭主观意识和经验进行工作。
这种管理模式,由于受管理人员的知识、经验和责任心的限制,很难适应矿井瓦斯灾害事故的复杂多变条件,这也是瓦斯灾害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实现现代化管理,用科学方法管理矿井瓦斯,应建立矿井瓦斯灾害事故数据库、知识库和专家系统,对矿井瓦斯灾害进行科学预测,以便掌握矿井瓦斯动态,正确识别和评价瓦斯事故灾情,及时提出抗灾对策。
我国在瓦斯防治方面提出:
加强煤矿瓦斯的基础理论研究,掌握瓦斯灾害事故发生的机理及其演化过程,在瓦斯防灾、抗灾和救灾的理论和技术难题上取得巨大突破,为煤矿瓦斯治理的全面好转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煤矿安全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研究矿井瓦斯事故发生、救灾的有效技术,并制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机制;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煤矿安全监察技术支撑体系,借鉴外国的经验,在各省内部实现监察联网。
监察人员每次执法都现场无线上网,并存入省局服务器,便于全省统一调度和指挥监察。
二、煤与瓦斯突出灾害
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的加大,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强,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也在增加,突出危险区域也在扩大,部分原无突出危险的煤矿也开始出现突出现象,部分未划分为突出矿井的煤矿也不得不按突出煤矿管理。
我国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矿井数目和突出强度、频度将随着开采深度的延深、开研究和统计表明,突出煤层中真正具有突出危险的区域只占煤层总面积的20%~30%。
突出危险预测预报的最大意义在于找出和划分煤层突出危险性区域,节省防突费用,使防治措施更据针对性。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煤层突出危险性区域预测,国家“七五”期间重点研究了综合指标预测技术。
按照我国目前的开采速度和进度,煤与瓦斯突出将是煤炭行业将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突出,也将是下一步减少煤矿事故的一项重要内容。
国家应该在此领域投入充足的力量去研究相关理论,并开发有效产品,在这种危险来临之前,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手段。
粉尘灾害的研究
目前,煤矿井下劳动条件差、尘毒危害严重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煤尘爆炸事故不断发生,尘肺病人逐年增加,严重危害工人生命健康,直接影响安全生产。
三、煤尘爆炸
我国多数煤矿所产生的粉尘具有爆炸性。
据统计,我国国有煤矿中90%的矿井的煤尘具有爆炸的危险。
对单一煤尘来说,其爆炸下限浓度为30mg/m3~50mg/m3,上限浓度为1000mg/m3~2000mg/m3时,爆炸力最强的浓度为300g/m3~500g/m3时。
煤尘爆炸的引爆温度一般为650℃~990℃。
粒度越小,单位煤尘质量的表面积越大,越容易产生爆炸。
发生爆炸时,粒度小于1mm的煤尘都能参与爆炸,但爆炸的主体是小于75μm的煤尘。
井下空气中如果有沼气和煤尘同时存在,能增加沼气、煤尘爆炸的危险性,并能相互降低各自爆炸的下限浓度。
当存在有沼气,且浓度达到3.5%时,空气中的煤尘浓度只要达到6.lg/m3时,就可能发生爆炸。
正常空气中的氧含量为20.9%,在井下作业环境空气中由于其他气体的混合,氧含量降低,则影响煤尘的着火温度,使着火温度升高,当氧含量低于17%时,煤尘就不会发生爆炸。
煤尘爆炸可放出大量热能,爆炸火焰温度可高达2000℃甚至更高,产生破坏性很强的高温。
在发生爆炸的地点,可能连续发生第二次爆炸,造成更大的灾害。
煤尘爆炸时,爆源l0m~30m内的破坏程度较轻,即爆源附近的破坏力较弱,离爆源较远处爆炸压力较高,破坏力强。
煤尘爆炸传播时,冲击波传播的速度大于火焰传播速度。
这样,巷道中沉积的煤尘先被冲击波扬起,随即被到达的火焰点燃发生爆炸,且不断向远处蔓延。
煤尘爆炸气体中含有大量CO和CO2爆炸区空气中CO的含量可高达8%,这是造成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之瓦斯煤尘爆炸的控制技术分为预防爆炸发生技术和抑制爆炸传播技术两个方面。
预防爆炸发生的方法主要是采取措施控制瓦斯积聚、煤尘的产生或飞扬以及火源的产生:
抑制瓦斯煤尘爆炸传播的方法主要是采取措施将已发生的瓦斯煤尘爆炸限制在一定区域,尽量控制灾害损失。
其措施主要是设置被动式隔爆装置和自动抑爆装置。
被动式隔爆装置是借助于爆炸冲击波的作用来喷洒消焰剂,而本身无喷洒动力源:
自动抑爆装置是利用传感器探测爆炸信号,触发自带的动力源喷洒消焰剂,形成抑制带。
被动式隔爆装置最早采用撒布岩粉和设置普通岩粉棚,虽然防止爆炸传播效果较好,但岩粉暴露在潮湿空气中,极易受潮而失去消焰剂功效,且频繁更换岩粉的工作量较大,因此我国煤矿现在几乎已不采用这两种方法。
但国外仍有些国家还普遍使用。
在20世纪90年代,煤科总院重庆分院开发的隔爆水槽(脆性)和隔爆水袋,以水作为消焰剂,方便了煤矿安装和使用,在全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其中隔爆水袋的使用最为普遍。
一、把安全预防落到实处
安全预防“补牢”未必为“亡羊只有使得预防工作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安全工作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做好“安全理念”的思想预防。
生产过程中,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诸多事故的祸首。
只有在思想上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把预防工作搞好,才能把事故后处理变为处理后无事故,避免企业因预防工作没做到位而造成事故,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
二.做好“安全文化”的行为预防。
预防就是防患于未然。
在事故发生或刚有事故征兆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把不安全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就要求在行动上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造成事故隐患。
避免有对工作不尽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一些小的隐患、缺陷心存侥幸心理,往往会把一些小事搞大、大事搞砸。
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安全识。
三做好“安全管理”的技术预防。
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做好预防工作,
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煤矿生产地质环境复杂,包容面广。
对技术环节薄弱的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对安全法规、制度执行不力的,要敢于加大管理力度;设备有缺陷的要舍得投入资金进行革新改造。
从设备质量、人员技术力量上做到预防
当然,要搞好煤矿安全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领导科学,社会心理学,全员安全素质,工程技术等等方面。
因此,必须用综合治理,整体推进的手段,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追求本质过程的安全化,才可能逐步减小风险,开创安全管理新的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