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n.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36836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n.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n.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n.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n.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n.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n.docx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n.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n.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n.docx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答案和解析n

安徽省淮南市洞山中学【最新】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图所示活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织布B.

耕田

C.

生火D.

灌溉

2.化学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下列有关做法错误的是(  )

A.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B.变废为宝,将地沟油转化成航空燃料

C.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节能又环保

D.使用电动汽车,减少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3.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4.我省盛产好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绿茶享誉国内外。

绿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76H52O4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单质组成

B.单宁酸分子由76个碳原子,26个氢分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

C.单宁酸分子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

26:

23

D.单宁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5.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

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

D.该原子的质量由构成其原子的质子和电子决定

6.下列有关碳单质的性质和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坚硬,石墨很软,是因为金刚石中的碳原子不再运动

B.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是因为碳具有还原性

C.活性炭常用来制作防毒面具因其具有良好吸附性

D.碳单质燃烧只能生成二氧化碳

7.下图表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依据图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由5个原子构成

B.化学变化的后硅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和生成的丁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l:

1

8.(【最新】浙江宁波,19题、)将一定量的苯(C6H6)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

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氧气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g

3.9

9.6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6.6

2.7

m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表中m的值为13.5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物质X能在氧气中燃烧D.物质X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9.化学家创造出一种物质“干水”,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2,干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清水高三倍。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B.干水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用干水吸收CO2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D.干水吸收CO2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10.数字化实验可以准确、直观的比较实验结果。

先用质量相同、颗粒大小不同的碳酸钙与浓度相同的盐酸反应,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得锥形瓶内气压变化情况并绘制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的是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

B.b点表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已停止

C.等质量不同聚集状态的碳酸钙参加反应,粉末状碳酸钙产生CO2多

D.对比曲线①②中a、b或c、d两点实验数据,可比较锥形瓶内的反应速率

二、填空题

11.按要求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_____(填元素符号)

(2)金刚石的化学式_____

(3)高铁酸钾(K2FeO4)是常用的净水剂,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4)氯化钠的构成粒子的符号_____

(5)硫酸铁的化学式_____

(6)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比较大的原因是_____

三、实验题

12.根据下图装置,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装置图中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

(2)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_____(从A-E中选),验满的方法是_____。

(3)实验室常用_____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其原理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实验室常用固态的亚硫酸钠和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是一种易溶于水的有毒气体。

若选用装置F收集二氧化硫,气体从导管口_____(填“a”或“b”)端通入,理由是_____。

四、流程题

13.煤是社会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工业上常把煤进行气化和液化处理,使煤变成清洁能源。

煤气化和液化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1)第①步操作发生的是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步骤③中,SO2进一步氧化得到X,X为硫的另一种氧化物,其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X的化学式为_____。

(3)经过进一步净化,含较多杂质的水煤气转化为合成气(CO和H2的混合气体),步骤④中生成的甲醇(CH3OH)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

(4)循环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和少量未完全分离出去的甲醇。

(5)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分析,“煤的气化和液化”流程的优点:

_____。

五、科学探究题

14.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如图1)。

同学们观察到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产生的大量白烟弥漫到空气中,最后在石棉网上得到一些白色固体。

(1)镁条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同学们通过称量发现:

在石棉网上收集到产物的质量小于镁条的质量。

小马认为这个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你_____(“同意”或“不同意”)他的观点。

你认为出现这样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

(3)小红按如图2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还发现产物中有少量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②镁能与氮气剧烈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

固体;③氮化镁可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做出猜想)黄色固体是Mg3N2

(实验探究)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收集到的黄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_____,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红色石蕊试纸。

①_____;

②_____。

黄色固体是Mg3N2

(反思与交流)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可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物MgO却远多于Mg3N2,合理的解释是_____。

15.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课外实验,利用下列装置来探究磷单质在空气中燃烧后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

(提出问题)足量红磷在密闭的四颈平底烧瓶内燃烧熄灭后,容器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猜想假设)猜想①:

有氧气剩余;

猜想②:

无氧气剩余。

(实验验证)该小组同学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利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红磷,红磷燃烧直至熄灭;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白磷居然也被点燃。

(1)激光笔的作用是__________

(2)红磷燃烧产物与瓶底热水反应生成磷酸(H3PO4)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燃烧匙内的白磷先未燃着的原因是__________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如下:

(4)结论1:

猜想__________正确。

结论2:

课本上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填“严谨”或“不严谨”)的,其理由是__________

(若回答下列小题,奖励4分,但化学总分不超过60分)

(拓展延伸)如图是该小组同学从开始实验到最后装置冷却后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5)在图中__________(填“A、B、C、D、E”)点时红磷燃烧熄灭;请你解释曲线AB段、DE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可知,验证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较好的药品是铁丝绒,利用铁与氧气、水等的缓慢氧化,可以将空气中氧气浓度消耗至0.2%。

将足量细铁丝绒置于试管底部,并倒扣在装有水的烧杯中(如图),一段时间后你将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六、计算题

16.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其他成分忽略不计)。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水垢中CaCO3的含量,取25g水垢样品,向样品中加入146g的稀盐酸,其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试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克。

(2)该水垢样品中CaCO3的质量和质量分数分数。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织布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耕田只是土壤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C、生火是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D、灌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生成新物质: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2.A

【详解】

A、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可减少雾霾,当前情况下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是不现实的,故A不正确;

B、将地沟油转化为航空燃油,实现了变废为宝,故B正确;

C、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节能又环保,故C正确;

D、使用电动汽车,减少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故D正确。

故选A。

3.D

【详解】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故不符合题意;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原因是火柴梗不断被加热和受到热气流带来空气的助燃,故不符合题意;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原因是金属丝圈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故不符合题意;

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符合题意

4.D

【分析】

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详解】

A、单宁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A不正确;

B、一个单宁酸分子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的,故B不正确;

C、单宁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故C不正确;

D、单宁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则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D正确。

故选D。

5.D

【解析】

A、由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该元素为钛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是2,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则该原子的质量由构成其原子的质子和中子决定,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C

【详解】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构成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A不正确;

B、墨汁的主要成分为炭黑,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保存的时间较长,故B不正确;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有毒气体,常用来制作防毒面具,故C正确;

D、所有碳单质燃烧不一定只生成二氧化碳,也可能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故D不正确。

故选C。

7.C

【详解】

A由图可知,甲的一个分子由5个原子构成;

B、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所以反应前后硅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C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和生成的丁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

D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所以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

2;故选C

8.C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苯、氧气质量都减少,为反应物,而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M苯+M氧气=3.9g+9.6g=13.5g,M二氧化碳+M水="6.6g+2.7g=9.3"g,13.5g>9.3g,故X反应的质量为m="13.5"g-11.6g=1.9g,故A、B说法错误;3.9g苯含氢元素质量=3.9g×6/78="0.3g",7.2g水含氢元素的质量为2.7g×2/18=0.3g,二者含氢元素质量相等,说明X不可能含有氢元素,D说法错误;2.7g水含氧元素的质量为2.7g×16/18=2.4g,6.6g二氧化碳含氧元素的质量为6.6g×32/44=4.8g,二者之和2.4g+4.8g=7.2g,故X含有氧元素质量为9.6g-7.2g=2.4g,3.9g苯含碳元素3.9g×72/78=3.6g,6.6g二氧化碳含碳元素的质量为6.6g×12/44=1.8g。

则X含碳元素的质量为3.6g-1.8g=1.8g;则X中碳元素与氧元素所含有原子个数为

=1:

1,故X的化学式为CO,CO能在氧气中燃烧,C说法正确。

答案为C。

9.C

【详解】

A、干水和干冰不是同一种物质,干冰是二氧化碳,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

故A错误;

B、干水中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故B错误;

C、干水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故C正确;

D、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生成碳酸,属于化学变化。

故D错误;

故选C。

10.D

【分析】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

A、粉末状石灰石固体与盐酸的反应比块状石灰石固体与盐酸的反应快,曲线①反应的速率快,故是碳酸钙粉末与盐酸的反应,故A不正确;

B、b点时曲线没有平行,反应仍然在进行,故B不正确;

C、等质量不同聚集状态的碳酸钙参加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故C不正确;

D、对比曲线①②中a、b或c、d两点实验数据,相同时间,气压增大的速率快,气压相同时,时间长的反应速率慢,可比较锥形瓶内的反应速率,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物质反应的速率和物质的状态有关,粉末状石灰石固体与盐酸的反应比块状石灰石固体与盐酸的反应快。

11.

+6价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详解】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元素符号为

(2)金刚石的化学式为

(3)高铁酸钾(K2FeO4)是常用的净水剂,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为x,

,故铁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

(4)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故氯化钠的构成粒子的符号为

(5)硫酸铁的化学式为

(6)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比较大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12.酒精灯BD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已收集满澄清石灰水

a二氧化硫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分析】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详解】

(1)装置图中仪器①的名称为酒精灯。

(2)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选D,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BD,验满的方法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已收集满。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实验室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其原理是

(4)二氧化硫是一种易溶于水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若选用装置F收集二氧化硫,气体应该从长管进入,故从导管口a端通入,理由是二氧化硫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点睛】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硫是一种易溶于水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13.物理

化合反应CO、H2原料全部转化为产品或实现“零排放”,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分析】

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氧化碳和氢气催化作用下生成甲醇,化合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详解】

(1)第①步操作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2)步骤③中,SO2进一步氧化得到X,X为硫的另一种氧化物,其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X的化学式为

(3)经过进一步净化,含较多杂质的水煤气转化为合成气(CO和H2的混合气体),步骤④中生成的甲醇(CH3OH)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该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氢气生成甲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符合多变一,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4)由流程图可以看出,循环气的主要成分是CO、H2和少量未完全分离出去的甲醇。

(5)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分析,“煤的气化和液化”流程的优点是原料全部转化为产品或实现“零排放”,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14.2Mg+O2

2MgO不同意反应生成的氧化镁部分扩散到空气中水产生气泡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相同条件下,镁更容易和氧气反应

【详解】

(1)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O2

2MgO。

故答案为2Mg+O2

2MgO。

(2)不同意他的观点,出现这样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反应生成的氧化镁部分扩散到空气中。

故答案为不同意;反应生成的氧化镁部分扩散到空气中。

(3)[实验探究]

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收集到的黄色固体放

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在试管口放

置湿润红色石蕊试纸。

①产生气泡;

②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黄色固体是Mg3N2

 

[反思与交流]

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可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物MgO却远多于Mg3N2,合理的解释是相同条件下,镁更容易和氧气反应。

故答案为相同条件下,镁更容易和氧气反应。

15.使温度达到红磷、白磷的着火点

没有与氧气接触①不严谨足量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C红磷没有燃烧,氧气浓度没有明显变化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氧气浓度减小细铁丝绒生锈,试管中的液面约上升至试管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处

【分析】

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与氧气接触进行分析;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铁和水、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1)激光笔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红磷、白磷的着火点。

故填:

使温度达到红磷、白磷的着火点。

(2)红磷燃烧产物是五氧化二磷,与瓶底热水反应生成磷酸(H3P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填

(3)实验过程中,燃烧匙内的白磷先未燃着的原因是没有与氧气接触。

故填:

没有与氧气接触。

(4)白磷能够燃烧,说明装置中含有氧气,即红磷没有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因此猜想①正确;课本上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是不严谨的,其理由是足量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故填:

①;不严谨;足量红磷不能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5)在图中C点时红磷燃烧熄灭;AB段:

红磷没有燃烧,氧气浓度没有明显变化;DE段:

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氧气浓度减小;一段时间后将看到的现象是细铁丝绒生锈,试管中的液面约上升至试管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处。

故填:

C;AB段:

红磷没有燃烧,氧气浓度没有明显变化;DE段:

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氧气浓度减小;细铁丝绒生锈,试管中的液面约上升至试管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处。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6.

(1)4.4;

(2)10g,40%

【分析】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减少的为生成气体的质量,故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2)设该水垢样品中CaCO3的质量为x

水垢样品中CaCO3的质量为10g,质量分数为:

【点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