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厦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0493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厦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厦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厦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厦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厦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厦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

《大厦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厦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厦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

大厦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前言

受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委托,我院对其拟建的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管理大厦工程场地进行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野外施工日期为2004年9月16日至9月23日。

1.1场地位置、工程概况

拟建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管理大厦工程场地位于**市**区**路1011号检验检疫办公楼东侧,总建筑面积为6.6万m2。

地下结构共两层,使用功能为停车库和设备用房,地下室底板底标高约为室外地坪以下8.50m。

地上结构分为主楼和附楼两部分,主楼共31层,结构高度130m,为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

附楼共两层,为大空间的会议用房,屋顶设有网球场,为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本工程距离现有办公楼较近,新建地下室将与现有建筑物地下室相连。

本工程施工期间,现有办公楼仍将正常使用。

1.2勘察目的与要求

由**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提出的勘察技术要求是:

1)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条件及其危害程度;

2)建筑物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及其均匀性,以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3)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和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地下水对建筑材料是否具有腐蚀性;

4)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并对饱和砂土及粉土进行液化判别;

5)对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提出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建议,提出与设计要求相对应的地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参数,并对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6)提供深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计算和支护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论证其对周围已有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影响;

7)基坑施工降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施工方法的建议;

8)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

9)建议在场地内设置水位观测孔,以便掌握确切的水位资料;

10)提供: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岩层等高线图,各岩层、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有关数据;

1.3勘察工作量布置及完成情况

按设计单位提供的钻孔数量和钻孔位置进行施工,我院确定11个钻孔作为技术孔,进行取土样和标准贯入试验,并按勘察要求进行地层剪切波速测试等工作。

本次勘察共完成以下实物工作量:

1)工程钻孔23个,钻探总进尺769.20m。

2)取土试样59件,取水试样2件,进行了室内土工试验及水质化验。

进行易溶盐分析试验2个。

3)取微风化岩石试块12块,进行饱和抗压试验。

4)现场标准贯入试验124次/11孔。

5)钻孔定位测量23个。

6)拍钻孔岩芯及场地照片24张。

7)作场地地层剪切波速测试2个孔、进行场地安全性评价。

说明:

1)报告中的坐标系为**独立坐标和黄海高程。

2)报告中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已经过杆长校正。

2场地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条件

2.1场地地形与地貌

场地原地貌为海滨堆积阶地,广布鱼塘。

后经过人工堆填整平为陆地,现地面较为平坦,为临时停车场,场地东边地表可见较多碎砖块等建筑垃圾。

钻探点地面标高5.41~5.94m,高差0.53m。

2.2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内的地层有:

人工填土(Qml)、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沉积层(Q4m)、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第四系上更新统沼泽相沉积层(Q3h)、第四系残积层(Qel),场地下伏基岩为中生代燕山期粗粒花岗岩(r53),现将各地层主要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2.2.1人工填土(Qml)

杂填土:

褐红、深灰、棕黄等色,由粘性土混杂碎石、碎砖块等建筑垃圾组成,结构上部稍密、下部松散。

各钻孔均见此层,层厚3.50~8.00m。

现场标准贯入试验9次,校正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3~12击,平均5击。

2.2.2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沉积层(Q4m)

淤泥:

灰黑~黑色,含贝壳碎片,局部含中细砂,有机质含量3.32%~10.96%,平均6.81%。

饱和,流塑。

除1~3号孔外,其它各钻孔均见此层,层厚0.50~4.80m。

层顶面埋深3.50~7.90m,标高-2.31~2.15m。

现场标准贯入试验8次,校正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3~8击,平均5击。

2.2.3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

1)含砂粘土:

黄、红、白等杂色,具网纹条带状,局部杂少量粗砾砂或粉细砂透镜体,湿,可塑。

场地各钻孔均见此层。

层厚1.50~6.00m,层顶面埋深5.60~8.70m,标高-3.08~-0.50m。

现场标准贯入试验20次,校正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5~18击,平均10击。

2)含粘性土砾砂:

灰~灰白色,砂为石英质,次圆~圆状,不均匀混杂粘性土20%左右,局部含粉细砂透镜体,饱和,稍密。

除5、10、19号孔外,其它各钻孔均见此层,层厚1.50~6.00m,层顶面埋深9.50~12.50m,标高-6.91~-4.05m。

现场标准贯入试验16次,校正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10~23击,平均14击。

2.2.4第四系上更新统沼泽相沉积层(Q3h)

有机质粉质粘土:

灰黑~黑色,可见炭化木碎片,有机质含量3.56%~7.73%,平均5.88%。

饱和,软塑。

场地中除20号孔外,其它各钻孔均见此层,层厚1.30~4.60m,层顶面埋深13.00~16.50m,标高-7.51~-10.87m。

现场标准贯入试验16次,校正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1~11击,平均3击。

2.2.5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

含卵石砾砂:

灰黄、深黄色,砂为石英质,次圆~圆状,混杂20%左右的卵石,卵石大小2~10cm左右,不均匀含粘性土10%~20%左右。

饱和,稍密~中密。

场地中各钻孔均见此层。

层厚0.70~5.50m,层顶面埋深15.50~19.20m,标高-10.36~-13.55m。

现场标准贯入试验15次,校正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11~23击,平均17击。

2.2.6第四系残积层(Qel)

砾质粉质粘土:

褐黄、褐红色,由粗粒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不均匀含石英质砾砂11.6%~26.4%左右,原岩结构清晰。

湿,可塑~硬塑状态。

场地中各钻孔均见此层,层厚0.60~8.20m,层顶面埋深18.80~23.60m,标高-17.75~-13.01m。

现场标准贯入试验18次,校正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6~28击,平均17击。

2.2.5场地基岩

场地下伏基岩为中生代燕山期粗粒花岗岩(r53),根据钻探揭露和岩石的风化程度分为全、强、中、微风化带,各风化带的特征描述如下:

1)全风化粗粒花岗岩(羊):

褐黄、褐灰色,岩石完全风化解体,原岩结构清晰,除石英外,其它矿物已风化成土,岩芯呈土状,湿,坚硬状态,合金钻进易。

场地中各钻孔均见此层。

层厚0.80~4.00m,层顶面埋深21.00~28.10m,标高-22.38~-15.08m。

现场标准贯入试验12次,校正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30~49击,平均40击。

2)强风化粗粒花岗岩(羊):

褐黄、褐灰色,岩石风化强烈而解体,裂隙极发育,除石英和钾长石外,大部分矿物风化成土,岩芯呈土状、底部含风化岩块,岩块手可折断,合金钻进易。

场地中各钻孔均见此层。

该层厚度0.70~12.00m,层顶面埋深21.50~30.60m,标高-24.88~-16.09m,现场标准贯入试验11次,校正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大于50击。

3)中等风化粗粒花岗岩(丫):

褐黄、深红色,岩石风化痕迹明显,裂隙发育,裂面铁染呈褐红色。

岩芯呈块状、碎块状,较坚硬,手折不断,合金钻进较难。

场地中各钻孔均见此层,厚度0.40~2.00m,层顶面埋深22.50~36.80m,标高-31.01~-17.09m。

4)微风化粗粒花岗岩(丫):

灰白、浅红色,岩石矿物新鲜、坚硬,局部可见绿泥石化现象,微裂隙发育,部分裂面铁染呈褐红色,岩芯呈柱状、块状,合金难以钻进。

场地中各钻孔均见此层,揭露厚度0.90~5.40m,层顶面埋深23.00~37.50m,标高-31.71~-17.59m。

上述各地层的分布情况、组合特征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图号:

福田FGD232-9)和“钻孔柱状图”(福田FGD232-10),基岩起伏情况详见“全、强、中、微风化基岩顶板等高线图”(福田FGD232-8)。

2.3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2.3.1主要土层土工试验结果统计

本次勘察采用了常规土工试验、野外标准贯入试验手段综合评价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在场地中的主要地层共采取了59件土样,进行了室内土工试验,作标准贯入试验124次。

土工试验结果见《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报告表》(图号:

福田FGD232-2),标贯试验结果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和“钻孔柱状图”,各地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值如表1所示。

2.3.2岩石单轴抗压试验结果统计

在场地微风化岩层采取了12块钻探芯样,进行了岩石单轴饱和抗压试验,试验结果见《岩石芯样单轴抗压试验报告》(图号:

******232-3),统计结果见下表2,统计过程中去除了离散度较大的数值。

岩石抗压试验成果统计汇总表表2

项目

地层名称

统计

个数

范围值

算术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

系数

标准值

微风化粗粒花岗岩

10

28.3~69.7

52.8

11.7

0.222

41.0

 

2.4场地稳定性及不良地质现象

2.4.1场地稳定性

根据**区域稳定性评价成果,结合本次勘察的结果综合分析,场地内未见明显断裂构造,场地稳定性好,适宜修建拟建建筑物。

2.4.2不良地质

杂填土及软弱地层。

整个场地钻探揭露了杂填土,混杂较多建筑垃圾,厚度较大(3.50~8.00m),将增加基础施工和基坑开挖的难度,由于密实度不均,呈松散~稍密状态,未经处理不宜作为基础持力层使用。

场地广泛分布的淤泥层和有机质粉质粘土层为软弱土层,由于承载力较低,不宜作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使用。

3场地地下水

3.1场地内地下水根据其赋存介质和埋藏条件不同可分为两类:

⑴存在于第四系晚更新世冲洪积含粘性土砾砂层和含卵石砾砂层中的孔隙水,其含水量丰富、透水性好,为强含水层。

由于受淤泥、含砂粘土层的阻隔,该两层地下水具微承压性。

⑵存在于基岩强风化带及中等风化带中的裂隙承压水,其含水量及透水性主要受基岩裂隙发育程度控制,埋藏较深,具微承压性。

3.2场地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迳流方向大体由北西向南东流。

钻探期间测得钻孔综合水位埋深1.10~2.35m,标高3.22~4.84m。

3.3根据在1、14号钻孔中取水样作室内水质分析,其结果见《水质分析报告表》(图号:

福田FGD232-4)。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标准判定:

1号孔水样对砼无腐蚀性;14号孔水样在弱透水土层对砼无腐蚀性、在强透水土层对砼具弱腐蚀性。

1、14号孔水样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综合判定:

场地地下水对砼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3.4根据4-1、17-1号钻孔土样室内易溶盐分析,其结果见《易溶盐分析报告表》(图号:

福田FGD232-5)。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标准综合判定:

场地土质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4抗震设计参数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要求,在场地的高层建筑部分进行了土层剪切波速测试,并进行了场地安全性评价,评价报告详见附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管理大厦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4.1地震基本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拟建场地处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4.2建筑场地和场地土类别

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

本场地的地面脉动卓越周期为0.34秒。

4.3场地地面加速度峰值及设计地震系数见表3:

表3

设防概率

63.2%(50年)

10%(50年)

2%(50年)

ZK4(cm/s2)

41.57

114.40

203.97

ZK16(cm/s2)

40.94

112.90

200.93

地震系数K

0.042

0.116

0.207

4.4场地地面设计地震影响系数

式中

及Tg对不同的设防水准按下表4取值

表4

设防水准

63.2%(50年)

10%(50年)

2%(50年)

0.097

0.267

0.476

Tg(秒)

0.45

0.55

0.70

本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据此,可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并采用本报告给出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结果考虑地震作用。

4.5建筑场地砂土液化判别

场地中分布的含粘性土砾砂层、含卵石砾砂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地层(Q3al+pl),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判断:

含粘性土砾砂层、含卵石砾砂层不会发生液化。

5地基评价

5.1天然地基方案

该场地拟建建筑物主要为高层建筑,可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岩、土层埋藏深度大,难以开挖,因此高层建筑场地部分不宜采用天然地基方案。

对于2层的附楼,当建筑物的荷载不大时,可与地下室综合考虑,采用天然地基方案,以含砂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可采用片筏基础或条形基础。

当建筑物的荷载较大时,宜采用桩基础,以预应力管桩为首选桩型,全风化或强风化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按**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有关规定、结合地区经验和此次勘察原位测试的结果,各地层承载力特征值fak和压缩模量Es等指标,根据土工试验、标贯试验等,建议采用表5数值。

 

表5

地层名称及

成因代号

承载力特征值fak

(kPa)

压缩模量

Es

(MPa)

变形模量

Eo

(MPa)

内摩擦角

φ

(度)

粘聚力

C

(kPa)

渗透系数K

(m/d)

杂填土

(Qml)

80~100

12~15

5~10

1.5~4.0

淤泥

(Qm)

60

2.0

2.0

6

5

0.02

含砂粘土

(Q3al+pl)

180

4.5

8.0

15

15

0.5

含粘性土砾砂

(Q3al+pl)

240

12.0

25

10.0

有机质粉质粘土(Q3h)

120

3.5

5.0

8

10

0.05

含卵石砾砂

(Q3al+pl)

300

25

32

50.0

砾质粉质粘土

(Qel)

240

7.5

20

20

15

0.20

全风化粗粒花岗岩(r53)

350

12.0

50

25

30

0.50

强风化粗粒花岗岩(r53)

700

17.0

150

35

50

2.0

中风化粗粒花岗岩(r53)

1500

微风化粗粒花岗岩(r53)

6000

5.2桩基础方案

当采用桩基础时,根据**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程》(DBJ15-31-2003),并结合此次勘察原位测试结果和深圳地区建筑经验,建议各设计参数如表6、7所示。

 

桩侧摩阻力特征值qsa及端阻力特征值qpa建议值表6

地层名称及成因代号

土的

状态

桩侧摩阻力特征值

qsa(kPa)

端阻力特征值qpa(kPa)

打入桩、静压桩

钻、冲孔桩、挖孔桩及沉管灌注桩

预制桩

沉管灌注桩

水下钻(冲)孔桩

人工挖孔桩、钢管护壁挖孔桩

桩入土深度(m)

桩入土深度(m)

桩入土深度(m)

L≤9

9﹤L≤16

16﹤L≤30

L≥30

5

10

15

L﹥15

≤15

>15

素填土(Qml)

松散

0

0

淤泥

(Qm)

流塑

8

6

含砂粘土(Q3al+pl)

可塑

30

25

含粘性土砾砂(Q3al+pl)

稍密

45

35

有机质粉质粘土(Q3h)

软塑

12

10

含卵石砾砂(Q3al+pl)

稍密~中密

50

40

3500

4500

2500

2800

3500

700

1100

1200

砾质粉质粘土(Qel)

可塑~

硬塑

40

32

2000

2600

3000

1800

2000

2200

500

700

900

粗粒花岗岩(r53)

全风化

70

60

3500

5000

2500

3500

700

900

1200

强风化

120

100

5500

7000

3500

4500

1000

1600

2000

嵌岩桩桩基参数表表7

地层名称及

成因代号

岩石风化程度

单轴极限抗压强度Ra(MPa)

C1

C2

粗粒花岗岩(r53)

中风化

15

0.30

0.04

微风化

35.0

0.40

0.05

注:

①对于钻、冲孔桩,表中数值乘以0.80;

②桩端扩大头时,扩大头部分C2=0;

③当桩端嵌入基岩深度hr<0.50m时,C2=0。

5.3基础选型分析

根据建筑物的特点,结合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对主楼(31层)的基础方案建议如下:

1)预应力管桩基础,以强风化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根据**地区的建筑经验,Ф500mm的预应力管桩的单桩承载力为2600kN左右,Ф600mm的预应力管桩的单桩承载力为3000kN左右。

2)冲(钻)孔灌注桩基础,强风化岩以下岩层均可作为桩端持力层。

优点是施工中不用降水,持力层选择余地大,单桩承载力较大等。

缺点是上部的松散土层(填土、砂、淤泥)等易产生坍孔、缩径、卡钻,从而造成夹泥、断桩,桩底沉渣超标等问题影响桩基质量。

施工中产生的大量泥浆需要处理,且工期较长,并要注意桩底沉渣的清理。

3)人工挖孔桩基础,可选择强、中、微风化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由于场地分布强含水的砂层,地下水含量十分丰富,为保证人工挖孔的顺利进行,场地四周需要施工止水帷幕,并进行井点降水。

该基础形式的造价较高。

综合考虑,应以预应力管桩作为首选桩型。

由于场地砾砂层、含卵石砾砂层分布广、且厚度较大,因此宜采用打入式预应力管桩。

对附楼(2层)的基础方案建议如下:

当建筑物的荷载较大时,可采用桩基础,以预应力管桩为首选桩型,全风化或强风化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5.4场地基坑的支护

拟建建筑有两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为9.0m左右,位于填土、淤泥、含砂粘土层中。

由于场地四周分布建筑物,应对基坑采取支护方案,由于基坑深度范围内分布有较厚的人工填土和淤泥层,建议采用桩锚支护系统,桩型以预应力管桩为宜。

在进行基坑支护设计时,各岩土层的C、φ值按表5数值乘以0.80系数后采用。

基坑底面土质主要为含砂粘土,可作为基坑地面持力层。

对于局部残留的淤泥,由于厚度较小,应挖除换填。

5.5建筑物抗浮设计

根据本次勘察期间测量的地下水位和地区的经验,建议地下室抗浮设计水位为标高5.00m。

地下室应进行抗浮验算,除加强地坪的整体强度外,必要时可采取一定的抗浮措施。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6.1.1场地地形简单,地层种类多、地层结构复杂,覆盖层较厚,属工程地质复杂场地,场地稳定性良好,适宜本工程的建设。

6.1.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和场地所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没有发现活动断裂在本场地经过,拟建场地位于地震烈度7度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

平均地面脉动卓越周期为0.34秒。

场地的砂层遇震时不会发生液化。

6.1.3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土质对砼无腐蚀性。

6.2建议

6.2.1根据场地地层结构和建筑物特征,建议主楼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以强风化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施工方法以打入式为宜,但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打桩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对于2层的附楼,当建筑物的荷载不大时,可与地下室综合考虑,采用天然地基方案,以含砂粉质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可采用片筏基础或条形基础。

当建筑物的荷载较大时,宜采用桩基础,以预应力管桩为首选桩型,全风化或强风化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6.2.2当采用冲(钻)孔灌桩桩基础,建议采用中风化或微风化岩层作桩端持力层,优点是单桩承载力大,缺点是在冲钻孔成孔过程中上部松散土层(如填土、淤泥等)易坍塌、缩径,孔底沉渣超标等影响桩基质量,另外,成孔过程中产生的泥浆需处理。

6.2.3在基坑设计时,应对基坑采取支护措施。

根据场地内土层分布及场地周围环境,建议采用桩锚支护系统,基坑支护桩可考虑采用预应力管桩。

基坑支护设计参数、各岩土层的C、φ值可按表5数值乘以0.80系数后采用。

基坑设计与施工应由持专业证的单位进行实施。

6.2.4由于场地内地下水位较高,人工填土层中含有较多的碎石、砖块等建筑垃圾,局部地段淤泥层顶部分布有人工填砂层,或含砂粉质粘土层中分布有粉砂透镜体,因此建议对基坑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采用浅层封闭式井点降水措施,以保证基坑开挖、桩基施工和地下室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同时对周边的道路、地下管线和建筑物设立沉降观测点,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6.2.5建议地下室抗浮设计水位标高为5.00m。

并应进行抗浮验算,抗浮措施可考虑采用抗浮桩或抗浮锚杆。

6.2.6桩基施工前应选代表性地段进行试桩工作,以检验基础方案的合理性以及施工工艺(施工队伍)是否适宜地层持点、桩基参数的准确性并确定单桩承载力和收锤标准等。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检验管理大厦

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院

二O**年*月

一般.长期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检验管理大厦

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文字部分

1、前言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场地地下水

4、抗震设计参数

5、地基评价

6、结论与建议

附件: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管理大厦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图表部分

序号

图表名称

图号

张数

1

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

1

2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报告表

3

3

岩石单轴抗压试验报告

2

4

水质分析报告表

2

5

易溶盐分析报告表

2

6

图例

1

7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

8

全、强、中、微风化基岩顶板等高线图

4

9

工程地质剖面图

6

10

钻孔柱状图

23

11

现场及钻孔岩芯照片

24张/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