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每天必练《名师一号》届高考语文三轮总复习 十二科学类文章阅读重点专题突破.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2101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前每天必练《名师一号》届高考语文三轮总复习 十二科学类文章阅读重点专题突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考前每天必练《名师一号》届高考语文三轮总复习 十二科学类文章阅读重点专题突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考前每天必练《名师一号》届高考语文三轮总复习 十二科学类文章阅读重点专题突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考前每天必练《名师一号》届高考语文三轮总复习 十二科学类文章阅读重点专题突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考前每天必练《名师一号》届高考语文三轮总复习 十二科学类文章阅读重点专题突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前每天必练《名师一号》届高考语文三轮总复习 十二科学类文章阅读重点专题突破.docx

《考前每天必练《名师一号》届高考语文三轮总复习 十二科学类文章阅读重点专题突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前每天必练《名师一号》届高考语文三轮总复习 十二科学类文章阅读重点专题突破.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前每天必练《名师一号》届高考语文三轮总复习 十二科学类文章阅读重点专题突破.docx

考前每天必练《名师一号》届高考语文三轮总复习十二科学类文章阅读重点专题突破

考前每天提分必练 30分钟优化过关练案

一、(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

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

在人体内,存在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

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

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

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

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

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代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的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1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到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

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长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

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

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

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

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摘编自2010年4月29日《科技文摘报》)

1.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

心情愉快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异常。

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C.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蹊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控者。

解析:

在完成这类试题的时候,得明白它其实是考信息的筛选和判断。

A项的内容在文章之间有下面的解释“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就可以做出判断。

B项中的内容在文章的第一段中就有“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就可以判断。

C项中的内容在文章中有“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

D项中的内容在文章有“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据此就可以作出判断。

答案:

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有时候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其原因是体内的激素梅拉多宁的分泌超过了正常的水平。

这种情况更严重的例子就是冬季抑郁症。

B.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和中性菌会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动,当有益菌和中性菌的数量大量减少时,这种管制就会消弱。

C.如果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氢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生成就会大量减少。

D.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正常。

解析:

A项中的内容在文章中有这样的解释:

“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

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

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认真的分析就可以判断。

B项中的内容在文章中有这样的解释:

“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到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反过来也是成立的。

C项中有这样的解释:

“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

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长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根据这样的解释就可以知道选项是正确的。

D项的内容在文章中有这样的解释:

“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

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根据这些内容,就可以知道该项是错误的。

答案:

D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

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我们体内的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

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可以通过杀灭这些杂菌来预防或治疗情绪异常。

D.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的使用也应该是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解析:

在文章中有这样的语句:

“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对照A项内容就可以知道文中并没有提到“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

因此是错误的。

答案:

A

二、(2010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三年级第三次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发现细胞的生命时钟

每个人的一生几乎可以用“生老病死”四个字来概括,“生、病、死”对于现代科技来说已经不再是个秘密,只有“人为什么会老”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200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重大发现就与这个主题有关。

1910年,美国生物学家罗斯哈里发明了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

这种技术把动物的组织从体内切割下来,放在体液中培养,这些细胞不仅能存活,还能分裂和生长。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海佛烈克把从鸡胚胎的心脏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成纤维细胞”放在鸡血清中培养。

在实验过程中,他发现即使在最适合的条件下,鸡的成纤维细胞也无法无限繁殖下去,而是大概分裂了50代后就停止了。

后来,无数实验证实:

大部分正常体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并不能无限分裂,而只能在分裂一定次数后就停止了。

这个次数叫“海佛烈克极限”。

人们后来还发现,从人的胚胎中分离出来的成纤维细胞能够在体外分裂40-60次,而从成年人身上分离的成纤维细胞只能分裂20次。

另外,小鼠、鸡、人、龟的寿命依次增大,而他们的胚胎中的成纤维细胞的分裂次数也依次增加,小鼠为14-28次,鸡为15-35次,人为40-60次,龟则在100次以上。

人们还注意到,有些细胞并不存在“海佛烈克极限”,它们可以无限分裂、繁殖下去,比如生殖细胞和癌细胞。

2009年,诺贝尔生物奖获得者美国的三位生物学家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

染色体中端粒的作用以及发现合成端粒的端粒酶。

在染色体的两端有一个像帽子一样的特殊结构,这就是端粒。

美国科学家发现细胞中有一种叫端粒酶的蛋白质,它的作用是帮助合成端粒或者修复端粒,使之不因细胞分裂而受损。

科学家发现,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次,到了端粒不能再缩短的时候,细胞分裂能力也就达到了“海佛烈克极限”。

因为细胞能够分裂的次数似乎与端粒的长度成正比,所以端粒被称为细胞的“生命时钟”。

2008年,西班牙的科学家将端粒酶植入小白鼠的干细胞中,这些小白鼠的寿命比正常情况下的小白鼠延长了50%。

由此科学家们提出假说:

生殖细胞能够通过维持其端粒酶的活性而保持端粒的长度。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端粒酶的活性被抑制了,所以体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端粒变得越来越短,直至达到“海佛烈克极限”而停止分裂。

而癌细胞通过重新激活其端粒酶,维持端粒长度而超越了“海佛烈克极限”。

端粒酶与端粒各自的作用机制,目前还没有研究清楚,但今年获奖的这项发现对癌症和衰老的研究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4.下列对“海佛烈克极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佛烈克极限”指因为生物细胞染色体两端的端粒有分裂次数极限而使细胞停止分裂的现象。

B.细胞能够在体外分裂的次数,随着提供者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C.一个物种寿命越长,“海佛烈克极限”越大。

D.对所有的细胞来说,达到“海佛烈克极限”就会停止分裂,然后细胞就会死亡。

解析:

D.“停止分裂,然后细胞就会死亡”原文无依据,属无中生有。

答案:

D

5.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细胞中端粒酶的作用是帮助合成端粒和修复端粒,使之不因细胞分裂而受损。

B.大部分正常细胞接近“海佛烈克极限”时,其染色体的端粒变短了。

C.西班牙科学家将端粒酶植入小白鼠的干细胞中,它们的寿命比正常情况下的小白鼠延长了一半。

D.癌细胞通过重新激活其端粒酶,使其在分裂时端粒不会缩短,从而无限分裂、繁殖下去。

解析:

A.细胞中端粒酶的作用是帮助合成端粒“或”修复端粒,错误选项理解成同时成立。

答案:

A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细胞端粒的作用及合成端粒的端粒酶的发现,解决了人类衰老及患癌症的难题。

B.尽管目前在解开人类“为什么会老”之谜上已迈出了重要一步,但许多问题仍处在“谜”雾之中。

C.随着科技发展,只要保证人体细胞能无限分裂下去,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不会死亡。

D.科学家们一旦弄清楚端粒酶与端粒各自的作用机制,就可以掌握人类生老病死的全部秘密。

解析:

A.“解决了人类衰老及患癌症的难题”夸大了端粒酶发现的作用;C.“不会死亡”表述过于绝对;D.“弄清楚端粒酶与端粒各自的作用机制”与“可以掌握人类生老病死的全部秘密”无必然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

答案:

B

三、(2010年江西省上高二中201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可以救命的一氧化碳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就知道身体组织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血红素加氧酶—1(简称HO—1)会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此时体内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

不过,当时人们都认为一氧化碳是组织代谢的副产品。

然而,美国科学家所罗门·辛德在1993年提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扮演了一个有意义的角色。

它有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例如大肠的收缩、胃的排空等。

但是,研究人员作了很多的努力之后,还是没有检查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

由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一些科学家想把它用于临床治疗。

然而,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使用稍有不当,就会对人类造成伤害。

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使氧气无法载运到全身。

当人体内2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和晕倒的情况;当人体内4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夺去人的性命。

因此,有些科学家反对把一氧化碳引入对人类的临床治疗。

但美国的奥古斯丁·乔和沸里茨·贝奇称,医药界不该这么快拒绝一氧化碳的治疗潜力,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的最好的办法。

2001年上半年,乔和贝奇领导的研究小组指出,患者吸入微量一氧化碳有助于防止器官的排斥反应。

他们在进行老鼠心脏移植时,用一种叫做“卟啉”的化学药品将HO—1封闭,一星期内老鼠有排斥移植的反应产生。

但如果将老鼠置入含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则可以幸存。

也就是说,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HO—1所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实验也说明,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研究HO—1时发现的一氧化碳不是代谢废物,而是在HO—1的作用下,人体为生理防御反应所产生的气体。

2001年底,美国的大卫·平斯基的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也大有帮助。

平斯基改变了一些老鼠的遗传特性,使它们缺少制造HO—1基因,然后让它们和正常的老鼠一起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

平斯基用夹子截断供应到老鼠左肺的血流,一小时后让它们重新恢复流动。

结果正常老鼠的生存率为90%,而所有改变过基因的老鼠皆死于产生在肺中的血块。

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当平斯基给改变过基因的老鼠呼吸微量的一氧化碳后,只有一半老鼠死于非命。

目前,每年有数千人进行肺移植手术,失败率为30%,比其他器官移植失败率要高,比如,肾移植失败率只有10%。

因此,医药学家希望把一氧化碳的治疗作用引入到肺移植手术中。

目前也有一些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临床手术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7.下列对一氧化碳医学作用的解释,最准确的一组是(  )

A.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是它能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的内部器官。

B.身体组织受到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体内需要一定的一氧化碳。

C.科学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是大有帮助的。

D.一氧化碳虽是一种有毒气体,但它可以有效防止器官移植手术中的排斥反应。

解析:

A.第二段是说“还没有检查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

B.第一段是说“体内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

D.第四段是说“有助于防止”,不等于“有效防止”。

答案:

C

8.下列对一氧化碳可以救命的原因表达不正确的一项(  )

A.一氧化碳对大肠的收缩和胃的排空有帮助作用。

B.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HO—1所能完成的任务。

C.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的最好的方法,医药界不应该拒绝它的治疗潜力。

D.人体在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时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

解析:

C.这是乔和贝奇研究后的看法。

答案:

C

9.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氧化碳如果使用不当,对人类的危害一般不明显。

B.美国一些著名的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临床手术,取得了特别理想的效果。

C.一氧化碳在人类器官移植手术中作用明显,不再需要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评估。

D.科学家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使用一氧化碳有可能提高人类肺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解析:

A.第三段,“造成伤害”,甚至“会夺去人的性命”;B.文末,“取得一定的效果”。

C.最后一段“希望”一词说明有必要评估。

答案:

D

四、(2010年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追随着西方的脚步走。

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甲午战败后转学制度;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困境,这便使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于是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集中体现。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说明,中国如果继续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要差很多。

所以,这次危机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佛、道三家。

它们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那就是“中”、“和”、“容”,即中庸、和谐、包容。

儒家讲求“仁民爱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胞手足,朋友兄弟,万物一体而相互仁爱。

主张天道即人道,天地生生之德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需要人来实现,人恰恰可以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根源于此。

当然,过分强调“天命”,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一面。

需要特别指出,儒家传统中还有一支主张“天人交胜”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荀子、王夫之等,他们认为一方面应当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充分运用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的有限性,遵循自然天道的正常规律,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道家崇尚“自然”,希望通过“道法自然”实现人道契合、人道为一。

认为万物与人既是平等又是相互联系的,反对人为、机心,主张顺道而为,复归于朴,提倡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境界。

佛教虽为外来文化,但很好地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最有中国特色的莫过于禅宗。

禅宗集中体现了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解,对中华道德礼仪的吸收和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认同。

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

这些价值观在现实制度和生活中就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

“度”就是分寸,就是节制,就是礼数,就是平衡,就是和谐。

它不仅是中国政治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中国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

这种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这也是中华传统特别伟大的一点。

在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古代圣贤典籍中四书五经的大道和世俗官民生活中的小道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使得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超越了现实的功利追求。

这些生活实践看似涓涓细流,却共同汇成了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这种从容有度的生活方式通过节制人的无限欲望,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能够纠正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种种错误。

(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0.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天命”,就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荀子、王夫之等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主张“天人交胜”。

B.道家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是他们实现“人道契合、人道为一”的途径;他们提倡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境界。

C.所谓“众生平等”的本质乃是佛教提出的“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的差别仅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

D.否定物质享受的最大化,提倡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可以使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极大地超越现实的功利追求。

解析:

A.原文说的是“过分强调”;C.本末倒置;D.“极大地”无中生有。

答案:

B

11.下列各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到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都是因为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

B.儒家讲求“仁民爱物”,认为人与人、人与物皆为一体并应该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人道,强调人的重要作用,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是根源于此。

C.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磨合,终于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禅宗。

D.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的中国生态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牢牢地扎根于基层社会的家族和礼仪中。

解析:

A.因果倒置;C.禅宗不等于佛教;D.原文为“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

答案:

B

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要差很多,如果继续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只能是死路一条,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就是证明。

B.以儒、佛、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庸、和谐、包容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C.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是相当先进与具体的。

D.生态文明需要一种从容有度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它可以节制人的无限欲望,使人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对我国现实的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解析:

C.无中生有。

答案:

C

五、(2009~2010年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班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吗

余秋雨

一位友好的美国音乐人说:

“每个初次来华的西方人都会有点吃惊,为什么没来之前对你们有那么多误会。

有可能,你们的宣传方式造成了某种文化孤立。

的确,国际间对我们的文化话语,在整体上仍然处于不乐于接受的状态。

这是出于政治偏见吗?

其实不是,拿中国参加两次世界博览会来说吧,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开幕前,据民意测验,在“最想去看的馆”中,中国馆排在第二位。

我去看过汉诺威世博会的中国馆,印象最深的是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些中国风景名胜的照片灯箱,再是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一个中国人登上月球的幻想式模型,最后是一具标注着针灸穴位的人体模具,边上放了一些中药。

所有排队进来的外国观众,很少有人在某一个角落停步,都是用几分钟时间匆匆走过,就直奔出口。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观众一般需要排队等候参观,法国馆三小时,日本馆四小时,而中国馆却基本不需要等待。

借着两届世博会中国馆的教训,引申开来,证明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还存在着一系列观念问题。

这是文化交流的起点,必须认真面对。

第一,我们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

如果我们更多地承认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口头上承认而是心底里承认,情况就会大大改观。

在汉诺威世博会上,德国馆大厅是一大堆未完成的德国伟人塑像,贝多芬、黑格尔、马克思等等,告示牌上说,德国伟人都无法在自己国家完成,都走向了全世界,因此有理由让世界各国观众在心中去完成。

而且,还请世界各国观众在黑板上补充在自己国家出名的德国人。

德国人那么骄傲,却把民族性放在世界性和互动性之中。

法国馆的主题是法国走在十字路口,不知往哪里去,希望世界各国观众出主意,它们都突出了文化的向外互动价值。

第二,实际上,文化在呈现形态上,以差异为第一特征,以差异间的互相欣赏为第二特征。

文化上的差异,绝大多数构不成冲突,正如我心中的欧几里德、黑格尔、康德,遇到我心中的孔子、苏东坡、王阳明,是互相欣赏、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冲突、互相取消。

因此,我不赞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而赞成南非大主教图图所说的那句话:

我们为差异而欣喜。

第三,我们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因此产生了一种目空一切的文化自傲,还把别人的文化反思批判成了文化自卑。

我诚恳地希望,从事对外文化交流的人,一方面,需要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又要以国际坐标来筛选和重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必须找到在现代世界堂皇存身的支点——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