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唐宋诗中的物候》学习要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5647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唐宋诗中的物候》学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唐宋诗中的物候》学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唐宋诗中的物候》学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唐宋诗中的物候》学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唐宋诗中的物候》学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唐宋诗中的物候》学习要点.docx

《七年级语文《唐宋诗中的物候》学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唐宋诗中的物候》学习要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唐宋诗中的物候》学习要点.docx

七年级语文《唐宋诗中的物候》学习要点

《唐宋诗中的物候》学习要点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主旨。

    2、学习课文,了解什么是物候现象,理解唐宋诗中所能反映物候现象的原因。

    3、认识唐宋诗中反映出的物候规律,体会换一个角度解读古诗的兴味。

    4、养成留心观察大自然物候变化的习惯,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1974)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任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1929年起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1936年4月7日国民政府行政会议任命竺可桢为浙江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6日,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竺可桢先生是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一名忠诚战士。

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和教育事业,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竺可桢先生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学识渊博,在气象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许多研究都有重大创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竺可桢先生胸襟豁达开阔、治学严谨勤奋、待人宽厚至诚,堪称“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1936年—1949年,竺可桢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是竺可桢校长率领浙大师生员工西迁,坚持办学,不仅保全和培植了数量极为可观的教育和科技人才,而且使浙江大学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崛起并成为全国的著名大学之一,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他的卓越的教育思想、执着的求是精神成为浙江大学办学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指引浙大人奋发进取的旗帜。

    "一代楷模,风范永存"。

竺可桢先生为我国科教事业、特别是为浙江大学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永垂史册,他的崇高精神和感人品格将激励我们为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为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努力拼搏!

    宛敏渭(1910-)又名竹村,城关镇东门人。

民国20年毕业于中央研究院气象专科。

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高级工程师、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顾问、中国地理学会气象委员。

著有《中国动植物物候图集》、《物候学》等书。

基础知识:

    1、给下列红字注音。

    花卉(huì)    譬如(pì)    黄宗羲(xī)    瀛州(yíng)

    滹沱(hū)   瘟神(wēn)  蜀东(shǔ)   瀼西(ràng)

    羌笛(qiāng) 縠纹(hú)  舜尧(yáo)  乔木(qiáo)

    怜悯(mǐn)   稚苗(zhì)  益彰(zhāng)  吟咏(yín)

    2、辨析形近字。

    

    3、多音字组词。

    

    4、理解下列词语。

    譬如:

打比方。

    花卉:

花草。

    至理名言:

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

    循环:

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推敲:

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相得益彰:

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

    5、词语积累。

    譬如  花卉  至理名言  循环  推敲  相得益彰

课文学习:

    1、归纳课文主旨。

    分析:

本文介绍物候的有关知识,引导我们养成留心观察大自然物候变化的习惯,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2、分析课文的结构层次。

    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能暗示出一些自然规律,鸟语花香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部分:

(2-7)主要介绍唐宋诗歌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一些规律。

    第三部分:

(8)总写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

物候变化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同时也点出了研究唐宋诗歌中物候的意义。

    3、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物候,物候有着怎样的作用。

    分析:

物候是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准周期的自然现象,它包括树木花草的发芽、展叶、开花及秋季的叶变色和脱落,候鸟(燕子、布谷鸟、大雁等)、昆虫(蝉、蟋蟀等)的南飞、北迁、始鸣、始见、绝见,湖泊河流的封冻、流凌、冰融,以及初雪、终雪、初霜、终霜等。

物候能较直观地指示自然季节的变化,帮助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4、把课文中引用的唐宋诗词抽出来,列一个表,看看这些诗词各反映了怎样的物候现象。

说说这些诗词为什么能反映出当时的物候现象。

    分析:

唐宋的一些诗人能敏锐感知自然景物的变化,以诗歌揭示自然规律。

真正的诗人能洞察自然景色的“性情”,让“景与意不分”,能从自然现象中窥探其本质和规律,从而写出有价值的诗章。

    5、作者从唐宋诗词中物候记载的研究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

请举例说明。

    分析:

物候变化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指出了物候学上的两个规律,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李益、刘禹锡等人的诗句更是准确地揭示了杨柳抽青才是初春到来的标志。

    6、尝试从课文的古诗词中搜集一些例子来验证作者的观点或得出新的结论。

    分析:

略。

    7、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分析层次。

    第一层:

(2)写唐宋诗人为什么能在诗歌中再现物候现象:

诗人能敏锐感知自然景物的变化,以诗歌揭示自然规律。

    第二层:

(3-5)举例说明唐宋诗歌对植物性物候的关注。

    第二层:

(6-7)举例说明唐宋诗人对候鸟的关注。

深入探究:

    1、分析文章介绍事物的独特角度。

    分析:

本文主要介绍了物候的有关知识,选取了一个较独特的角度:

唐宋诗中的物候。

借唐宋诗歌中的一些诗句,来介绍相关的物候知识。

说明唐宋诗歌借助月、露、风、云、花、鸟之咏,揭示大自然的本质这一事实,进而进一步分析了唐宋诗歌中描写出的植物和候鸟等物候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物候规律,从而说明物候现象很早就被人们关注这一事实。

    2、本文揭示了唐宋诗人的写景诗歌什么样的实用价值?

    分析:

唐宋诗歌中吟咏的四季景色,我们往往获得的是阳春白雪式的美感和不食人间烟火的情感。

而本文却为我们揭示出了唐宋诗人的写景诗歌实用的价值,与农谚一样,再现物候特点,帮助人们理解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真正的诗人能洞察自然景色的“性情”,让“景与意不可分”,能自然现象中窥探其本质和规律,从而写出有价值的诗章。

    3、说说下列诗所反映的季节或物候特征。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5)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雪江。

    分析:

这五首诗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物候特征。

具体分析略。

    4、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1)从独特的角度来解说唐宋诗歌和介绍物候现象。

   

(2)恰当地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详细地介绍了唐宋诗歌能揭示物候现象的特点。

   (3)生动的说明语言,增加了说明文的可读性。

中考分析:

兰 草

    ①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作名呢?

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

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娴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

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②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③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

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

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

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

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

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

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

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

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

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

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

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④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

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

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

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

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我大声叫喊起来:

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

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台,周围种的是一圈兰草。

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五寸。

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二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

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

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

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

【A】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份,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B】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C】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

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秉(bǐng)性:

性格〗;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诅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日俱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文中有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这两个词语是:

(小时候)__________;(救灾时见了兰草)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画线部分写树和名花,这对表现兰草起了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中的“竟”,表露了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里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用了“顽强拼搏”一词,本段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④段有两个层次。

在下面题目中的横线里各填写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层意。

    答:

①第二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草。

        ②第二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草。

    7.第④段未画横线部分有A、B、C三个分句,请你根据本段的内容,给C句的空缺处补写2——4个短句,与A、B两个分句构成排比。

    答:

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这句话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喜欢或者不喜欢文中的哪句话?

请说说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咒)骂;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2、具有超强生命力(生命力极强、顽强拼搏,或其它相同意思的表达);想见(兰草);肃然起敬。

   

    3、反衬或衬托(或对比)。

    4、惊喜、敬佩。

   

    5、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

   

    6、①描写或描绘、绘;②赞(美、颂等)。

  

    7、本题难度较大,评分应从激励出发,不必苛求能否构成排比,只要所写的短句中有恰当的,酌情给分。

若其中出现有创意的某个短句即可高给满分。

(原句:

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

仅供参考。

)   

    8、揭示(表现、突出等)主旨(中心、主题等);含义理解要点:

①两者同样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或顽强拼搏的精神;②战胜灾害(困难),重建家园(美好生活)。

   

    9、本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论选句是否恰当,只要言之成理都应给分。

课外拓展:

    ①北极光是大自然呈现给我们的最瑰丽最神奇的景观。

  ②现在我们知道,极光的形成是距地面100-300公里的高层大气粒子和太阳风碰撞的结果。

太阳风是太阳释放出的一股粒子流(电子和质子),它以150万公里以上的时速运行,最终被地球磁场捕获。

进入地球磁场之后,这些粒子的运动速度加快,并向磁极运动。

粒子与大气层中的氮和氧原子碰撞,带电粒子的能量转移到大气分子上,使之发光,形成了绚丽的极光。

极光的颜色取决于被碰撞原子的类型,如果光线是蓝色、紫色或红色的,被碰撞的应该是氮原子,如果粒子与氧原子碰撞,极光则主要呈绿色。

  ③极光的形状和颜色千变万化,在天空中呈现出帐幕状、弧状、带状、射线状和云状等多种形状,光彩夺目,令观赏者大为着迷。

极光常常在地球磁极附近的一具椭圆形区域内移动,可以延伸到芬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加拿大和美国北部以及西伯利亚等地区。

这一椭圆形区域的大小取决于太阳风的强弱和速度。

在每11年一循环的太阳活动盛期,这一区域面积最大。

  ④极光也在白天出现,但由于阳光太强,肉眼无法观察到。

只要大气和磁场条件与地球相似,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也能够产生极光现象。

由探测器发回的图像显示土星的极地地区同样出现了红色的极光。

和地球一样,土星上的极光也是太阳风进入土星大气层的产物。

  ⑤2002年2月份,在芬兰距北极圈250公里的卡克斯劳塔宁上空出现了极为壮观的极光。

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夜空很晴朗,人们抬起头,看到了一团形状奇特的绿光。

当人们边走边寻找最佳观测点的时候,时间仿佛停顿了下来。

所有的人都在抬头看天,把这当作一次难得的、不容错过的良机。

   ⑥在这一地区,从9月初到第二年的4月份,一年中约有200个夜晚能够看到极光,但要具备几个基本观赏条件:

天空无云,并且没有任何影响视线的光线,因为城市的灯光会使人看不到亮度较弱的极光。

最强烈的极光亮度能跟月亮相媲美。

   ⑦但极光也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它会使罗盘失效,使通信卫星运行失常。

1989年,太阳引发的一场地磁风暴就使得加拿大魁北克的600多万居民遭受断电之苦。

    1、请简要说明“极光”的形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极光产生在地球的两极。

   B土星上也有极光,是太阳风进入土星大气层的产物。

   C粒子和氮原子碰撞,极光呈蓝色、紫色或红色。

   D极光会使罗盘失效、使通信卫星运行失常。

    3、文章的第⑥段中,“这一地区”指的是哪里?

在这里观察极光要有哪些条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条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极光是由距地面100-300公里的高层大气粒子和太阳风碰撞形成的。

     (依据第②段中间部分原文自己组织,意思对即可)

    2、A(2分)

    3、指的是:

芬兰距北极圈250公里的卡克斯劳塔宁。

       条件:

①天空无云 ②没有任何影响视线的光线。

 

    4、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