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如何回归课本.docx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如何回归课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如何回归课本.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如何回归课本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仍需回归课本
高三生物即将进入二轮复习,在二轮复习中,不少同学往往容易脱离课本只注重一些综合练习题,这就有一些舍本逐末了。
日前,记者采访了辛集中学的孙敬彩老师,她认为生物二轮复习也应该回归课本。
针对同学们不知道该怎样回归课本的问题,孙老师提出了一些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阅读章节的前言和小结
阅读前言有助于回想本章本节的主要内容,同学们在头脑中要有本节知识的主要框架。
例如,第六章第一节中前言提到生物体的性状之所以能够遗传给后代,是因为生物体内具有对遗传起决定作用的物质———遗传物质。
那么,究竟什么是遗传物质呢?
遗传物质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呢?
在生物的遗传过程中,遗传物质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
这些问句体现的主要内容有: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表达等内容。
阅读小结可以总结本章本节内容的关键。
例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小结: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了DNA以外,还有RNA。
有些病毒不含有DNA,只含有蛋白质和RNA,如烟草花叶病毒。
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出来的蛋白质,不能使烟草感染病毒,但是从这些病毒中提取出来的RNA,却能使烟草感染病毒。
因此在这些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此小结概述了本节知识的关键:
为什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也阐明了什么样的生物以RNA做遗传物质,即不含有DNA的生物。
-复读单元课题的三类知识
描述生物事件的术语。
如:
基因的表达、转录、翻译、复制等。
经典实验及其研究的方法:
光合作用的经典实验、发现生长素的经典试验、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
表述概念要素、原理要点、理论观点的主题词、短语或短句。
如,基因:
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要素:
有遗传效应、呈线性排列。
再如,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要点是:
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解析单元复习题
在课本上每个单元都配备了一些复习题,这些复习题的种类是非常丰富的,有待于同学们仔细研究,在复习题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类题:
用生物事件解答的陈述题;用概念、原理、理论解答的分析说明题;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应用题;探究实验、调查研究、作物育种方案的设计等。
如:
基因的表达一节中复习题四简答题:
染色体、DNA和基因都与遗传有关,你能概括地说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这是用生物学事件解答的陈述题。
分离定律课后复习题四设计实验:
在了解了不同环境下的水毛茛和蒲公英,能够表现出不同性状的实例后,你能够自己设计一个小实验,来证明“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结论吗?
这是实验设计题。
高考题可以以这些复习题为背景,或把这些题改编加工等。
认真研究这些题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
但同学们总认为这些题简单不屑于去做,这是大错特错的,二轮复习时一定要认真考虑这些题。
-浏览课本辅助资料
生物课本配备了许多小资料、图解、课外读、选学等内容,小资料强化单元知识点;图解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课外读”有利于扩展知识面;“选学”将相关知识深化。
-相关知识统一把握
把相关知识一起读,有助于形成知识网络。
如:
蛋白质的有关知识: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有关于蛋白质的知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中载体是蛋白质;酶和ATP中酶绝大部分是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中谷丙转氨酶;生命活动的调节中许多激素是蛋白质;遗传和变异中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等相关知识;选修本上抗体的知识;细胞生物膜系统中分泌蛋白的有关知识等。
把这些相关知识一起读,使蛋白质的有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在解答问题时以便于及时提取。
孙老师说,回归课本不是让同学们泛泛地阅读课本,而是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在大脑中形成更系统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在高考中以便更准确地提取知识,应用生物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考生物复习指导:
二轮复习仍需回归课本
2008年02月26日11:
54[我来说两句][字号:
大中小]
来源:
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
出场教师:
辛集中学孙敬彩
高三生物即将进入二轮复习,在二轮复习中,不少同学往往容易脱离课本只注重一些综合练习题,这就有一些舍本逐末了。
日前,记者采访了辛集中学的孙敬彩老师,她认为生物二轮复习也应该回归课本。
针对同学们不知道该怎样回归课本的问题,孙老师提出了一些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阅读章节的前言和小结
阅读前言有助于回想本章本节的主要内容,同学们在头脑中要有本节知识的主要框架。
例如,第六章第一节中前言提到生物体的性状之所以能够遗传给后代,是因为生物体内具有对遗传起决定作用的物质———遗传物质。
那么,究竟什么是遗传物质呢?
遗传物质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呢?
在生物的遗传过程中,遗传物质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
这些问句体现的主要内容有: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表达等内容。
阅读小结可以总结本章本节内容的关键。
例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小结: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了DNA以外,还有RNA。
有些病毒不含有DNA,只含有蛋白质和RNA,如烟草花叶病毒。
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出来的蛋白质,不能使烟草感染病毒,但是从这些病毒中提取出来的RNA,却能使烟草感染病毒。
因此在这些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此小结概述了本节知识的关键:
为什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也阐明了什么样的生物以RNA做遗传物质,即不含有DNA的生物。
-复读单元课题的三类知识
描述生物事件的术语。
如:
基因的表达、转录、翻译、复制等。
经典实验及其研究的方法:
光合作用的经典实验、发现生长素的经典试验、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
表述概念要素、原理要点、理论观点的主题词、短语或短句。
如,基因:
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要素:
有遗传效应、呈线性排列。
再如,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要点是:
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解析单元复习题
在课本上每个单元都配备了一些复习题,这些复习题的种类是非常丰富的,有待于同学
们仔细研究,在复习题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类题:
用生物事件解答的陈述题;用概念、原理、理论解答的分析说明题;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应用题;探究实验、调查研究、作物育种方案的设计等。
如:
基因的表达一节中复习题四简答题:
染色体、DNA和基因都与遗传有关,你能概括地说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这是用生物学事件解答的陈述题。
分离定律课后复习题四设计实验:
在了解了不同环境下的水毛茛和蒲公英,能够表现出不同性状的实例后,你能够自己设计一个小实验,来证明“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结论吗?
这是实验设计题。
高考题可以以这些复习题为背景,或把这些题改编加工等。
认真研究这些题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
但同学们总认为这些题简单不屑于去做,这是大错特错的,二轮复习时一定要认真考虑这些题。
-浏览课本辅助资料
生物课本配备了许多小资料、图解、课外读、选学等内容,小资料强化单元知识点;图解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课外读”有利于扩展知识面;“选学”将相关知识深化。
-相关知识统一把握
把相关知识一起读,有助于形成知识网络。
如:
蛋白质的有关知识: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有关于蛋白质的知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中载体是蛋白质;酶和ATP中酶绝大部分是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中谷丙转氨酶;生命活动的调节中许多激素是蛋白质;遗传和变异中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等相关知识;选修本上抗体的知识;细胞生物膜系统中分泌蛋白的有关知识等。
把这些相关知识一起读,使蛋白质的有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在解答问题时以便于及时提取。
而是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在大脑中形成更系统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在高考中以便更准确地提取知识,应用生物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取得更好的成绩。
(
高考生物复习:
回归课本克服“高原现象”
高考在一步步逼近,天气越来越热,学生的情绪波动很大,思想上要求好好学习,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又有好多问题。
家长的期望,自己的前程,学生的压力可想而知。
这一阶段好学生开始浮躁,基础差点的由于缺乏信心,开始出现厌学情绪。
作为生物老师,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试题不难也不偏,都是课本上的知识),提出几点看法,有可能能帮助大家改变一下现在的状态。
一、找到“高原现象”的原因并克服它
近几年来,专家提出了“高原现象”这个名词,所谓的“高原现象”就是在做难题、简单题时都很吃力,好像什么知识也不会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通过我的工作实践以及深入到同学当中的了解,关键的关键是学生丢了课本。
第一轮复习时,时间较长,学生对课本掌握得比较好,有的学生甚至能准确的说出知识点在课本中的哪一页。
第二轮复习时,老师依然要领着学生串课本,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不错,不屑一听,有的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致使课堂的听课效率不高。
而且第二轮复习时间短,还要附带习题,这时选的题比较难,这些题容易脱离课本。
由于时间紧,还要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在讲题时往往就题论题,不再联系课本。
再加上学过的东西总是要忘掉一部分,促使学生对课本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出现“高原现象”。
找到了根本原因后,就要多看课本加以弥补。
在看课本时要多思考,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谷氨酸发酵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搅拌器的作用,你有没有假设搅拌器出现故障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二、通过练习题回顾课本
我们现在要多看课本,但有的同学常说,课本看了好多遍,看的时候什么都会,可是合上课本什么都记不起来。
事实上,最好的办法是以题回顾课本。
哪个题或者是哪类题错了,要先回忆与它相关的课本知识,回忆该部分知识位于课本的哪个章节,这一章节还讲了哪些知识,结合老师讲的重点,像放电影一样在头脑中放一遍。
在这一过程中肯定有一些想不起来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下陌生知识,这样记忆会深刻许多,同时又容易使知识系统化。
既能节约时间,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课本上的知识解题
在做题过程中首先要想一下出题人要考你课本中的哪个知识点,结合题意用知识点解题。
例1:
假如在一个与外界隔绝、没有食物的荒岛上,给你3只鸡和40斤玉米,理论上分析,如何利用它们能让你在荒岛上生存的时间更长?
A、先吃3只鸡,然后再吃玉米。
B、先吃玉米,然后再吃鸡。
好多学生会选B,他们认为先吃玉米,让鸡到山上找虫子吃。
他们的想法是好的,但不符和一般的答题规律,要先考虑要考哪个知识点,回忆课本,不难想出本题要考“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就不至于使自己的思维脱离正常轨道。
例2:
果蝇的灰身(B)和黑身(b),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R)和白眼(r),R,r位于X染色体上。
问:
(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是:
本题通过孟德尔为什么用豌豆做实验材料这个知识点能答对一个空(相对性状明显)。
(2)、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正交、反交产生子代结果一致的是,子代结果不一致的是。
本题看似有点难度,有的学生甚至不会做,但你结合课本就能做对。
正交、反交在课本中只出现过两次,一是细胞质遗传中,正交、反交结果不一致,显然不符合题意,二是第二册课本21页研究“一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
由此我们就不难得到答案:
一致的是灰身、黑身。
不一致的是红眼、白眼。
四、怎样提高实验能力
近几年来,理综中的生物学部分有关实验设计的题较多,次类题目的区分度较高,好多考生在此丢分。
例3:
为了研究青蛙的皮肤是否有呼吸作用,某实验小组设计了以下装置:
取5L的无底玻璃瓶放在平板玻璃上,瓶内放入青蛙和氢氧化钠溶液,瓶底用凡士林密封,瓶口用插有带刻度的细长玻璃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将玻璃管的另一端放入水中。
请依据所给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补充实验步骤,并回答问题:
(1)实验装置和材料
以上装置6个(标号分别为1、2、3、4、5、6)油脂,手表,生长状况一致的青蛙6只。
(2)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将6只青蛙平均分配成两组。
②、记录此时6个装置中6个小时后再记录。
③、填写实验结果记录统计表
(3)、实验最可能的结果是。
解析:
本题探究青蛙皮肤有无呼吸功能。
所给步骤中将青蛙分成2组,实验组、对照组差别的就是皮肤,再结合实验给的材料,很明显实验组用油脂涂抹青蛙皮肤,但好多学生不看题意,没用油脂这个条件,而是用了凡士林或者给青蛙扒皮,有的用油脂将口腔封住,更有甚者将青蛙的屁股封住。
最后让写结果而不是结论,但好多学生仍然填错或根本分不清。
虽是探究实验,但结果只有一个,写多个的大有人在。
做此类题目时:
(1)要了解题目要求,明确要探究或验证的生物学知识
(2)分析实验原理
(3)最重要的是结合题目明确所给的实验用具与材料的作用。
(4)在草稿纸上大体写一下步骤,将实验用具分配到各个步骤中,看是否用具和材料都用上了,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注意单因子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5)分清实验结果和结论的不同,注意验证实验结果只有一个,探究实验结果往往多个。
【生物】二轮复习如何回归课本
作者:
刘本举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也不是死记硬背知识,而是与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高考对我们的要求。
高考试题是以考查能力为主,并以高中生物的主干知识为核心。
二轮复习时间很短,又要迅速提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所侧重,抓住主干知识,基础与能力并重,实现有效复习。
一、基础知识——总结归纳、有效提高
在许多备考资料以及专家讲座上出现最多的一个有关二轮复习的名词就是“回归课本”,但是如何回归课本,怎样通过回归课本实现高效复习呢?
首先要明确,回归课本绝对不是简单地阅读课本,要注意知识的联系与深化,形成网络的同时还要提升能力。
回归课本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重读课本,把基本知识点横向联系起来;②把相通、类似的知识点归纳总结起来,达到融会贯通;③复习近年相关的高考试题;④适量进行典型习题精练。
回归课本,总结归纳的方法一般有列表比较法、发散联系法等,下面以“细胞分裂”的知识为例进行说明:
(1)基础知识:
细胞分裂的核心知识有①细胞分裂的方式;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以及DNA分子数目的变化;③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以及DNA分子数目的变化;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区别;⑤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
(2)横向联系:
①研究DNA复制时如何选择标记物;②DNA复制与基因突变;③DNA的同位素标记与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关系;④减数分裂与细胞基因型的关系。
除了列表归纳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一轮复习时接触到的常见的习题中出现的热点,利用发散联系法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深化与升华。
限于篇幅,只选择关于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细胞时期含有的X、Y的染色体的数目进行总结,这是在许多选择题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
通过归纳总结可以较好地把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的染色体形态变化进行有效复习,并同时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①含有2个Y染色体的细胞:
雄性生物体——有丝分裂后期的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精原细胞;减Ⅱ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有1/2一定能够含有2个Y染色体)。
雌性生物体——不存在。
②含有2个X染色体的细胞:
雄性生物体——有丝分裂后期的体细胞;减Ⅱ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有1/2一定能够含有2个Y染色体)。
雌性生物体——不分裂的体细胞;有丝分裂间期以及前、中、末期的细胞;减Ⅰ各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减Ⅱ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全部含有2个X染色体)。
③含有4个X染色体的细胞:
雄性生物体——不存在。
雌性生物体——有丝分裂后期的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卵原细胞。
④不含X染色体的细胞:
雄性生物体——减Ⅱ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有1/2不含X染色体);精子(有1/2不含X染色体)。
⑤不含Y染色体的细胞:
雄性生物体——减Ⅱ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有1/2不含Y染色体);精子(有1/2不含Y染色体)。
雌性生物体——体内所有细胞。
同学们,总结归纳的目的并非为了得到这些系统的表格或汇总的知识点,试一试,别看短线后面的内容,尝试再总结一遍,当你把上述内容总结一遍后,你有什么感觉?
回归课本,许多同学理解为阅读课本,可是把课本重新读了两三遍后没有任何感觉,即使觉得又记住了一些知识点,可第二天就回到了读课本前的状态了,所以,我们要有效回归课本,必须达到深化和升华知识的目的。
上述方法不是为了总结而总结,而是总结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与提高过程,其他部分的知识也可以利用这个办法进行。
【题型训练】
1.根据每个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不同,将某种连续增殖的动物细胞归为甲、乙、丙三组,每组细胞数如图1。
根据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绘制曲线,如图2。
根据图示信息分析,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图1中的丙组细胞全部位于图2中的BC段
B.图1中的乙组细胞全部位于图2中的AB段
C.丙组中只有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D.用秋水仙素处理,会导致丙组细胞数增多
【分析】图1中的丙组细胞是染色体复制完成的细胞,DNA含量为4,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只有部分细胞属于后期染色体暂时加倍的细胞,但是图2的纵坐标为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所以BC段不包含后期的细胞,所以A错误。
乙组细胞为正在进行DNA复制的细胞,全部在图2的AB段。
秋水仙素处理会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DNA复制后细胞不能分开,所以使更多细胞停留在丙组。
答案:
A
二、课本经典实验——理清思路、全面升华
回顾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许多试题的命题背景来自课本科学史经典实验,这些题目的特点是:
①实验出自课本;②适度延伸和拓展;③题目以分析实验为主;④兼有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考查。
在回归课本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实验的复习,那么如何进行复习呢?
一定要从实验目的、方法、选材、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注意事项、实验的分组依据、实验变量的设定、无关变量的平衡、实验结果的测量方法、实验结果的预测与分析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问题对实验进行深化。
下面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为例,谈谈课本实验的深化复习。
首先把实验以步骤流程图或表格的形式总结出来,弄清楚实验的原理、方法和过程,并分析思考实验结果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总结的基础上会发现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可以深化实验,同时也会与其他相关知识进行横向联系,比如该实验就和以下相关知识点相联系:
①细菌荚膜的性质和功能;②DNA分子的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③实验的条件对照等。
如果再结合练习题进一步深化,效果会更好,例如:
【题型训练】
2.某同学通过学习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认识到,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的原因是S型细菌体内的转化因子——DNA,那么反过来R型细菌能使S型的肺炎双球菌转化为R型吗?
他模仿高中生物教材中格里菲思等科学家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即:
探究R型细菌是否有转化因子。
①将R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正常。
②将S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③将加热杀死后的R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正常。
④将S型细菌和加热杀死的R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实验结果:
④组的小鼠患败血症死亡,S型细菌不能转化为R型细菌。
实验结论:
R型细菌体内没有“转化因子”。
(1)我们认为该同学的实验有不足之处,请尝试说明理由。
(2)如何通过实验探究R型细菌是否含有转化因子?
请简要叙述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分析】分析该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得到下列结论:
(1)④组的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并不能证明S型细菌没有转化为R型细菌。
因为即使有部分S型细菌转化为R型细菌,另一部分未转化的S型细菌仍会导致小鼠死亡;
(2)即使知道了小鼠体内有部分S型细菌转化为R型细菌,这种转化作用是不是R型死细菌所起的作用仍然无从知晓,也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如突变。
所以该实验逻辑推理过程错误,科学性欠佳。
正确的实验设计思路:
(1)配制细菌液体培养基,分为等量的甲、乙两组;
(2)甲组接入S型细菌,乙组接入等量的S型细菌和加热杀死的R型细菌,两组均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定的时间,取等量的甲、乙两组培养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分别涂布于A、B两个相同的已灭菌的固体培养基上,在相同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3)观察菌落特征并分别记录S型和R型细菌的菌落数。
可能的实验结果有:
(i)A培养皿内只有S型菌落,B培养皿内有S型和R型两种菌落;或A和B培养皿内均有S型和R型两种菌落,并且A内R型菌落所占比例低于B内。
说明R型细菌可使S型细菌转化。
(ii)如果两个培养皿内均只有S型菌落,或两个培养皿内R型菌落数占总菌落数的比例相等,则说明R型细菌不能使S型细菌转化。
答案见分析。
同学们,通过上述“经典实验”的“回归课本”,回味一下,是否有不同的感觉?
对实验的理解,实验方法、原理以及相关知识是否有“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三、综合运用——找准规律、适量训练、提升能力
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还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科学研究、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所以在有效“回归课本”的基础上,对主干知识的复习要做到“加深理解—迁移综合—联系实际—综合运用”。
二轮复习的时间很短,高效的复习方法是整理相关高考试题,总结规律,利用少而精的题目进行适量训练,从而达到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有的同学也许会问,这些题目高考已经考过,不可能再考一次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做?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总结高考试题(必要的话要重新做一遍),并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而是为了提高能力而做题,以高考题为基础来提高能力有什么好处呢?
①高考题是专家们按照《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命制的,非常准确地考查考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试题会变,但是这些能力要求尤其是能力要求的层次不会变。
这样能使我们非常到位而准确地提高能力;②高考试题是练习题的源头。
许多练习题都是来源于高考试题的变形与改造,不排除个别练习题的质量是比高考题还高,但是这是少数,绝大多数练习题与高考试题相比,质量低了许多。
所以,尽管这些题高考不会再考了,但是我们并不是为了熟悉和背诵这些题,而是在做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利用这些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样做能更好地把握能力提升的方向与层次。
在整理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寻找规律,适量训练。
二轮复习是高三学生知识和能力实现飞跃的一个阶段,因此一定要抓住复习的要点:
突出主干,总结归纳,形成网络,知识升华,训练迁移,举一反三。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一定重视基础回归课本
一般物理复习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
以章或相关章节为单元复习。
第二阶段:
可根据各知识块的特点,将有关内容分为几个专题,第三阶段:
主要是训练知识的大综合,对各种类型试卷进行模拟、分析,进行考试适应性训练。
高三下学期复习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果,意义重大。
配合老师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效率。
有些学生觉得课本知识点自己已经掌握了,老师的复习安排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时间浪费,于是就抛开老师,自己复习。
殊不知,学生学习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而课堂学习基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