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2122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课程流程以及相关资料,辅助课堂教学。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查询、收集反映民族交流、和睦相处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新课导入:

情境营造

播放幻灯片:

(1)播放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并配有中国地图显示56个民族的分布和民族服饰特征。

(2)比较两幅图片的不同: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分布图》。

两幅图中的民族相比,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我国历史上一些古老的民族现在还存在?

有些却不存在呢?

【设计意图】欣赏歌曲感知我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各民族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而正确认识民族关系。

通过图片对比,古今的变化形成冲突与疑惑,以激发学生兴趣。

 

第一篇设巧计,迁都洛阳

公元386年,鲜卑族人拓跋珪建立北魏,公元398年定都于平城(今大同市)。

【合作探究1】北魏一直定都平城,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北魏疆域及迁都示意图》匈奴贵族刘渊熟读儒家经典,精通《孙子兵法》

少数民族妇女身着汉族服装(图片)、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图片)

洛阳的汉族官僚,争相使用胡床、方凳(图片)、汉族妇女正在制作蒸馍与烙饼(图片)

问题:

图片反映了北魏统治时期黄河流域什么样的社会景象?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活习俗上的交流与融合。

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事实中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

材料二①《悲平城》诗说: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②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

“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③“芮芮(柔然)主发30万骑南侵,去平城700里,魏拒守不敢战,芮芮主于燕然山纵猎而归。

”——《南齐书》

材料反映了平城作为北魏都城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材料三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

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对孝文帝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

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政权巩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的趋势、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方面讨论迁都洛阳的原因?

【设计意图】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2】为什么贵族不愿迁都,反对改革?

孝文帝怎样达到迁都的目的?

阅读历史小故事:

孝文帝以南征为名,率领朝廷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

到洛阳后,因为秋雨连绵,道路泥泞,群臣不愿继续前进。

孝文帝严肃地说:

“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

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

诸位认为怎么样?

 有些贵族说:

“平城为都是祖上定下来的,怎能随便迁往别处呢?

我们久居平城,百姓安居乐业,迁都会引起大家的不安啊。

”“陛下,迁都可是个不小的工程,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啊!

从国家大计考虑,万万不可迁都啊!

大臣拓跋澄说:

我认为迁都是明智之举。

目前,我们的统治重点在中原,我们的经济来源也在中原,迁都将有利于我们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我们要将眼光放远些,虽然目前要耗费一些人力、物力、财力,但一旦迁都成功,洛阳优越的自然条件将带给我们更多的财力和物力。

不可只顾眼前安逸享受,不顾国家发展,安于现状只会导致国家衰亡。

孝文帝说:

“不能犹豫不决了。

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

“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

”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①为什么贵族不愿迁都,反对改革?

②通过这则故事,从中了解到孝文帝的什么个性品质?

【设计意图】模拟历史情景能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历史人物,感知孝文帝机智和果断的性格,为以后的改革做铺垫。

理解迁都与民族融合以及孝文帝改革的关系。

第二篇移风俗,融合高潮

【合作探究3】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表格:

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赖

丘穆陵

独孤

步六孤

贺楼

1.问题:

材料一反映了改革的什么措施?

若有官员在朝廷上说鲜卑语,会受到什么惩罚?

这项惩罚显示出孝文帝对“禁北语”持什么态度?

2.你认为孝文帝以汉语作为北魏唯一的语言有何目的呢?

学生分析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及目的。

合作交流:

学生出示收集的史料,补充改革的措施。

材料三公元494年,孝文帝又谓陆睿曰:

“……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

……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

(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

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

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从而构建知识。

学生出示史料,归纳改革措施,意在调动学生主体意识。

【合作探究4】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一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

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

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

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用直观的历史史实更能较深学生理解孝文帝改革所起到的作用。

第三篇品人物感悟历史

【合作交流】我心目中的孝文帝

从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熏陶的孝文帝,一心要破除鲜卑族落后的典章制度、生活陋习,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场改革创新。

通过本课对孝文帝的有关学习,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孝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相关链接】对改革鲜卑族的旧俗,孝文帝不仅要求严格,也能以身作则。

有一次,他在洛阳街上见到有的妇女还穿着鲜卑服,接责备尚书元澄没有尽到职责。

元澄说:

“现在穿鲜卑服的人已经不多了。

”孝文帝不满的说:

“你是不是想让全城的人都还穿鲜卑服啊?

”孝文帝带头娶汉族大臣李冲的女儿做皇妃,他的女儿也嫁给汉族地主。

他又为几个弟弟娶汉族女子为妻。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和他起到的历史作用,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从而学习勇于改革和创新的精神。

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远见的改革家,他顺应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放弃自己民族的旧俗,冲破重重阻碍,毅然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的进程,也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汉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久而久之,鲜卑族就逐渐融入了汉族之中,他的改革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三国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

淝水之战概况;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通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

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

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8万守军打败的呢?

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

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

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二)、讲授新课:

PPT出示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分布图

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一、淝水之战:

1、前秦的建立: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前秦(350年-394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

352年苻健称帝,定都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与东晋断绝。

之后苻生继立,他淫杀无度,苻坚杀而代之。

苻坚崇尚儒学,奖励文教。

他得王猛辅政,得以集权中央,经济提升,国势大盛,史称"

关陇清晏,百姓丰乐"

前秦强盛后,苻坚有意一统天下。

当时前燕混乱,369年慕容垂投奔前秦。

苻坚趁势派王猛、慕容垂率军于隔年成功灭燕,取得关东地区。

370年,前秦灭前燕,擒慕容暐;

371年,灭仇池氐杨氏;

373年,西南夷邛、筰、夜郎皆归附于秦;

376年,灭前凉;

同年,进兵灭代;

前秦统一北方。

盛时疆域东起朝鲜,西抵葱岭,南并川蜀,北逾阴山,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

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故以此立国号。

前秦景明帝苻健(317年-355年),初名苻罴,字建业(一作世建),氐族,略阳临渭(甘肃秦安陇城)人,前秦惠武帝苻洪第三子,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

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过渡:

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他不听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2)、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过程: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

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撤,以便晋军过河交战。

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撤。

不料,当前秦军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

“秦兵被打败了!

”前秦军顿时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

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结果:

晋军打败前秦军队,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鲜卑族崛起。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

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己无明显的区别。

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3)、内容:

迁都洛阳:

为什么要迁出平城呢?

为什么要迁往洛阳?

平城自然条件恶劣;

平城地理位置偏北。

洛阳的自然条件优越;

洛阳地理位置优越能更好地接受汉族文化;

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改鲜卑族的姓氏为汉族姓氏:

鲜卑族汉姓鲜卑族汉姓

拓跋元贺兰贺

丘穆陵穆独孤刘

步六孤陆贺楼楼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4)、影响: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2、背景: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3、表现:

(1)经济、习俗方面:

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方面: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己使用汉语。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民族心理方面: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感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4、民族交融的影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小结:

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交融,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

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四)、课堂练习:

1、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汉族妇女制做蒸馍和烙饼

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全国统一D、经济发展

2、下图反映是我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D)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后

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B)

A、打击了隋朝残暴统治B、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

C、奠定了我国经济中心南移的基础D、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4、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突出的特征是(B)

A、澄清吏治B、提倡汉化C、发展经济D、加强中央集权

(五)、板书设计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前秦的建立

2、淝水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2、内容

3、意义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表现

3、影响

(六)、教学反思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后练习题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右图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次战争()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2.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

①破釜沉舟 ②投鞭断流 ③揭竿而起 ④风声鹤唳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3.下列对淝水之战的结果说法比较合理的是()

A.对东晋来说这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B.少数民族统一全国不得人心

C.江南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D.南北统一条件尚未具备

4.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羌族

5.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

对出现这一现象影响最大的是( 

) 

A.昭君出塞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商鞅变法

6.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

C.吴起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

7.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A.把土地分给农民 B.迁都洛阳 

C.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D.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8.曾有诗句云: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

A.《秦始皇传》B.《汉武帝传》

C.《北魏孝文帝传》D.《汉高祖传》

9.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北方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

10.北魏孝文帝改革是1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1.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是()

A.反对各族的斗争

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

C.各族之间的战争

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

12.右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北方民族交融B.江南经济开发

C.中外之间交往D.北方政权分立

胡人牛耕图

1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

14.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B.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C.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D.汉族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的食物、服饰、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皆改之。

帝(孝文帝)曰: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下图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