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历史地段及景观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5982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官渡历史地段及景观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官渡历史地段及景观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官渡历史地段及景观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官渡历史地段及景观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官渡历史地段及景观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官渡历史地段及景观分析.docx

《官渡历史地段及景观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官渡历史地段及景观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官渡历史地段及景观分析.docx

官渡历史地段及景观分析

摘要:

历史地段强调历史文化价值和当地特色,除了物质上的价值,还包括技术、工艺、材料等方面的体现;完整性保护不同于原真性保护的一点也在于除去物质保障之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历史地段的完整性保护强调尊重无形文化遗产,引入精神仪式,同时恢复传统生活。

背景:

最近,各地政府利用游客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纷纷打造出名目繁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商业街。

各个地区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保护改建或者加建项目的质量也参差不齐。

为此,对官渡建筑遗产做了一些分析与思考。

一、建筑遗产概念——历史地段(historicareas)

根据我国2005年发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定义,“历史地段”指城镇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其英文单词为Historicareas。

这是我国结合目前国内现状对其的一个比较完善的定义,但是历史地段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概念,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也应该考虑其本源。

1962年颁布了《马尔罗法令》,确立了保护历史地段的概念。

而之前的《雅典宪章》则只是强调了对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和地区进行保护,二战之后,随着经济的复苏,人们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认知逐渐恢复并提高,《威尼斯宪章》则明确提出历史建筑(historicmonument)并不只是特定的、某个伟大的建筑,由于时间而使其产生文化意义的不那么重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也属于历史建筑范畴。

1976年的《内罗毕建议》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了对于Historicareas的定义,定义指出“历史地段是指在某一地区(城市或村镇)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这一地区历史发展脉络和集中反映地区特色的建筑群。

其中或许每一座建筑都够不上文物保护的级别,但从整体来看,却具有非常完整而浓郁的传统风貌,是这一地区历史活的见证。

它包括史前遗址、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落等”。

这是对于历史地段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是建筑遗产保护一个新的阶段的发展。

保护不仅仅是针对特定的、宏伟的建筑单体或者建筑群,亦或政府认可的保护对象,而且也是包括有当地传统风貌的一类历史遗留。

随后的《华盛顿宪章》扩大了这一概念,提出UrbanHistoricAreas(历史城区),站在了城市规划和保护的角度,提出了对多个或不同历史地段综合保护的新的概念。

强调了历史城区在不同层面对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历史地段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相对于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可能出现在其范围之外,可以是一个乡村、一个聚落,没有明显的边界范围和划定区域。

而历史城区则可能由于古城墙、护城河等遗址来确定边界,较之边界感不明确的历史地段保护会比较容易一些。

同时历史地段与我们日常生活和一些学术论文中所提到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也是有所区别的。

这两个概念都是“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是通过法律法规来约束的,而历史地段则没有。

对于历史地段的一个个人的定义是这样的:

某一地区,能够充分体现当地传统风貌以及历史发展价值的规模不大的建筑群。

传统风貌不仅仅是当地的材料、地域特色及建筑风格,也应该包括施工工艺、技术等人为的无形遗产。

“完整性”(integrity)一词来源于拉丁词根,意思是完整的、完全的。

现代语言一般将其理解为完整的性质(Theconditionofbeingwholeorundividedcompleteness)和未受损害的状态(Thestateofbeingunimpaired,soundness)。

完整性开始出现于自然遗产保护的评估上,在《威尼斯宪章》中第一次在建筑遗产保护层面上提出了这个概念:

“第十四项必须把文物建筑所在的地段当作专门注意的对象,要保护它们的完整性,要保证用恰当的方式清理和展示它们”。

这里只是粗略的提到了完整性,而且只是提出对纪念物周边进行保护,来和纪念物寻求统一,没有意识到完整性的重要意义,但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内罗毕建议》在第34条出提出,“在农村地区,所有引起干扰的工程和经济、社会结构的所有变化应严加控制,以使具有历史意义的农村社区保持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完整性。

”这一条例完整性增加了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丰富内涵,而在2005年《西安宣言》中,将完整性进行了一个较大的扩展和补充,“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周边环境指的是紧靠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和延伸的、影响其重要性和独特性或是其重要性和独特性组成部分的周围环境。

除了实体和视觉方面的含义之外,周边环境还包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过去和现在的人类社会和精神实践、习俗、传统的认知或活动、创造并形成了周边环境空间的其他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当前活跃发展的文化、社会、经济氛围。

”不仅仅是强调了周边环境的重要性,同时补充了之前完整性中所缺失的精神方面的、习俗、以及功能方面的成分。

至此,完整性不仅包括了物质层面上的统一和保护,同时又有了非物质层面所延续的文化、精神、人的活动等等。

同时,宣言还提出了针对完整性保护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措施,提出了历史建筑的缓冲区、以及吸引人群的参与和政府的引导作用。

其表现在了三个不同的层面上:

物质保障,主要是讲建筑本身的保护及其周边环境、景观对其的影响;视觉景观,城市自然环境及工程对其的影响;社会功能,精神活动比如节日仪式以及传统生活功能的影响。

完整性保护变成了一个政府及公众主动考虑的、经由城市规划设计引导,吸引公众参与的更加完善的系统保护方法。

完整性保护不仅仅是对建筑本体和周边环境的保护,更是一种对于精神理念和传统文脉的保护,是一种无形遗产的保护。

国外在这方面有很多案例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喊出“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的博洛尼亚城,在原有旧城中,保留了原来的居民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保留了历史建筑功能在城市中的原有定位。

二、建筑遗产保护的历史性

官渡古镇因其历史文化深厚而远近闻名,历史文化古迹虽有损毁,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得以保留下来。

古镇中那些用螺蛳壳和着粘土舂夯而成的院墙,依然在风雨中兀立。

百年的土屋民居尚存,实属难得。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官渡曾是一个誉满滇中的古渡口,是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古镇之一,唐宋时已是滇池东昆岸的一大集镇,元代与昆明同时设县,明清已成为商业、手工业很发达的乡镇。

昔日官渡,商贾云集,高塔辉映,有五山、六寺、七阁、八庙和众多人文景观,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文化建筑遗址。

其中名闻遐迩的国家级重点文物金刚塔被作为官渡区“古文明”的象征,昆明古八景之一的“古渡渔灯”就反映了过去官渡的繁荣。

官渡一名的由来,据《创建妙湛寺碑记》载:

“滇城之隔二十里有郭曰蜗洞……乡士大夫游赏缆船于渡头,吟啸自若,陶陶而忘返,命之曰官渡。

”自元代之后,官渡已成官家和商船及渔舟竞渡的繁盛渡口,熙来攘往的舟楫多集于此。

每当夜幕降临,渔火点点,灯光片片,犹如天空繁星闪烁。

官渡当时的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官渡兴建寺庙塔阁,文化建筑拔地而起,形成滇池之畔又一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

官渡八景中的“古渡渔灯”:

古时滇池东岸,一到晚上标杆上红灯笼高挂,船只灯光齐明,犹如星光点点布满渡口,奇丽无比。

“螺峰叠翠”:

螺峰山顶上建有法定寺,周围柏树成林,枝叶茂盛,成了白鹭、鸦鹊群鸟栖息场所,境地幽静,层层叠翠,一年四季景色诱人。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古镇修复竣工,数百名古建筑修建工匠们精心打造,做出了“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效果,实现了省、市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的严格要求,要保持修复后的官渡古镇古韵犹存、古貌依旧。

走进古镇,古道依在,古街互市,古桥相连,古巷通幽,古风犹存。

仿古修建的镇门及步行街牌坊,描金傅彩,雕龙画凤,气势轩昂,又成风景。

官渡古镇历史悠久,是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南诏大理国时期,已是滇池东北岸一大集镇和交通要冲。

4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因临近滇池,先人们以捕食螺蛳为生,长久以往,螺蛳壳堆积如山,古称“涡洞”,现存的许多古建筑就建在这一新石器时代贝丘文化遗址上。

宋以前设渡口,渔舟及过往的官船都在此停靠,又改坐轿或骑马过状员楼入昆明城。

因此得名“官渡”。

元代与昆明同设县,明清时期已成为商业,手工业发达的集镇。

官渡古镇文化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在不到1.5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就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

“金刚塔”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最早建造、保存最完好的金刚宝座式石塔,修建于明天顺之年(公元1457年)、距今已有546年历史、建在一堆螺蛳壳上的金刚塔堪称伟大壮举。

河北省建筑科研研究学院工程技术人员在此次整体顶升2.6米的巨大工程中发现,当时没有水泥,为了建造该塔,古人采用螺蛳壳拌黑胶泥夯实后,再打下数百根沙松桩固定后,再用糯米饭和糯米汤拌红土作垫层,一块一块砌上塔石,据说当时官渡古镇千家万户的糯米都集中后用尽。

除金刚塔外还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妙湛寺东塔、土主庙、法定寺、文明阁、魁星阁、观音寺、凌云阁、古戏楼、三圣宫、燃灯寺、五谷寺等10多处景观以及上百间保存完好的“四合院一颗印式”民居,形成一个繁华集镇,古时有“小云南”之称。

法定寺,据介绍,在去年8月14日下午一个阴雨天,由于连降7天阴雨,拉材料上螺峰山的汽车打滑,为了降低坡度,3名民工用锄头挖土时,突然发现一块高约1米左右的石材,不方不圆,有头有身,赶快叫来龚应。

待抬到殿里洗去泥土一看,原来是一尊与四川乐山大佛一模一样设计制作的佛像,据初步考证估计为宋朝时期制成,后被深埋土里。

现该佛像作为法定寺的镇寺之宝,供奉在大殿门堂里。

 除次之外,古渡渔灯为昆明八景之一,因古时滇池东岸延伸至今尚义村附近,曾经置为东渡口,是东西往返必经水路要道,在渡口处设置灯塔,晚间塔内灯光明亮,作为滇池船只投宿东渡口标帜,加之渔船上灯火闪烁,恰似满天灿烂星光,奇丽无比。

灯塔原址在该村观音寺后面,遗址已毁。

  螺峰叠翠,螺蜂山在尚义村东面,占地30余亩,纯系螺蛳壳堆积而成。

螺壳是古代居住渡口渔民食螺肉后遗物堆积层,层中夹有较多陶器片屑。

山巅上建有法定寺,是官渡古镇六寺之一,今为官渡粮管所使用。

在此山四周原植有柏树数百株,依山脚层叠至山顶寺周围,每晨阳光照射在树叶上,碧绿层叠,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

  云台月照,云台宫建在原古镇岸边,解放前为官渡农校使用,后改建为昆明市第九中学学生宿舍。

宫前面原有半圆形水池1个。

已填为平地。

池中有洞穴,出水量大,常年水清如镜,每当晚间月明时节,深夜月稍偏西,整个宫殿倒影于池中,清风拂过,宫影荡漾,恰似水晶宫图像,煞是好看。

  杏圃牧羊,原址在尚义村观音寺和云台宫之间,即古渡口岸边,时植有大片杏树间杂竹子,是古代士大夫和游客赋诗、饮酒,对奕作乐之胜地,身处其中心旷神怡。

每年春天绿草丛生,村中牧童每天齐集园中放牧羊牛。

牧童载歌载舞,捉迷藏,玩游戏,欢快异常,充分展示春日来临的乐趣。

  凌云烟缭,凌云阁在今孔子楼址,原建此阁较高,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大地震全毁,十七年?

1837 重建。

赛典赤为云南平章政事后,因其提倡儒学,大兴修建孔子庙,将此阁改为孔子楼。

《凌云阁赋》碑文中:

"登斯楼夕阳满楼穿疏透阁,襄影蒙龙,斜辉飘落玉宇。

"楼阁北近宝象河堤,其余3面住宅环绕,晨夕薄雾炊烟四起,久绕斯阁不散。

  滇南草坪,清朝前官渡古镇集市在今西庄大村巷内(原名九转花街),今巷内建筑已大为改变,由于过去住居周围人口稀少,赶集人数不多,此巷已够容纳。

但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土主庙会时,不仅市区居民前来参加庙会,邻县居民也蜂拥而至,因而集市难以容纳。

故每当会期,移市集于该村五谷寺西旁草坪空地上?

今西庄小学校址 ,人山人海热闹异常,交往情况,远非当时一般市集所能比拟。

  金刚夜语,此系地方传说,原妙湛寺大门两侧有泥塑金刚像,寺内僧人较多,每当农民办理丧事时,该寺僧人常为死者吊祭诵经,直至深夜始归。

一次僧人至九门里十甲村办毕丧事夜归,至于今织布营村西面苍沟大桥时,僧人中有年轻者,依稀看见两位金刚正坐在桥边窃窃私语。

故名此桥为金刚桥。

笔写苍穹,原妙湛寺前,今先锋卫生院址,有13层密檐方形实心塔两座,东西相对峙,西塔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大地震坍塌,东塔今仍存于卫生院天井中。

每值冬秋夜晚,玉兔东升,塔受光的照射倒影很似笔尖,阴影移动。

犹如神人大师挥动大笔,书写诗篇,赞美天地,祝福人间。

作为新昆明城市中心的一座大规模留存古镇,这是官渡古镇未来得以繁荣最大的优势。

官渡古镇在定位上一定要擦亮点,把土主庙会放大,把老昆明的元素进行整合、呈现、提升。

首先吸引昆明人前往,让昆明人在古镇里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吃遍这座城市的风味美食,体验这座城市生活的安逸和舒适,其次是通过昆明人的口碑传播影响云南人、国内和国外游客。

未来的官渡古镇不仅是官渡的古镇、昆明的八景之一,更是昆明的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