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21104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docx

《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docx

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

学科代码:

学号:

 

贵州师范大学(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

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

——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

学院:

文学院

专业:

xxx专业

年级:

xxxx级

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X(教授)

完成时间:

XXX年x月x日

 

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

——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

摘要:

陶渊明的一生,几次为官,但他最终坚定地选择躬耕田园并终老一生,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纵观他的生命历程,无时无刻不表现出这一强烈愿望。

而这样的追求不仅源于他内心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也是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合理选择。

关键词:

陶渊明;自由精神;田园生活

Abstract:

TaoYuanming'slife,severaltimesistheofficial,buthechoosesfirmlyfinallytillsthefieldspersonallythecountrysideandspendsone'slastyearsthelife,allthesestemfromhimtothefree-livingpursue.Looksoverhislifecourse,constantlydoesnotdisplaythisstrongaspiration.Butsuchpursuenotonlystemsfromhisinnermostfeelingstotheidylliclifeaffection,isalsoitthereasonablechoicewhichmakesunderthespecifichistoriccondition.

Keywords:

TaoYuanming;freespirit;idylliclife

 

学者叶嘉莹说:

“世界上有几种不同的人。

如果说大地上都是蠕蠕而动的蛆虫的话,有一些人,为了生存就不得不把自己也变成蛆虫;而另一些人则能够飞起来,保住自己的清白。

不过这后一类人也有几种不同的态度。

一种是自命清高,瞧不起别人的低下;另一种是,我既然能飞上去,那么我也要带领大家都飞上去”,她认为“陶渊明是飞起来的人,他没有自命不凡”,但他没能够带领大家一起飞,而只是“一个实现自己能力强而改造社会的勇气少的一位诗人”[1]40。

顾农先生也认为,陶渊明“看透了社会和人生,知道许多事情都不是凭他个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于是委任运化,在无可奈何之中寻求心灵的平静和个性的自由。

在奋斗无效的地方,合理的方法就是放弃奋斗,从而在形式上保持主体的独立。

”[2]的确,古往今来,能够带领大家一起飞的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属凤毛麟角,他们太伟大,离我们常人似乎总隔着一大段距离,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及,大诗人陶渊明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是相比之下,这位能“独善其身”,与田夫野老有密切交往的诗人,离我们似乎近些。

既然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注定要与平凡结缘,我想我们有必要学学陶渊明,做一个能“独善其身”的人。

为此,本文通过梳理陶渊明由仕而隐的一生,初步探析了他人生追求后面的自由精神,希望通过这一角度的学习,更好的体悟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一、人生行事中追求自由精神

陶渊明一生曾几次为官,但他最终选择辞官归隐。

陶渊明第一次做官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也就是在他二十九岁那年,但这次出仕因他“不堪吏职”而“少日自解归”。

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陶渊明三十六岁时第二次出仕,第二年冬天,因为母亲孟氏去世,回乡丁忧,于是,他的第二次出仕宣告结束。

陶渊明四十岁时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这是他第三次出仕。

四十一岁时,他转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由于刘敬宣的辞职,他的第四次出仕也宣告结束。

之后,陶渊明于当年八月出任彭泽令,十一月,他以奔程氏妹之丧为名“自免去职”。

此后,陶渊明回归故里,终老一生。

与五次出仕相对应,陶渊明曾五次归隐,只不过最后一次归隐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尽头。

陶渊明几次出仕,每一次的时间都不长。

最后一次为官,甚至只做了八十几天。

萧统的《陶渊明传》曾记载:

“(陶渊明)后为镇军建威参军。

谓亲朋曰: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公田悉令吏种秫。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

‘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印授去职,赋《归去来》。

”[3]1几次做官,陶渊明一再声明自己的出仕只是为了解决“口腹”问题,《归去来兮辞》说: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所以当他身处官场时,发现那儿的生活并不符合自己内心的期待,于是就毅然离去。

《感士不遇赋》序文说道:

“自真风高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趋易进之心。

”当时士大夫争名夺利,廉耻扫地,陶渊明不齿他们的做法,所以不屑与这些人为伍。

另一方面,当他做官的时候,感觉相当痛苦,《归去来兮辞》写道:

“既自与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当他头一回出佐军幕时就曾说: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可知他内心对为官深感痛苦,以至于他自己感到愧对飞鸟、游鱼。

到晚年追述旧事时,他又说: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饮酒》其十九)。

就常人的眼光来看,做官也不是什么对不住人的事,可“大文学家与我们不同的就在这一点。

他的神经极锐敏,别人不感觉的痛苦,他会感觉;他的情绪极热烈,别人受痛苦搁得住,他却搁不住。

渊明在官场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

那种惭耻悲痛,真是深刻入骨。

一直到摆脱过后,总算得著精神上解放了。

所以他说:

‘觉今是而昨非’。

”[3]9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他越来越感到仕途是一个牢笼,使他没有自由感。

正因为内心对自由生活无限神往,所以当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渊明只说:

“潜也何敢望贤?

志不及也。

”[3]1其实渊明并非不贤,只是做官违背了他内心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所以,“他在由‘兼济’转向‘独善’之路时,不象许多士大夫那样沮丧,而是有一种羁鸟出笼,池鱼投渊的解脱感。

……他觉得自己混迹官场是‘误落尘网’,是受‘外物’所惑而丧失‘自我’;而现在,他终于重新找到了‘自我’,‘复得返自然’——这就是他所说的‘不委曲而累己’。

”[4]厌恶仕途生活的陶渊明最终选择归隐,这源于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而选择在无拘无束的大自然中生活,是他找到的能实现自己生活自由的方式。

在陶渊明的心中,人世间分裂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

一是官场,二是田园。

在他看来,官场是“非自然”的所在,为功名利禄钻营奔走的人是“非自然”的人;而有着青山绿水的白云蓝天、长着稻麦蔬果林竹花草的田园,日出而作、日暮而归、耕而食、织而衣的人们,则是合乎“自然”的,于是,经历了仕宦之苦的陶渊明,带着对官场的厌恶回到了日夜思念和向往的田园。

只因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正是痛苦的仕途生活的对立面,正好符合陶渊明内心对自由的追求,所以,他对田园生活的一切抱有一种亲切、热烈的情感。

在对田园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发自内心的赞美中,饱含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努力追求。

二、自由自适精神是其创作的重要主题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陶渊明听从内心的召唤,离开官场来到他为之欣喜的田园,开始了大半生的归隐生活。

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

而他对于自由精神的追求所表现出来的自在自适则成了其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首先,陶渊明在作品中大量使用“鸟”的意象来展示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表达其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如《归鸟》一诗:

翼翼归鸟,晨去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遇云颉颃,相鸣无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翼翼归鸟,驯林徘徊,岂思天路。

心返旧栖,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

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

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

岂卷安劳?

在此诗中,诗人一开始便化作自由自在的鸟儿,诉说着自己那一份闲适:

归鸟早晨离开栖息的树林,既可以飞向那一望无际的天涯,又可以就近休憩在高高的山岭,春风吹来多么舒畅啊!

拍打着翅膀追求着自己的本心,与伙伴们互相和鸣,大家一齐从绿荫底下飞过。

第二小节,作者又说,自在飞翔的归鸟,虽然向往到处去遨游,但见到栖息的树林却不免依依,遇到浮云阻碍,飞上又飞下,相互鸣叫着从远处归来,尽管青云之路让人向往,但是心之所想,本心所求却不应该违背。

这里,作者隐晦地说出以往的生活违背了自己的本性,所以当他发现田园这一块自由的天地时,自然而然地情有所依。

紧接着,第三小节,作者怀着激动的心情说,归鸟怎不想那登天之路,如今却是多么欣喜又得归来,尽管昔日的友朋早已星散,但众鸟的鸣声依旧和谐,而田园早晚空气清新爽朗,恬淡悠远是“我”的胸怀。

从直抒情怀的第三节过度到最后,诗人坚定地表示:

自在飞翔的归鸟,它敛起翅膀站在寒冷的树梢,遨游在旷远的树林,住宿也总在最高的枝条。

在这里,诗人那一颗追求自由的心是如此的坚定,以至于他时常幻化做自由的鸟儿,在广袤的天空中飞翔。

可以说,诗人时时在借“鸟”的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怀。

当他心情愉快时,看到的是“鸟哢欢欣节,泠风送馀善”(《癸卯岁始春怀古二首》其一)的场景,于官场的污浊时,唱出“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来表明心迹;而当他有感于自己不得不困迹社会时,就“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当他久经官场终归田园时,欣然感到的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等等。

“作者笔下时时有鸟,处处有鸟,鸟成为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成为作者一生的象征,鸟的自由就是作者的自由,鸟的追求就是作者的追求”[5]。

陶渊明在作品中借“鸟”的意象传达了追求自由的心声。

同时,当他过上躬耕自资的生活之后,在劳作之余创作的作品中,也反映了他自在闲适的心境。

诗人居住在清幽、恬淡的环境中: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归园田居》其一)“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归园田居》其二),身心得到了放松,生活过得很惬意。

暮春三月,诗人触景生情,于是“袭我春服,薄言东郊”,面对“山涤馀霭,宇暖微霄。

有风自南,翼比新苗”的生机盎然景象,诗人忍不住在“洋洋平津”里“乃漱乃濯”,继而发出“称心而言,人亦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时运》)的感叹。

《和郭主簿二首》其一写道: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馀滋,旧谷获储今。

营己良有及,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诗人看着眼前的美景,感受着清风的吹拂,想想衣食无忧,又有“弱子”嬉戏在旁,品着自酿美酒,可以随手翻阅书籍,抚弄琴弦,这样的幸福安宁真真切切让诗人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由于对官场生活的厌恶,陶渊明历来鄙视那些混迹官场而失掉本真的人,这些人他是不屑与之为伍的,而古代先贤,于他却觉得亲切,他任心游于千载,“发现了许多‘尚友’的古人。

《咏贫士》诗中有两句话透露此中消息:

‘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这就是说,他的清风亮节在当时虽无同调,过去有同调的人们正复不少,使他自慰‘吾道不孤’。

他好读书,就是为了这个缘故,他说‘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而这些‘遗烈’可使他感发兴起。

他的诗文不断提到他所景仰的古人,《述酒》与《扇上画赞》把他们排起队伍来,向他们馨香祷祝,更可见出他们的志向。

这群队伍里不外两种人,一是固穷守节的隐士,如荷蓧丈人、长沮、桀溺、张长弓、薛孟尝、袁安之类,一是亡国大夫积极地抵抗新朝,替故主复仇的如伯夷、叔齐、荆轲、韩非、张良之类,这些人们和他自己在身世和心迹上多少相类似。

”[6]201于是,在与前贤神交的过程中,他于官场的厌恶感得以排解,心情也随之变得愉快。

与鄙视失掉本真的权贵不同,作者乐于与田家农人相处,“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移居两首》其一)“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归园田居》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移居两首》其二)“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还,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癸卯岁始春怀古二首》其二)等等,诗人以浅显易懂的句子表现出自己融入农村生活,与农人相处其乐融融的景象。

在尽享生活乐趣的同时,陶渊明还劝朋友积极地加入归隐的行列中来,“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

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

愿言谢诸子,从我颍水滨”(《示周续之祖启谢景夷三郎》)。

陶渊明一方面颇为享受田园生活带给他的快乐,另一方面,在对死亡的真切感悟中寻求自适与豁达。

他12岁丧父,30岁丧妻,“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怨诗楚凋示庞主簿邓治中》),33岁时母亲离世,37岁那年,妹妹程氏丧,43岁时,与他“斯情实深,斯爱实厚”(《祭从弟敬远》)的堂弟敬远卒。

47岁时,好友刘遗民也去世。

“一连串亲人好友的离去,给陶渊明留下不可磨灭的打击,加上身体一直不好,‘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

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杂诗》其七)”[7],诗人真真实实深深体会着生命的脆弱易逝。

于是,遭遇这些痛苦的陶渊明把对生死的体会写进了自己的诗文中: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酬刘柴桑》)写出了对生命易逝的无奈。

而“民生鲜常在,矧伊愁苦难”(《岁暮和张常侍》)则诉说着生命的常态——人生苦短。

“人生复能几?

倏如流电惊”(《饮酒》其三)形象地道出了陶渊明对人生短暂的理解。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饮酒》其十五)通过对比,写出了生命的短暂。

而“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还就居》)、“日月有环周,我去不在阳。

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杂诗十二首其三》)则表现出作者对死亡来临的恐惧。

但是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他并没有悲观、消沉,反而在享受生命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豁达、闲适、自在自得。

他那种热爱生活的真率之情常常溢于言表,据《陶渊明传》记载:

颜延之为刘抑后军功曹时,“在寻阳与渊民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寻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至酒家,稍就取酒。

当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道:

‘我醉欲眠,卿可去。

’”[3]1由此可见,他的真率自然呼之欲出,“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也写出了此种状态。

而在《诸人同游周家墓柏下》中作者又写道: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渊明面对眼前之景,想着生命活着是多么美好,所以,他以幽默的口吻感叹“柏下人”不得为欢,进而肯定自己要及时享受生活,可知他对生死抱有非常通达的态度,心境闲适自得。

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诗人欣然与家人同乐,“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酬刘柴桑》),他希望在这美好时光带着家人去登高远游,畅叙幽情。

而“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殇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饮酒二十首》其十四)此诗淋漓尽致描写了诗人与众人饮酒,从外在的不拘礼数,到内在的忘我忘物的情形。

陶渊明认为人不必像颜回、荣启期那样使自己过于痛苦,以换取“身后名”,因为这样“一生亦枯槁”。

这些“身后名”“死去何所知”,所以,“称心固为好”。

纵然“客养千金躯”也是“临化消其宝”,所以他觉得“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饮酒》十一),就算生命化尽,也不必“有子”“留金”,一切就应该自然而然。

在诗人身上,不论是劳作、读书、饮酒、郊游,亦或是与邻人同乐,他都表现出了那一份独有的率真。

正因为他对生活十分热爱,所以我们常在他的作品中时时感受到他内心的自在与闲适。

 

三、天性及人性的自觉是其自由精神之源

陶渊明之所以放弃做官,放弃炽热的名利,走近他追求的自在自由的田园生活,是他的本性使然。

他执着于自己的本性,坚持一份与众不同的自由生活。

可以说,他毅然决然地结束了前半生痛苦的为官生涯,转而追求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是因为“他的本质在于保持个人完整的内在世界,这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觉醒,是诗人对自己力量的自信和对自己尊严的自豪的表现”[8]。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人在此诉说着自己的追求,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

闲暇时,他常在诗歌中吟咏他所喜爱的一切田园风物。

而且,“他能把田园生活作为可以由自己控制的自由田地。

他写作诗文,常常是随机、自发和偶然的,兴之所来即染翰,兴之所尽则搁笔。

他不遏止自己,也不强所不愿。

”[9]259对于田园风光他写道:

“新葵郁北墉,嘉穟养南畴”、“流目视西园,烨烨荣紫葵”、“弱湍驰文舫,闲谷矫鸣鸥”、“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这一切自然风物在他看来是如此的亲切,以至于他情不自禁地想要赞美它们,所以当他归隐田园,这一切都成了他笔下的宠儿,而他自己也乐在其中。

陶渊明追求自由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三国两晋以来的思想界,因为两汉经生破碎支离的反动,加以时世丧乱的影响,发出所谓玄学之风,要从《易经》《老子》《庄子》里头找出一种人生观。

……”[3]4-5所以,陶渊明身处魏晋这个大环境之下,不可避免的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

在他心中“有一个庄子式的价值判断:

权势,功名,贪欲等都是违反自然的异己力量,个体精神应当从‘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受制于外物的功利满足是卑微渺小的,而个体精神上的自适才是最值得珍视的。

”[4]所以他才会发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感叹。

在诗人看来,一切都应该自然而然,万物也都是委任运化的。

陶渊明因受道家自然思想影响而追求自由生活,不仅源于当时整个社会思潮对他的影响,更深层次的来说,他那种执着于自由的追求也源于魏晋颠沛流离的大环境造就的人性的觉醒,而陶渊明以自己的选择诠释了这一点。

陶渊明大半生时间是在东晋度过的,他所处的时代,战争连绵不断,政局动荡,朝代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生命更是朝不保夕,“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于是,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哀叹不时地敲打着人们脆弱的心灵,与此同时,为消解这一苦闷情绪,当时的文人墨客做出了许多怪诞的举动,翻青白眼、纵酒、服五石散……尽管东晋王朝偏安南方,但仍面临北方五胡政权的军事威胁,而且朝廷内部政权斗争异常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帝位频繁易人,南北长年争战。

最终,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给风雨飘摇的东晋王朝以沉重打击,而刘裕最后取代了寒暑不辨的晋安帝,建立了刘宋王朝。

所以,生活于这个时期的人民,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而“对死亡的恐惧就是对生的清醒认识”[10],所以文人们才会做出那些举动,但这些行动却“反映了人的另一种欲望,即对于自由的追求”[10],正如汤用彤先生所说:

“汉末以后,中国政治混乱,国家衰颓,但思想甚得自由解放。

此思想之自由解放基于人们逃脱苦难之要求。

故混乱衰颓实与自由解放具因果之关系。

”[11]所以,处于那个时代的陶渊明,追求自由成了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合理的选择,只不过他实践自由的方式与别人不同罢了,而他“追求的是一种超乎世俗之我的种种羁绊而获得精神之我的自由”[11],正因如此,他坚持用自己的一生来实践对自由的追求。

综上所述,通过初步解析陶渊明由仕而隐的人生选择,我们了解了他内心深处对于自由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纵观他的一生,本身就是一次寻求自由并自我实现的人生。

但是,他所追求的自由又不是绝对的,“陶渊明的自由,与其他人的自由一样,也伴随着自律。

他追求自由,但不出格,不放纵。

”[9]260从他的表现来看,他并没有像嵇康、阮籍那样,活得过于消极,他在追求自由而不获时有自己的解脱之道;而当他面对生活的自由与幸福时,他也没有过分的欣喜若狂,只是默默的沉浸在其中,显得淡定、从容。

总之,他就像作家福楼拜所说的:

“和寻常市民一样过生活,和半神人一样用心思”[6]203。

的确,陶渊明不为名利所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感染了后世许许多多的文人,并使许多人的心灵得到洗涤,正如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说: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文学小言·六》),由此可见,陶渊明的高洁人格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神与人格理想对现代人也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好诗共欣赏——叶嘉莹说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M].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

[2]顾农.前期陶渊明的双重人格[J].社会科学辑刊,1996(3).

[3]郭建平.陶渊明集[M].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4]韦凤娟.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J].文学遗产,1994

(2).

[5]马宝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论陶渊明诗歌中鸟的意象[J].辽宁大学学报,1993(5).

[6]朱光潜.诗论[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刘美玉.论陶渊明作品的两面性[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1).

[8]李华.陶渊明人格论[J].江西社会科学,1990(6).

[9]马瑞芳邹宗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10]刘向荣.陶渊明思想发展的轨迹及其深层结构[J].文学遗产,1988

(2).

[11]叶伯泉.陶渊明的价值转换及其审美意义——兼论庄子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J].北方论丛,1993

(2).

致谢辞

此次论文写作,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X教授,她的指导让我的思路变得清晰,使我对论文的写作充满了信心。

从一开始着手准备论文,我便面临如何选题,如何搜集资料等一连串的问题,感到有些迷茫。

后来和X老师见了面,在谈了我的一些想法后,她耐心地帮我分析论文的选题以及搜集资料要注意的问题。

之后,按照老师的指导,我开始搜集资料并着手写开题报告。

这个学期开学后不久,交了初稿之后,论文几经修改。

在这个过程中,X老师都悉心指导。

每一次,她总是温和地先指出进步,再指出不足,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通过老师一次次耐心地指导,我收获了很多。

所以,在这里要感谢X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没有她帮助,我的论文写作不会这样顺利。

另外,要感谢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王与罗两位老师,她们耐心地为同学服务,给我们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方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