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5336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9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docx

《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docx

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

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在目前,既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又没有一个很成熟的方案,各高职院校都在结合自身的发展环境、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以及对人才培养的定位,确定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既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划,也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而是一个能够实际操作的、目标非常明确的、工作任务十分清晰的、符合市场和岗位对人才需求的具体的方案。

其方案落脚的重点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中心内容,成为各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领域。

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而完整的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锤炼,形成了具有普通高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而且有着可资比较的中外课程体系框架。

但作为高职教育,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而是高等教育的另外一种形式、另外一种类型。

因此,高职必须要有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

反观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就是普通高等院校教育课程体系的压缩饼干,或是将原有的学科课程加以重组的结果,所形成的课程体系不具有自身的特色,无论把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如何的拿来套用,还是不断的改良或扬弃,都不能充分的体现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宗旨,都不能说明职业教育是一个明显的独立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

所以,我们必须对现有的高职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打破,必须消除传统的、固有的课程体系建立的观念,构建出具有高职特色的、能够体现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职业院校来讲,这是一个攻坚战,也是一场科研战,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需要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懈研讨的课题。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一般要经过六个步骤:

一是课程的市场调研与论证;二是课程的开发与选择;三是课程的结构与分层;四是课程的整合与实施、五是课程的落实与检查、六是课程的评价与反馈。

这六个步骤,在不同的指导思想下,会形成不同的课程体系。

各职业院校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在构建自身的课程体系时,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对所实施的课程体系必须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1.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核心课程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涉及到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核心能力;二是核心课程。

核心能力在世界其他一些地区也称为关键能力,此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70年代初提出的。

它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

它是指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

关键能力在我国被称为核心能力,首次出现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发展纲要》研究课题的结题报告中,这项研究成果把人的能力按职业分类规律分成了三个层次,即:

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核心技能,并在纲要中对核心能力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我们可以对核心能力做出通俗的理解,就是人的核心能力并不随着岗位的消亡而随之消亡,在一定程度上,其最终融合发展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讲,核心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核心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技能。

它们是范围窄、数量少,但通用性、适应性最强的技能,是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最基本的技能,它强调的是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和资源。

如口头表达和书面语言;计算、推理方法;科学原理和应用;逻辑分析;创造、想象和直觉思维的方法;体育技能和心理健康。

目前,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职业院校的主流思想,如何建立有效的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职业院校寻求的一个主要课题。

核心能力的培养,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在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有一部分是对形成核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的核心课程群,构成核心课程体系。

核心课程主要是解决一系列做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经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基础课程、主干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并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实施,达到完整有序地完成既定的一个共同的目标任务。

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特别是适应社会能力的形成,是需要通过指导才能达到这一目标,这种核心能力的训练以及培养,必须是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较完整的手段进行实施的。

这必然就要求职业院校设计出或构建出一个有效的课程体系,通过这个课程体系,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各种门类和在这些领域内探索的形式,使学生能够获得多少不同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是如何的运用,以及他们的价值所在,并把学生朝着标志一个人受过良好训练的知识、智力技巧和思维习惯的方向引导。

显然可以看出,这种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把核心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的,是以核心能力的培养来构建课程体系,而且是围绕着以核心课程体系为主导来进行的。

2.建立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建立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是一种宽范围培养市场需用人才的指导思想。

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必然是以基本技能的培养作为主体。

这种指导思想,更能体现以人为本,以充分满足社会、学生对技能学习的需求。

建立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必然要求在课程的开发上,具有广泛性,能满足学生对各种技能学习的多方面的需求。

在课程的开发上,又必然要求相适应的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室的有效跟进,有满足学生对技能学习、培训的各种门类专业的师资队伍和一定的技术指导队伍,这必然要求学校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一定的发展规模。

从一定程度上讲,建立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主要是以满足学生个体对技能的需求为出发点的,而这种技能在市场具有何种代表性,并不是考虑的重点。

如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在目前有很大的生源市场,生源个体对计算机技能有一定的需求,但市场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需求并不大,职业院校为满足这一部分生源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需求,也必须开发相应的课程体系以支撑这一专业。

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也是职业院校为普及某种技能而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

3.建立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的课程体系

国家职业职格证书制度,是我国行业准入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为了规范市场准入秩序,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合法有序的市场运行规则而实施的一项有效的制度。

目前,这项制度在我国得到了大力的加强。

职业职格证书是由代表国家权威部门发放的,针对某个职业技能等级的证明,这种证明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可表明某人在某一职业鉴定所达到的技能水平。

因此,职业资格证书的存在,表明着社会某一职业的成熟,也表明着这一职业在社会的广泛度。

进入某一职业是以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进入的门栏,不仅表明这一职业受到国家保护,而且说明这一职业的技能已经成熟,已经形成了规范的技能等级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些新的职业不断涌现、一些旧的职业又不断的淘汰,当新的职业技能不断成熟,形成一定的技能规范和标准,就会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形式加以规范和实施。

建立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的课程体系,就是以具有成熟技能职业作为专业而建立的相配套的课程体系,这种指导思想非常的明确,就是围绕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建立课程体系,侧重的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标准。

在目前,很多职业院校都是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来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其主要原因表现在:

一是这种技能是一种成熟标准的技能,有利于课程体系的开发;二是这种技能是一种普遍被认可的技能,具有在全国的统一性,便于学生的就业;三是这种技能可以通过显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即以职业资格证书表现出技术等级;四是这种技能的取得渠道普及合法。

4.建立以岗位要求为标准的课程体系

在我国,有很多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探索了许多的办学模式,都在不断地深化职业教育的的改革,走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发展之路,如校企结合模式、工学结合模式、产学合作、“订单培养”等,职业教育已与市场更进一步的对接。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现在更加注重发挥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一是职业院校办学的积极性;二是企业单位参与的积极性,职业院校不仅深入到市场、深入到社会办学,而且还进一步深入到企业办学;企业也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办学之中,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发生更加紧密的关系,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更强,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技能标准。

建立以岗位要求为标准的课程体系,其指导思想就是更加注重以岗位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体系,使构建的课程体系所实施的技能更加接近企业的岗位标准,接近用人单位的标准。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构建的课程体系,更加满足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很多职业院校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开发的课程体系,不仅考虑到了企业的技术标准、企业的工艺流程,而且还考虑到了企业文化,可能这种课程体系的开发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进行的。

显然,这种课程体系所实施的技能标准,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社会的认可度受到一定的影响,也会对人才的合理流动带来一定影响。

从以上可以看出,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是非常灵活的,既有大的领域的课程体系构建,又有小到具体领域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同样又可以看出,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又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领域,能否走出一条具有职业教育本身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之路,能否打破常规,用创新发展的气魄建立起职业院校自己的课程体系,这对职业院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必须根据自身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确定一条明确的发展之路,对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指导思想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这样,我们所建立的课程体系,才能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能够促进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方案作用的、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结构与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其重点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

所以,任何一所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

一般来讲,当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入到可行性研究之中,职业院校首先考虑的是培养这一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为达到这一能力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理论知识应当掌握多少?

实践知识、实践技能又应当掌握多少?

要具备这些知识又需要开发哪些课程来支撑,课程开发出来以后,如何能够达到最大的效果,这就存在对开发出来的课程如何根据职业特征和岗位能力来整合的问题。

同样是人才培养,可能培养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用人单位的标准发生了变化,甚至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等,这都不可能用同样的课程体系来实施,而必须对开发出的课程实施一定的整合,根据变化了的不同实际,按照一定的结构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形成一个可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的课程体系。

所以说,同样的课程开发,会组成不同的课程结构,从而产生不同的课程体系。

因此,对职业院校来讲,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难点不在于课程的开发上,也不在于课程按专业体系的构建上,而在于能否构建出体现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

显然这一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仅有一个指导思想的问题,而且还有技术层面、职业教育经验方面的问题。

1.“项目”组合法

“项目”组合是我们借用的一个概念,这是我们利用这一概念提出的最新的一个理念,这种理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时的一个基本思路,这一理念是专门用于课程体系结构的构建上。

以往,我们最熟悉的是“模块”,我们是用“模块”的方式对课程体系进行架构的,也就是通过不同的“模块”组合,达到不同的课程体系结构。

从一定程度上讲,“模块”组合法是职业院校常用的一种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调整的一种方法,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虽然“模块”组合也讲究科学性、合理性,但以“模块”进行的组合,可能会存在没有“结果”的课程体系结构。

我们知道,“模块”按包含的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大模块、中模块、小模块和微模块,而小模块和微模块可能仅是一个知识点,或是一个知识单元、一个技能专项,并不要求有一个较完整的结果,这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组合,这也是以“模块”组合法构建的课程体系存在的一个致命的弱点。

我们总希望,无论将课程怎样的组合,所形成的课程体系,总是有一个结果,使实施的过程有一个结论,可进行一定的评价。

从职业教育的实践和发展来看,这应当是最理想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应当积极构建的课程体系,本着这一思想,结合我们的探索,我们提出了“项目”组合法。

为什么要以“项目”进行命名,最主要的是“项目”这一概念能够较切贴的反映出我们所要构建的课程体系。

一个“项目”要成立,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应具有一个完整的过程;二是应具有一定的结果;三是对过程的结果能够实施一定的评价。

如可以构建一个“钳工”项目、“电子设备维修”项目、“汽车故障诊断”项目等。

但在“项目”的实施中,需把握三个关键:

一是“项目”的确立;二是“项目”的实施;三是“项目”的评价。

显然,我们所要构建的课程体系结构,就可以形成一个“项目”,也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项目”的确立——课程体系结构;二是“项目”的实施过程——课程体系结构的组合;三是“项目”的评价——课程体系结构的评价。

通过这种“项目”的组合,是采用“模块”组合所完全不能达到的效用,而以“项目”组合所构建的课程体系,最主要的是,还可以突破我们在以往的能力培养中所出现的单一、片面和孤立,能够达到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

用“项目”组合法建立的课程体系,是按照“项目”的概念来定义的,所以在构建时,不仅要对课程体系非常的熟悉,而且在构建的技术上、经验上也应非常的熟练。

并不是对课程体系进行随意的组合就能达到谋求的效果,这有一个最简单的验证方法:

这种课程体系结构能够达到怎样的结果?

这个结果能够进行评价吗?

实际上,我们并不能从技术的层面上找到最佳的课程体系结构,这不仅涉及到复杂的数学模型建型方面,而且也不具有普及的可能。

按照以往积累的经验,根据所要确立的目标,尽可能多的建立多个不同结构的课程体系,经过一定的分析,在众多的方案中,选出最优的方案。

2.以构建技能体系为主体、理论知识为辅助的课程结构

有一句俗话说道:

学好一招,走遍天下都不怕。

我们很多职业院校也提出过这样类似的口号:

学好一门专业,自信走向社会。

所以,很多职业院校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更多的是按照某一专业为学生进行设计的,学生进入到学校之后,就按照学校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学习,学生很少有自己的灵活自主权。

实际上,学生在进入到职业院校之前,在对专业的选择上,更多的是凭自己的兴趣,凭着对所选专业的肤浅认识,所选专业并不一定适合自己。

学生进入学校后,大部分学生是对单一专业进行学习,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受到学校机制的限制而局限在很小的范围。

这种单一的专业技能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且单一专业走向社会后,还可能存在岗位之间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单一专业技能的市场风险是相当大的,在一定程度上讲会影响学生的就业率,最终影响学校的声誉。

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各职业院校必然会更多的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建立起适应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

为适应新形势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提出技能体系的这一理念,虽然很多职业院校已在实践着技能体系,但是并未对技能体系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指导理论,也未对技能体系的实践有一个成熟的总结。

我们提出构建技能体系是基于这样的现实:

从学生本身来看,学生进入到职业院校如果只学习一门或很少的专业技能,学生今后进入社会的风险仍然是很大的,学生学习一门专业技能后,并不能保证进入市场后能够充分就业,学生的就业不能保障,就会影响学生的基本生存;从学校本身来看,现在有很多职业院校呼吁缩短职业教育的学制,其理由是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工具、设备的改进,技术操作的简化,学校完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充分地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使学生尽早地走向社会。

殊不知,学生虽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专业技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面临的风险更大,竞争的对手更多,就业的面更窄,专业拓展的能力更低,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很难培养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

因此,职业院校就必须寻求使学生拓展更多技能的职教之路。

构建技能体系,就是更好地解决职业教育当前存在的在技能培养方面的问题,这种技能体系的构建,并不是单纯的专业种类的累加,那样反而增加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负担,更不利于对专业技能的精通。

这里所指构建的技能体系,是指在一个主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掌握一个技能群。

如学习机加工专业的学生,不仅能获得钳工技能、车工技能、磨工技能等、还能获得数控操作技能;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获得餐厅服务资格、客房服务资格、前厅服务资格等,还能获得相关方面的考评员资格。

这是从技能群的类型来构建的技能体系,实际上还可以从技能群的水平上构建技能体系,也是在一主专业的基础上,可开发出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等。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职业教育学制的充分利用问题,特别是能够降低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风险。

这种技能体系的建立,必然要求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

在学制一定的情况下,由于满足这种技能体系建立的课程体系必然要扩大相应的课时量,无论是教学课时量还是实践课时量都可能扩大,这就要求对课时进行重新的分配。

应当说,为构建技能体系的课程体系的课时量应是必保课时,这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也就是学制不变,课时量又要增加,如何的满足?

实际上并没有很好的解决途径,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思路,有两条途径:

一是在每学年增加一期工作学期,实行每学年三学期制。

目前,有一部分职业院校开始试用这一学制;二是对文化理论基础性质的课程,真正把握住“适度、够用”的原则,从这类课程的课时中挤出课时。

各职业院校还可以探讨其他方面的有效途径。

3.课程体系的目标

建立有效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建立适应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突出职业教育能力为本的指导思想,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1)突出技能

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是为实践课程体系奠定基础,实践课程体系是对理论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两者之间的构成(结构)关系,在职业院校只有不断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才能突出技能学习的主导地位,也才能突显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这是必须要明确的第一个目标。

(2)突出实操

突出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的技能比重,这仅仅是一个可实施的方案,而且在技术层面上比较容易解决。

职业院校注重的是学生技能的真正掌握,而技能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不断的操作来加强。

所以,就存在着如何将方案进一步的实施问题。

如果能有效的实施方案,就说明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得到保证,说明实操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能进一步突出实操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这是必须要明确的第二个目标。

(3)为技能实操奠定基础

学生进行技能的实操,必然要求学生要有实操的场地,解决学生实操的场地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自己建立能够进行实操的实训室、实验室、实习室;二是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试验场地;三是学生直接进入社会实践。

职业院校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职业院校必须把实践性教学的基础立足于校内,以校内技能实操作为主体,也就是为校内技能实操奠定必要的基础。

这样,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的自主性就更强,实践性教学的灵活性就更大。

但这涉及到资金的投入问题,也涉及到实践性教学的类型问题,所以,也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技能实操奠定基础。

如果职业院校不能有效的为学生技能实操奠定基础,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再好也是一纸空文。

为技能实操奠定一定的基础,这是要明确的第三个目标。

三、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突出职业素质培养的原则

现今社会对需用人才的标准更高,对人才的道德素质更加看重。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用的标准要求,职业院校日益突出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充分考虑到学生道德、技能的培养。

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其能力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基本素质能力;二是专门技术能力;三是职业关键能力;四是其他能力。

其中基本素质能力,就是专门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进行培养,一般职业院校是通过三大块的课程体系来实施:

一是政治理论道德修养课程体系;二是院级选修课体系;三是系级选修课体系,以及一些爱国主义社会实践和各种社会活动等课程。

2.突出职业知识学习的培养原则

这实际上是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原则。

关键能力也称核心能力,前面我们已对这种能力作了一定的介绍。

职业院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重视对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

这种能力的培养,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至关重要,会大大的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程度。

社会既有和谐的一面,有时又有残酷的一面,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可更加从容的对待挫折,面对风险。

3.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原则

这一原则突出的就是对学生专门技术能力的培养,这是职业院校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作为职业院校一条基本的指导思想。

前两条原则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的,而这一条原则则应当是对职业院校而言的。

这是因为,对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不在于学生是否愿意掌握和操作,而是在于学校能否有效的实施。

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不仅是职业院校办学的一大特征,也应当是职业院校的本质所在。

遵循这一原则,就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准确的定位,就会在实践教学的投资上更多的倾斜,对培养的人才就会受到社会的欢迎,也有利于人才的自身发展。

4.突出终身教育的培养原则

职业教育不仅是一个大众教育、而且也是一个终身教育,职业教育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能、新的岗位、新的行业不断的涌现,对人的技能也提出新的要求,对岗位技能也提出了新的标准,行业标准也会发生新的变化,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所以,在当今社会,人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人的不断学习已成为人的主观要求。

其中,对技能的不断学习将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只要社会有对技能学习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对象无论是何种年龄、是何种职业、是何种目的、是何种阶层,职业教育都是首选的目标,职业教育都应承担这种社会的责任。

四、课程体系的基本构建方法

任何一所职业院校,在研究任何一个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时,都不可能脱离某一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课程体系的构建如果离开某一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都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我们在研究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时,必然是在某一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之下。

因此,我们在这里研究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就必须给出一定的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否则的话,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研究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使每一位职业教育的专任教师,都能根据所教专业选择最适合本专业的课程构建方法,并在这一构建方法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一些与构建相配套的常用方法,如:

模块构建法、项目构建法、技能主线填充法等。

按以下三大过程进行:

第一大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主要是对专业的开发、论证、申报、确定的过程。

第一步,进行市场调研,确立拟开发的专业,对拟开发的专业进行可行性研究;

第二步,拟定拟开发专业的人才培养初步方案,邀请企业、行业、权威部门等专家、学者,或学校、院、系级专业论证委员会,对拟开发的专业进行专业论证,并对确定的专业形成专业论证报告;

第三步,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申报专业,取得专业批复;

第四步,对批复核准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大过程分为五个步骤,主要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下面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

第一步,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这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步,职业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实训条件、生源素质等,对所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

见图表一,对图示加以说明:

首先,学校经过调研所确定的专业为维修工,也就是人才培养的定位是维修工。

对学生来讲,将来的职业或岗位就是维修工。

其次,根据市场调研,市场对维修工的需求是多层次的:

初级维修工、中级维修工、高级维修工,以及维修技师和高级维修技师。

第三,学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实训条件、教学水平、生源素质、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等,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中、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