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操作及说明.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75110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课堂操作及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生态课堂操作及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生态课堂操作及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生态课堂操作及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生态课堂操作及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课堂操作及说明.docx

《生态课堂操作及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课堂操作及说明.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课堂操作及说明.docx

生态课堂操作及说明

第二章操作及说明

研究者认为,构建生态课堂应分三步走:

一是基于课堂有效教学,即追求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手段有效、学法指导有效,自主学习有效,合作探究有效,目标达成有效。

二是积“有效”为“高效”,即通过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中的每一教学环节都能获取最大的学习效益,把有效课堂不断提升到最高境界。

三是常态构建,生态模拟,追求感悟人生,张扬生命活力,提升文化品位,营建理想课堂状态。

实验表明,生态课堂建设的关键是重构师生关系、课堂结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以及评价体系。

因此,构建生态课堂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正确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理想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并形成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本章,根据研究者的实验经验,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三个方面,就“五步四学”教学模式的操作说明如下。

第一节教学准备及操作

构建和模拟生态课堂的教学准备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学科建设、学习小组建设、备课、导学案、课件、教具、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等等。

下面重点介绍备课、导学案编写、学习小组建设等方面的操作。

一、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是上好课的关键环节之一。

备课是教师通过个体研究与集体合作,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厘清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任务、找准教学重难点及关键,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法、学法及掌握学习举措,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方案。

备课的呈现形式是教案、导学案、练案、课件、校本教材、活动设计、学情分析报告、实验报告和备课会议记录等,它最能体现教师或团队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学科素养和服务宗旨。

教师要从培养学生成为有个性、有综合能力、有创新思维的人的标准出发,认真创设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

具体要求是:

把每一个教学环节的主要措施显现出来,力求扎实有效、科学合理,多样有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反映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坚决杜绝抄袭教学参考及现成的教案或导学案。

构建生态课堂,首先要立足于“高效”备课。

因此,各教研组及备课组必须聚集众智,规范备课行为,提高备课质量,发挥更大的效益。

(一)构建“二四六”集备模式

1、模式内涵

两层意思:

前面的“二”一是指时间为两节课,二是指“1+1”形式,即:

第一节开展互相听课,或观看优质课视频,或进行业务培训,第二节课进行集体研备。

四道程序:

制定计划——个人初备——集体研备——个人精备。

六个环节:

集体研备应设置六个环节,即宣明备课内容——主备人发言——教学反馈——集体研讨——小结提升——布置落实。

2、基本目标

做到“三有”,落实“四定”,搞好“五备”,达到“六统”。

(1)“三有”:

有话可说,有事可研,有成果可以呈现;

(2)“四定”:

定时间、定内容、定方案、定主备人;

(3)“五备”:

备教材教法、备学情学法、备教学模式、备小组活动、备达标检测;

(4)“六统“:

统筹教学进度,统筹教学目标,统筹“三案”(教案、导学案和练案)设计,统筹教学难易度,统筹考试测验,统筹教学资源。

3、组织形式

一般情况下以备课组为主;专题研究和大型教研活动,以教研组为主;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学科提倡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

(二)集体研备操作

  集体研备是教师备课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步骤,是指以教师团队为纽带,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设计出既凸显教学共性与个性特色,又达到资源共享的生态教育理念的“文案”。

集体研备必须以落实“四定”,搞好“五备”,达到“六统”为基本目标。

每次都要有针对性的话题和重点,其操作规范如下:

一是分析学情,反馈问题,进行教学反思。

每次集体研备都要对上一阶段教学和测验中反映出的问题,特别是在经典题、重难点、易错点、能力点上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分析和反思,克服难提高,反复错的低效教学现象。

二是统筹教学进度,统筹考试测验,合理安排时间节点。

如若发现教学进度有较大差异,则要对下一阶段的教学进度进行必要的调整,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划分课时,以期达到基本统一,并明确考试测验的时间和周课时内容安排以及时间节点,做到有条不紊。

三是群策群力,研讨“三案”,分享教研成果和教学资源。

在集体讨论环节,要对主备人设计的“三案”进行深入探讨,教学设计是否符合生态课堂“五步四学”教学模式的总体要求,是否具有操作性,并提出修改意见。

四是归纳小结,科学引领,落实任务。

通过反思与研讨,概括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意见,用以指导后期个性化修改教案、导学案及练案。

同时还要确定下周主备人、“三案”编写人或考试命题人,以及备课的计划内容。

五是每次研备结束后,要向学校教研处上交会议记录和研备成果,这里的成果可以是教案、导学案和练案(包括试卷)及研备意见或成果。

  

二、导学案编写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它的作用能使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可在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目前而言,导学案还不失为不失为一剂良方,至少目前还没有找到更有效的设计来替代。

现在不是“扬弃”说拜拜时候,而是要通过创新找到更有效的路子。

导学案必须以学生为本,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进行编写,把达成“三维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和指南针。

(一)基本原则

编写导学案一般要遵循学习规律性、模式结合性、问题探究性、知识整理性、阅读思考性、练习巩固性等基本原则。

1、遵循学习规律性原则。

导学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生的学习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与联系。

导学案从字面上理解,导——指导、引导;学——学生、学习;案——方案、设计。

因此,导学案的作用体现了如何提出学习要求,如何划定学习范围,如何进行学习指导,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等。

2、模式结合性原则。

“五步四学”教学模式下的导学案必须结合生态课堂理念、特征以及“五步”和“四学”要求设计,充分体现一个“导”字。

即课题引入导情感---课中独学互学导过程---课内训练导方法---当堂检测导方向---课后拓展导希望。

在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3、问题探究性原则。

用“问题串”铺路是导学案编写的特色和关键,它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

而问题的设计是决定导学案优劣的关键因素。

问题的大小、深浅、繁简等“度”的把握直接决定问题设计的质量。

问题的设计要低起点、小台阶。

同时要防止把导学案变成“问答化”、“习题化”。

一问一答很容易陷入问答化的怪圈。

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有张力,要有拓展性,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

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源于课本,又要体现层次性,照顾到各类学生,对知识有所深化和拓展,实现逐步递进,先易后难。

问题与问题之间有层次,体现一定的跨度,题目与题目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3、知识整理性原则。

导学案利用结构主义理论,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结构图、知识树等,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4、阅读思考性原则。

导学案应根据课文内容启发学生阅读思考,也可为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兴趣,设计一系列可读性强、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包括与所教内容密切相关的发展史、著名专家的科研业绩、现代科学的热门话题等。

5、练习巩固性原则。

巩固和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和牵引点。

要在探索和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对探索性强题目要通过合作学习,分析解剖,放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去解决。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还能帮助学生优化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自我反省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基本体例

导学案体例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学法指导、知识准备、导学过程、达标检测、归纳总结、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等九个部分。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必须明确具体,数量以2-3个为宜。

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学习目标一般用第一人称进行表述,表述要精当、通俗,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具体任务且具有可检测性,可达成性。

学习目标的设定要做到“四个吃透”:

吃透教材与课标的关系;吃透本课在本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吃透本节课的价值点;吃透学情(知识的停靠点、能力增长点、思维爆发点)。

特别地,还可以在目标体系中将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做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2、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和难点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另一方面是学习方法或教学方法的重点难点。

所以,我们必须在备课时就要把重点的突出方式和难点的突破方法预设出来,交给课堂,交给学生。

在这个问题上老师没有必要遮遮掩掩,学习重点、难点要表述到位,不要泛泛而谈。

3、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手段,它不是“取向”,而是行动和“做法”。

即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碰到的困难,生成的疑惑,用什么方式方法解决,而解决问题时采取什么方法最有效,走最短的路。

因此,学法指导是最典型最纯粹的学习经验集锦,也可以说是对学生的一种温馨提示。

4、知识准备。

即知识链接或课前小测或复习巩固,有的老师命名为:

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

该环节的作用是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因此,知识准备应视课的类型和内容而灵活设置。

5、导学过程。

导学过程是导学案的中心环节,是导学案的部分,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五步四学”模式导学过程重点有两个方面:

一是独学导学。

环节为:

本课背景、预习任务、预习方法。

内容为:

研学教材,自主摄取课本文本信息,完成预习提纲设计的问题训练和自测题。

导学要求:

一是要让学生形成诚实化的意识,让学生自主,不是抄写辅助资料;二是给学生预习的铺路。

这个过程教师要进入到学习小组中,要以最短的时间摸清学生预习情况,了解那些问题是共性问题。

二是互学导学。

对学、群学怎么开展?

合作探究什么问题?

反馈展示活动如何设计?

这就要导过程、导方法了。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自主预习部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本课中必须强化的关键知识点和学习方法,也可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难点、疑点、易错点和困惑点。

教师要重在的点拔和引导下功夫,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巩固新知,突出重点。

6、达标检测。

课堂同步练习可以穿插在合作探究、问题解决中或预习导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为单独的一个环节来进行独立检测。

如果是课后的作业,只要标注出自课本或练习册的页码和题号,在导学案上留出空白。

其中,单独进行达标检测的编排与使用的具体要求是:

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要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难度适中,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

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的成长。

要有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注重及时反馈矫正。

但要注意:

在编写导学案时,每一个知识点后面尽量跟上对应的练习,为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有最大程度的收获。

反馈矫正要做到“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

因此,每一个知识点后面对应的练习要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中高考热点,以巩固本堂课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反馈矫正的内容不仅仅是局限于练习和检测,也可以是提问、展示、操作等多种形式。

7、归纳总结。

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

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点的线索。

具体知识点要尽可能留出空白由学生来填,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解析和解读。

在分享收获的基础上,要有所拓展和提升。

8、布置作业。

作业包括两部分:

一是巩固当堂所学内容的课外作业,通常选自课本或学生手边现有的练习册;二是下发下节课的预习导学作业。

9、课后反思。

学完一节课要促使学生能够进行反思。

要安排好一定的反思的内容。

开始阶段的反思,可由教师出示反思内容。

同时教师也要进行教后反思。

以上环节,不一定都是显性呈现在导学案中。

其中1、2、3、5、7、8通常是显性的,其它有可能是隐性的或根据课型环节而定。

也有可能有一些环节在导学案上看不到,它贯穿在反馈、展示和合作探究过程之中。

(三)基本特点

导学案具有课时化、问题化、参与化、方法化、层次化等特点。

1、课时化。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课程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

研究者认为,导学案的编写从量上应采用一课一案的形式。

将不同课时分配给备课组内的各个成员,提前准备。

然后由备课组集体讨论,通过主备人修改后集体使用。

2、问题化。

导学案设计要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递进化。

让学生通过问题探路,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编写时,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如:

你认为是怎样的?

你判断的依据?

你的理由?

你的发现等等。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

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

有的问题不一定要在预习时完成,可在课上小组合作讨论,或由教师进行点拔。

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实现自主发展。

3、参与化。

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这就是所谓的参与性原则。

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

4、方法化。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

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与作法。

如,在学生独学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学习方法如,阅读、标注、归纳、迁移等,导学案要给出明确要求和提示(也可以口头说明)。

又如,在复习课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结合典型例题展开讨论呢?

这就要进行小组活动策划,引导学生对本章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再如,如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应该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掌握和熟识一些基本规则,从而有效的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因此可在最初的导学案中标明一些具体要求:

如专心听人发言,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为保证别人思维的连贯性,在别人发言时要学会聆听,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如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及时提出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好办法。

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选择适当方法,实现自主学习。

5、层次化。

编写导学案既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还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优生有更大发展,还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确实具有挑战性。

因此,编制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金矿。

(四)注意问题

1、导学案体现课堂流程,反映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导航仪和路线图。

使用时,要求教师语言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

特别是,作为教师要清楚知道何时点拔,点拔什么内容,达成何目标。

2、导学案是为学生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操作的角度去思考,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编制时,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在导学案中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等栏目。

还可以加入一些激励的话语。

如:

“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

”、“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

”、“比比看,那个小组办法多”等等。

也可以在导学案的页眉上写上警言或格言,或座右铭。

使导学案看起来轻松活波,具有人文激励作用。

3、导学案不能格式化,应根据不同的课型编写不同的导学案。

如新授课中的预习性学案、复习课中的检测性学案、试卷分析课中的学习诊断性学案、专题性研究学案等。

尤其是“独学”和“互学”环节在有针对性的基础上,设计要做到新颖、活波、有变化,具有操作性。

4、课后反思,不断完善。

导学案使用后,不能马放南山,束之高阁。

经验和教训是教学的宝贵财富。

因此课后要反思,要总结,要提炼,不断修正自己。

反思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思维的“活塞”,行动的“砂轮”,不时会爆发出璀璨的智慧火花。

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教师若能常常借助反思与调控,将教材教法进行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教”与“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并且还能促进自己在专业上有进一步提升。

三、学习小组建设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高效,关键在于合作学习是否有效,是否高效。

从目前各地课改的先进经验来看,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通常通过学习小组来组织完成,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也是主要通过小组学习来开展,所以小组学习在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学习小组建设是生态课堂的组织保障。

(一)学习小组概念及内涵

学习小组是以班级内异质分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共同体。

旨在促进不同程度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为评价和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型组织。

它的内涵涉及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以激发全体学习者共同愿景的学习型组织;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异质学习小组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与学活动;三是一种同伴之间、小组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互助性学习活动,包含小组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四是以各小组在单位时间内实现共同目标过程中的总成绩为评价的依据;五是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合作学习活动;六是由教师事先设置问题、分配学习任务和预设教学流程的学习活动。

(二)小组划分

1.划分原则:

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基本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划分。

“组间同质”体现了小组学习的均衡发展,也为公平公正竞争奠定了基础,“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同质结对”是指在组内实行同层次学生结对,便于开展“对学”,“对子帮扶”体现了分层学习、梯度推进中学生个体间的有效合作和友好互助。

2.划分依据:

类似于分平行班一样,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学生性别、性格特点、习惯爱好、家庭背景等因素,将全班同学划分为6至9个小组,每个小组就相当于全班的缩影或者截面,成了一个“小班”。

不过,这种分层次不是给学生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而是更有利于分层教学,分层学习,分层训练,培优辅弱,整体推进。

初中最好按6个小组划分。

首先定额分配优秀学科生:

1—6名每个小组—个,7—12名每个小组一个。

这样,每个小组都有自己优势科目的同学,都有自己劣势科目的同学,便于小组内开展“兵教兵”活动。

其次,按照“一帮一”的原则,合理搭配小组力量,在组内按同质或异质“结对子”,形成学习型细胞。

然后按下列步骤进行。

(三)分组步骤

第一步是“荐”,可以采取自荐或他荐的形式,推荐出学习组长候选人,候选人不少于小组数的二倍。

第二步是“演”,候选人以“假如我是班干部、组长”作为主题,发表演讲。

第三步是“定”,确定的办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正副组长搭配式。

根据学生的发言,班主任和班委会成员共议,最终确定出六位同学为正组长,六位同学为副组长,一共十二位同学。

这十二名同学自由结合确定出六个学习小组的正副组长,注意性别搭配,全班共六个组。

确定正组长的标准为学习必须在中游以上,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正组长的主要职责侧重于学习管理,副组长的职责主要侧重于行为、卫生、生活等常规管理。

亦即正组长是学习组长,副组长是行政组长。

二是正组长与学科组长搭配式。

正组长总体负责,学科组长具体负责本学科的学习。

这种方式扩大了学生参与管理的面,对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强化责任心大有裨益。

第四步是“分”,召集十二名正副组长,对组员进行分配。

根据划分的依据(参照学生成绩基础,并结合其他因素),将其余同学排序,按“S”型安排组员,然后均分到各个小组。

这一点类似于学校里分平行班的做法。

第五步是“调”,学生分配后往往要作适当微调。

如男女生的比例,科目的平衡,学科的搭配,性格的差异,学生能力的差异。

一段时间之后,老师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如组长是否与组员团结,组长的管理能力等,有时是组长与组长之间的互换。

第六步是“排”。

各小组把各组的组员召集起来进行小组内排座位。

排座位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插秧式“排排坐”;二是圆桌会议式“对对坐”。

选择哪种方式应视有利于小组活动的开展以及学校改革力度和班级实际情况而定。

组内每个同学的具体位置由正副组长来决定。

但常常是中间是弱势学生,左右两边是中等生和优等生,同等层次的学生对坐,这样便于学生之间的对学和结对帮扶。

此外,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其它分组方案,比如对大班额(60人以上)可以在小组数量上划分为9个小组,若仍然划分6个小组,则组内可再分两个亚组,并分别设组长。

(四)文化建设

文化是软实力,小组要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需要一种文化氛围和凝集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调动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形成活力和张力,综合起来,这就是一种文化。

1、标识文化。

由组长组织成员讨论制定有特色的组名、组训、组规、口号、组徽、组歌等,并制作成小组文化标识牌,激励每一个组员。

在制定组名时应突出文化主题,依据学校文化主题或办学特色以及班级文化主题和班级特色,引领学生起一个积极向上、富有创意、新颖别致的名字,打造团队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2、制度文化。

根据班规制定组规,从自学、讨论、展示、作业的完成与收交、自主学习的纪律及学习目标的达成等方面制定出基本的规范要求,确保每个同学都能明确每个学习环节的具体做法和必须遵守的规范。

3、活动文化。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风和团队精神。

由组长负责组织每周一次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如:

开组会、座谈、游戏等,和谐组员之间的关系,增强小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勤于钻研、积极进取的组风。

4、特色文化。

随着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的建设与积淀,根据小组特点,开发小组合作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特色,提高学习兴趣和小组文化品味,这将成为学校生态课堂文化建设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学习培训

1、组长培训。

其内容与措施主要有:

一是明确管理目标任务,落实组长岗位职责,提升管理协调能力。

二是定期召开组长会议,分享合作体会,交流学习经验,指导管理办法。

三是检查督促,落实制度,激励约束,形成竞争机制。

在能力培训方面,重点提高小组长在小组管理、组织、协调、检查、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在作风建设方面,重点培养小组长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踏实学风和诚实品质。

与此同时,教师要洞悉他们在思想、学习和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

2、全员培训。

其内容与措施主要有:

一是帮助学生树立“帮助别人就是提高自己”的合作学习观念。

二是在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培训指导,重点促进学困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为组员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三是采取捆绑式评价。

由过去关注学生个体的评价转为关注小组整体性评价。

在学习和常规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