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纸泰顺雅阳镇灵乾村灵家山后山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暨治理工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2963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纸泰顺雅阳镇灵乾村灵家山后山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暨治理工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图纸泰顺雅阳镇灵乾村灵家山后山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暨治理工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图纸泰顺雅阳镇灵乾村灵家山后山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暨治理工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图纸泰顺雅阳镇灵乾村灵家山后山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暨治理工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图纸泰顺雅阳镇灵乾村灵家山后山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暨治理工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图纸泰顺雅阳镇灵乾村灵家山后山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暨治理工程.docx

《图纸泰顺雅阳镇灵乾村灵家山后山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暨治理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纸泰顺雅阳镇灵乾村灵家山后山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暨治理工程.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图纸泰顺雅阳镇灵乾村灵家山后山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暨治理工程.docx

图纸泰顺雅阳镇灵乾村灵家山后山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暨治理工程

 

泰顺县雅阳镇灵乾村灵家山后山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暨治理工程设计

 

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

二〇一七年六月

 

项目编号:

DZKS-2017-044

泰顺县雅阳镇灵乾村灵家山后山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暨治理工程设计

 

编制单位

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

 

项目负责人

编写人

参加人员

:

校核

审核

审定

总工程师

叶泽富

大队长

龚新法

提交单位

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

 

提交时间

2017年06月

 

 

勘查资质证书等级:

甲级

设计资质证书等级:

甲级

发证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证书编号:

332017120072

证书编号:

332017130340

 

目录

第一部分勘查部分1

1前言1

1.1任务由来及目的1

1.2勘查依据及防治工程等级1

1.3勘查范围与方法1

1.4以往工作程度1

1.5工作概况及质量评述1

2区域地质环境条件2

2.1自然地理2

2.2地层岩性3

2.3地质构造与区域稳定性3

2.4人类工程活动3

3勘查区边坡工程地质特征4

3.1斜坡概况4

3.2地层结构4

3.3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5

3.4水文地质条件5

3.5滑坡特征6

4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成因分析8

4.1边坡变形破坏特征8

4.2变形破坏成因分析8

5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9

5.1定性分析9

5.2定量计算9

5.3边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9

5.4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10

6边坡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防治工程建议10

6.1边坡地质灾害发展趋势10

6.2防治工程方案建议10

7结论和建议11

7.1结论11

7.2建议11

第二部分设计部分11

1设计依据11

1.1现行国家设计规范、规程11

1.2相关依据11

2防治工程设计11

2.1防治工程设计原则11

2.2治理设计思路12

2.3边坡防治设计12

3施工技术要求13

3.1施工顺序及工期13

3.2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13

3.3施工进度14

3.4施工安全14

3.5监测与检测15

4边坡防治工程工程造价16

4.1工程造价16

5结论和建议18

5.1结论18

5.2建议18

编号

图名

图号

1

泰顺县雅阳镇灵乾村灵家山后山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工程地质平面图

KC-1

2

图例

KC-2

3

1-1′工程地质剖面图

KC-3

4

2-2′工程地质剖面图

KC-4

5

钻孔ZK1柱状图

KC-5

6

钻孔ZK2柱状图

KC-6

7

钻孔ZK3柱状图

KC-7

8

钻孔ZK4柱状图

KC-8

9

泰顺县雅阳镇灵乾村灵家山后山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平面布置图

SJ-1

10

抗滑桩立面图

SJ-2

11

1-1′剖面工程布置图

SJ-3

12

2-2′剖面工程布置图

SJ-4

13

抗滑桩结构详图

SJ-5

14

联系梁、混凝土挡墙详图

SJ-6

15

抗滑桩锁口及护壁结构图

SJ-7

16

挡土板结构图

SJ-8

17

SNS主动柔性防护网详图

SJ-9

18

锚索、锚敦结构施工图

SJ-10

19

裂缝封闭大样图

SJ-11

第一部分勘查部分

1前言

1.1任务由来及目的

1.1.1任务由来

2016年9月15日,受第14号台风“莫兰蒂”影响,泰顺县雅阳镇灵乾村灵家山后山公路旁发生滑坡,其宽度约为15m,总长为20m,厚度约为3~5m,总方量约为1000m3,并且在滑坡后缘发育有张裂缝,其宽度约为1~2m,延伸长度约20m。

经过数月的蠕动变形,灵家山后山裂缝变形有所发展,其平面形态呈圆弧状,总体走向约270°,延伸长度约50m,张开宽度最大约60cm,下错最大约1.0m,可见深度最大约1.5m,在不利条件下将会引发滑坡,方量约20000m3。

潜在地质灾害威胁坡脚拟建的酒店的安全,需对边坡进行治理。

受泰顺县雅阳镇人民政府的委托,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承担了泰顺县雅阳镇灵乾村灵家山后山滑坡地质灾害勘查的任务。

1.1.2目的任务

本次工作的目的是为边坡的治理设计提供工程地质依据,主要任务有:

1、基本查明勘查区地质环境条件;

2、基本查明勘查区边坡、斜坡地质灾害隐患、特征及成因;

3、对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圈定威胁范围;

4、对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提出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治理方案建议。

1.2勘查依据及防治工程等级

勘查依据及执行的主要规范标准: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8号);

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5.《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32864-2016);

6.合同书与任务委托书

1.3勘查范围与方法

根据合同,本次勘查范围为:

灵家山后山公路旁边坡和边坡上方一定范围的斜坡,面积约0.1km2,其地理坐标为:

东经120°04′49.6″~120°04′58.7″,北纬:

27°29′16.5″~27°29′27.9″。

本次勘查采用工程地质测绘与勘探等相结合的方法。

在斜坡勘查区垂直山体走向实测一条滑坡主剖面,沿山体走向设置一条辅助剖面;为更准确地反映斜坡覆盖层情况,勘查过程中在剖面线1-1′和2-2’处布置4个钻孔(ZK1~ZK4)。

1.4以往工作程度

勘查区已进行了大量的区域地质工作,但以往地质工作的研究程度仅限于地面地质调查。

2017年1月,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组织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应急调查,并编写了《泰顺县雅阳镇灵乾村灵家山后山滑坡应急调查报告》。

本次工作主要收集利用资料有:

1.《1:

20万温州幅区域地质调查》(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1978年);

2.《1:

20万浙江省温州市山区地质灾害调查》(省第十一地质大队,1991年);

3.《1/5万温州市城市地质调查》(省第十一地质大队,2008年);

1.5工作概况及质量评述

1.5.1工作概况

根据勘查方案,我队于2017年5月进入现场开始勘查工作,先后进行了地形测量、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勘探、地质环境调查等工作。

完成主要工作量见表1-1。

1.5.2工作质量评述

本次勘查采用手段多样、方法较齐全,完成主要工作的质量评述如下:

(1)地形测量

本次工作对勘查区及一定外围按1:

500比例尺进行地形测量,实测滑坡主剖面,比例尺1:

500,测图范围及精度满足相应规范设计要求。

(2)钻探工程

本次布置4个钻孔,钻孔深度至揭露中风化基岩,并采取了5个原状土样,进行了室内土工试验。

(3)工程地质测绘

勘查范围内进行了的1:

500比例尺的工程地质测绘、地质灾害测量,并进行了走访和前期资料收集工作。

本次勘查质量检查严格按照三级质量检查制度严格进行,即项目组互检、院专检以及总工办检查,野外工作和室内资料整理分析成果通过了验收。

表1-1勘查工作量一览表

项目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地形测量

1∶500地形测量

km2

0.01

1:

500剖面测量

条/m

2/460

实测

地质调查

1∶10000专项地质测绘、地质灾害调查

km2

0.02

地质调查点

5

勘探工程

钻孔

孔/m

4/71.8

采样与测试

采土样与测试(常规、抗剪)

5

取样8件

2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

2.1.1交通位置

本项目位于泰顺县雅阳镇灵乾村,有水泥公路通往场地,交通较便利(图2-1)。

图2-1交通位置图

2.1.2气象水文

评估区所在的温州地区属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全年无严寒酷暑。

多年平均气温为17.9℃左右,极端最高气温41.3℃(2003年),最低气温-4.1℃。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69.6mm,降雨主要集中在4~6月份的梅雨期和7~9月份的台风暴雨期,汛期降雨占全年降水量的65~70%,年内日降雨10mm以上的日数达47天,最大日降雨量达294.6mm,最大连续降雨天数为23天,在台风期间最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

梅汛期是一年中连续性降水日数最多的时期,在春末夏初,副热带高压逐渐加强,与北方冷空气相遇,造成长时间阴雨连绵的高湿天气,降水量较大。

梅汛期最大暴雨通常发生在6月份。

夏秋季节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以晴热为主,有局部雷阵雨,容易伏旱或夏秋连旱,与此同时,太平洋上台风和热带风暴活动(最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频繁并影响本区,其挟带的大量水汽常造成短历时大暴雨,此期间称为台汛期。

据气象自动站数据统计,2016年9月14日08时至16日08时雨量为295.1mm,雅阳站最大三小时雨量为259.6mm。

勘查区范围内冲沟不发育,主要以负地形的形式存在。

2.1.3地形地貌

勘查区地貌为低山~丘陵山区(见区域遥感图2-2),自然斜坡总体为东西走向,斜坡最高点海拔高程为897m,灵家山后山道路标高为808~813m,下方拟建养生酒店地坪高程约800.0m,相对高差约97m。

自然斜坡地形较陡,坡度约为27°,局部达40°。

原始斜坡表部植被较发育,以毛竹为主。

图2-2勘查区及周边航卫片

2.2地层岩性

据区域基础地质资料和实地调查,勘查区地层为下白垩统朝川组(K1c)凝灰岩。

第四系主要为残坡积。

2.2.1凝灰岩

勘查区地层为下白垩统朝川组(K1c)凝灰岩,褐灰、浅灰色。

岩石风化强烈,勘查区范围内揭露至中风化基岩。

2.2.2第四纪地层

区内出露的第四系主要为残坡积,分布于山体浅表部,层厚约3m,岩性为含粉质粘土角砾。

2.3地质构造与区域稳定性

2.3.1地质构造

工作区在区域构造上属于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的温州—临海拗陷之东南部,界于黄岩—象山和泰顺—温州断拗之间。

区内褶皱变形不明显,主要发育断裂构造。

区域性断裂有北北东向的温州—镇海大断裂。

2.3.2区域稳定性

据现代地震监测资料表明,工作区现代地震活动微弱,温州地震台1977~1982年共测得微震6次,震级1.0~2.2,震中位置多在距离温州市80~200km的东海中。

按全国地震区带划分,本区属东南沿海二等地震区东北段,接近三等地震区,为少震、弱震区。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调查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属区域地壳稳定区。

2.4人类工程活动

勘查区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修路建房,对山体扰动较大。

总之勘查区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3勘查区边坡工程地质特征

3.1斜坡概况

自然斜坡总体为东西走向,斜坡最高点海拔高程为897m,泰顺县雅阳镇灵乾村灵家山后山道路标高为808~813m,下方拟建养生酒店地坪高程约800.0m,相对高差约97m。

自然斜坡地形较陡,坡度约为27°,局部达40°。

原始斜坡表部植被较发育,以毛竹为主。

(照片3-1)。

照片3-1勘查区斜坡概貌

3.2地层结构

据钻孔揭露和地表调查,按成因和工程地质特性不同,将勘查区岩土体分为二个工程地质层和四个工程地质亚层。

⑨含粉质粘土角砾(Qel-dl)

主要分布于山体浅表部,灰黄色,松散状,砾、碎石含量50-65%,粒径以5-40mm为主,个别40-55mm,碎、砾石呈亚棱角形,岩性为强风化凝灰岩,砂含量10-20%,其余为粘性土,土质不均匀,层厚介于2.8~3.0m,ZK1钻孔揭露厚3m,ZK2钻孔揭露厚2.8m(照片3-2、3-3)。

⑨1块(碎)石(Qel-dl)

呈浅灰、褐灰色,松散状,块石含量80-95%,粒径以200~600mm为主,碎石含量5~15%,粒径以35~140mm为主,另含砾、砂少量。

块(碎)石岩性为强~中风化凝灰岩,土质不均匀,局部碎(块)石表面有褐红色氧化渲染。

仅见于ZK3,钻孔揭露厚5.7m。

照片3-2zk1揭露残坡积厚3m照片3-3zk2揭露残坡积厚2.8m

⑩1全风化凝灰岩(K1c)

呈灰黄、褐灰色,可塑状,中压缩性,原岩完全风化成粉质粘土、砂土、砾砂状,夹有强风化碎石,风化不均匀,由上而下风化渐弱,底部向强风化过渡。

层厚介于1.9~11.5m,zk4揭露厚11.5m,(照片3-5)。

⑩2强风化凝灰岩(K1c)

褐灰、浅灰色,密实状,散体结构,岩性为凝灰岩,节理裂隙很发育,岩体破碎,原岩已风化成碎石、块石状,节理裂隙密集处呈碎石土状,岩芯呈碎块状,块径30~70mm,个别呈短柱状,锤击易碎,风化不均匀。

由上而下风化渐弱,与下层无明显界线。

层厚介于3.3~9.0m。

坡脚道路挡墙东端可见出露。

⑩3中风化凝灰岩(K1c)

褐灰、浅灰色,碎裂~块状结构,岩性为凝灰岩,属较硬~坚硬岩。

裂隙面偶见有铁锰质氧化物,结晶矿物主要为长石、石英,矿物成份基本未变。

节理裂隙发育一般,结构面充填少许氧化物,岩芯以短柱状为主,柱长一般<250mm,部分碎块状。

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无洞穴、临空面、破碎岩体及软弱夹层分布。

岩体完整性程度为较破碎,基本质量等级为Ⅲ~Ⅳ级。

钻孔揭露厚均大于2m,未见底(照片3-4)。

照片3-4zk3揭露中风化厚9.3m照片3-5zk4揭露全风化厚11.5m

3.3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本次勘查共取了5个原状土样(全风化凝灰岩样),完成5个土样测试,统计结果见表3-1。

表3-1取土样试验参数统计结果表

土层

序号

统计项目

含水率

(%)

重度(kN/m3)

饱和度

(%)

孔隙比

液性

指数

粘聚力(kPa)

摩擦角

(°)

湿

W

ρο

Sr

eo

lL

C

φ

全风化

J3x⑩1

统计个数

5

最大值

41.3

19.4

98

1.244

0.55

17

32.4

最小值

21.2

17

70

0.714

0.31

5

28.4

平均值

28.5

18.5

86.6

0.888

0.42

9.5

30.2

注:

表中抗剪强度实验均为饱和快剪,试样为原状土。

根据土工试验,结合1-1’和2-2’剖面实际情况,2-2’段已发生过滑塌,1-1’段坡脚挡墙明显变形,反演其稳定性系数小于1。

故选取2-2′剖面为反演剖面,计算工况为暴雨,假定残坡积土和全风化土各项指标均取试验平均值,则安全系数为1.627,与实际稳定状态不符合。

建议全风化土和残坡积土参数按表3-2取值,反演得安全系数为0.986,与实际稳定状态相符合。

表3-2斜坡岩土体稳定性计算物理力学指标

参数指标

土层

容重(kN/m3)

粘聚力(kPa)

内摩擦角(°)

饱和

饱和

饱和

⑨残坡积

18.5

4.8

21.1

⑩1全风化

18.5

4.8

21.1

图3-6边坡2—2′反演剖面计算模型

3.4水文地质条件

勘查区大气降水多沿坡面直接排向坡脚,部分渗入岩土体内部转化为地下水。

按地下水赋存介质、埋深,斜坡区地下水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

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岩类和全风化岩层的孔隙和结构空隙,属孔隙潜水。

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由于松散岩类多沿斜坡表层分布,未形成统一的地下水位。

孔隙水顺斜坡往坡脚排泄或下渗至基岩裂隙中。

调查发现边坡下部存在渗水现象,雨季期间,流量较大,约0.2~0.4L/S,平时流量约0.05L/S。

2.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分布于基岩风化卸荷裂隙与构造裂隙中,整体连通性差,多呈脉状、线状分布,无统一地下水位。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松散岩类孔隙水的补给,季节性动态变化较大,地下水径流、排泄路径受岩体结构控制明显,雨天可见水流沿裂隙下渗。

根据周边工程地质类比分析,勘查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3.5滑坡特征

灵家山后山裂缝平面形态呈圆弧状,总体走向约270°,主滑方向约190°,延伸长度约50m,张开宽度最大约60cm,下错最大约1.0m,可见深度最大约1.5m,裂缝所处最大高程为835m,推测最大滑动深度约8m。

滑坡下方挡土墙高约8m~9m,坡度75~80°,挡土墙(见照片3-6、3-7)分为二级,一级挡墙高3m~4m,坡度约75~80°,坡顶平台宽约0.2m,二级挡墙高约5m,坡度约75~80°,皆采用干砌块石挡墙支护,目前挡墙墙身可见明显裂缝。

由于修路切坡,墙顶道路后侧形成人工边坡(见照片3-8)高2~6m,未见基岩出露,该段边坡长约90m。

坡脚民房屋后挡墙现状完好,说明滑坡剪出口位于坡脚挡墙处。

滑坡后缘裂缝以上约12m有三块滚石,滚石1宽约4m,高5m,方量约80m3,滚石2宽约3m,高3m,方量约30m3,滚石3宽约6m,高8m,方量约120m3。

照片3-7边坡概貌

照片3-8挡土墙裂缝

照片3-9道路切坡

照片3-10边坡西侧滑塌

照片3-11边坡后山概貌

照片3-12边坡后山概貌

照片3-13道路挡墙东端基岩出露

照片3-14后山裂缝

照片3-15后山滚石

照片3-16道路内侧排水沟裂缝

照片3-17路面裂缝

照片3-18下方民房屋后挡墙

图3-191-1'工程地质剖面图

图3-202-2'工程地质剖面图

4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成因分析

4.1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灵家山后山公路旁西侧在2016年9月15日发生滑坡,滑坡体宽度约为15m,总长为20m,厚度约为3~5m,总方量约为1000m3,主滑方向约190°,经过数月的蠕动变形,后山裂缝变形有所发展,其平面形态呈圆弧状,总体走向约270°,目前延伸长度约50m,张开宽度最大约60cm,下错最大约1.0m,可见深度最大约1.5m,后缘裂缝所处最大高程为835m。

滑坡下方挡土墙高约8m~9m,坡度75~80°,采用干砌块石挡墙支护,目前挡墙墙身可见明显裂缝。

坡脚民房屋后挡墙现状完好,说明滑坡剪出口位于滑坡下方干砌挡墙处。

滑坡下方干砌挡墙东侧尽头可见基岩出露,距离基岩出露处约20m处开始路面及道路排水沟开始出现裂缝,说明滑坡的水平宽度范围为从西侧滑坡塌滑处至滑坡下方干砌挡墙尽头往西约20m,推测最大滑动深度约8m。

在不利条件如台风暴雨情况下有可能会进一步发生滑塌,方量约20000m3。

4.2变形破坏成因分析

滑坡灾害的形成发展主要受内在因素(地形条件、岩土体结构条件)及外在因素(人工活动、降雨作用)的影响。

(1)地形条件

区内修路建房对斜坡开挖形成了高陡边坡,高8~9m,坡度一般75~80°,局部为一坡到顶的坡面形态。

边坡前缘较高陡的临空面为岩土体失稳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2)岩土工程地质特性

区内边坡松散土层较厚,岩石风化强烈,全风化较厚,岩土体力学强度性质较低,为滑坡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人工活动

人工活动改造了地形地貌,大规模挖方形成了高陡的土质边坡,较大的破坏了斜坡原有的力学平衡状态,使斜坡抗滑力降低,整体稳定性降低。

(4)雨水作用

连续降雨或强降雨是区内滑坡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尤其是台风暴雨所带来的连续强降雨,往往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台风暴雨期间,长时间的降雨补给地表水入渗,增大坡体重力,降低土体力学强度参数,尤其是坡体浅表部土层结构较松散,地表水易下渗,受雨水长期浸泡,土体力学性质变差;长时间的降雨补给基岩裂隙水,增大孔隙水压力,降低稳定性;再加上地下水的动力作用,使土体局部稳定性变差。

综上所述,勘查区边坡因人工开挖形成局部高陡的地形,边坡主要出露残坡积土和全风化土,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较低,边坡稳定性较差,加上长期强降雨和地下水的动力作用,加剧了滑坡灾害的发展。

5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5.1定性分析

根据野外工程地质调查成果,分析斜坡变形破坏现状,判断斜坡稳定性状态,主要根据工程地质类比法。

整体稳定性分析:

自然斜坡总体为东西走向,斜坡最高点海拔高程为897m,灵家山后山道路标高为808~813m,下方拟建养生酒店地坪高程约800.0m,相对高差约97m。

自然斜坡地形较陡,坡度约为27°,局部达40°。

原始斜坡表部植被较发育,以毛竹为主。

滑坡后缘未见明显整体变形破坏迹象,斜坡整体稳定性较好,自然斜坡整体失稳的可能性较小。

局部稳定性分析:

勘查区边坡现状较高陡,道路上方坡高2~7m,坡度一般65~75°,为土质边坡,坡面裸露无支护,道路下方坡高约8m~9m,坡度75~80°,采用干砌块石挡墙支护。

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稳定性较差,且现有的干砌块石挡墙质量一般,边坡发生滑坡失稳的可能性较大,其可能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斜坡浅~中层滑坡,其剪出口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沿残坡积层底界面局部剪出,二是从全风化层内部剪出,破坏模式近为似均匀土质边坡中的圆弧形滑面滑动。

5.2定量计算

1.计算模型

选取剖面1-1′、2-2′作为代表性剖面,建立计算模型如图5-1、5-2。

2.计算方法

根据规范,按滑动面类型和物质成分,采用理正岩土计算软件的简化bishop法进行稳定性计算。

3.计算工况

暴雨工况(自重+地下水作用),因钻孔未见水位,推测斜坡地下水水位埋深较大,故计算中未考虑地下水渗流作用,仅考虑由于水的作用导致土体饱和、容重增大、土体强度降低。

4.安全系数

边坡的防治工程等级为二级,可能的滑动方式为近似圆弧滑动,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暴雨工况下安全系数取1.30。

5.计算参数

按表3-2取值。

5.3边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利用上述计算参数、计算工况,选取1-1′、2-2′剖面为计算模型(图5-1、5-2)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5-1,边坡在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欠稳定状态,计算结果较符合边坡现状。

表5-1各剖面暴雨工况下稳定性计算结果

工况

剖面编号

暴雨工况

1-1′剖面

圆弧形滑动

0.859

2-2′剖面

圆弧形滑动

0.627

图5-1边坡1—1′剖面计算模型

图5-2边坡2—2′剖面计算模型

按照《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要求,滑坡稳定安全系数Fst应取值1.15,滑坡稳定性状态根据稳定性系数Fs确定,参照表5-2。

表5-2边坡稳定状态分类

滑坡稳定系数Fs

Fst<1.00

1.00≤Fst<1.05

1.05≤Fst<1.15

Fst≥1.15

滑坡稳定状态

不稳定

欠稳定

基本稳定

稳定

5.4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由定性和定量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边坡局部稳定性较差,潜在破坏模式以全风化局部失稳为主,计算表明剖面1-1′、2-2′稳定性系数小于安全系数,处于不稳定状态。

6边坡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防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