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7598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下.docx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下.docx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下

五)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与非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

 

  1.义务教育走向均衡发展

 

  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地区间、城乡间的教育差距凸现出来。

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缩小教育差距。

 

  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地区差距最为显著。

《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2758元,其中最高的上海市为13016元,最低的河南省为1640元,前者是后者的7.9倍;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3543元,其中最高的上海市为15474元,最低的贵州省为2311元,前者是后者的6.7倍。

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616元,其中最高的北京市为4271元,最低的江西省为364元,前者是后者的11.7倍;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936元,其中最高的北京市为5797元,最低的江西省为583元,前者是后者9.9倍。

 

  在教师资源配置上,如果以高于标准学历教师(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比例衡量,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地区差距特别是城乡差距。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以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前一年即2004年数据为例,当年东部小学专任教师中高于标准学历教师的比例为55.31%,西部这一数据为44.14%,东西部差距为11个百分点;城乡差距更大,小学专任教师中高于标准学历教师的比例,城市为71.34%,农村为40.14%,差距达到31个百分点。

在初中阶段,2004年,东部初中专任教师中高于标准学历教师的比例为34.90%,西部这一数据为23.41%,东西部差距亦为11个百分点;城乡差距更大,初中专任教师中高于标准学历教师的比例,城市为55.03%,农村为19.00%,差距达到了36个百分点。

这从学历侧面说明,教师资源的不均衡,主要体现为优质教师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针对这些新的情况,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上升为国家的重要政策和法律意志。

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政府文件。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一次从法律上得到强制性规定。

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就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关工作做出部署,提出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

义务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均衡发展又是义务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体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2.把促进各类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与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结合起来

 

  在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同时,我们在战略上注意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建设,提高国家自主创新的能力。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力争在下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方面,达到世界较高水平”。

这就是“211工程”。

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又指出:

“要相对集中国家有限财力,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从重点学科建设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对于若干所高等学校和已经接近并有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

今后10—20年,争取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

这就是“985工程”。

 

  非义务教育具有与义务教育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虽然义务教育走向均衡发展,高中教育走向协调发展,但高等教育在促进高等学校多样化发展和高等学校合理布局的同时,注意坚持重点发展和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08年,胡锦涛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要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

“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为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着眼未来,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的方向应继续坚持,同时应突出强调两点,一是坚持以学校自身的学科比较优势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鼓励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办出特色;二是推动绩效评估,绩效拨款,动态管理。

另外,高等教育的布局也有待优化和综合平衡,中西部高等教育需要加强,以服务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六)教育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这也是我国世纪之交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义务教育免费的重要经验。

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普及义务教育进程中,规划占总人口40%左右的城市及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农村,1997年前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占总人口40%左右的中等发展程度的农村,2000年前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占总人口15%左右的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农村,其中小学教育基础较好的、占总人口5%左右的地区,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余占总人口10%左右的地区重点普及五至六年小学教育;占总人口5%左右的特别贫困地区,普及三至四年小学教育。

实践证明,这一原则符合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取得了显著的实效。

在新世纪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进程中,2006年春季,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率先免杂费;2007年春季,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杂费;2008年秋季,全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也实现了免杂费。

这也是分步实施的成功典范。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领域中很早就具有科学发展的意识,关键是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这种认识,并真正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取得的。

而30多年的教育改革开放,源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教育改革开放,是实现教育又好又快和科学发展最基本的推动力量。

 

  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本身就源于解放思想。

1977年,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恢复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

他自告奋勇抓教育和科技工作,首先选择推翻“两个估计”为突破口,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教育工作,肯定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在当时的环境下,这需要多么大的理论勇气!

1978年,邓小平提出,当年就要恢复高考制度,当年就要向国外派遣留学生,而且“不是十个八个地派,是成千上万地派”,这又是何等的政治胆略?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开始于教育领域的改革开放。

 

  

(一)以改革促发展

 

  30多年来,教育领域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才取得了今天教育的巨大成就。

改革是全方位的,这里只能述及几处,但管中窥豹,亦可见一斑。

 

  1.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

 

  我国现在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在教育方面,穷国办大教育是我们的一个基本教情。

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不动摇,抓住发展机遇不放松,乘势而上,推动教育快速发展,是由现阶段我国国情决定的。

 

  面对发展的重任,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接受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投入问题成为我国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即在增加政府教育投入的同时,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教育投入体制,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了这一务实的决策非常行之有效。

以高等教育为例,由原来的免收学费走向适当收费和学习者承担部分培养成本,逐步建立了成本分担制度,实行普遍的缴费上学制度。

如果没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我们不能想象我国在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水平的阶段就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

中国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动员社会力量快速发展教育的路子,这也是对世界的一个贡献。

 

  2.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由此开始了我国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

为了调动地方政府发展和管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积极性,《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的原则,并指出,“为了保证地方发展教育事业,除了国家拨款以外,地方机动财力中应有适当比例用于教育,乡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教育”,建立了基础教育在国家大政方针指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当时对调动地方各级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积极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实现“两基”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2001年开始的第二次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针对地区之间基础教育发展的差距和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情况,对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进行了改革,要求中央和各级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强调缩小县域内差距,在县和乡级政府管理权限上,明确以县级政府为主,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水平。

 

  2005年开始的第三次改革,则根据新形势的变化和要求,在义务教育投入上,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分项目、按比例投入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提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并提出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西部地区为8:

2,中部地区为6:

4,东部地区除直辖市外,按照财力状况分省确定。

这一次改革强调了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主要责任,并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在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

 

  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本身就是改革。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教育政策。

我国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和省、市、县的责任,做出制度性的安排。

 

  3.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是高等教育各项改革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成效最为显著的,可以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不仅打破了过去由国家“包分配”的传统模式,经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探索,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社会需求)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新机制;而且由于改变了国家包分配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推动学生与学校关注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促进了高等学校的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意义深远。

今后,在引导学生的择业观念,建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政府和社会对学生就业的宏观指导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二)以改革促公平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一种趋势:

改革开放的前期,更多地注意发挥以改革促发展的作用;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注意发挥以改革促发展作用的同时,也注意发挥以改革促公平的作用。

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不同情况和矛盾所决定的。

 

  近年来,国家从四个方面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坚持用科学发展推动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