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79579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x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docx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教案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1.讲述淝水之战的过程,学习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

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3.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

教学重点

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

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导入1:

(材料式导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哪次战役有关?

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8万守军打败的呢?

导入2:

(情境式导入)“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同学们你知道这首民歌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吗?

再来看一段《孝文帝迁都》的视频,孝文帝就是这个少数民族的首领,他接受汉族文化,大力推行改革。

你知道他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吗?

在改革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阻力?

又是怎样冲破这些阻力的?

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课堂探究

板块一 淝水之战

(1)请说出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

(2)淝水之战的特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哪些成语与这次战役有关?

(3)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4)我们还学过哪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答案:

(1)383年。

前秦和东晋。

晋军大败前秦。

(2)特点:

以少胜多。

影响: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的统治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成语: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

(3)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4)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过渡语:

淝水之战后,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而在战后,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这种局面随着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板块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教学内容

课堂探究

 材料二 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兰

丘穆陵

独孤

步六孤

贺楼

材料三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拓跋澄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

若有官员在朝廷上说鲜卑语,会受到什么惩罚?

这项惩罚显示出孝文帝对“禁北语”态度怎样?

(2)材料三是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问题时所说的一番话。

其中提到,之所以迁都洛阳,是因为洛阳有千年帝都的优势,适合做北魏的都城。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

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3)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答案:

(1)措施:

说汉语、改汉姓;惩罚:

免官;态度:

坚决。

(2)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迁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有些鲜卑贵族抱残守缺,观念落后。

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3)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交融,促进了社会发展。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过渡语:

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板块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魏晋以来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民族交融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

答案:

(1)①经济生活上:

内迁各族人民开始过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生产。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②文化上:

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③民族心理上,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结束语:

淝水之战中前秦的失败,致使北方地区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进行了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1.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战役有关( B )

A.巨鹿之战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D.官渡之战

2.导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D )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3.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B )

A.氐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

4.下列现象出现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是( A )

①鲜卑贵族改用汉姓 ②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③君臣一律用鲜卑语 ④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 C )

A.巩固统治B.加速经济发展C.促进民族交融D.推动文化发展

6.西晋到隋统一前的时段,北方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D )

A.民族交往B.民族冲突C.社会改革D.民族大交融

教材图

片分析

1.淝水之战形势图:

读图时,主要观察淝水所在的地理位置(它在今天的安徽省境内),以寻找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

同时要明确战役的交战双方,思考战役所造成的影响。

知道洛阳、长安、建康等重要地点。

2.内蒙古呼伦贝尔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遗址:

噶仙洞为中国北魏拓跋鲜卑先祖所居石室。

1980年在洞内发现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祝文刻辞。

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证实为北魏王朝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

3.《北魏帝王出御图》:

此图中的帝王和大臣们均穿着长袍宽袖,为汉族服装,反映孝文帝改革后民族交融的情形。

史料积累

“(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教学反思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中国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活动建议:

搜集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资料,编写一期板报。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的民族交融。

三块内容通过前秦和北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突显出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学情分析

在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下,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同时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

但学生阅读史料尤其是古文史料时仍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应当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合理分析相关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历史。

同时,教师应当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树立史料意识,掌握较为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

教学目标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分析史料和图片,学习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合作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民族凝聚力。

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和标准,简单地评价孝文帝改革。

重点难点

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和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与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公元4世纪到5世纪,西晋灭亡以后,北方政治出现什么局面?

哪一个政权曾经统一过北方?

导入:

1.“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导入。

2.《敕勒歌》,感受北方游牧民族游牧文明的豪迈。

3.“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名称的由来。

出示学习目标:

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

2.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过渡语:

今天的世界各地到处可见“华人”的足迹,华人又被称为“华夏儿女”或“炎黄子孙”,为什么有这样的称呼?

古史传说:

炎黄二部落由战争走向联合,融合周边其他民族和部落,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华夏族即秦汉时期形成的汉族的前身;三国两晋南北朝到明清,以汉族为主体,又逐渐形成了今天包含56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七年级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一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重要内容。

师生共同解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难点。

检查、巩固学习成果,温故知新。

 

用成语典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明确学生学习目标任务,有的放矢。

【感知历史】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主学习:

1.公元年,前秦皇帝率领大军进攻东晋,这就是之战,结果是,此后,北方再度陷入。

学生讲讲淝水之战的典故。

2.439年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3.北魏为了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迁都到,并推行汉化措施:

一律改穿;学习;采用;提倡与汉人。

出示图片:

(1)迁都洛阳图,观察洛阳与平城地理位置上的差异,理解迁都的意图。

(2)出示汉服俑、胡服俑、鲜卑骑马武士俑、北魏孝文帝等图片和改汉姓表格等资料,以加强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形象理解。

4.改革使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丰富发展中原文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

整理史实:

1.口诀记忆:

学习先进固统治,北魏孝文迁洛阳,汉服汉语改汉姓,与汉通婚是一家。

2.充分利用表格、图示等方法整合本节课的基本史实。

1.教师问题导学,学生自主学习本课基本史实。

2.学生交流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3.教师通过图片和文字等史料,穿插讲解相关历史小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基本史实。

4.师生根据前面自主学习的内容,整理史实,完成本课的板书设计。

同时联系多种记忆方法,如关键词记忆法,知识体系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

教师过渡语: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

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而大量的少数民族内迁使北方民族汇聚,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

孝文帝改革既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又推动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民族之间如何交流,如何看待民族之间的融合?

我们一起探究这场改革。

 

在初步学习本课的基础上,梳理基本史实。

同时,充分利用趣味性的历史细节,丰满历史课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体验】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史料探究、体验感悟

一、孝文帝改革——变革旧俗。

1.材料一:

孝文帝说: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根据材料一,说说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2.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

……帝曰:

“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大意:

孝文帝决心改变鲜卑族风俗,召见群臣。

……孝文帝说:

“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

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那些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三十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史实?

孝文帝还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影响如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国富人殷

材料一:

 

探究:

1.魏晋墓葬的壁画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这种改变的实质是什么?

如何评价?

材料二:

《洛阳伽蓝记》记载:

出使北方的南朝将领陈庆之感叹道:

晋室南渡后“长江以北,尽是夷狄”,人们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阴阜。

材料三:

探究:

1.材料二如何描述洛阳的?

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孝文帝带来的胡汉汇聚的影响。

3.这些变化对北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

材料一: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材料二:

有学术观点认为:

孝文帝的汉化虽然促使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的封建化进程,但他的汉化使得鲜卑族从此消失了,因此孝文帝是本民族的罪人。

1.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的看法。

2.请说说从华夏族到汉族的发展史实,谈谈你对今天民族关系发展的看法。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反思

1.材料一: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

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

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一、二反映的基础史实各是什么?

谈谈你对两则材料的看法。

2.材料三: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根据材料三,谈谈商鞅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为什么能成功?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认识?

 

教师教学策略:

在学生交流展示基础上精讲点拨,注意指导精读史料的方法。

 

学生学习策略:

精读史料——分析图片史料的细节,找寻文字史料的关键词、关键语句,理解材料的出处和可靠性,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

研究史料之间的关系。

分小组讨论、展示。

 

史料探究、体验感悟

一、孝文帝改革——变革旧俗。

1.平城地处偏远,鲜卑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

洛阳是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便于学习汉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北魏孝文帝下诏学习汉语。

改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

影响:

有利于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国富人殷

1.改变的实质是生产方式农耕化。

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2.出示图片:

认识孝文帝改革在饮食、音乐、服饰、雕塑等各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影响深远;同时认识到不但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自身。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

1.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一分为二,根本标准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据此,北魏孝文帝通过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所以是杰出的少数民族封建统治者。

2.传说时代:

炎黄二部由战争走向联合;秦汉时期: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长城,张骞出西域,丝绸之路等史实。

民族政策: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破除阻力

1.材料一:

商鞅变法;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会触犯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反对;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遭遇阻力。

2.学习先进,顺应历史潮流。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遭遇阻力和曲折;改革必须要顺应历史潮流,要有坚定的立场和信念等等。

 

教师结束语:

今天我们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角度去回望历史,可以发现,从传说时代,以炎黄部落为主体形成华夏族,到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周边游牧民族的和战以华夏族为主体形成汉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汉族以高度发展的农耕文明吸引周边少数民族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重要时期。

站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角度去看待北魏孝文帝改革,我们可以发现,民族交融对民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进步。

 

通过史料探究,突破重点,进行主题学习。

【巩固检测迁移运用】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为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

A.商王盘庚B.周平王

C.北魏孝文帝D.明成祖

2.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B.鲜卑族

C.契丹族D.女真族

3.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B.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C.使北方农业得到回复和发展

D.加速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4.下列各项不属于北魏孝文帝加快民族融合步伐,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措施是()

A.将都城从平成迁到洛阳

B.改穿汉服、用汉姓、学汉语

C.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D.推行茶文化,提倡以茶会友

学生完成课后检测练习,教师矫正反馈。

所学知识巩固检测,迁移运用。

注:

部分资料:

1.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称:

“乌桓、鲜卑在秦汉时期被称为东胡,因其‘在匈奴东,故曰东胡’……拓跋鲜卑是鲜卑诸部中居于最东北的一支,早期活动在大兴安岭北部。

鲜卑族拓跋部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

公元386年,拓跋部杰出首领拓跋珪建立鲜卑拓跋部政权,次年改国号为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

史书载,公元439年,北魏皇帝拓跋焘亲率大军征北凉,北凉亡。

至此,北魏统一了全部北中国,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2.鲜卑骑马武士俑,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这是南北朝时期甲骑具装俑的形象,武士头带盔,身穿铠甲,战马全身披具装。

甲是人穿的铠甲,具装是战马的马铠。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最初用骑兵作战,保留着本民族的许多原有风俗。

至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实行改革后,才迅速汉化。

这批陶俑,是孝文帝改革以前的制品,制俑技术还比较原始。

而对比汉服俑和胡服俑,可以发现北魏孝文帝的服饰已经明显是宽袍长袖的汉服。

3.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

但北魏孝文帝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他的这一举动,当时震动朝野,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

除此之外,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魏书·高祖纪》记载,孝文帝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代郡穆明乐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一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材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

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速度。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彼此征战中,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较晚内迁的鲜卑族,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大大促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也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谈到:

“——”,而1500年前,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少数民族的内迁,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早已诠释了这一论断。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谁是征服者,谁是被征服者,文明在其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淝水之战

回顾旧知:

西晋灭亡后,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4世纪后期,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过渡:

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他不听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请同学们看课本P86,简述出淝水之战的概况(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背景:

前秦(苻坚)意图统一中国。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东晋。

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

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问题探究:

淝水之战以前秦的失败而告终,请大家思考:

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看:

苻坚骄傲自大,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交融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建立前秦的氐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能够打胜仗,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

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

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能够取胜的重要条件。

问题探究: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北方的这种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又持续了多久?

最后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方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3)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1)494年,迁都洛阳

北魏政权建立后,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