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与实践.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50658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与实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与实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与实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与实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与实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与实践.ppt

《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与实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与实践.ppt(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与实践.ppt

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的设计与实践,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凌丽萍,2016.10.14,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与问题,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仿例题做的题目太多,创新运用的题目少,很多学生简单重复地应付完成,不求甚解,因此知识得不到有效的巩固,很难推陈出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单纯计算的题目较多,应用表达的题目少,缺少对数学应用价值的体现。

作业内容乏味重复,学生态度消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这与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数学素质发展相去甚远。

第三,要求单独完成的题目多,关注合作互动的题目少,忽视学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没有充分地利用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大环境,没有让学生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

课标下的数学作业设计,丰富作业内容、形式,促进学生发展,作业首先应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注意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作业设计的活动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其次要紧扣新课标对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求,结合课堂教学改革,加强作业设计的人文性、差异性和开放性。

要力求通过适当的作业设计,既达到减轻学习负担,又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按完成时间分:

课内作业、课外作业,按形式分:

书面作业、实践型作业(真实性、表现性作业)实践型作业又可细分为:

体验型、调查型、制作型、研究型、综合型,按完成方式分:

个体型作业、合作型作业,作业设计,以合作方式完成的实践型作业在诊断功能上除了具备对知识的测量外,还能反映学生的能力,揭示其非认知“行为”,如态度、责任心、合作精神等。

另外,表现性作业、合作型作业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激励作用。

它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动机,支持学生的创新,使困难学生也能有成功的体验。

它还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作业的设计与实践,

(一)内容的观察性,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教学重要环节的作业,也应该成为实现三维目标的途径,只有这样,作业设计才有意义,设计的作业才是有效的。

根据低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在新的内容前后安排了学生感兴趣的观察作业。

观察是思维的窗户,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

案例如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茶壶图的情境图,指导学生自己体验,改变观察方位,感受观察到的形状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课余时间,从正面、上面、侧面三个方面观察自己的文具盒,把看到图形画下来;小组内共有4个积木,位置随便放,还是从三个方向看,把看到的图形画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二)内容的针对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根据他的年龄特点,比较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吸引,注意力容易受到干扰,要让他在家里能够安安静静地坐好做功课,这早已经成为广大家长都非常头疼的一件事了,因此,常有不少的家长就向老师提出:

能少布置点作业吗?

我家孩子晚上做作业做到10点都还没做完。

作业减负的声音随之而来。

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要合理有效,首先布置的量要适宜,就一个数学学科而言,教师布置低年级的作业量最好能让学生在半小时左右完成,最多不能超1小时。

在作业完成的时间的限制下,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有针对性,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作业的范围。

(三)内容的生活性,数据已成为一种重要信息,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已成为每个人应有的基本素养。

“课标”指出:

“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

每个月的家庭用电、用水情况每个学期,每个学生用去或丢失铅笔、橡皮擦的数量班级中家里有汽车、机动车的学生的人数,“低碳生活”的公益广告,统计,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

“思维是从活动开始的,如果切断了思维与动作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利用已有知识动手实践,体验课堂所学知识,通过体验将知识升华内化为自己是实际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有了生长点,这也是课外作业设计的一个思路。

因为书本学习无法替代动手体会和学生的感悟,外部知识的内化,体验这一步不可缺少。

因此,在学习了基础知识后,在课后的作业中,也应该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探究、应用所学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是正处于以动作、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布置一些实践操作性强的课外作业,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四)“做数学”的实践性,案例1小学数学第一册要求刚入学的孩子学习有关“分类”的知识,能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把同一类的事物按照其相似程度再细分为不同的类别,能按照自己提出的分类依据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根据初入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以体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作为课后作业,力求体现问题与情景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与思考,旨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是数学,并能学以致用,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感悟三方面均衡发展。

作业内容

(1)“我带爸妈去购物”家长列出购物清单,由孩子带领家长到商场采购。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独立整理自己的书包。

(3)参观图书馆或书店“,与同伴说一说图书是怎样分类的。

(4)“我帮爸妈来打包”与家长在超市购物后,把物品分装在袋子中,想想怎样放合适。

实践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孩子们对于这样的“作业”非常雀跃。

首先,对他们来说,这与其是作业不如说是游戏,其次,这些活动使他们有很强的自我认同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独立整理自己的书包)。

另外,这些活动能满足孩子们与他人(父母、同伴)交流的需要,提高交际能力;还可以“带”、“帮”别人,使学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因此,这些活动能吸引学生参加,使之在“趣中学、“动中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案例2如教学“时间”后,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以下课外作业:

1你平时在家锻炼身体吗?

请你选择一项活动,具体做一做,记录一分钟内的次数(拍球、跳绳、跑步),或者在学习方面(写字、阅读、口算)。

2了解你们家庭成员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情。

3查阅有关数学资料,了解各行各业在一分钟内都能做哪些事情。

在这样的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学习了“认识时分”后,对于接近整时的时刻老是分不太清楚这样情况,布置了一道这样的家庭作业:

每个学生回家(或在父母的帮助下)自制一个钟面。

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温习巩固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平均分成5个小格,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的知识,而且也清楚知道了9点55分比10点差5分的位置,10点5分比10点多5分的位置,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案例3在学习完统计的初步知识后,布置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统计班上的小朋友做好事的次数。

学生在做这个作业的时候,不仅复习了统计的知识,还从心底受到了教育,觉得应该多做好事,做个活雷锋。

案例4在学习了8的乘法知识后,让学生回家仔细观察,一只螃蟹几条腿?

4只螃蟹共有几条腿?

这样的作业既帮助学生复习了知识,还用到了知识。

知识得到了应用,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原动力。

案例5在学习了分一分的知识后,建议学生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家人,但是有个条件,每人分到的数量要同样多,把你的分法写下来。

第二天学生汇报时,很有成就感,由于时间关系,有的小朋友没机会汇报了,学生发自内心的跟我说,老师,我准备今天回家给家人瓜子吃,明天带同样多的瓜子给你吃,好吗?

听到这样的话,我真开心,我相信学生肯定懂得平均分的真正含义了。

案例6在学习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时,让学生先在纸上描下各个图形,再在家里、学校、放学路上等找一找自己描的图形,还可以用小棒搭一搭,搭一个长方形最少要几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呢?

如在学习正方体的初步认识之后,可以发给学生颜色不同,长短不一的小棒,还有大小不同的小球,让每个学生动手搭正方体,看到好看的小棒,学生很开心,但由于小棒的长短不同,无法搭成正方体,这就需要小组间的配合,根据长短把小棒分分类,这样的作业学生在获的知识的同时,还享受到合作的乐趣。

案例7,在教学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后,设计了这样的一个作业让学生带回家。

让学生在家里从物体的面上找学习过的图形,把它画一画、剪一剪、涂一涂、拼一拼。

通过小朋友观察、画一画、剪一剪、涂一涂、拼一拼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数学作业原来也可以变成手工课和美术课。

在学习角的认识之后,可以利用直尺、三角尺画任意大小的角,还可以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这时对所形成的图形可动手指一指他的顶点及两条边,进一步体会出从顶点出发,两条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用两根小棒,和橡皮泥制作活动角,并发现角的大小与小棒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与两根小棒张开的程度有关系,两根小棒张开越大,角就越大。

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会发现原来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真好玩,也真轻松。

案例8,案例2在“比多少”的教学后,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作业:

用3个杯子装同样多的水,然后分别放入1,2,3,块方糖,再猜猜哪杯水最甜,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糖最多的那杯水最甜。

第二天,请学生汇报作业的情况,学生基本上都举起了手,因为有亲身的体验,还能说_得有条有理呢!

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体验了水一样多,糖越多就越甜的道理,而且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增强了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案例9在复习我们认识的数时,可以回家抓一把黄豆,数数有几粒,再抓一把花生米,先猜猜有几粒,再数数有几粒,看自己猜得准不准。

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去猜、数绿豆、开心果、赤豆等。

这样的作业会让学生乐此不疲,这时的作业就不单单是作业了,还是一种开心的娱乐活动,这种娱乐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比重复几十遍书面作业要牢固多了。

(五)内容的创造性,在设计作业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闪现求异思维。

案例1在学习完巧算后,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比赛,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

加法巧算的题目,方法好多,例如,28+39=(),可以把第一个加数28变成30,为了最后的和不变化,第二个加数就减去2,变成37;还可以先把第二个加数39变成40,那第一个加数得减去1,变成27;还可以先把28变成20,那39就要加上8,变成47;还可以先把39变成30,那28就要加上9,变成37,四种方法都可以。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案例2在学习完统计后,学生以星期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每个星期自己用了几块橡皮、几支铅笔、还有几本练习本,一个星期汇报一次统计的结果,并把统计的情况做成条形统计图,把选择代表性的条形统计图张贴在图书角。

被选到的学生以次为荣,没被选到的学生会继续努力。

通过调查统计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参与意识。

这样的作业,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而且不觉得是负担。

案例3在学习完5个3加3个3等于8个3后,设计了比较开放的题目()6+()6=()6,学生想出来的答案很多,这样的作业可以扩展学生思维,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

在学习完有余数的除法后,让小朋友自己出题目,并写出答案来,学生太想做小老师了,兴奋得很,有同学出了这样一道:

()()=64,答案写的很全,而且写的很工整,345=64,406=64,467=64,528=64,589=64,6410=64。

作业不在于多,而是要精,要能体现学生的思考过程。

(六)形式设计的趣味性,1.生动的情景性作业,数学作业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最好把数学知识编成故事,童话,游戏等形式,要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来劲,就跃跃欲试,情绪高涨。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不妨对原教材的中的部分练习题进行大胆的改造,让练习题成为学生喜欢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唤醒学生的灵性!

如:

将解决问题融合在喜羊羊和灰太狼在青青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