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71877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docx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docx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

透  镜

(3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2013·徐州中考)如图是把一副眼镜放在太阳光下,在地面上看到的情形。

由此可以判断镜片是(  )

A.凸面镜        B.凹面镜

C.凸透镜D.凹透镜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分。

由图可见,阳光通过眼镜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因此是凹透镜。

故选D。

2.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再将这五块玻璃a、b、c、d、e分别放在太阳光下,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选B。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透镜是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a、c、d、e为凸透镜,故选B。

3.一种手电筒上所用的聚光电珠如图所示,其前端相当于一个玻璃制成的凸透镜,为了使灯丝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后变成平行光,应把灯丝放在(  )

A.焦点处      B.焦点以内

C.焦点以外D.任意位置

【解析】选A。

此题以日常生活中的聚光电珠作为研究对象,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结合光路的可逆性可知,从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所以选A。

4.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焦点,凸透镜有实焦点,凹透镜有虚焦点

B.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但通过凹透镜的光线也可能会聚在一点

C.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通过凸透镜的光线都一定会聚在一点

D.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一定经过焦点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透镜焦点的理解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故A项说法正确。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但通过凹透镜的光线也可能会聚在一点,故B项说法正确。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放在凸透镜焦点上的点光源,它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故C项说法错误。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只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才能会聚于焦点,故D项说法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5.雨过天晴时,蔬菜塑料大棚的积水窝相当于一个      镜,此时为防止阳光灼伤蔬菜,菜农总是及时将积水除掉,这是因为凸透镜对阳光有     

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的应用。

雨过天晴时,蔬菜塑料大棚的积水窝形状是中间厚、边缘薄,符合凸透镜的形状特点,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果热量集中,会灼伤蔬菜。

答案:

凸透 会聚

6.如图所示,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在白纸上能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所在位置就是凸透镜的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凸透镜的焦距是表示凸透镜会聚光线能力的一个物理量,另有两个直径相同的凸透镜,它们的焦距分别为4cm和6cm,那么焦距为   cm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一些。

【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理解。

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所在的位置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1.0cm;由于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所以焦距为4cm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一些。

答案:

焦点 11.0 4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7.(4分)如图所示,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AO,经过凸透镜沿OB方向射出,作出该凸透镜和焦点F的位置。

(保留作图痕迹)

【解析】本题考查对凸透镜的特殊光线的理解。

与OB平行画出透镜的主光轴,与AO的交点F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再过折射点的位置画出凸透镜。

答案:

如图所示

8.(4分)(2013·朝阳中考)如图所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射向一平面镜,人在平面镜前看到光好像是从镜后的M点发出的,作出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又被平面镜反射的光路,并标出凸透镜右焦点F。

【解析】平面镜前的人看到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束好像是从平面镜后的M点射出,则M为经凸透镜的折射光线与主光轴交点F的像,作M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F,即凸透镜的焦点,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据此画出折射光线,得出入射点,再根据反射后的光束好像是从平面镜后的M点射出画出反射光线。

答案:

如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10分)

9.(2013·南通中考)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后,小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把火柴头放在凸透镜焦点处一段时间后,火柴会被点燃,他想进一步探究不同的透镜对火柴的点燃效果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们讨论后,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1:

凹透镜也能点燃火柴。

猜想2:

点燃火柴的快慢与凸透镜的焦距大小有关。

猜想3:

点燃火柴的快慢与凸透镜的直径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判断“猜想1”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 。

(2)为了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他们选用直径相同而焦距不等的凸透镜进行多次实验,发现火柴被点燃的时间基本相等,这说明“猜想2”是    的。

(3)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简要做法:

 ;

如何判断:

 。

【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探究实验的方法。

(1)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不能把太阳光会聚于一点,所以不能点燃火柴。

(2)选择直径相同而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实验时发现火柴点燃的时间基本相等,说明点燃火柴的快慢与凸透镜的焦距无关,即“猜想2”是错误的。

(3)由控制变量法可知:

用焦距相同而直径不同的凸透镜做实验,测量火柴被点燃的时间。

如果各次测量的火柴被点燃的时间不等,则“猜想3”正确,反之则错误。

答案:

(1)凹透镜对太阳光线有发散作用,不能点燃火柴

(2)错误 (3)用焦距相同而直径不同的凸透镜做实验,测量火柴被点燃的时间 如果各次测量的火柴被点燃的时间不等,则“猜想3”正确,反之则错误

【培优训练】

1.(2014·江苏省无锡市滨湖中学期末)在一个不透明的木板上,钻一个小孔。

用眼睛通过小孔可以观察到一定的范围,如图所示。

在小孔中嵌入一定形状的玻璃制品,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则下图中的四个截面中能够获得最大观察范围的是

(  )

【解析】选D。

本题考查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如甲图为没有任何光学元件,直接通过小孔看到的范围。

如乙图,小孔内放入玻璃砖,光线要从小孔左侧进入右侧眼睛,经过两次折射,光线才能进入人的眼睛,人眼看到的范围稍微增大。

如丙图,小孔内放入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使会聚光线提前会聚,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观察到的范围变窄。

如丁图,小孔内放入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观察到的范围变宽。

乙图和丁图观察范围都变宽,由于玻璃砖两次折射后的光线与原始光线是平行的,要使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观察到的范围只是稍微增大。

凹透镜的发散作用越强,观察到的范围越大。

故选D。

2.小明有三个凸透镜,它们用同种材料制成,形状如图甲所示。

(1)你猜想它们的焦距是否相同?

如果不同,你认为哪个焦距大,哪个焦距小?

(2)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画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3)如图乙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观察画出的三组光路图,根据这个实验记录,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凸透镜焦距大小的因素。

(1)因为三个凸透镜,它们用同种材料制成,形状不同,可以猜想:

它们的焦距会不相同;透镜表面凸起的程度大的凸透镜的焦距就小,即A的焦距大,C的焦距小。

(2)因为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是使凸透镜正对太阳,纸放在透镜后面,与透镜平行,并前后移动,直到在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为止。

量出这时光斑与透镜间的距离,就约等于凸透镜的焦距。

所以,需要分别测出三个凸透镜的焦距,具体做法是①让凸透镜正对太阳,纸放在透镜后面,与透镜平行,并前后移动,直到在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为止。

量出这时光斑与透镜间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②比较三个凸透镜的焦距,看猜想是否正确。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

凸透镜

A

B

C

焦距

(3)根据三组光路图可知:

左边的凸透镜的焦距最大,右边的凸透镜的焦距最小。

所以可得结论是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答案:

(1)不相同 A的焦距大,C的焦距小

(2)①让凸透镜正对太阳,纸放在透镜后面,与透镜平行,并前后移动,直到在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为止。

量出这时光斑与透镜间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②比较三个凸透镜的焦距,看猜想是否正确。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

凸透镜

A

B

C

焦距

(3)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课时提升作业(十九)

生活中的透镜

(3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2013·衡阳中考)我市各级各类学校为了校园安全,在学校大门及其他地方都安装上了“电子眼”,其光学原理与下列哪种相同(  )

A.平面镜  B.投影仪  C.照相机  D.放大镜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凸透镜的应用。

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电子眼”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C。

2.常见普通温度计的横截面是圆形,而体温计的横截面近似于一个三角形,如图所示。

体温计做成这种形状的主要作用是(  )

A.使表面粗糙,便于握紧向下甩

B.把示数刻在较平的面上,刻度更精确

C.节约材料,美观好看

D.对液柱有放大作用,便于读数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放大镜的原理。

横截面近似于三角形的玻璃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汞柱通过它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许多照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

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

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和摄影者的距离变远了,为了使他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应(  )

A.变小B.变大

C.先变小后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照相机成像的应用。

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特点“物远像近像变小”,当被摄者和摄影者的距离变远时,像会离透镜近一些,所以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应变小。

故选A。

4.有一天晚上,小芳同学在未开灯的房间里看电视时,拿着一个凸透镜在电视机与对面墙壁间移动,忽然她看到墙壁上出现了电视机屏幕的放大画面。

那么关于像的性质和这一成像原理的应用判断正确的是(  )

A.正立的像;放大镜     B.倒立的像;照相机

C.正立的像;幻灯机D.倒立的像;投影仪

【解析】选D。

墙壁上出现了电视机屏幕的放大画面,说明像能用光屏承接,由此可知凸透镜成的应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应用了这一原理。

故选D。

5.以下是学习了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

A.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承接

B.平面镜和凸透镜所成虚像的大小都与物体到镜的距离有关

C.实像一定能用光屏承接

D.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解析】选B。

凸透镜成像中,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性质制造的,投影仪是根据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性质制造的,故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不可以用光屏承接。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

【方法归纳】虚像和实像的区别

项 目

实 像

虚 像

概 念

实际光线的交点

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倒立或正立

倒立

正立

能否用光屏承接

不能

举 例

小孔成像、照相机成的像、投影仪成的像等

平面镜成像、放大镜成的像等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16分)

6.(2013·荆州中考)取一个装满水的圆筒形透明玻璃杯,盖上杯盖后横放在书上,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放大了的“字”,看到的“字”实质上是    (选填“实”或“虚”)像;是由于光的    (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透过玻璃杯看到放大了的“字”,装满水的圆筒形透明玻璃杯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是光线透过放大镜发生折射对光产生会聚作用而形成的。

答案:

虚 折射

7.如图所示为投影仪投影光路。

如果用投影仪投影胶片时,想使屏幕上的字大一点,使投影仪    屏幕,同时将镜头     (均选填“靠近”或“远离”)胶片一些。

【解析】本题考查投影仪的应用。

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工作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所以要使屏幕上的字大一点,可采用的方法是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镜头靠近胶片一些。

答案:

远离 靠近

8.(2014·黄冈浠水期末)如图所示是“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授课时展示的通过悬浮水珠成像的情景,图中水珠相当于    镜,它所成的像是倒立、    的    像,生活中与该水珠成像原理相同的光学仪器有

    (写出一种即可)。

【解析】题图中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水珠相当于凸透镜,照相机(或摄像机等)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

答案:

凸透 缩小 实 照相机(或摄像机等)

【规律总结】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凸透镜既能成倒立的像也能成正立的像,既能成放大的像也能成缩小的像,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大小有关,当焦距一定、物距不同时则成不同的像。

三、简答题(4分)

9.父亲节那天晚饭后,小明同学给父亲沏了一杯热茶(如图所示)。

他从杯子侧面透过水杯看到茶叶比从水面上方看到的茶叶大,请你帮助小明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个现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当杯子中装水时,透过杯子的另一面看时,此时装水的杯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且符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茶叶在杯内,即在其焦点之内,所以这时的凸透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

小明透过水杯看到茶叶比上方的大,这是因为装水的杯子相当于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培优训练】

1.小强组织同班同学利用假期到郊外旅游,在用照相机照集体照时,从取景框内发现两侧都有部分同学超过取景框范围,为了照出满意的照片,以下方法合理的是(  )

A.照相机略向左转

B.照相机离人群稍近一点

C.照相机离人群稍远一点

D.照相机略向右转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照相机的应用。

当照相机向左转时,左边的同学会进入取景框,右边会有更多的同学不能进入取景框,不能得到满意的照片。

照相机离人群再近一些,物距更小,像更大,左边和右边会有更多的同学不能进入取景框,不能得到满意的照片。

左边和右边都有部分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说明像太大,要使像变小,要增大物距,所以照相机要远离人群,让左边和右边的同学们都进入取景框,这样会得到满意的照片。

当照相机向右转时,右边的同学会进入取景框,左边会有更多的同学不能进入取景框,不能得到满意的照片。

故选C。

2.小明同学在玩放大镜时,当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时,如图甲所示,会看到正立    的虚像;然后他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乙所示,他将会看到的是倒立    的实像。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凸透镜既能成倒立的像也能成正立的像,当它离物体很近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用它观察远处的物体时,相当于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

放大 缩小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如图所示,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观察一张印有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的图片,此时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

A.大于10cm小于20cm

B.等于20cm

C.小于10cm

D.大于20cm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

由题图可知此时凸透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C。

2.(2013·枣庄中考)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和蜡烛放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

则在光屏上(  )

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光屏上不会得到像D.像距大于10cm小于20cm

【解析】选A。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由图知,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是

16cm,焦距为10cm,物体处于凸透镜的1倍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此时像距大于2倍焦距。

故选A。

3.如图所示,小东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投影仪

B.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C.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由图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照相机,而投影仪是根据成放大倒立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所以A错误;由于此时成倒立的实像,蜡烛变短,则成的像向上运动,所以B正确;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则应增大物距,蜡烛应远离凸透镜,所以C错误;只有光屏选用较粗糙的玻璃板,光在上面发生漫反射,才能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烛焰的像,所以D错误。

故选B。

4.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移到距凸透镜18cm的过程中,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6cm         B.10cm

C.16cmD.20cm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物体在距离凸透镜12cm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2f>12cm>f,所以,12cm>f>6cm。

物体在距离凸透镜18cm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2f>18cm>f,所以,18cm>f>9cm。

所以,12cm>f>9cm。

故选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8分)

5.如图为“嫦娥三号”拍摄到的“玉兔号”月球车,五星红旗亮相月球。

“嫦娥三号”探测器监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拍摄时,月球车离镜头的距离u与焦距f的关系是    。

【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监控相机镜头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监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监控相机拍摄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拍摄时物距应大于两倍焦距。

答案:

凸透镜 u>2f

6.如图是小伟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当物距为15cm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当物距等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像距也等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此时像距等于物距。

从图中查出:

当像距等于物距时,都等于20cm,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等于10cm。

当物距为15cm时,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

答案:

10 投影仪

【方法点拨】确定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1)平行光聚焦法:

取出要测定焦距的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光斑(亮点)的变化。

调整凸透镜的位置,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

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此凸透镜的焦距。

(2)平行光线法:

将灯泡、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放在同一水平高度上,来回移动灯泡和光屏,直到在透镜另一侧得到一束平行光(通常情况下,平行光束难以直接观察,可借助于比较光束所形成的光斑与透镜面的大小判断,若相等则可认定为平行光束),则小灯泡的位置即为该凸透镜焦点的位置。

用刻度尺测出小灯泡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该凸透镜的焦距。

(3)二倍焦距法:

将灯泡、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放在同一水平高度上,来回移动灯泡和光屏,直到光屏上形成倒立的、等大的实像,用刻度尺测出灯泡或光屏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u或v,则f=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7.(10分)(2013·茂名中考)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凸透镜、蜡烛、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

(1)要使光屏处在像的位置,在蜡烛和透镜不动的情况下,光屏就向    移动,直到屏上的像     为止。

(2)在完成

(1)的基础上,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透镜不动,光屏上得到一个    、    的实像。

(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蜡烛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向    移动。

(4)换用另一块凸透镜,再次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水平高度后,在光具座上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原因可能是 

 。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对实验问题的分析。

(1)由题意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此时物距为40cm-25cm=15cm,物距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光屏应向右移动,直到屏上的像最清晰为止;

(2)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则物距大于2倍焦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蜡烛变短,相对于凸透镜向下移动,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所以其像向上移动,要使蜡烛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向上移动;(4)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水平高度,在光具座上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原因可能是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焦距。

答案:

(1)右 最清晰 

(2)倒立 缩小

(3)上 (4)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焦距

8.(10分)(2014·安徽模拟)某实验小组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

(1)在如图所示情形下,从凸透镜方向观察光屏,像的特点是倒立、     的实像。

(2)经过调整,烛焰的像正好在光屏中央,此后为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

(3)补充了实验器材后,将烛焰移到距凸透镜30cm处,光屏朝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

(4)多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一位同学将烛焰移到距凸透镜16cm处时,发现在实验桌上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得到清晰的像,请你分析原因 。

【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

(1)分析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需要记录物距、像距的具体大小,故需要有刻度的光具座,以便记录物体和成的像距离凸透镜的距离。

(3)若使成等大的像,像相对于图中情形变大,则物距变小,像距变大,故光屏朝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4)由(3)知,成等大的像时,u=2f,则30cm=2f,故f=15cm,若物距等于16cm,v>30cm,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但无法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能是成的像太大,像距太大。

答案:

(1)缩小 

(2)光具座 (3)远离 (4)成的像太大,像距太大

【培优训练】

1.(2013·鄂尔多斯中考)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中:

若把图中的凸透镜换成“水凸透镜”,当向“水凸透镜”加水,使其变厚、焦距变短时,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不清,要想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