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697817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培养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北魏考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典故,都与哪次战役有关?

教师:

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

展示: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展示:

学习目标,重难点。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展示:

一淝水之战

自主阅读课本P86~87内容,完成第1~2题。

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

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

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教师:

我觉得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展示: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自主阅读课本P87~88内容,完成第1~3题。

1.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

(可以浓缩成短句)

措施:

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用汉制;习汉礼。

2.这些改革措施有何影响?

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

3.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生讨论)

展示:

评价: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展示: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自主阅读课本P88~89内容,完成第1~2题。

1.魏晋以来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相互影响?

(展示系列图片)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

2.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北魏有个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大计。

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姻。

崇孔尊老倡风气,民族融合大统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后练习题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右图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次战争()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2.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

①破釜沉舟 ②投鞭断流 ③揭竿而起 ④风声鹤唳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3.下列对淝水之战的结果说法比较合理的是()

A.对东晋来说这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B.少数民族统一全国不得人心

C.江南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D.南北统一条件尚未具备

4.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羌族

5.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

对出现这一现象影响最大的是( )  

A.昭君出塞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商鞅变法

6.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

C.吴起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

7.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A.把土地分给农民 B.迁都洛阳 

C.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D.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8.曾有诗句云: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

A.《秦始皇传》B.《汉武帝传》

C.《北魏孝文帝传》D.《汉高祖传》

9.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北方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

10.北魏孝文帝改革是1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1.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是()

A.反对各族的斗争

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

C.各族之间的战争

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

12.右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北方民族交融B.江南经济开发

C.中外之间交往D.北方政权分立

胡人牛耕图

1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

14.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B.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C.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D.汉族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的食物、服饰、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皆改之。

帝(孝文帝)曰: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下图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

2019-2020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2.通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

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

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8万守军打败的呢?

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

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

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一.淝水之战

回顾旧知:

西晋灭亡后,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4世纪后期,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过渡:

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他不听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请同学们看课本P86,简述出淝水之战的概况(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背景:

前秦(苻坚)意图统一中国。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东晋。

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

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问题探究:

淝水之战以前秦的失败而告终,请大家思考:

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看:

苻坚骄傲自大,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交融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建立前秦的氐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能够打胜仗,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

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

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能够取胜的重要条件。

问题探究: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北方的这种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又持续了多久?

最后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方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3)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1)494年,迁都洛阳

北魏政权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

设问:

“为什么要迁都?

史料研读:

《悲平城》诗说: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

“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①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

(从地理环境看)

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

③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

(从民族交融的角度看)

(2)推行汉化政策:

史料研读: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 表格:

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族

汉姓

鲜卑族

汉姓

拓跋

贺兰

丘穆陵

独孤

步六孤

贺楼

材料三 公元494年,有一位皇帝在洛阳街头看见一位鲜卑族的妇女仍穿着“夹领小袖”的鲜卑服装,很生气,责备洛阳城的任城王,说他行令不力,督察不严。

皇帝还让史官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材料四: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为后宫妃子,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根据材料结合课文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措施。

语言:

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姓氏:

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服饰: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婚姻: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简单记忆:

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

想一想,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有什么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问题探究:

如何评价孝文帝?

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过渡: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对以前的民族交融成果的总结,同时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2.学生阅读P88,简述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

(从生产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交流、民族心理,民族关系等)

生产生活: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已经开始过着定居生活,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这些变化都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关系:

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文化交流: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民族心理: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起到了怎样的历史意义?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交融,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

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板书设计】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时间

2.经过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2.措施

3.影响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2.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