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杆机构方面 说课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1585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杆机构方面 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四杆机构方面 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四杆机构方面 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四杆机构方面 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四杆机构方面 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杆机构方面 说课稿.docx

《四杆机构方面 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杆机构方面 说课稿.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杆机构方面 说课稿.docx

四杆机构方面说课稿

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

《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

本节是《机械基础》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

    从以下五方面加以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节课主要讲述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

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也是继前一节——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后,对曲柄摇杆机构的进一步分析和认识,这节知识是四杆机构设计和分析的基础。

应用于机械中,急回运动特性可缩短空回行程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对生产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普遍存在的学习习惯较差,其主动探究知识的动力和能力均很薄弱的学生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1、掌握曲柄摇杆机构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及应用。

        2、掌握极位夹角和急回特性系数的含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综合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情感偏好,主动参与的意识。

2、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

3、教学重点:

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对于指导实践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把它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

急回特性产生的原理分析要求学生有严谨、细致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学生的基础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它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教材处理:

本着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原则,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1)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得到急回特性产生原因。

(2)通过急回特性系数这一概念,使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简单易懂。

  

教法设计:

主要采用直观演示和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验证——归纳总结——实践应用等环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学法指导:

1、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协作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取旧知——积极思维——实验探究——构建新知——巩固深化的学法。

教学过程: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部分。

1、导入新课:

(大约需要2分钟)

通过演示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提出问题:

“曲柄、摇杆的各作怎样的运动?

摇杆来回摆动的速度是否相同?

为什么摇杆来回摆动的速度不同”?

让学生回答、思考。

设计目的: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相关知识,设置的问题既能对前面知识进行复习,又引出本节内容。

2、讲授新课:

(大约需要35分钟)

急回特性的产生原因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为突破难点,分以下四步进行。

第一步:

明确摇杆空回行程、工作行程,得出急回特性概念。

动画演示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向学生讲明摇杆空回行程、工作行程,再次验证摇杆空回行程的速度大于工作行程的速度。

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和强化产生的感性认识:

即曲柄摇杆机构具有急回特性。

也得出结论:

急回特性概念——主动件作等速运动,作往复运动的从动件的空回行程平均速度大于工作行程平均速度的特性。

第二步:

得出极位夹角的概念。

用动画的慢动作继续演示机构,引导学生观察曲柄与连杆两次共线位置,得出极位夹角的概念。

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曲柄摇杆机构的特殊位置和极位夹角的概念,为后面的推导做好辅垫。

*第三步:

得到产生急回特性的原因。

分解演示空回行程和工作行程,根据演示过程,师生共同采集相关数据,填写曲柄、摇杆运动对比表。

推导出结论:

即:

V2>V1,从而分析过程中,得到产生急回特性的原因。

因为这是本节重点之处,也是难点所在,所以应慢讲、详讲,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第四步:

推导曲柄摇杆机构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

抓住契机提问:

“用什么来描述空回行程和工作行程的快慢程度”?

从而引出提出急回特性系数的概念,激励学生继续思索:

“如何判定机构有无急回特性”?

师生共同分析推导得出:

1)当θ=0时,K=1,无急回特性。

(2)当:

“θ>0时,K>1,有急回特性。

即得出曲柄摇杆机构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θ>0时,K>1,这是本节的重点。

演示K=1和K>1的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

以上四步:

将难点分解,通过直观演示,表格数据采集,师生共同推导等手段,使整个推导过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变难点为趣点,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然后我通过演示牛头刨床的实际加工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得到急回特性的意义。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急回特性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实,急回特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很多,比如在插床、碎石机、往复式运输机中的应用。

抛砖引玉,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促使他们进行热烈的讨论,以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

3、练习反馈:

(需要4分钟左右)

扣住本节,我设置了五个判断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急回特性。

4、归纳总结:

(大约需要3分钟)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总结出本节重点内容:

曲柄摇杆机构急回特性产生条件θ>0时,K>1,加深学生印象。

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提高。

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急回特性。

5、课后作业:

(1分钟左右)

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并规定上交时间,用以检查、巩固、课堂知识。

6、板书设计

复习提问:

急回特性:

1、 产生原因

2、 产生条件

3、 实践应用

这样设计的目的使版面直观,层次分明,重点和难点突出。

附:

          一、曲柄、摇杆运动对比表

 

 

工作行程              

 

空回行程

 

结论

 

曲柄转动位置(角度)变化

B1→B2

(φ1=180°+θ)

B2→B1

(φ2=180°-θ)

φ1>φ2

 

摇杆摆动位置(角度)变化

C1→C2(ψ)

C2→C1(ψ)

ψ=ψ

 

曲柄、摇杆动作时间

t1=φ1∕ω=

(180°+θ)∕ω

t2=φ2∕ω=

(180°-θ)∕ω

t1>t2

 

摇杆平均速度

v1=ψ∕t1

v2=ψ∕t2

v2>v1

二、判断题:

1、         曲柄摇杆机构中,摇杆两极限位置之间的夹角称极位夹角。

(×)

2、         机构工作中空回行程的平均速度是大于工作行程的平均速度的特性为急回特性。

()

3、         曲柄摇杆机构以曲柄为主动件,摇杆一定具有急回特性。

(×)

4、         平面连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可用来缩短非工作时间,提高生产率。

       ()

5、 极位夹角愈大,机构的急回特性愈不明显。

(×)

 

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特性说课稿

(2006-12-0421:

12:

40)

转载

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特性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

《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特性》。

本节是《机械基础》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几点说明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

从以下四方面加以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节主要阐述曲柄摇杆机构的两大特性:

急回特性和死点,它是分析其它四杆机构的基础,对于生产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

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两个方面。

知识目标:

   1、掌握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及应用。

       2、掌握死点产生的条件及应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综合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

3、重点与难点

急回特性和死点产生的条件对于指导实践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把它定为教学重点。

而急回特性和死点产生的原因相对学生的基础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它定为教学难点。

4、教材处理:

本着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原则,我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1)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得到急回特性和死点产生原因。

(2)通过补充急回特性系数这一概念,使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简单易懂。

教法设计:

主要采用直观演示和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验证——归纳总结——实践应用等环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学法指导:

1、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协作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取旧知——积极思维——实验探究——构建新知——巩固深化的学法。

 

教学过程: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部分。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我通过演示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设计目的: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相关知识,设置的问题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又是后面知识的前奏。

2、探索研究:

急回特性的产生原因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为突破难点,我把探究过程分为四步

第一步:

我通过演示机构-提出问题-学生观察并回答。

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

即曲柄摇杆机构具有急回特性。

第二步:

我继续演示机构-提出共线问题-学生观察并回答-得出极位夹角的概念。

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曲柄摇杆机构的特殊位置和极位夹角的概念,为后面的推导做好辅垫。

第三步:

我采用分解演示空回行程和工作行程,根据演示过程-师生共填表,目的是采集相关数据,为后面的推导做好准备。

第四步:

根据演示过程及表格数据,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推导出结果:

即:

V2>V1,从而得到产生急回特性的原因。

以上四步:

将难点分解,通过直观演示,表格数据采集,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推导等手段,使整个推导过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变难点为趣点,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在前面推导的基础上,我提出急回特性系数这一概念,师生共同推导得出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即K>1,Q>0,这是本节的重点之一。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材缺少这一环节,学生掌握教为困难,通过补充急回特性系数这一概念,使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简单易懂,便于学生掌握。

然后我通过演示牛头刨床的实际加工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分组讨论,从而得到急回特性的意义。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急回特性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研究完急回特性,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即使用缝纫机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导出第二个教学目标:

死点。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将课本知识和生活、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死点产生的原因是本节第二个难点,我采用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从而得到死点产生原因。

这样设计的目的:

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力学基础,通过采用分组讨论,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这也是培养技校学生以后踏上工作岗位的一个重要素质。

然后由死点产生原因,师生共同总结出死点产生条件,这是本节的第二个重点.

最后,我依然通过直观演示和分组讨论说明死点在实践中的应用。

这样设计的目的:

使学生对死点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感性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死点的益处和害处的区别,可以培养学生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4、演练反馈部分

扣住本节,我设置了五个判断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更好的区分急回特性和死点产生条件的不同。

5、总结提炼:

在演练反馈的基础上,我采用对比法总结出本节重点内容:

急回特性和死点产生条件,加深学生印象。

6、课后延深:

通过设置这样的课后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活用本节所学的知识,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7、板书设计

复习提问:

急回特性:

1、 产生条件

2、 实践应用

死点

3、 产生条件

4、 实践应用

这样设计的目的使版面直观,层次分明,重点和难点突出。

 

 

《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形式组成条件》说课稿

周如俊

 

一、教材分析―――强调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全国技工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机械基础》第五章“平面连杆机构”中的第二节。

它在上一节“铰链四杆机构基本类型及应用”的基础上,研究和探讨了铰链四杆机构类型判别条件,是第三节“曲柄摇杆机构演化类型条件及应用”知识的讲授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第七章第三节“棘轮机构”和下学期要开设的《金属切削机床》中第五章“刨床”内容的理论精华。

因此,可以说本节课是第五章内容的核心,是《机械基础》课程学习的重点,在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大纲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拟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基本类型组成的几何条件,并能利用类型判断条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质疑、引思、讨论、归纳等程序,教给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求变思维能力。

(3)发展目标:

培养学生勤思善想的良好习惯,借助多种教育媒体,对三种机构不同类型组成条件进行探索,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劳动版教材对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组成条件的编写顺序为:

先以曲柄摇杆机构为例分析曲柄存在的必要条件,再概括曲柄存在的充分条件,最后对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组成条件结论作一般性推论。

从内容上看教材很精炼,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却比较困难。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师生均感到“概括无据、推论无理”,而且学生对双摇杆机构两种不同类型本质区别缺乏必要的理解。

因此,四杆机构三种基本形式组成条件为本节的教学重点。

我认为教学难点在于如何选择教学突破口,即补充介绍“低副运动可逆性理论”。

为了解除学生疑点,应把握住教材结论联结点的前因后果,达到合理调整讲授内容的广度、深度和梯度,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目的。

二、教法和学法―――突出启发式指导思想

在教法方面:

本节课以“诱发―――质疑―――探讨”为主线,通过“演示―――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的程序,自然过渡到知识的应用和练习,实现对每个知识点的认识、理解和记忆。

在学法方面:

(1)采用录像、投影、小黑板等教学媒体直观教学,从特定机构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理论,从而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借助编计算程序框图的方式,设计教学简图,进行教学。

因为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所依据的原则是曲柄存在条件及推论,条款多,学生常难以入手,借助教学简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形象地领会到判断机构时的思维过程和程序,以及各机构间的联系和区别。

(3)运用变式练习,讲练结合,帮助学生对机构类型判断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突出重点,培养求变思维能力,实现深化和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程序―――抓住“导、思、疑、结、练”

(一)习旧引新

教学过程重点抓“导、思、疑、结、练”五个字,即巧引导、勤思考、善质疑、会小结、多精练五结合,具体教学程序设想如下:

1.上课伊始,教师复习提问:

(1)铰链四杆机构三大基本类型是什么?

(2)曲柄摇杆构件运动有什么特点?

2.板书课题后,指导学生观察录像―――剪刀机构运转情况,并探讨下列问题:

(1)曲柄能否整周运动,与机构中各杆长度有何关系?

(2)摇杆在两个极限位置时,曲柄与连杆位置关系如何?

(3)曲柄存在与否关键看曲柄能否通过哪两个特殊位置?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后,小结并导入新课:

从录像动画显示,曲柄存在与否,取决于机构中各杆长度关系,只要曲柄越过其与连杆两次共线位置,曲柄一定存在。

本节课我们就以曲柄摇杆机构为例,探讨曲柄存在条件和铰链四杆机构类型判断条件,铰链四杆机构演示。

以复习提问,探索性演示导入新课,创立问题情景,激发思维,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新课教学

1.指导自学。

用投影片打出教材P79页图5.14曲柄摇杆机构,要求学生读懂教材,曲柄摇杆机构存在曲柄条件:

(1)Lmin(曲柄)邻杆为机架;

(2)Lmax+Lmin≤L′+L″的推导过程,并提出问题:

能否直接从曲柄摇杆机构存在曲柄条件概括出铰链四杆机构存在曲柄条件呢?

2.搭桥引思。

利用投影片介绍“低副运动的可逆性”理论,引导与启发学生推导和理解教材结论。

(1)低副运动的可逆性

组成低副的两构件间相对运动关系,并不因确定哪一构件为固定件而改变,这个性质称为低副运动的可逆性。

根据低副运动的可逆性,固定其他构件为机架,α、β、φ、δ相应角度变化范围仍保持不变。

(2)固定不同机构得到不同机构(括号内是通过提问学生而得出的结论)

①固定最短构件1,相邻构件2,显然仍是曲柄摇杆机构。

②固定1最短构件为机架,因α、β均在0°~360°内整周运动,故得双曲柄机构(a:

Lmin为机架;b:

Lmin+Lmax≤L′+L″)。

③固定最短构件1对边构件3为机架,因φ、δ均在小于360°范围内变化,故2、4构件为双摇杆机构,此时因α、β做整周变化,故连杆相对于连架杆作整周运动,故有时称此机构为第一类双摇杆机构(Lmin+Lmax≤L′+L″)。

④如果铰链四杆机构不满足Lmin+Lmax≤L′+L″,即Lmin+Lmax>L′+L″时,则图示中α、β、φ、δ均只能在小于360°角度变化,故不论固定何构件为机架,均得到双摇杆机构,此时连杆相对于连架杆只能摆动,不能整周运动,即称为第二类双摇杆机构。

3.探讨归纳

由上述分析和教师教学引导,学生很容易理解和牢固地记住教材中曲柄存在条件及三种基本四杆机构组成条件的结论,此时教师要顺势启发学生借助计算程序图总结四杆机构类型判别程序。

(三)变式练习

本节课利用三块小黑板布置三道课堂练习题,其一是教材关于给定三类四杆机构长度判断机构类型;其二是给定四杆机构连架杆、连杆三杆长度,改变机架长度,讨论机架长度满足什么范围时,分别得到三类铰链四杆机构?

(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其三是讨论生产上雷达俯仰角度曲柄摇杆机构摆动装置几何尺寸确定方法与步骤。

这种变式练习设计,主要突出“五性”:

(1)目的性。

面向全体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典型性。

这类题能达到以一击十之效;(3)针对性。

针对学生实际,巡回检查,既做到因材施教,又能满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惑;(4)综合性。

注意知识的横纵联系,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综合能力。

(5)应用性。

此类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和动力。

四、布置作业

书后习题P84 5.12、5.13及预习下一节内容

 

\

 

教练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

教学首页设计

授课时间:

20XX年10月15日

授课周次

 

课型

理论

授课对象

中技二年级

课时

2

课题

§7——3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

 

 

 

 

 

 

 

 

 

 

 

教材分析

 

 

 

教材

地位

   本章平面连杆机构,作为常用机构中应用最广的一类,为学习其他机构提供了分析方法,也是学生今后使用、改造各类机械的理论基础。

   本节“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一共阐述了三大问题:

曲柄存在的条件、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

曲柄存在的条件是是第四节“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知识的讲授基础和铺垫,也是进一步学习§9——3“棘轮机构”理论精华。

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这两个问题含概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是前两节内容的深化和提升,并对生产实践起着重要指导意义。

所以这部分内容是第七章乃至整本书的重点。

 

 

 

 

 

知识目标

 

①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基本类型组成的几何条件,并能利用类型判断条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②    掌握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产生的条件。

③    明确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在实践中的应用。

④    掌握行程速比系数和极位夹角的概念。

能力目标

①通过质疑、引思、讨论、归纳等程序,教给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②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求变思维能力。

发展目标

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借助多种教学媒体,对三种机构不同类型组成条件进行探索,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的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信心。

教学

重点

 

①四杆机构三种基本形式组成条件、应用为本节的教学重点。

②急回特性和死点的产生条件,产生条件对于指导实践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中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强化、突出。

教学

难点

①四杆机构三种基本形式组成条件、应用。

②急回和死点产生原因,产生原因的推导相对学生的基础而言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问题诱导方式分步进行化解。

 

学情

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曲柄摇杆机构的组成,以及曲柄或摇杆为主动件的运动关系,而且也有一定的力学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又正处于叛逆心理较重的青春期。

教学

方法

以“诱发——质疑―—探讨”为主线,通过“演示――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的程序,自然过渡到知识的应用和练习,实现对每个知识点的认识、理解和记忆。

教具

多媒体课件、模型

作业

课后习题、习题册§7—3习题

审核

年月日

教学流程

 

Ⅰ、复习提问(用时2分钟)

(1)铰链四杆机构三大基本类型是什么?

(2)曲柄摇杆构件运动有什么特点?

以复习提问,探索性演示导入新课,创立问题情景,激发思维,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Ⅱ、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板书课题后,重播放幻灯片——汽车窗雨刷,指导学

生观察机构运转情况,并探讨下列问题:

(1)曲柄能否整周运动,与机构中各杆长度有何关系?

(2)摇杆在两个极限位置时,曲柄与连杆位置关系如何?

(3)曲柄存在与否关键看曲柄能否通过哪两个特殊位置?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后,小结并导入新课:

从幻灯片可看出曲柄存在与否,取决于机构中各杆长度关系,只要曲柄越过其与连杆两次共线位置,曲柄一定存在。

本节课我们就以曲柄摇杆机构为例,探讨曲柄存在条件和铰链四杆机构类型判断条件,铰链四杆机构演示。

 

 

 

 

 

 

 

 

 

 

 

 

Ⅲ、新课讲授:

用幻灯片打出教材P89页图7-7曲柄摇杆机构。

教材对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组成条件结论,从内容上看很精炼,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却比较困难。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作一般性推论,师生均感到“概括无据、推论无理”,而且学生对双摇杆机构两种不同类型本质区别缺乏必要的理解。

因此,四杆机构三种基本形式组成条件为本节的教学重点。

我认为教学难点在于如何选择教学突破口,即补充介绍“低副运动可逆性理论”

一、曲柄存在的条件

 

 

 

 

 

 

 

 

 

 

 

 1.几何特性——转动副为整转副的条件(用时5分钟)

  两构件能相对转动360°的转动副——整转副

  具有整转副的四杆机构才可能存在曲柄(观看模型有、

曲柄摇杆机构

无两种情况,说明有整转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

2.以曲柄摇杆机构为例分析:

(用时15分钟)

最短杆与最长杆的长度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